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及原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及原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及原文《拿来主义》课文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第8课-《拿来主义》

第8课-《拿来主义》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 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 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 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 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 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 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 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 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有的人甚至认为,鲁 迅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就因为他用杂文的方式 对中国历史和前途表达 了明确的批评和思考。
他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 势力,他的杂文集有:《热风》、 《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 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此文期间 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 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 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 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 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 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也很会重新‚阐释‛拿来主义, 也很大胆地将外国足球的东西拿来。这些人‚以职业的 标准
拿钱,以非职业的标准比赛训练‛,每年拿着大把大把 的票子不仅脸不红心不跳,而且依然心安理得地干着糟 踏中国足球的龌龃之事。 令人心寒的是,多年来,中国球员所干出的有违体 育道德精神的事已不是极个别的个人行为了,大有愈演 愈烈之势,球员‚夜不归宿事件‛很能证明‚新‛拿来 主义在中国足坛已占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足球高官和球 员参与赌球成为重庆打黑风暴后的又一风暴。 曾经的金哨成了黑哨,明星成了赌徒,鲁迅先生若 是黄泉有知,不知对其后辈的所做所为会作何感想?

《拿 来 主 义》

《拿 来 主 义》



文章先破后立,借助举例、比喻、对比、类比等论证方 法,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正确对待外国和本土文化遗产所应 采取的原则、态度、方法以及应具备的个人素质,阐明要学 会“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闭关主义(排外) 破 送去主义(媚外)
拿 来 主 义

拿来主义
为什么实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品析语言特色,体会表达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请谈谈你的感受。
2、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要从 “闭关主义”说起呢? A、两者是衣钵相传的; B、两者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都以文明古 国自居,自夸自大。 3、你是怎么理解第4自然段中的“抛来”和“抛给”的? “抛来”: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或目的 “抛给”: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隐含用卑鄙的眼光看 待
6、第8、9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
比 喻 论 证
孱头——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 (逃避主义) 昏蛋——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投降主义)
比喻论证
鱼翅
——吸收 (精华)
鸦片
(有益也有害)——批判地吸收
பைடு நூலகம்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
大宅子
3、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 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挂,通过 形象的动作活现了“送去主义”的可怜、寒酸相。
4、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 点进步了。 →使用反语,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5、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 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增强讽刺性,这种欲 擒故纵之法常用语驳论。 6、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使用民间俗语,“拿来”之态度鲜明跃然纸上。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实质
利弊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实质 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利弊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实质 不送不拿 惧外、排外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媚外、卖国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实质 不送不拿 惧外、排外
课文题解
(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从含贬义)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 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 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 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 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 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 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 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 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媚外、卖国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爱国 和平交往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 文艺
丧权辱国 利弊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议论思路
闭关主义
纵 为什么 向 展 开 议 论
(排外)
(略)
先破
送去主义
(媚外) (详)
先错误态度后正确态度 (先破后立)
怎么做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05
拿来主义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拿来主义
全球化视野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拿来主义应具备全球视野,借鉴世 界各地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民族文化的坚守
在全球化背景下,应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弘扬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发挥拿来主义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作用。
跨文化理解与沟通
加强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文化的 融合与创新。
文化多元性价值
文化多元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 定,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拿来主义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待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实践上,即应 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吸收 其中的有益成分,推动文化的创新和 发展。
文化多元性的实现
实现文化多元性需要政府、社会和个 人共同努力,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 法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等。在拿来 主义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待本土文 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即应该从实 际出发,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 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 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
拿来主义要求具备分辨精华与糟粕的能力,以及对外来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的能力。
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
拿来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 ,民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拿来主义的思想是在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深度交融
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日益加强,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融将更加深入,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将进一步增强。

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拿来主义的含义: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指拿自身想要的,是有选择性的拿。

怎么解读拿来主义:
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通俗的意思便是,要把外国好的东西借鉴过来,为我们所用。

拿来主义出处: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根据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质疑——析疑——释疑三步法,以培养学生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2明确要点:前半部分重在“破”,着重揭露“送去主义”的种种丑恶行径,同时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后半部分重在“立”,着重指出“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进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3.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学生1.整理积累字词(不少于20个)。
2.反复阅读文本,体会论证技巧。
3.品读文本,鉴赏语言。
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下面几个问题的讨论、探究,正确领悟课文的深刻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1、教师评价学生。2、学生自我评价。3、其他教师对这节课评价。4、同学科教师评价。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送去主义(1-4)拿来主义(5-10)
明确要点:批判地继承,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
(四)学习写法,揣摩语言。
在理清思路、领悟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
1.本文如何使说理形象化的?明确要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复杂的说理变得形象具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因为鲁迅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学习《〈呐喊〉自序》的时候就已经给学生详细交代过了,所以本课时只是以集体问答的形式略做回顾。为了在导入部分创设一点新意,我没有引用一般大家比较熟悉的对鲁迅的评价,而是选择了与鲁迅有一定意见分歧的郭沫若的一段评价:“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四、学情分析不足。整个课堂多是教师主导,讲得过多,没有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导致学生被接受学习。
2.结合实例,说说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要点:语言深刻、犀利、讽刺、幽默。
(五)总结全文,拓展训练。对全文的内容、写法、语言进行重点小结,课堂上完成练习:面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时尚”、“潮流”,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谈谈你的看法。课后,请依此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学生研读,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以下三种。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对有益无害的(鱼翅),拿来使用;对既有害处又有益处的(鸦片),清除有害的方面,使用有益的地方;对于人民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烟枪、烟灯及姨太太),原则上“毁掉”(只给博物馆留少许)。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鲁迅的文章历来是让学生们比较头疼的篇目,由于年代距离比较远,加上鲁迅先生一些比较个人化的语言表达,都给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造成障碍,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本文采用“疑问教学法”相对合适。
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三)深入研读,领悟内容。1.“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明确要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对待文化遗产三种错误的态度是什么?明确要点:害怕,不敢继承,“是孱头”;全部毁坏,“是昏蛋”;全部继承,“是废物”。
3.文化遗产有哪几种类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4.对文化遗产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拿来主义》案例
课题:《拿来主义》案例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陆金敏
单位:河北省遵化市堡子店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编在《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集》中,属议论文范畴,现被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编排在必修模块第4册第三单元。文章主要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遗产特别是外国文化遗产进行了论述,声色俱厉地提出“我们要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二、课堂引导不够充分。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一般都会紧跟着回答,但离标准答案有距离。这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课堂的生成就会更加有效。
三、对杂文的文体特色介绍不足。每一篇课文都有其自身的文体特色,《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的文体特点是议论的形象化和现象的抽象化,我们在教授本课时应该结合杂文的特点来品味鲁迅先生幽默、犀利的文风。
做法:送物--送人拿来--挑选
后果:贻害后人成为新文艺
破立
九.教学反思
一、教学节奏过快。在抛出问题的同时,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要有学生反映,教师就急忙地往下讲,显得课堂引导不充分,导致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够精细,即使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也应该先让学生充分地思考酝酿答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共同参与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2.全文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说说全文是如何又破又立的?
学生朗读、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明确要点:论点是“拿来主义”。先针对“送去”,提出“拿来”;再辩明“跑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