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体验高考
(2011·安徽文综·1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 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 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 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
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C
(福建厦门质量检查)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
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人物及代表作 维新活动(主张) 影响(地位) 共同主张
《《康新孔有学子为伪改经制考考》》讲中学西;结合(托古改制)
为变法提供 理论依据
梁启超
兴民权;
《变法通议》 变科举制
维新宣传家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天演论》
抨击纲常礼教及专
制等级;
批判最激烈
倡自由平等
自由权利;
系统介绍西方
体验高考
(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 “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 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 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阶级上:资产阶级的壮大
②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材料: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 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 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的话体现了康有为思想有什么特点?
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结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两半社会行不通
二、仿行制度
2、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共和思想
代表人物: 孙中山 时间: 19C末20C初 主张:主张资阶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 活动:辛亥革命(1911年) 结局:建立中华民国,但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双半状况依然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 的运动。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 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 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 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三、思想救国
1、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时间: 1915——1918
主张: 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救国
活动:新文化运动 影响:
三、思想救国
2.无产阶级: 宣传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 李大钊、陈独秀 时间: 1918——1919
主张: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救国
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 A、进步性: 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14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ppt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1)产生背景: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3)主张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评价: ①进步:反映民族资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②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改革政体的尝试 (1)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上:西学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A.康有为: ①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经学外衣和孔子权威否定君 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作用: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 B. 梁启超: 火”。 《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顽固派,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C.严 复: 封建君主“大盗窃国”,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
(4)评价: ①进步:反映民族资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②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产生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理论来源)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3)主张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向世界学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③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特点
1、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 2、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
3、 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从器物层次(洋务运 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层次(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思想主张(政治、经济) 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发展资本主义
异:
1、具体目标: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2、手段、方式
改良 革命(暴力)
3、结果及 主要功绩
昙花一现,失败;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
最终失败;推翻了… 结束了 …建立了 … 深入…
1、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了外国书籍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6 )第三组: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异曲”:两派的思想主张不同。维新派主张实行君
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实行民主共和制。 “同工”:两派的政治、经济主张相同。都代表民族 资产阶级,都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殊途”:两派的手段和实践活动不同。维新派主张
改良,开展了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 革命,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
2、经济 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入。
启示
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推动了中国近 代化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9世纪40~5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晚晴政府危机四伏,受经世致用的影响,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志士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驿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例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仿制英国船炮,改制信使炮车。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得专著。
魏源在该书上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认为,夷之长计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作用。
19世纪60~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和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即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为立国之本。
“西学为用”即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其目的是维护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洋务运动最终以黄海海战的失败宣告破产。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外国侵略的日益加深,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它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张民族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90年代初,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宏观概要通史概要:近代世界潮流:现代化。
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观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抗争史和探索史)。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主干知识:一个方向:面向西方一个主题:救亡图存三个阶段:学技术(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六大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抗战派学技术(一)背景、1、政治: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开始出现民族危机)2、观念: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3、直接原因:鸦片战战的惊醒(三千年的巨变)(二)代表及其主要思想1、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早面向西方)1)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c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合作探究】2: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 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什么贡献? (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 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 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 (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 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 荒作用。 (4)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他们中的 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 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曾纪泽等。
二、维新变法思想:
(二)19世纪90年代初的康梁维新思想: 1、产生背景: 2、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1)康有为: 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③理论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借孔子权 威宣传维新思想 ④评价:“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高考真题】(2010· 福建文综16)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 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 此判断他是( )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解析D。“惟适乊安”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体 现了追求自由倾向,反映了严复受进化论适者生存思想的 影响。
二、维新变法思想:
第1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师夷长技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 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①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妄自尊大;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不仅是一场变革,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酒文化。
康有为、梁启超、眼福、谭嗣同的争论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天演论》传达的进化论思想在学术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维新运动在反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中学、提倡西学的同时,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势风格,在许多思想文化领域都开创了新的局面。
“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机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依次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大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逐渐发展为文化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知识梳理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特点: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四)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内容:①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②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③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④“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⑤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2)特点: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②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③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④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五)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六)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迄今为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己经有过四次思想解放:①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②第二次发生在1992年,围绕资源配置问题,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③第三次发生在1997年,围绕所有制结构问题,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对我国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做出了重大修正;④第四次发生在2001年,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突破了“无产有产”的理论界限,科学地回答了党内外同志十分关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重点问题理解1.应认真理解和掌握的几个重要概念:(l)“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导致的民族危机,使地主阶级先进分子从传统的“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政,从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质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突破了封建顽固派认为中国一切都好,西方科学技术不过是“奇技淫巧”的陈腐观念,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了一定条件。
(3)维新思想: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主要社会思潮。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一部分人,形成早期维新派。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在19世纪中期,这些思想是比较进步的。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走改良主义道路,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4)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主潮流。
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把从法国、美国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并用这个理论指导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朝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2.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的倡导者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主要异同及二者的关系。
(1)同:①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②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异:①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主要是为了“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洋务派“师夷长技”则主要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革命,但也包含抵御外侮的意图。
②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没有付诸实践,而洋务派则掀起了洋务运动。
(2)关系: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3.对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三次论战的认识: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与地主阶级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的内容直接触及了封建制度,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并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与之相比,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③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内部在民主革命手段和目标上的分歧,在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并无重大冲突。
因此,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其影响的深度大大超过了另外两次论战。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1)从目的看:都是为了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
(2)从主要内容看:都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从结果和意义看:这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上述问题,要求我们掌握比较的方法并用它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精题范例1.“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③提出者的阶级立场完全不同④影响不同()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对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想观点进行评议的组合型选择题。
由于以组合形式出现,难度就更大一些。
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可从两种思想观点的提出者切入题目内容。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也是思维发展的规律。
在解题时,学生不妨回忆魏源和洋务派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和政治主张。
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都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己任。
因此,在阶级立场和根本目的上并无不同之处。
至此,本题即可用干扰排除法来解答。
如果不从具体问题切入,那么就容易在许多概念上绕来绕去,误入歧途。
正确选项为B。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得以发展到一场政治运动,关键因素在于()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得到光绪帝和一些官僚的积极支持D.维新派及时提出了他们的施政纲领解题思路:该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变化与维新运动的关系。
维新派的主张是进步的、爱国的,在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之时,他们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公车上书”就成了维新运动兴起的重要事件。
分析原因,特别是分析关键原因,一定要紧扣那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把试题中的主体放在具体历史范围中去考查。
正确选项为B。
四、同步精练(一)选择题“师夷长技”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③2.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海国图志》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C.是否与外国正常交往 D.是否发展资本主义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兴起和发展。
据此回答3~7题:3.19世纪末,维新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而在政治舞台上唱主角,其最主要原因在于A.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民主革命思想还未广泛传播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夺权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4.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C.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D.同封建顽固派论战5.康有为借孔子权威宣传变法思想,严复通过介绍“进化论”宣传维新,两人A.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改革的目的存在差异C.都是要动摇封建信条 D.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表明他们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最终放弃了改革方案C.认识到中国“民智未开” D.对封建势力作出了妥协和让步7.把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因为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发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C.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D.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一个由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科学向宣传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历史过程。
据此回答8~12题:8.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
实质是A. 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论战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思想论战C.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论战 D.西方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9.陈独秀、李大钊等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络,破坏过去陈腐学说之囹圄”是指A.猛烈批判封建主义史学观 B.挑战封建复古主义C.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D.彻底变革封建文学10.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