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种境界,我们却总是在追求最低的

合集下载

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正蒙学堂国际儒学联合会张世英人的精神境界,按其实现人生意义、价值的高低标准和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欲求”的境界(资料图图源网络)第一个等级,即最低的境界,是“欲求的境界”。

人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

《孟子》中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大概就是指的这种境界。

这种境界,其“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

第二个等级,是“求实的境界”。

人有了自我意识,能分清我与物、我与他人,能把自己当做主体,把他人、他物当做客体。

人在这种境界中,不再只是满足于最低的生存欲望,而是更进而要求理解外在的客观事物(客体)的秩序——规律。

这种要求就是一种科学追求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求实的精神。

“求实”的境界(资料图图源网络)随着科学追求的进展,也随着个人的日益社会化,人同时逐渐领悟到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简言之,领悟到“万有相通”,其中不仅包括领悟到人与自然物之间的相通,而且包括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相通。

而对于人与人之间相通的领悟,很自然地使人产生了“同类感”,从而也产生了道德意识。

这样,人就由第二境界进入了第三境界——“道德的境界”。

人在这种境界中,以对万物一体相通的领悟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自己所“应该”做之事而为之奋斗不已。

但是,“道德境界”以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为前提,以主客尚未达到最终的融合为一为前提。

道德的实现与完成,既是道德境界的极致,也是“道德境界”的结束。

“道德”的境界(资料图图源网络)这就开始进入了第四境界,即“审美的境界”。

“审美的境界”属于“高级的主客融合”,它包摄道德而又超越道德、高于道德。

在“审美境界”中,人不再只是出于道德义务的强制(尽管这是一种自愿的强制)而做某事,不再只是为了“应该”而做某事,而是完全处于一种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

“自然而然”不同于“应然而然”,后者尚有不自由的因素,前者则是完全的自由。

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人生才会无所畏惧

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人生才会无所畏惧

冯友兰:看懂这4重境界,人生才会无所畏惧编辑:耕农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人生在世,有贵贱之分,穷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分。

有的人,终其一生为钱谋、为权谋,自以为做人很成功,但实际上,他不一定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

有的人安贫乐道,利他忘我,尽管没有捞到一官半职,但也不一定是境界很低的人。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他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你属于哪个境界呢?第一重:自然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人生的最低境界,无非就是吃饭穿衣,过去农家妇女有个口头禅,叫“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穿衣、吃饭,是人生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

有个笑话讲:说是张家口那边大草原,一个小孩在放羊。

大人打趣问他,你放羊干什么啊?放羊卖钱。

卖钱干什么啊?娶媳妇。

娶媳妇干什么啊?生娃。

生娃干什么啊?放羊。

活在这个境界里的人,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大都来自于人的天性,而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自己的本性,他们也未曾了解到这样做事的意义。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曾说过:“人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生,也可以提升为圣贤。

”其实活在自然境界的人,就是动物性的展现。

《礼记·礼运》中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社会上大多数人就住在这一层,吃喝玩乐,糊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麻木地、醉生梦死地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人生的意义、目的,别人怎么过,自己就怎么过,大家怎么过,自己就怎么过,最后还是糊里糊涂地、怀着恐惧与遗憾离开这个世间,一辈子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

人生的四种境界举例

人生的四种境界举例

人生的四种境界:
1.自然境界:一个人按照本能或社会习俗行事,没有明确的自
我意识或追求。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只是自然地玩耍、学习,没有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或目标。

2.功利境界: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并追求个
人的成功和满足。

例如,一个企业家可能致力于创造财富和成功,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市场需求。

3.道德境界:一个人超越了个人的私利,开始考虑更广泛的社
会利益和道德准则。

例如,一个社会活动家可能致力于推动社会公正和环保事业,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4.天地境界:一个人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和社会的境界,与宇
宙和自然相融合。

例如,一个修行者可能通过冥想和修行,达到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超脱,体验到与宇宙的连接和合一。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同样的人生。

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

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友兰认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

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

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

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

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

“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

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

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并不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不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

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备“自然境界”的人。

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的内容

人生四种境界的内容

人生四种境界的内容人生是一场修行,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折腾一番,然后匆匆几十载就离开了这个世间,虽然时光短暂,但也品尝到了人间的各种酸甜苦辣,非常丰富多彩,虽然最后离世的时候也带不走世间的一花一草,但活着的这个过程其实是有重大收获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没有白走的路,我们都是带着修行的重大任务和意义而来的,都是助我们一路不断改变提升与成长。

当你对这个世界无所求的时候,你就不会苦,你就不会累,你之所以苦和累和烦恼,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所求,当你真正人生的境界达到无所求,你就不会累。

经过高人的指点,我最后把人生总结为四重境界,今天分享给大家!一、自然境界什么是自然境界呢?简单来说就是本能境界,比如说话吃饭,喝酒吃肉,男女关系,兴趣爱好等等,这些都不用别人教你就会了,是人天生的一种本能能力,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就会哇哇大哭,天气热了就乱拉衣领,天气冷了就躲进妈妈的怀里,就是这种自然反应,自然的一种本能。

