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诗歌

合集下载

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完整诗句

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完整诗句

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完整诗句
摘要:
一、前言
二、诗句背景及作者简介
三、诗句解读
四、诗句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五、总结
正文:
【前言】
“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诗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这首诗描绘了我国古人共度元宵佳节的场景,充满了浪漫与温馨。

下面,我们将对这句诗进行详细的解读。

【诗句背景及作者简介】
《生查子·元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描写元宵佳节的诗。

欧阳修(1007-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散文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并称“唐宋四大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直接著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诗句解读】
“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夕阳西下,渐渐地消失在西山之巅,人们约定的相聚时间是在黄昏之后。

这里的“日落”和“黄昏”都是时间的推移,暗示着夜晚的来临。

而“人约黄昏后”则表明诗中主人公期待与心爱的人共度元
宵佳节的心情。

【诗句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这句诗通过对日落和黄昏的描绘,展现了元宵节热闹氛围中的浪漫与温馨。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夜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共度佳节。

而诗中的主人公,更是怀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等待着与心爱的人相约黄昏后,共度美好时光。

【总结】
通过对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共度元宵佳节的浪漫氛围和温馨情感。

关于元宵节的名人作文

关于元宵节的名人作文

关于元宵节的名人作文第一位名人是唐朝的诗人杜牧。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乐府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婉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著称。

他的《元夕》是一首反映元宵节的节日气氛和民众欢乐的诗歌。

诗中写道:“灯花千盏照楼台,楼台瑟瑟晓寒腮。

宜州城中无定社,妖气沉沉夜已深。

”诗中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人们欢聚一堂赏灯、游玩,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他还提到了宜州城的习俗,这突显了元宵节的地域特色和人们的欢乐心情。

另一位名人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

他的《元夜》是一首以元宵节为背景的词作。

词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他通过描绘元夜的倦客返回家园的场景,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渴望。

在这首词中,文征明运用了大量的水景描写,使得词作更加生动。

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正是元宵节给予了人们寄托思念的方式。

第三位名人是近代散文家林语堂。

他的《元夜》是一篇抒发对元宵节的回忆和思考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林语堂回忆起了小时候过元宵节的场景。

他提到了庙会、灯谜和猜灯谜的欢乐氛围。

他认为元宵节应该承载着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意义,而不仅仅是一场热闹的庆祝活动。

他写道:“根据我们自己的民俗节日,光看在庙会外家人们那个情景和举动,就容易感觉这一点。

”通过描绘元宵节的具体场景和人们的行为,林语堂试图唤起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回忆。

最后一位名人是现代作家余华。

他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一章《元宵节》用鲜明的画面描写了他童年时过元宵节的情景。

这一章描述了小说主人公在元宵节前夜和朋友们一起偷柚子、偷黄鹂的经历。

这一事件成为小说揭示现实社会黑暗的一个象征。

通过追溯童年时的经历,小说告诉人们元宵节背后隐藏的无奈和悲哀。

以上是几位名人对元宵节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元宵节不仅仅是一场热闹的庆典,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文化体验。

元宵节承载着人们对家乡、亲情、友情和传统文化的思念和向往。

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名人,他们的作品都将元宵节赋予了深层次的意义,让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也能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味。

元宵节的庙会诗词大全

元宵节的庙会诗词大全

元宵节的庙会诗词大全一、元宵节来临:
庆元夜,万灯璀璨,
桂花香闹静中,
一拜拜拉节点,
歌舞升平吴江。

贴灯笼街头热,
调调诗歌丰富,
唱放歌礼舞流芳,
姹紫嫣红竞彩新。

二、喜庆腊月殊胜:
元夜宴真热闹,
欢歌喧哗叫好声,
节日彩极多好,
热风催雪纷飞色。

灯耀花掩夜月,
阳关宴华媚雅,
粉黛银钗春芳,
香烟遍地满乾坤。

三、烟花缭乱璀璨:
折一枝烟花盛放,
伞开艳色斑斓,
天地挑心俱红绿,
五光十色璀璨。

笑容声声充,
烧香乐园里,
祈祷幸福安康,醉梦元宵明灯高。

四、家家乐节耀:家家乐节耀,
街衢拉宵夜,
灯火绚烂处,
花火锦绣新。

莲灯艳阳满,
餐桌美酒春,
金福来来去去,笑声响彻春天。

五、合家欢乐歌:灯焰乐喜都,
千家五湖中,
乐处腊月熏,
乐声满庭风。

街衢热闹拉,
春风吹灯喧,
家乐团圆处,
歌舞唱出繁。

正月十五闹花灯,唐代的元宵节是怎样的?从张祜的这首诗一探究竟

正月十五闹花灯,唐代的元宵节是怎样的?从张祜的这首诗一探究竟

正⽉⼗五闹花灯,唐代的元宵节是怎样的?从张祜的这⾸诗⼀探究竟诗歌,正如这个好听的名词⼀样,既有诗的精炼的语⾔和谐美的⾳韵,还有歌的节奏韵律,诗歌将⽂字美与⾳乐美融于⼀⾝。

作为诗歌中的巅峰,唐诗将这两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唐诗都可合以声律,被之管弦,⽤来演唱这也是诗歌的艺术体现。

除过诗歌的艺术性之外,诗歌还集中反映了⼀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活。

如“千门开锁万灯明,正⽉中旬动帝京”这两句诗,出⾃《正⽉⼗五夜灯》⼀诗,描写的是元宵节繁华热闹场景。

为什么说这⾸诗描写的是元宵节场景呢?从这⾸诗的诗题就可以知道。

这⾸诗的诗题为《正⽉⼗五夜灯》,作者是唐代诗⼈张祜,从“帝京”⼆字也可知道,诗⼈所说的地点正是唐代都城长安。

张祜的这⾸《正⽉⼗五夜灯》,总共四句,原诗是这样写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连袖舞,⼀时天上著词声。

