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刘邦的霸气博弈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孙庞斗智的动态博弈

进退博弈就是进退对策,算敌用计不仅要选择恰当的对策,还要算准对方用什么对策。
把握信息,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把对手蒙在鼓里,就是高明的对策。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就是说没有完全封闭的消息,所以抢先占有可靠的消息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记住,消息是博弈交锋中的筹码!“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似乎在人们眼中,强者之间的争斗必然要以鲜血和生命作为牺牲来画上句号。
但问题是,为什么“二虎”一定要相争?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之内,绝对的霸权只能有一个,这种霸权的确立又要靠血拼来实现。
那么,我们应该追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确立一个霸权,而不是互不干涉,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呢?霸权的确立要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排他性的资源占有。
这种对资源,上至统治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下至山川土地人口牲畜的垄断,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要靠征服和掠夺得来,所以,称霸之心一起,争端也就在所难免。
只不过,有的霸权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掠夺之上,有的霸权是建立在对阻挡自己称霸的其他强者的征服之上。
强者之间的对抗是征服与被征服。
那么,争霸的过程中,互相厮杀所造成的家仇与争夺资源所产生的国恨就会交织在一起,而国恨家仇盘绕在一起,催促着强者向对手讨还血债的同时还要尽情盘剥,这就是二虎相斗最为残酷的关节点。
因而,争霸之心一起,便再无安宁,也再无仁德的存在。
比如,孙膑智斗庞涓。
掌握资源就是掌握对手的一切,巨细无遗,包括性格和才能。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
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
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
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真有本领,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
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
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
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空城计的不完全信息博弈

诸葛亮误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司马懿引大军15万蜂拥而来。
当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5000军士,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军士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
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军各收城铺。
打开城门,每一门用20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而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2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自飞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司马懿顿然怀疑其中有诈,立即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我兵只有2500,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
这就是为后人广为传颂的空城计。
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在这里,司马懿不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不同行动策略下的支付,而诸葛亮是知道的,他们对博弈结构的了解是不对称的,诸葛亮拥有比司马懿更多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完全是诸葛亮“制造出来的”。
因此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同样在这里,孔明可以选择的策略是“弃城”或“守城”。
无论是“弃”还是“守”,只要司马懿明确知道他自己的支付,那么孔明均要被其所擒。
孔明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让司马懿知道他自己的策略结果。
他的空城计是降低司马懿进攻的可能收益,使得司马懿认为,后退比进攻要好。
