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运动

合集下载

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

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

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之间,因为时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百日维新”。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

在这次运动中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了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领导人的角色。

历史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评价一: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希望依靠封建王朝的皇帝光绪帝,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改革使得中国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所以说这次运动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所具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使得这场改革进行的非常的不彻底,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发封建的历史任务。

戊戌变法的评价二:戊戌变法是一次非常明显的爱国图存的运动。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列强的瓜分,中国的资产阶级希望学习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能够走上富国强民的道路,所以这场运动具有非常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倾向。

但是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想要使得中国强大起来,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这一任务无疑是中国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完成的。

戊戌变法的评价三: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者通过创办报纸、杂志、兴办新式学校等积极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的封建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虽然遭到慈禧太后的扼杀而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意味着戊戌变法的意义具有进步性。

虽然戊戌变法遭到了守旧派的打压,但是戊戌变法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纵观戊戌变法的意义,它具备多个方面。

首先,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国人思想的转变。

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之下,知识分子积极地倒向朝着维新革命派。

戊戌维新运动名词解释

戊戌维新运动名词解释

戊戌维新运动名词解释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弱小的维新派得不到同盟者和群众支持。维新运 动兴起之时,中国还没有面向大众的、与资本主 义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事业,也基本上没有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
维新运动便局限于具 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 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 子里,改革不为大多 数人所理解和支持。 相反,反对改革的言 行在当时有着很深厚 的社会基础。

维 新 派 同 封 建 顽 固 势 力 的 论 战 的 内 容
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维 新 派
“宁可亡国,不可 变法” 兴民权会“大乱四 起”导致外国干涉 而亡
“能变则强,不变则 亡” 兴民权,实行君民 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 科举制“锢民智”“坏 心术”“滋游手”,“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 可”。
康有为故居 -广东南海 市丹灶镇苏 村
康 有 为 铜 像
康氏宗祠
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

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着力引伸和附会孔子的学 说,作为维新的理论依据。其中《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对维新运动影响最深。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两书都是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 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这些著作的发表,给了顽 固势力以有力的冲击,为推行维新运动奠定了理 论基础。
(1865—1898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 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 同始!
谭嗣同字复生,号 壮飞,湖南浏阳人,出 身于官僚家庭。维新运 动的中坚骨干和杰出的 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是维新领袖人物中最激 进的思想家。1898年慈 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谭嗣同拒绝友人营救。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人们逐步认识 到,要救国,只有维新。

高中历史干货笔记——戊戌维新运动

高中历史干货笔记——戊戌维新运动
历史意义:它作为维新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不但明确了建立君主立宪国家的目标,而且采
取了武装斗争的手段,从而使维新派的政治活动达到了最高峰;以“庚”为标志,革命开
始取代维新,逐步成为资产阶级运动的主流,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运动史上有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
4、80、90年代思想家的通法:都是将其思想纳入传统文化之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从传统文化中找寻变法的理论根据:如变法所依据的进化论思想,声称其出自《易经》。
(2)强调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主张变器不变道,礼乐教化远逊中华。
(3)鼓吹西学源于中学:鼓吹古代的“中学西渐”,其目的都是为变法减少阻力。
2、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与纲领
变法理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变法纲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具体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定宪法)、经济上发展资本
主义、文化上进行文化改革;
(2)“公车上书”运动与维新运动的展开
1、1895.4“公车上书”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开端,它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公车:指代入京应试的举人),标志维新运动思潮发展为爱国的政治运动,也标志着维新运动由此开端。
2、第二阶段:60年代初期——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一书,成为近代维新思潮产生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的标志,他受林则徐的影响很大,提出“制洋器、采西学”;他的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三阶段:70年代后——进步的知识份子中产生了具有初步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他们的思想以中法战争为界,之前提出“变法自强”的口号,之后提出了维新主张;80年代的维新派思想与90年代的相比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但是他们为90年代康有为的维新运动做了重要的准备。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又称戊戌变法,是清末中国发生的一场改革运动。

它以洋务派宪政派黄道崇为首以维护清末封建社会秩序和清廷权威为主旨,倡导以欧洲西方技术和行政机制为基础,以改革土地和新的政治机制开展的重大改革活动。

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包括土地法改革、开拓民主政治、发展税收体制、强化商业经济、建立公文制度、改良教育和采取财政改革等。

