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1、货殖列传:《史记》中的一章,讲述司马迁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
2、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的,至今仍是经济地理学重要文献之一。
3、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4、实证分析: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20、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配第-克拉克定律-科林.克拉克、库兹涅茨法则
21、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类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互相联系所产生的影响。P192
22、综合经济区按空间尺度可以经一部分为大经济区、基本经济区和基层经济区。
6、市场原则下,经济地理学理论有:增长及理论-佩鲁、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创新与扩散理论-、孵化理论
7、人类面临的困难——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8、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9、区位理论……他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16、区域经济发展: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
17、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18、增长极: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
19、支配效应: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20、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
2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自身增长极自身增长。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03)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问题

2007 年
第二产业 总产值
84259.5 31905.6 22172.11 138337.21
占地区生产
总值比重(%)
51.58 49.55 46.32 50.19
生产总值
191041.13 77922.09 58256.58 327219.8
2008 年
第二产业 总产值
99238.79 39623.14 28018.59 166880.52
7.49 14.95 16.18 10.71
163369.87 64390.61 47864.14 275624.62
11621.56 9296.99 7645.08 28563.63
7.11 14.44 15.78 10.36
191041.13 77922.09 58256.58 327219.8
单位:亿元
年份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项目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总产值
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总产值
占地区生产总 值比重(%)
东部 中部 西部 全国
137844.2 53682
39527.14 231053.34
10319.7 8024.48 6396.07 24740.25
168 现代营销
区域经济
内部,传统低层次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还不明显;在就业创造方面,绝大部分省区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的。
表 3 是我国各地区 2006 年~2008 年第三产业产值与当地生产总值之间的比重情况。从表 3 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第三产 业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在 37%左右,超过了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应注意,虽然西部第三 产业的比重与全国相比差异不大,但这种较高比重的形成是由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弱势造成的。
产业结构通俗理解 -回复

产业结构通俗理解-回复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相互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经济体中不同产业的种类和规模分布状况。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原始物质生产行业。
第二产业则包括工业、建筑业等加工和制造行业。
而第三产业则是指服务业,如交通运输、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
为什么产业结构很重要?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
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各个产业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业的高效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也能够促进就业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一般来说,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高,而发达国家则第三产业的比重更大。
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会有所变化。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产业间的关联度来了解产业结构。
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之间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延伸。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汽车的生产,还包括零部件制造、钢铁加工等多个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再次,我们可以通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了解产业结构。
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通常需要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专业技术人才,而附加值高的产业则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这些产业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来了解产业结构。
一个高度竞争力的产业往往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实现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
通过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如何进行?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完整word版)《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总结资料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概念辨析(6X6'=36’)⑴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P209)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⑵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P219)产业集聚:众多同类产业的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地区的集中与聚合。
产业集群: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⑶区位与区位因子(P34、P37)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⑷需求门槛与门槛人口(P4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⑸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P241、P245)区域分工: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 , 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 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出于各自发展利益的需要,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等寻求的合作.⑹中心地与中心性(P93)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⑺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P173—17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地理)

2、资金密集型产业
3、劳动密集型产业
4、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消费因素
2.资源因素
3.技术因素
4.基础与传统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1. 能否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二农轻重划分和五大部门的划分方法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了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联合国于为了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联合国于19711971年年颁布了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英文简称英文简称isicisic19891989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isicrev3isicrev3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sectionsection大类大类divisiondivision中类中类groupgroup小类小类classclass四类