在孔明与司马懿的博弈中,孔明了解双方的局势,制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进攻有较大的失败可能。
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马懿认为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效用。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合作共赢:博弈的狼群法则

狼在这个星球上流浪已经超过一百万年的时间了,它们从来没有忘记相互依靠是族群存继的根本,即合作、交流、忠诚和坚韧。
身处动物世界的狼群具备一个优秀团队的所有特征,他们方向明确,特别是在捕猎时,狼也被公认为是群居动物中最有秩序、纪律的族群,他们善于交流,而且在恶劣环境中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就是狼群的战术。
正是这种生存战术,才使狼在适者生存的自然界得以繁衍。
在职场上,狼群战术被认为是团队合作的最佳谋略。
所谓团队精神,是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是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是成功团队身上难以琢磨的特质,以至于成为博弈职场的制胜法宝。
在富有凝聚力的团队中工作,会觉得心情比较舒畅,干劲也很足,大家的协作性很强,能够创造出一些令人感到荣耀的业绩。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要发展、要提高,必须要有一种团队精神作为支撑。
对于一个健康的现代化团队来说,最需要的是具有优秀素质的团队成员,拥有这些人才会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热爱组织是团队精神的基础。
只有热爱组织的人,才能产生与组织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真感情,真心实意地与组织同甘共苦,始终站在组织的立场克服个人利己思想,事事处处以组织利益为重。
只有热爱组织的人,才能视组织声誉为生命,自觉维护组织的社会形象。
作为团队中的一分子,如果不融入这个群体中,总是独来独往,必定会陷入自我的圈子里,自然无法体会也得不到友情、关爱和同事的尊重。
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必须融入群体中去,才能促进自身发展。
你要真诚平等地与人相处,对待每一个人,不管他是普通同事还是你的上司。
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可能对你的事业、前途产生关键性影响,不仅限于主管和公司高层。
而且你的和善友好会给团队带来一股轻松快乐的气氛,可以使同事们感到愉快,从而提高士气。
凝聚力是对团队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表现为团队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分子,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对团队表现出一种忠诚,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对团队的成功表现出一种骄傲,对团队的困境表现出一种忧虑。
博弈论

L: life (生命)P:power (在咸阳城的统治权以及兵力)r: respect (天下人的评论)(1)不考虑参与人的具体性格:逆向推理,从博弈树的末端开始推理。
在结点(刘2)上,刘邦会选择逃跑,因为L+r>L-r 。
从收益函数可知,当项羽选择了不杀刘邦,刘邦将会保存性命,得到L 。
但是,在外界看来,如果刘邦选择了逃亡的话,那么刘邦的受尊敬度会大大下降,影响了颜面。
所以在不逃的情况下,得到正的r 。
因此,刘邦选择不逃。
在结刘2 不逃 逃 (L-r ,r )(L+r ,r ) 刘1 项1 去 杀 不去 不杀 (-L-P ,P-r ) (L-r ,r )点(项1)上,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项羽将预见到了刘邦讲会选择不逃。
项羽如果选择了杀了刘邦,自己就会得到统治权P,却失去人们心目中正直的形象和尊敬,-r。
但是,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始终都是统治权要大于颜面的。
所以,p-r>r的,项羽将选择杀了刘邦而取得统治权。
然而,对于结点(刘1)来说,如果刘邦不赴宴,那么他将会保存生命却丢失了颜面,L-r。
但是,如果项羽一心要杀了刘邦而得到政权的话,那么刘邦赴宴的收益函数是:-L-p。
而L-r>-L-p。
所以刘邦选择不赴宴,以确保自身的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在理性的情况下,刘邦会选择不去赴宴。
因此,均衡路径为:刘邦——不去。
(2)考虑参与人的具体性格:往往历史的现实情况会跟我们所设立的理性情况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在鸿门宴中出现的刘邦和项羽,两者的性格和处事方式都大为不同。
因此,二者在对待他人看法上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二者对受到尊重和敬仰的收益不同。
假设刘邦对颜面的看重程度为r1,项羽对颜面的看重程度为r2。
项羽为人正直,具有大英雄主义,也更看重自己的颜面,并且不屑于用阴险的招数来获得胜利。
然而,刘邦对于颜面却是看谈很多,他更多的认为如果可以得到统治权,丢失一点颜面又如何。
因此,刘2 不逃 逃 (L-r 1,r 2) (L+r 1,r 2) 刘1项1 去 杀 不去 不杀 (-L-P ,P-r 2) (L-r 1,r 2)r2>r1。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善处共赢:合作博弈的终极意义