戊戌变法的影响尤其是在后来明清以来,被认为是中国从封建到近代化的一个战略转变点,也是现在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场革命。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工商业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结果失败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序幕公车上书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变法背景国际局势经济19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也迅速强大起来。

在这种局势下,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

政治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

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

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国内局势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戊戌维新运动主要内容

戊戌维新运动主要内容

戊戌维新运动主要内容戊戌维新运动,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高深,但其实说白了,就是清朝末年一场大变革的尝试,哦,话说回来,这事儿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想当年,朝廷内外矛盾不断,国力衰弱,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苦不堪言。

于是,几位热血青年,像康有为和梁启超这样的“萌新”,就站出来了,打算给大清帝国来个大改造,结果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是“好事多磨”呀。

他们的计划可谓是煞费苦心,简直是“头脑风暴”。

先是想到了教育,想要推行新式学校,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这点子听上去是不是很不错?毕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

但可惜啊,老一套的官僚们可不干,个个打着“守旧”的旗号,死死不放,真让人想摇头叹气。

再说了,这些年轻人还想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启发民智,真是敢想敢干。

他们的愿望可不止于此,甚至还想改革政治,设立责任内阁,推行君主立宪。

想当年,君主立宪可谓是个新鲜玩意儿,简直就是“开天辟地”的大动作。

不过嘛,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想象一下,清朝的老一套根深蒂固,想撼动它,就像试图在石头上种花一样困难。

再加上当时的时局复杂,列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简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所以,很多人对于这些年轻人的想法态度不一,甚至还有不少人冷嘲热讽。

真是“月黑风高杀人夜”,不知不觉间,他们的理想变成了众人的笑柄。

运动中也有一些成功的地方。

比如,设立了京师大学堂,虽然不算庞大,但算是个开端。

新式的教科书、学科,慢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国人一个“醒觉”的机会。

不过,那些改革的想法并没有完全落实,毕竟老一辈的保守派是个大障碍,真是“难如登天”。

结果可想而知,戊戌维新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悲情收场,真是让人心痛。

还有一桩值得一提的事,那就是“戊戌六君子”的故事。

他们为这个运动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真是英雄无畏,令人敬佩。

即使在如今的时代,提起他们的名字,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想想看,为了理想而奋斗,哪怕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依旧让人感动。

第16讲 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第16讲 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第16讲 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词提示1.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3.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清末改革与新政: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度、清末新政、《钦定宪法大纲》2.辛亥革命: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

(2)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高潮:“百日维新”(1)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4.结果:失败(1)标志:戊戌政变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

③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2)原因⎩⎨⎧①守旧势力很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5.意义: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链接·选择性必修1·P 38-39】知识点二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背景:科举制度的废除(1)原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2)过程⎩⎪⎨⎪⎧①1898年,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②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③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度。

2.表现(1)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2)1904年后,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国内背景
• 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 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 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
• 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 绪帝指出:“瓜分大祸,迫在 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 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 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哀求光
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绪帝行新政,光绪鉴于民族危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
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29
袁世凯
30
甲午战争后的袁世凯
▪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海陆皆败,袁 世凯随军撤退天津。因袁世凯在朝鲜时期 表现突出,有“知兵”之名,清军机大臣 李鸿章等保荐袁氏负责督练新军。
▪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
32
同学们,你 们认为他的 死是否值得
呢? 34
戊戌六君子
杨锐
刘光第
35
杨深秀
康广仁
36
林旭
37
瓜分狂潮开始 民族危机加深 继续救亡
变法失败
保国会成立 《定国是诏》
戊戌政变
百日维新 38
失败原因
▪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39
▪ ▪ ▪