张祜,唐代诗⼈,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

张祜⽣性喜爱⼭⽔,早年纵游淮南,曾写下名句“⼈⽣只合扬州死,神智⼭光好墓⽥”。

张祜⾜迹所到之处,往往题诗作赋,这⾸《正⽉⼗五夜灯》正是张祜在长安城体验了元宵节的盛况后,写下的诗篇。

开篇两句⼤意是说:元宵佳节,千家万户⾛出家门,街上亮起⽆数花灯,好像整个京都都震动了。

从诗意来看,这两句描写的是长安城内的元宵节景象。

“千门开锁”就是指很多门的锁都打开了,“千门”泛指很多门,门锁都打开了,意思就是说在元宵节夜晚,很多⼈都出门去观看花灯了。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

“正⽉中旬”指正⽉⼗五。

“动”震动。

形容热闹。

“帝京”是指长安。

农历正⽉⼗五是我国传统节⽇“元宵节”,正⽉是农历的元⽉,古⼈称之为 “宵”,所以称之为元宵节。

正⽉⼗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也是⼀元复始、⼤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们⽤挂灯、打灯、观灯的⽅式来庆祝元宵节,其实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习俗,始于汉代,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适合正月十五朗诵的诗歌

适合正月十五朗诵的诗歌

适合正月十五朗诵的诗歌
正月十五,也被称为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以下是一些适合在元宵节朗诵的诗歌: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壬辰元宵夜咏》——宋·伯永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

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

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隋炀帝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
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 厄。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 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诗歌解读:本诗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主要是从这个场 景进行描写
東 風 夜 放 花 千 樹
更 吹 落 , 星 如 雨 。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

闌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寶 馬 雕 車 香 滿 路
鳳 簫 聲 動 , 玉 壺 光 轉 , 一 夜 魚 龍 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 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 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 儿 雪 柳
缕 , 笑 语 盈 盈 暗 香 去
眾 里 尋 他 千 百 度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
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 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 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 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 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 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 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小学生元宵节诗歌(优秀7篇)

小学生元宵节诗歌(优秀7篇)

小学生元宵节诗歌(优秀7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7篇小学生元宵节诗歌,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小学元宵节的古诗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小学元宵古诗(21~篇一21、《上元竹枝词》(清)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22、《元夕无月》(清)丘逢甲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23、《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24、《南乡子·宿州上元》(宋)苏轼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

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

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

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

此去淮南第一州。

25、《临江仙·都城元夕》(宋)毛滂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26、《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27、《解语花·上元》(宋)周邦彦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28、《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宋)刘克庄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

《青玉案·元夕》原文赏析及历史背景分析

《青玉案·元夕》原文赏析及历史背景分析

青玉案·元夕原文赏析及历史背景分析
1. 背景介绍
青玉案·元夕是中国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该诗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深情和思念之情,堪称
家喻户晓的佳作。

2. 诗歌赏析
2.1 内容概述
《青玉案·元夕》共12行,押韵形式为平水韵。

首尾各有一句相同的叠句:“暮千门如何落得离、当年都不记如今已!”全诗以构思精巧、语言优美著称。

2.2 描述手法
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现男女主角间即将发生的离别之情。

作者运
用了大量意象、修辞手法及音韵效果,使整首诗更具感染力。

2.3 情感表达
《青玉案·元夕》传达了深情厚意和别离时刻的伤感。

男女主人公在元宵节这个喜庆的日子上,却要分别,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与愁绪。

3. 历史背景
3.1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人们通常会欣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3.2 杜牧
杜牧(803年-858年)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他以詩文著稱,被後人尊稱为“詩仙”。

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的真实感受,深受后世文人所推崇。

结语
《青玉案·元夕》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情感抒发,成为经典之作,并广泛流传至今。

通过赏析这首诗歌并了解其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诗歌篇一:关于元宵节的古诗关于元宵节的古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隋炀帝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唐)李商隐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宋)姜白石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元)元好问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元)失名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明)李梦阳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清)董舜民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清)唐顺之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清)丘逢甲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宋代欧阳修---------《生查子》①去年元夜时,②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打湿了春衫的衣袖。

疑难点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楚云深》、《陌上郎》、《绿罗裙》等。

双调,四十字,仄韵。

②元夜:农历正月十五夜,即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赏析点拨: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巧妙,对比突出,在今与昔、悲与欢的交织、映照之中巧妙地抒发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情。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

“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但描写灯市不过是为了展示欢会的时空背景。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了那令人沉醉的情景。

“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

“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

“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

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

”不见去年人”二句情绪一落千丈:去年莺俦燕侣,对诉衷肠,今年孤身支影,徒忆前盟,主人公怎能不抚今思昔,泪下如注。

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游城南》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却较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赏析]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置景于后,不复赘述了,专门写人。

看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我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多情的读者,至此不禁涔涔泪落。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

然而画蛇既成,还思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

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乎?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

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北宋另有贺铸一首,此义正可参看。

(周汝昌)这句话说,我在人群中苦苦寻找那个心里想见的她,寻找不到,当我以为找不到时,回头却发现她在灯火隐约的地方.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

萧声如歌,明月皎洁,时光悄悄流转,整晚上花灯(鱼灯、龙灯)都在绽放光华,美不胜收。

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一路上娇笑俏语,带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渐渐远去。

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

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

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第一层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

第二层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

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

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当权者凑热闹。

第三层意思: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

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它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这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篇二:春节元宵节诗词、《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3、《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