共赢博弈要求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通过“1+1>2”的机制,共同把“蛋糕”做大,而且在不损害第三方利益,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各方均取得较自由竞争更大的利益。
共赢博弈理念已经一枝独秀,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思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共赢博弈体现在多个方面:与自然的共赢博弈。
在传统“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理念指引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征服活动,往往破坏了生态失衡,招来大自然越来越严重的报复。
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维护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世界的共赢博弈。
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世界上军事相互对立双方的力量,都足以毁灭对方,甚至毁灭整个人类。
再坚持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只能同归于尽,唯有共赢博弈才能避免人类自身毁灭自己的悲剧。
各国经济竞争的共赢博弈。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既给参与者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使得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相互依存。
这种情况决定了不同国家既要竞争,也必须合作,而且不能损害第三方的利益,只能求取共赢。
企业竞争的共赢博弈。
在现代开放社会中,企业之间结成共生关联的统一体。
任何一方,本来就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地“活”,或者说任何一方的“活”,本来就必须以对方也“活”为必要前提,任何一方一旦置对方于“死”地,那么它实际上也就是置自己于“死”地。
任何一方,也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地“赢”,只有企业双方的共赢,才能更好发展。
人际关系的共赢博弈。
个人之间也会存在利益冲突,有为获得己利而不择手段者;有见利忘义,为谋取一时私利而违背道德良心者。
不可否认,在人际关系的博弈中,以损人利己达到自己“零和博弈”的目的,顶多获得短期利益,不可能获得长远利益。
美国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提出一个公式说:“我+我们=完整的我。
”下面的例子,就能表明荣格公式的意义。
农田旁的三丛灌木中各住着一群蜜蜂,农夫想砍掉灌木当柴烧。
博弈智慧

三 、 智 猪 博 弈
二 、 信 号 博 弈
一 、 斗 鸡 博 弈
斗鸡博弈
楚汉之争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场 博弈。在这场夺位的博弈中,刘邦扮演 的是弱者的角色,他是市井出身,而项 羽则拥有大量军队,并且有着名正言顺 的出身。可以说,博弈双方的实力悬殊。 而其博弈的过程完全是刘邦后退、项羽 前进的结果。但结果处于后动弱势的刘邦却赢得了这场博弈。
智猪博弈
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 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 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 这相当于“智猪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 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 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 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 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 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 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 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商品房档次的信号传递价值 目前,我国商品 房交易市场普遍存在着对商品房质量的信息不对称 现象。由于商品房购买者对商品房质量的了解程度 远远低于房地产开发商,所以,在商品房市场的信 息不对称会导致购房者的逆向选择:买便宜的、质 量低的商品房。优秀的房地产开发商的价值被埋没, 从而就会考虑采用档次这一信号向购房者发送信息。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韩信的命运博弈

人们时常谈及政治家的气度,的确,对于政治家来说,宽容博大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是必备的素质,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势必会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韩信是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他的被杀,固然有其“兔死狗烹”的必然性,但他的太过自大,有时甚至目无君臣间礼仪等缺点,为他命运的结束起了催化和加快作用。