的转传阶康半阶康 改化统级有封级有 革的的转为建的为 ,过封化的资带是 因程建的阶本言开 此中思过级主人明 他,想程属义,的 们他向中性政是地 害主西,来治介主 怕张方他分团于富 群进近的析体顽商 众行代思他的固要 甚资资想正代派求 至产产也处表和转 敌阶阶正在人革化 视级级处从物命为 群性思在地。派资 众质想从主从的产
教训
▪ 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 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来也匆匆,去 也匆匆”,竟如昙花一现,这不但暴露了 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 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 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42
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
机也不的不考虑如何使中国富
辟道路。甲午中日战争的 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 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强进而抵抗外国侵略,免除亡 国灭种的危机。以维护自己的 统治地位。一场变法运动在民 族危机的刺激下被推上了历史
的舞台。
3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初步发展
1897年创办的苏经 缫丝厂
▪ 袁世凯当时的决定,对于戊戌维新的成败,是否具有决定 性的影响,至今仍有争议。以往一般认为袁世凯将消息转 告荣禄是戊戌政变失败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后党 发动政变,实起于袁告密之前,且袁世凯告密无确切证据。 甚且,以袁世凯当时掌握的七千人新军战力,亦不足以对 抗听命于荣禄驻扎在北京附近的九万人部队。虽然,袁世 凯的决定并不是导致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但是,戊戌变 法却被镇压。
法思想,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关心时政
的要求。
9
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维新思想及人物(19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思想特点: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 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
2.后期的维新思想及人物(19世纪90年代)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思想特点: 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但没有摆脱封建纲常,带有 浓厚的封建色彩。
变法促成
维新变法的基本线索
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19C末 第二阶段—维新派的政治运动及宣传活动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1898)
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 (领袖)
梁启超
谭嗣同 12
1898年创办的阜丰 面粉厂
4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 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 (万元)
1863—1894 17149 1896年创办的 1895—1898 74
苏纶纱厂
1648302 1432
5

1897 11
国际背景
帝弱被借势强湾 天民失自 国的割 地力纷后 月严族败 从 主清占 ,范纷, 德重危以 甲 义政, 国围在帝 国,机来 午 列府而 土,中国 强到一, 中 强却此大强国主占 天中日 宰任时面占划义胶 比国战 割凭软 积租分列 州年一的 争
8
变法的促成
• 这次维新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 化和国际背景,而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清政
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 康有为第一次上书,提出了“变成法,通
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强调只要“变成
法”,“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
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耻不难矣”。这
是康有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发表其维新变
强学会遗址
康梁的主要活动(一)
1、开办万木草堂讲学(广州)
2、创立维新变法理论
3、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 (上海)
4、公车上书(1895年) 5、创办《中外纪闻》 6、成立政治团体强学会
18
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年在上海创 办
代表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著述 刊物
梁启 上海 变法通 实务
变法阻力
▪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这种改革 方案,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 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 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 经密谋,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 政变。
27
变法结局
▪ 谭嗣同很有信心,以为“国事大有可为”。 其实他想错了。正当他们不辞辛劳锐意变 革的时候,顽固派也在磨刀霍霍,准备利 用10月在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 彻底摧垮变法运动。形势越来越紧迫,9月, 光绪皇帝在给康有为、谭嗣同的密诏中说: “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 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 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谭嗣 28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
(1)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变法
(2)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4)地主阶级(清政府)
“预备立宪”
44
45
变兴
者民
天 下
权 , 设
------
梁 启
之 公 理

议 院
实 行
超也 君

立 13
变法准备之一:1895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
14
15
变法准备之二: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
大力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中外纪闻
强学会
保国会
时务报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16
﹡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康有为等 先后在 北京、上海两地发起)



主要思想
变法图强 学习西方政治、文教制 度 发展近代工业
谭嗣 湖南 仁学

湘报
主张变法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 理观念体现民主革命思 想
严复 天津 天演论启发民智、组织力 量和制造舆论的作用,使维 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变法准备之三:
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 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 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 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 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 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 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 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43
小站练兵,军机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
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
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
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
力,民国初年的北洋系军阀亦多源自清末
新军。
31
戊戌变法后期
▪ 1898年戊戌政变前,帝党人物曾寄望于袁的新军,谭嗣 同即曾面劝袁世凯出兵围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颐和园。袁世 凯没有对慈禧太后下手,结果戊戌变法失败,皇帝失去政 权并遭软禁。
绪。1889年亲政。
25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方面: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 造;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等。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开
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外国书籍,公派留
学等。
26
论战问题 顽固派
维新派
(要不要)
维新变法
祖宗之法不可变
变者天下之 公理
兴民权 反对君主立宪 实行君主立宪
提倡西学
科举取士, 反对西学
变法之本在育 人才。。。
22
23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9月21日 24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LOGO
戊戌维新运动
1
维新运动简介
• 维新运动,又名戊戌运动,百日维新。 •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
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 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 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 代化道路。
• 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 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 必然。
6
阅读课文内容回答:
1、维新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2、他们为推动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至少 三项)
3、什么叫“戊戌变法”?
4、什么叫“戊戌政变”?
5、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留 下了什么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