扇面4: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部门;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一、主导产业概述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主导产业是指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 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 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 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主导产业处于成长期;处于 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筱原二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优先发展 产业。这类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可以为其提供成长 的空间。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是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地理学家之一。
他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通过在美洲的野外考察写成了三十卷的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晚年著有《宇宙》五卷,尽管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
卡尔.李特尔:李特尔是肩带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也是对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地理学家。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目的,要求人们将其活动及其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舞台,因而,要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个舞台本身,而是其与人的关系。
他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这并不是解释人地关系的正确方法,他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带有浓厚的目的论色彩,把对地球和人的所有研究,都看作是上帝意志的层层揭示,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重大缺陷。
拉采尔: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释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可以说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的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区域产业结构》易错指导_教师资格面试高中地理

《区域产业结构》易错指导_教师资格面试高中地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各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
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发展程度、比重和组织方式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区域产业结构。
易错点1:忽略地理环境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产业的选择和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开展水力发电产业;沿海地区适合发展港口物流产业;盛产其中一种农作物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产业等。
在面试中,要注意强调地理环境对产业选择和布局的影响,这样能够得到更高的评价。
指导建议:在回答与地理环境有关的问题时,要注重地理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可以结合实际地理环境情况谈论该地区或国家适合发展的产业,并分析产业布局的原因和优势。
同时,要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加强论述的可信度。
易错点2:缺乏对产业结构演变的认识产业结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要深入了解产业结构的演变和调整过程。
产业结构的演变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要素条件有关。
比如,在经济起步阶段,农业是主导产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工业成为主导产业;而在经济转型阶段,服务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等。
指导建议:在回答与产业结构演变相关的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不同阶段的主导产业,并分析演变的原因和动态。
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素条件谈论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不同阶段的主导产业。
还可以谈论产业结构演变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如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等。
易错点3:忽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作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互依赖、互补和联动发展的特点。
产业链是指一条完整的产品生产流程,包括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装配生产等多个环节;而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产业的企业集聚。
指导建议:在回答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相关的问题时,要强调它们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可以结合具体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谈论它们的优势和特点,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1],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状况。
有学者[2]指出,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变化。
因此,从某一地区产业结构状况中可以看出此地区的发展状况,并能从某种程度上推断出此地区以后的发展轨迹。
区域经济学家胡佛在其著作《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指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大概经历以下五个阶段:(1)自给自足阶段。
此阶段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拉动,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
(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产品出现过剩,这为乡村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此阶段仍然以农业为主,但工业生产已经逐步开始(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一二三”模式)。
(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在此阶段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但工业已经开始迅猛发展(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也为“一二三”模式)。
(4)工业化阶段。
此阶段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所占GDP比例已经下降,但第三产业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二一三”模式)。
(5)服务业输出阶段。
在这个时期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此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为“三二一”模式)。
结合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发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产业结构逐渐从“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模式。
多个研究者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有过许多经典论述,如国外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和“雁行形态说”都具体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国内的著名产业经济学者诸如苏东水[3]等认为,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及地区人均收入呈现出密切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了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行列时,其产业结构往往呈现出“三二一”结构模式。
本文拟通过对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产业结构特征,然后提出优化其产业结构的对策,以期为许昌市及其类似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概况(一)许昌市基本概况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总面积52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6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6%,市辖3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2市(禹州市、长葛市)1区(魏都区)。
许昌市工业体系齐全,特别是在烟草种植、加工业方面历史悠久。
中原电气谷是以电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2008年许昌市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062亿元,位居全国第75位。
2006年为更好地推进中原崛起,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是一个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九个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城市密集区。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对许昌的定位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这为许昌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许昌市产业结构状况近年来,许昌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如表1所示)。
