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四章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貌成因,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①______,主要是②________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a.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③________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④________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⑤________和巨大的⑥________。

b.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⑦______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⑧______和⑨______;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⑩________。

(2)岩浆活动:侵入活动、喷出活动。

(3)变质作用。

3.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⑪________。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⑫__________。

2.主要形式:⑬______、侵蚀、⑭______和⑮______。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⑯_____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⑰________而成。

沉积岩:各种岩石经⑱______、⑲________、⑳______、堆积、○21________而成。

23______下○24______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22______、○而成。

2.过程3.意义25________________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地表留下的痕迹。

我的疑惑1.2.3.探究点一内力作用探究材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14座山峰,全部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

古生物学家在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和海百合等古代海生生物化石。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物体的平衡二:质点的动态平衡(学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物体的平衡二:质点的动态平衡(学案)

物体的平衡二(质点的动态平衡)一、质点的动态平衡1.研究对象:可以看做质点的物体。

2.动态平衡:物体所受的某个力或者某几个力发生了变化,但是物体依然时刻处于平衡状态。

3.动态平衡的解题方法:1、图解法;2、相似三角形;3、解析法;4、其他一、单个物体(质点)的平衡问题2、动态平衡例一、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39所示,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是()A.必定是OAB.必定是OBC.必定是OC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练习一、(2018·山东烟台高三上学期期中)用两根轻绳AC和BC悬挂一重物,绳与水平天花板的夹角分别为37°和53°,如图所示.A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B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0 N,已知sin 37°=0.6,g取10 m/s2.(1)若重物的质量为5 kg,则两根绳AC和BC上的拉力分别为多大?(2)为了不使绳子被拉断,所悬挂重物的质量不应超过多大?练习二、(2019·兰州高三一诊)一质量为m的物体用一根足够长细绳悬吊于天花板上的O点,现用一光滑的金属钩子勾住细绳,水平向右缓慢拉动绳子(钩子与细绳的接触点A始终在一条水平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始终水平向右B.OA段绳子的力逐渐增大C.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D.钩子对细绳的作用力不可能等于2mg图解法解动态平衡图解法的应用技巧:图解法适于求解三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并且三个力之中只有一个力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情况。

例二、如图所示,把球夹在竖直墙AC 和木板BC 之间,不计摩擦,球对墙的压力为F N 1,球对板的压力为F N 2.在将板BC 逐渐放至水平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F N 1和F N 2都增大B .F N 1和F N 2都减小C .F N 1增大,F N 2减小D .F N 1减小,F N 2增大练习二、.(2018·衡水模拟)如图所示,三根长度均为l 的轻绳分别连接于C 、D 两点,A 、B 两端被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2l .现在C 点上悬挂一个质量为m 的重物,为使CD 绳保持水平,在D 点上可施加的力的最小值为( )A .mgB .33mg C.12mg D .14mg练习三、(2019·眉山仁寿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多选)如图所示,用与竖直方向成θ角(θ<45°)的轻绳a 和与水平方向成2θ角的轻绳b 拉一个小球,这时轻绳b 的拉力为T 1;现保持小球位置不动,使轻绳b 在竖直平面内顺时针转过θ角,轻绳b 的拉力变为T 2;再转过θ角,轻绳b 的拉力变为T 3.则( )A .T 1=T 3>T 2B .T 1=T 3<T 2C .轻绳a 的拉力增大D .轻绳a 的拉力减小练习四、如图7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的柱状物体A ,A 的左端紧靠竖直墙,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已知A的圆半径为球B的半径的3倍,球B所受的重力为G。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学案 第四章第四节 光的干涉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学案 第四章第四节 光的干涉