韩信曾对刘邦说:“用天下的城邑来分封给功臣,怎么会有人不服呢?”做皇帝的可以这么想,但做臣子的却不能这么说。
做臣子的,为君王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都还来不及,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索要封赏的份!韩信此语,实际上是在与刘邦做交易,非人臣所宜言。
刘邦当时听了,并未因此而不满,反而非常高兴。
用司马迁的话说:“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表面看来,刘邦对韩信的这句话不怎么在意,实际上已经在暗暗地痛恨韩信了。
后来,韩信在为刘邦分析项羽的失策时又说了很多这样无礼的话,他开口就说刘邦在“勇、悍、仁、强”方面比不上项羽,刘邦听了,肯定不怎么受用。
继而,韩信又向刘邦暗示,若他将来有功得不到封赏,就不会继续为刘邦卖命。
刘邦即使当时没有流露出不满的神情,未必就不心怀芥蒂。
可以肯定的是,自从刘邦与韩信初次会面,到灭掉项羽天下大定,刘邦就一直没有给予韩信以充分信任。
比如,无论韩信征战到哪里,刘邦都要将其丰沛老友曹参、灌婴等安插到韩信部下为将,很可能就是为了让他们监视韩信,使韩信不得心怀异志。
再如,刘邦在韩信所率人马的数量上也严格予以控制。
韩信袭取三秦之后,刘邦利用东进攻打彭城的借口,将兵权抓到手,而且不让韩信跟随;韩信每攻下一地,刘邦都立即将韩信的精兵抽走。
刘邦公开流露出对韩信的不信任,则是在韩信平定燕地之后。
刘邦知道了韩信取赵定燕,实力一定大增,心中喜忧交集,竟只与夏侯婴两人偷偷潜入韩信的营地,自称是汉王使者,直入韩信的营帐,从韩信的卧室内夺得大将军印符,然后召集诸将议事。
当时韩信尚在梦中,及醒后才知刘邦突然到来,“大惊”!惊魂既定,才发觉刘邦已夺其军权。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后发优势:最后一轮的话语博弈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后发优势:最后一轮的话语博弈古时候有个破落贵族的后代甲,穷困得实在没有办法过下去,不得不将家中祖传的古字画拿到一个大财主乙家去卖。
这幅字画在甲看来至少值200两银子,财主乙认为这幅字画最多只值300两银子。
这样看来,如果顺利成交,字画的成交价格将在200至300两银子之间。
这个交易的过程不妨简化为这样:首先由乙开价,甲选择成交或还价。
这个时候,如果乙同意甲的还价,交易顺利结束;如果乙不接受,则交易结束,买卖没有做成。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两阶段动态博弈的方案。
我们应该用解决动态博弈问题的倒推法原理来分析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首先看第二轮也就是最后一轮的博弈,只要甲的还价不超过300两银子,乙都会选择接受还价条件。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第一轮的博弈情况,甲拒绝由乙开出的任何低于300两银子的价格,这是很明显的。
比如乙开价290两银子购买字画,甲在这一轮同意的话,只能卖得290两;如果甲不接受这个价格反而在第二轮博弈提高到299两银子时,乙仍然会购买此幅字画。
两项比较,显然甲会还价。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个例子中的财主乙先开价,破落贵族甲后还价,结果卖方甲可以获得最大收益,这正是一种后出价的“后发优势”。
这一优势在这个例子中相当于分蛋糕动态博弈中最后提出条件的人几乎霸占整块蛋糕。
事实上,如果财主乙懂得博弈论,他可以改变策略,要么后出价,要么是先出价,但是不允许甲讨价还价。
如果一次性出价,甲不答应,就坚决不会再继续谈判,来购买甲的字画。
这个时候,只要乙的出价略高于200两银子,甲一定会将字画卖给乙。
因为200两银子已经超出了甲的心理价位,一旦不成交,那一文钱也拿不到,只能继续受冻挨饿。
在博弈理论中已经证明出,当谈判的多阶段博弈是单数阶段时,先开价者具有“先发优势”;而在它是双数阶段时,后开价者具有“后发优势”。
谈判博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时间就是金钱”,假如谈判越拉越长,谈判的对象——分割的“蛋糕”就会开始缩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曾经让许多人跌破眼镜,他登上九五之尊之意义,也令后人讨论不已。
刘邦知进退,懂伸缩,能屈能伸。
在与项羽的角逐中,一步步脱颖而出,从而也留下了很多弱中求生的智慧。
如还军灞上礼仪为先;鸿门谢罪稳其军心;亥下之围斩草除根;火烧栈道迷惑对手等等,无不体现刘邦一帮人的智慧。
刘邦的《大风歌》就体现出他的霸气:“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在咸阳服过几年徭役,见到过秦始皇。
有感于嬴政同学的威仪,刘邦赞叹道:“啊,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陈胜吴广开始造反,秦王朝的地方统治机构乱得一塌糊涂。
刘邦很容易地就占领了沛县。
刘邦和秦朝部队交手多次有胜有负,最后他加入项梁领导的反秦主力军,成为项梁的得力部下。
项梁帮助刘邦整编了部队,并交给刘邦5000人,经过项梁调教的部队果然不同凡响,和刘邦原来的乌合之众不可同日而语。
在被项梁整编之后,刘邦才真正有实力成为一方诸侯。
一方面军事实力上升了,另一方面刘邦也获得了一个正统的“名分”。
刘邦在沛县赚得自己的“第一桶金”,而在项梁处则是获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项梁本人没有多少私心,他放手让刘邦去和秦军作战,而自己却率领楚军牵制着秦军的主力。
有项梁和秦军主力死抗,刘邦的压力就小很多,他攻城略地,扩大地盘;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再加上刘邦特有的人格魅力,许多人才都纷纷投向他。