自然境界一般都在婴儿和少年时期尤为明显,在这时期人的思想和心灵还是比较单纯和纯洁的,也处在一种纯自然的境界中,对世界都充满的是好奇,光明和美好。

因为在这时期,孩子的的生活主要依赖于父母,所以不会为生活或工作而发愁,除了学习就是玩耍。

在这样一种自然的环境中,孩子当然就不会有烦恼,即使有一点学习上的烦恼,很快过两天就忘了,因为小孩都天生爱玩,只要玩一会就什么都好了,所以很多人为什么长大之后,特别怀念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因为玩得特别开心,特别有味,特别美好,特别幸福。

在小孩时期,我们处于自然境界中,思想纯净,没有生活负担,就没有过多的物质追求,无所求当然就没有烦恼了,当然就处在了一种人生的自然境界当中。

二、功利境界人走向社会以后,为了生活而奔波在外,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金钱名利,为了吃饭,为了养活家庭,我们不得不追求金钱名利,于是心里自然升起了功利心。

你是教授我用得上你,你是当官的我用得上你,我就和你有意地和你交往,这个过程当中不管你嘴里说不说一定是功利的,有功利在里头是功利境界,所以我们出门在外工作,求生存谋发展都是在求功利,都是在相互竞争,往自己身上谋取功利,因此人心就复杂了,这社会环境就复杂了,只要有工作,有生意事业交往的地方都是非常险恶与复杂的。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达到的心理状态和人生体验,是一个人在心灵层面上的成熟和深化。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境界,通过思考和感悟,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浮躁”的境界。

这是很多年轻人常常会经历到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追求十分强烈,追求快乐的心态往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

他们不断地追求物质财富,追求名声和地位,希望通过这些来获取快乐。

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外部的东西给予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消失。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往往追求的是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高。

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往往感到迷茫和没有方向。

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断变化,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二种境界是“平凡”的境界。

在平凡的境界中,人们已经逐渐关注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追求真实和纯粹。

他们明白物质的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开始探索内心的世界。

他们学会与自己对话,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们懂得欣赏自然的美丽,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充实,内心充满了平和和满足。

第三种境界是“高尚”的境界。

在高尚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自我的桎梏,关注到了社会和大众的利益。

他们将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界。

他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义的精神,对社会问题思考更加深刻,关注他人的福祉。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追求的目标更高尚。

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懈努力,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动力和激情,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议题和活动中去。

第四种境界是“智慧”的境界。

在智慧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一切的烦恼和纷争,拥有了洞察真理的智慧。

人生的四个境界人生哲理

人生的四个境界人生哲理

人生的四个境界人生哲理人生之中,我们必将经历波折坎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是从稚嫩到成熟再到老练的一种过程。

人生难得四境界:一是痛而不言,无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痛苦和惨痛。

二是笑而不语,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时胜过千军万马。

三是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炼,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

四是惊而不乱,宠辱很难不惊,心惊则心动,而动中有静、惊而不乱则具有别致之美。

痛而不言,是一种坚强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尝粪问疾。

国破家亡的痛,他不言;尊严被践踏的痛,他不言;躺卧柴薪,咀嚼苦胆的痛,他不言。

他将这一切悲愤封存入心,凝成锐气逼人的长剑,直指吴王眉心!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千越甲尽吞吴。

痛而不言,我们需要人性的坚强来踏破荆棘阻碍,我们需要人生的智慧来抵挡风雨飘摇。

其实,痛而不言是在向我们传达一种信念:风雨过后,必将迎来彩虹。

到那时,回首向来萧瑟处,必定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李白面对天宝时期昏庸的唐玄宗和整个黑暗的社会,无所作为,郁郁不得志,虽被奉为翰林,但每天只是陪同皇上和大臣们饮酒作乐,如此而已。

仰天大笑出门去,李白终究离开了朝廷,带着他的“笑而不语”流连山水之间。

人生,与其喋喋抱怨,不如静下深思;流年似水,灼痛终将沉淀为一种经历,成为藏在灵魂深处的精灵。

迷而不失,是一种智慧你明白自己为何悲哀?究竟悲哀的是什么?甚至知道会悲哀多久,如何做才会不那么悲哀?不能迷失在悲哀的情绪海洋中。

说实话,遇到大的人生挫折,如车祸、火灾、亲人死亡、离婚等,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有一次在苏州西园寺,听一位法师给居士们讲经,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佛教里谈“妄想”,即我们的很多想法都只是虚妄,但有两个念头却无比真实,并提倡大家常念,那就是:念无常,念死亡。

我们从中也许也能学到一些:念无常,让我们更珍惜当下的一切;念死亡,让我们更能放下。

做人的7种境界

做人的7种境界

做人的7种境界
1.低级境界: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只追求个人利益。

2. 平庸境界:只满足于自己的舒适安逸,不求进步,不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就。

3. 懒惰境界:缺乏动力和决心,总是推脱责任和努力,生活只是浑浑噩噩地过着。

4. 贪婪境界:永远不满足,只想着获取更多的财富和地位,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5. 忠诚境界:始终对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保持忠诚,为他人着想,积极地尝试为社会做出贡献。

6. 信仰境界: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7. 卓越境界: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不断学习和成长,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就。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
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
人生四种境界,
我们却总是在追求最低的
教师修学
J
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
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
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
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
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
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
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
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
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
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
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
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
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我在第
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
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哲学家到了理智世
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

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
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
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
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
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
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
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
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
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
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
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在这方面,
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来源:MBA微信公众号)
□文/冯友兰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