第四节 光的干涉[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双缝干涉现象和产生干涉的条件.2.理解产生明暗条纹的条件,理解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3.理解薄膜干涉及其应用.一、光的双缝干涉现象1.光的干涉实验最早是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801年成功完成的,杨氏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的波动特性. 2.实验现象将一支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双缝上,双缝平行于屏,在屏上观察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而将两支同样的激光笔射向屏上的同一个地方,则观察不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二、光产生干涉的条件1.条件: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即光波为相干光波. 2.明暗条纹的判断(1)两列相干光波到达明(暗)干涉条纹的位置的路程差Δr 是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奇数倍),即满足明条纹:Δr =kλ(k =0,±1,±2…) 暗条纹:Δr =(2k +1)λ2(k =0,±1,±2…)(2)如果两列光不是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而是在绝对折射率为n 的介质中传播路程r ,则 明条纹:Δ(nr )=kλ(k =0,±1,±2…) 暗条纹:Δ(nr )=(2k +1)λ2(k =0,±1,±2…)其中Δ(nr )为两列相干光到达明(暗)干涉条纹处的路径与绝对折射率乘积的差值,叫作光程差. (3)干涉条纹和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若观察屏到双缝挡板的距离为L ,双缝之间的距离为d ,光的波长为λ,则双缝干涉中相邻两个亮条纹或暗条纹的中心间距为Δx =L d λ.三、薄膜干涉1.薄膜干涉是薄膜前后两个面反射的光共同形成的.2.在膜不同的地方,其内、外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不同,某些位置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出现亮条纹,另一些位置,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削弱,出现了暗条纹.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用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屏幕各处均是彩色条纹.(×)(2)频率不同的两列光波也能产生干涉现象,只是不稳定.(×)(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从两个狭缝到屏上的路程差是光波长的整数倍时出现亮条纹.(√)(4)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从两个狭缝到屏上的路程差是光波长的奇数倍时出现暗条纹.(×)(5)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一定的情况下,光的波长越长,条纹间距越大.(√)(6)水面上的油膜呈现彩色条纹,是油膜表面反射光与入射光叠加的结果.(×)2.如图1所示,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激光的波长为5.30×10-7 m,屏上P点距双缝S1和S2的路程差为7.95×10-7 m.则在这里出现的应是________(填“亮条纹”或“暗条纹”).图1答案暗条纹一、光的双缝干涉1.双缝干涉的装置示意图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有光源、单缝、双缝和光屏.图22.单缝屏的作用获得一个线光源,使光源有唯一的频率和振动情况.如果用激光直接照射双缝,可省去单缝屏(托马斯·杨当时没有激光).3.双缝屏的作用平行光照射到单缝S上,又照到双缝S1、S2上,这样一束光被分成两束频率相同且振动情况完全一致的相干光.4.屏上某处出现亮、暗条纹的条件(1)亮条纹的条件:屏上某点P 到两条缝S 1和S 2的路程差正好是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偶数倍.即:PS 1-PS 2=kλ=2k ·λ2(k =0,±1,±2,±3,…)k =0时,PS 1=PS 2,此时P 点位于光屏上的O 处,为亮条纹,此处的条纹叫中央亮条纹或零级亮条纹,k 为亮条纹的级次.(2)暗条纹的条件:屏上某点P 到两条缝S 1和S 2的路程差正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即:PS 1-PS 2=(2k +1)λ2(k =0,±1,±2,±3,…),k 为暗条纹的级次.5.干涉图样(1)单色光的干涉图样: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2)白光的干涉图样:中央条纹是白色的,两侧干涉条纹是彩色条纹. 命题角度1 对双缝干涉实验的理解下列关于双缝干涉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缝的作用是获得频率保持不变的相干光源B .双缝的作用是获得两个振动情况相同的相干光源C .光屏上与两缝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暗条纹D .在光屏上能看到光的干涉图样,但在双缝与光屏之间的空间却没有干涉发生 答案 B解析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单缝的作用是获得一个线光源,使光源有唯一的频率和振动情况,双缝的作用是获得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选项A 错误,B 正确.光屏上与两缝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处出现暗条纹,光屏上与两缝的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处出现亮条纹,故选项C 错误.两列光波只要相遇就会叠加,满足相干条件就能发生干涉,所以在双缝与光屏之间的空间也会发生光的干涉,用光屏接收只是为了方便肉眼观察,选项D 错误.