这样,刘邦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
项梁战死后,项羽秉承他的遗志,继续和秦军主力死抗,最后在巨鹿彻底击败秦军。
在这个背景下,刘邦才有机会攻破武关,并在灞上迫降秦王子婴。
刘邦比秦始皇嬴政小3岁,比项羽大24岁。
事实上项羽在乌江自刎的时候年仅31岁,领导巨鹿之战的时候项羽只有26岁。
所以,项羽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试问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哪一个人能够在30岁之前达到西楚霸王这样的成就?但是,年轻人毕竟也有年轻人的弱点:项羽很有冲劲,缺乏全盘战略的考虑;项羽虽然很聪明,但是缺乏纳谏的睿智和勇气。
最致命的,就是项羽的进退之道远远不如刘邦。
想当年,项羽和刘邦一北一南进攻咸阳。
项羽打到哪屠城屠到哪,甚至降兵也全都坑杀。
一路生灵涂炭,惨不忍睹。
沿途各城军民皆是全力死守,因为一旦城破,整座城便是鸡犬不留。
显然,在对待百姓的问题上,项羽很失败,没有弄清楚与他博弈的对象是谁。
而刘邦却是以怀柔之法,一路收降抚恤,所以虽然项羽军的人数是刘邦军的四倍,但先入关中者是刘邦。
最后搞得项羽像强盗一样地进入关中掠夺刘邦的胜利果实。
刘邦的军队在人数上没有优势,那么怎么才能在这场博弈战中生存呢?自此,刘邦开始了为自己为后来的进退进行谋算。
刘邦进入咸阳后屯兵灞上,对先秦府库分毫不取,对百姓约法三章,施以宽政。
像这种对百姓好的人,才称得上是真英雄。
那么,项羽为什么会那么的残暴不仁,刘邦为什么能对百姓这么好呢?问题也许就在于他们的出身。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是贵族出身,不知百姓为何物。
刘邦,小沛富农出身,从小出入市井,甚至被称做是市井无赖,所以,刘邦从小就能接触到百姓的疾苦,懂得百姓的需要。
再从两个人的眼界来说。
刘邦自不必言,懂取舍,知进退。
虽然之前有约定,先入关者为王,但刘邦审时度势,知道项羽的力量比自己强得多,自己硬要做关中王肯定要被强大的项羽击败,所以就对项羽俯首称臣,听从项羽的分派去了巴蜀汉中当汉王。
相较于刘邦,项羽当时的选择却差强人意。
封地的不公成了后来各地势力内讧的由头,而对都城的选择更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的目光短浅。
当时,能做天下之都的所在,不外乎洛阳和咸阳。
洛阳,地处当时天下的地理中心,按照一般的说法是,定都于此方便各地朝贡。
其实,定都于此,真正的目的是容易向各地番王诸侯施加中央的影响力。
当然,那得在中央集权足够强大的前提下,不然,中央也可能被门阀诸侯所操控。
那么,照上面的说法,项羽应该在以上两地选一个来做国都了,但事实上项羽是如何选择的呢?彭城?哪?听说离海比较近。
哦,那时候海上贸易很发达,需要找个离海港近的地方做国都以利国家经济发展?可那时候中国是大陆型经济啊,海上贸易几乎为零,那项羽为什么找那么个离国家政治经济中心都那么远的地方做国都呢?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彭城是他自己的地方,长安和洛阳则是别人的地方。
所以,他宁愿在地方上做他的西楚霸王。
如果项羽选择定都关中,或者洛阳也好,刘邦只怕就只能困在群山环抱之中永无出头之日了。
而他却把国都放在东边,对西边毫无震慑可言,刘邦利用韩信的暗渡陈仓之策,很容易的就在关中出了头,而且一出头就钻进当时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为今后的楚汉五年战争提供了丰足的后勤保障,令刘邦的军队能承受得住“百败”的损耗,最后在垓下一战定乾坤。
项羽的眼界实在是不高,把那么好的地方留给了对手,自己却偏执地呆在“自己的地方”。
所谓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实,过了江东又能如何?当时的江南远没现在那么发达,虽然连年战乱未曾波及江东,但江东的实力仍远不足以与统一中原的刘邦相抗衡。
项羽注定要失败的。
只是司马迁的史记借项羽讽刺刘邦,寄托他个人的一些理想主义及发点牢骚等等。
其实项羽不过就是一个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匹夫!他的所谓的英雄色彩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乱世就是比谁会用人,光有勇猛是不成的。
不过项羽有的并非是单纯的匹夫之勇,项羽小时候,季父项梁让他学书学剑,他都没学好,最后学的是万人敌兵法。
所以项羽说道用兵还是可以的,关键是大的决策方面,实在是个特等的匹夫,范增的话都不听,刚愎自用,所以能成就萧何韩信功业的,也只能是刘邦,项羽没这肚量。
刘邦历经千灾百难,死里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终于赢来了他人生的春天,可以算得上是一位英雄了,然而史学家司马迁却以“不以成败论英雄”,毫不留情地否定了他,并煞费苦心将其描绘成一个活脱脱的流氓形象。
而将刘邦的对手项羽描绘成一个失败的英雄。
英雄与流氓的衡量标准这里实在难以说清楚,如果说以地位和文化水平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么似乎显得有些不合常理,何况事实也在后来证明刘邦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的施行,使汉初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
到惠帝、吕后统治时期,已经是“衣食滋殖”。
到文帝、景帝时,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无论怎么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国土在这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扩展和强化。
刘邦开创了中国的一代新历史,他打破了封建地位决定命运的愚昧理论。