河南省许昌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摘要:分析河南省许昌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和特征,提出要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农业,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等改善此区域产业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许昌市;产业结构;现状对策表1许昌市2003-2008年的GDP(单位:亿元人民币)数据来源:《200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伴随许昌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产业结构也有了部分改善,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模式。
同时,选择河南省和许昌市辖县市的产业结构模式作为对比样本,以更好地展现许昌市的产业结构状况(如表2所示)表2许昌市产业结构对比数据来源:《200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从表2发现,许昌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征。
新世纪以来,许昌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三次产业比重维持在“二三一”水平。
其中,工业所占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54%增加到2008年的66%;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20%下降到2008年的13%。
数据表明:六年来许昌市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上升,其区域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快,许昌市正由一个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第二,部分县市第二产业高度发达。
从表2看出,许昌市所辖的两个县级市———禹州和长葛的产业结构较为突出:两个县级市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呈现出“二三一”模式,但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之高及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之低的特征较为突出。
2004年长葛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67%,禹州的也已达到63%,高出同期许昌市10个百分点左右;2008年长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提升到71%,禹州为70%,高出许昌市5个百分点左右。
两地的产业结构表明两地工业化进程较为迅速,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第三,一二产业结构优于河南省。
表2所示,2003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8:48:34,许昌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0:54:26。
其中,第一产业比河南省低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于河南省6个百分点;2008年河南省产业结构为14:57:29,许昌市产业结构为13:66:21,第一二产业明显优于河南省整体水平。
这种产业结构表明:许昌市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如果能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必将会使区域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表2显示,历年来许昌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河南省的第三产业比重7个百分点左右。
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许昌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又低于河南省,说明许昌市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没有跟上其工业化发展进度。
第五,县级之间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所辖五县市中,长葛、禹州的第二产业较为发达,2008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70%左右,工业较为发达;而鄢陵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仅为49%,农业所占比重为29%,为典型的农业县。
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许昌市地区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县市之间差距较大。
二、许昌市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对许昌市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具体为: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稳定第一产业。
第一,深化改革,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
许昌市第二产业在河南境内较为发达,但许昌市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卷烟、电气设备、机械制造等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活力不足、工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应继续深化改革,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提升工业竞争力上应采取以下措施:(1)注重创新,壮大国有企业。
创新是指在市场上引入更新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新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以及采用新的管理组织方式等[4],综合起来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许昌市虽然工业发展基础较好,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工业装备较差、工艺水平较低、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等,导致其工业竞争力不强,因此应大力发展和引进高科技设备和人才,提升其工业竞争力水平;同时,许昌市国有企业较多,企业体制较为僵硬,因此应大刀阔斧进行企业改革,提升国企活力。
(2)利用优势,大力发展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具有经营灵活、管理效率高、吸收劳动力多等优势,其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昌市有众多私营企业且发展势头较好,因此,应更新观念对私营企业在融资、税收、产品销售、原料来源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使私营企业在许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通常主导产业通过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较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形成产业集群或集聚,以此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按照许昌市的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在促进其主导产业发56]。
(四)人员素质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低碳技术人员的培训,发展低碳农业是个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需要加强低碳领域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特别要提高决策者的低碳意识和理念。
另一方面,要动用资源吸引相当部分低碳技术和管理人才转向农业和农村,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农业研究队伍,使之成为低碳农业经济技术研究和推广骨干,以点带面,形成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
总之,发展低碳农业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长期战略任务,又是现实的紧迫要求。
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等,形成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环境。
因此,决策者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规划,既要对低碳农业技术加强投入,又要做好宣传、培训和推广。
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运用市场引导的手段克服障碍,稳步推进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0(4).[2]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08(8).[3]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4]黄国勤.中国农业发展研究现状与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5]宋雅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0(4).(上接第90页)展、培育产业集群上应采取以下措施:(1)促进电气和机械装备产业发展。
许昌有许继集团、奔马机械制造厂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名牌,在此基础上许昌各级政府部门应创造条件搞好许继电气行业园区和奔马机械制造业园区建设,带动多个区域的发展。
(2)加快花卉产业集群建设。
许昌市下属鄢陵县是我国有名的花卉产地,其每年的花卉产值占GDP很大比重。
花卉产业具有附加值高、吸收劳动力多、市场销售好等优势,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品种引进、技术辅导、产品销售、营销团队建设等方面对花卉产业进行扶持,加快花卉产业集群建设。
(3)促进发制品行业发展。
许昌是我国有名的假发制品地,其中瑞贝卡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
假发行业对当地的劳动力吸收、财政收入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可以带动行业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因此,许昌市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政策大力打造以瑞贝卡为中心的假发制造业产业集群。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地区越发达其第三产业也越发达,但许昌市却出现了反常的现象:许昌市总体发展水平在河南处于前列,但其第三产业较为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不符。
在现阶段,第三产业不仅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更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力和潜力,良好的服务业水平对地方招商引资、财政收入、人才引进等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