无论出身贵贱,王侯将相之位不是某一阶层的专利。
一代政治霸主刘邦布衣出身,地位低下,居然能在群雄逐鹿中独占鳌头,使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自刎江边,开创了西汉王朝两百年基业。
一个精明的政治领袖,一个富有传奇式的人物,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帝王,在他的背后隐藏的却是非常之多的政治与处世哲学。
历史也许就是这样,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但是人们在反思历史的时候,却又往往要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
历史是追求结论的,也就是说,历史是以成败论英雄的。
可是,在生活中,在文化氛围中,人们也许要让心灵感受的恐怕就是一种事件发生的过程。
因为结论不是生命能够承受得起的一种负重,可过程有时候却是由生命来讲述故事。
作为历史,刘邦毫无疑问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朝代,但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没有成就中国的文化和伦理。
可项羽就不同了,作为政治和国家的牺牲品,他很好地诠释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因为刘邦打败了项羽而愤愤不平。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甚至还写下了著名诗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表达了对项羽的崇敬和惋惜。
刘邦的人品与项羽相比的确让人不敢恭维。
说几件小事看看刘邦的德行。
有一次,刘邦被追兵所迫,为了减轻车载重量,刘邦便几次将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和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推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
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将他押到了两军阵前来要挟刘邦,哪知刘邦根本不予理会。
刘邦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杀你的父亲,也分给我一杯汤喝!但项羽最后并没有杀掉刘邦的父母和妻子。
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有一次,一个大臣去见他。
按理接见大臣也要庄重一些,可这时刘邦正玩得高兴,搂着一个女子在那里戏耍,全然不顾大臣的光临。
气得大臣回头便走。
刘邦放下女子便去追那大臣。
追上大臣后,刘邦将大臣按在地上,骑在大臣的脖子上,问:“你看我如何?”大臣说:“我看你就是桀纣一类的君主。
”还有,刘邦瞧不起儒生,竟拿起儒生的帽子往里面撒尿。
就是这样一个痞子模样的家伙竟然开创了400年的大汉江山。
这还不是个别的特例。
实际上,很多开国君主在某些方面也都与刘邦类似。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无赖的人能当上皇帝,统治大好江山?原因很简单,刘邦角逐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
最高权力之争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
无论你依靠美德、依靠欺骗、依靠战争,还是依靠残暴,无论采用什么办法,只要你能夺得国家的最高权力,你就赢了。
你取得了最高权力,也就取得了制定规则的权力,正义不正义都由你来确定。
皇帝之上再也没有权威来裁决和评判最高权力的取得是否合法。
刘邦不拘小节,豁达大度,而他的“无情”是所有政治家的先决条件,在当时的乱世里,人命多贱!很多父母出卖儿女甚至“易子而食”。
刘邦的老爹被项羽拿住,要挟刘邦屈服,那是怎么可能的事?就算刘邦答应,他手下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能答应么?所以,刘邦拒绝了,表面上做得很轻松,这是种临慌不乱的本领,如果刘邦一乱,向项羽求饶,更加会把老爹推向死亡,可能这样做很残忍,但当时确无第二个办法了。
从刘邦当了皇帝后对他爹的态度看,刘邦即使成了九五之尊还是个很孝顺的儿子,这是难能可贵的。
刘邦赢了,项羽败了。
在这场博弈游戏中,刘邦战胜项羽,是50岁的睿智战胜了30岁的刚勇,是有进有退打败了趑趄不前。
在困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非合作博弈”的一种典型模式,在困境的条件下,不同的人面对几种选择,但是最后作出的选择都是对自己来说,利益最大的,这时候,弱者和困境之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关系,即使是那些没有能力扭转困局的人,也会让自己的损失最小,并且得到最大的回报。
这就是博弈中的进退理论。
当弱者作为图谋大计的人,不限于与一个人或者一种势力合作,而是在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合作者和合作方式,通过各个重要的步骤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因为他人的原因,陷入困境,不妨把这个人同样放进困境,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做出选择,是背叛,也是谋略。
刘邦利用这一点,完成了自己下一步计划,当合作无法获得自己的期望时,那么合作就没有必要坚持下去了。
合作本身就是建立在困境中的,当困境已经摆脱了,合作的基石不复存在,所以从合作走向非合作也是自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