命题角度2 双缝干涉中明暗条纹的判断如图3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 1和S 2为双缝,P 是光屏上的一点,已知P 点与S 1、S 2的距离之差为2.1×10-6 m ,分别用A 、B 两种单色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问P 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图3(1)已知A 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6×10-7 m ;(2)已知B 光在某种介质中的波长为3.15×10-7 m ,当B 光从这种介质射向空气时,临界角为37°(sin 37°=0.6).答案 (1)暗条纹 (2)亮条纹解析 (1)P 点与两缝的距离之差为Δr =2.1×10-6 m所以有N 1=Δr λ1=2.1×10-6m6×10-7 m=3.5 由此可知,P 点与S 1、S 2的距离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所以用A 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P 点是暗条纹.(2)根据临界角与折射率的关系有sin i c =1n得n =1sin 37°=53由此可知,B 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 λ2=nλ介=53×3.15×10-7 m =5.25×10-7 m距离差Δr 和波长λ2的关系为N 2=Δr λ2=2.1×10-6m 5.25×10-7 m=4可见,用B 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P 点为亮条纹. 二、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1.条纹间距是指相邻亮条纹中心或相邻暗条纹中心间的距离.由数学知识可得条纹间距公式为Δx =Ld λ,其中L 为双缝到屏的距离,d 为双缝间的距离,λ为入射光的波长.2.两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间距离与光的波长有关,波长越长,条纹间距越大. 白光的干涉条纹的中央是白色的,两侧是彩色的,这是因为:(1)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复色光,且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2)各种色光都能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都在中央条纹处形成亮条纹,从而复合成白色条纹. (3)两侧条纹间距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条纹不能完全重合,这样便形成了彩色干涉条纹.(多选)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若要增大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 ) A .改用红色激光 B .减小双缝间距C .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D .将光源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 答案 ABC解析 根据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Δx =Ld λ 可知,要使Δx 增大,可以增大波长或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或减小双缝间的距离,所以选项A 、B 、C 正确,D 错误.针对训练 (多选)如图4甲、乙是利用a 、b 两种单色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得到的干涉图样.下列关于a 、b 两束单色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4A .在真空中,a 光的频率较大B .在同一介质中,a 光传播的速度较大C .在真空中,a 光的频率比较小D .同一介质对a 光的折射率较大 答案 BC解析 根据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Δx =Ld λ知,题图甲中条纹间距大,则a 光的波长较长,根据f =cλ知,a 光的频率较小,故A 错误,C 正确;a 光波长较长,在同一介质中,a 光传播的速度较大,故B 正确;a 光频率较小,同一介质对a 光的折射率较小,故D 错误. 三、薄膜干涉1.薄膜干涉中相干光的获得光照射到薄膜上,在薄膜的前、后两个面反射的光是由同一个实际的光源分解而成的,它们具有相同的频率,恒定的相位差. 2.薄膜干涉的原理光照在厚度不同的薄膜上时,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的光程差等于相应位置膜厚度的2倍,在某些位置,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于是出现亮条纹;在另一些位置,叠加后相互削弱,于是出现暗条纹.3.形成亮、暗条纹的条件薄膜干涉是经薄膜前、后面反射的两束光叠加的结果.出现亮条纹的位置,两束光的光程差Δr =kλ(k =0,±1,±2,±3…),出现暗条纹的位置,两束光的光程差Δr =2k +12λ(k =0,±1,±2,±3…). 4.薄膜干涉的应用 (1)检查平面平整度的原理光线经空气薄膜的上、下两面的反射,得到两束相干光,如果被检测平面是光滑的,得到的干涉条纹是等间距的.如果被检测平面某处凹下,则对应条纹提前出现,如果某处凸起,则对应条纹延后出现. (2)增透膜的原理在增透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形成相干波,当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光波相互削弱,反射光的能量几乎等于零.用单色光照射位于竖直平面内的肥皂液薄膜,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为( )答案 B解析 由于在光的干涉中亮、暗条纹的位置取决于两列光波相遇时通过的光程差,则在薄膜干涉中取决于入射点处薄膜的厚度.因肥皂液薄膜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上薄下厚的楔形膜,厚度相等的位置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故同一条干涉条纹必然是水平的,由此可知只有选项B 正确.1.由于薄膜干涉是经薄膜前、后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叠加而形成的,所以观察时眼睛与光源应在膜的同一侧.2.在光的薄膜干涉中,前、后表面反射光的光程差由膜的厚度决定,所以薄膜干涉中同一亮条纹或同一暗条纹应出现在厚度相同的地方,因此又叫等厚干涉,每一条纹都是水平的.3.用单色光照射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用白光照射得到彩色条纹.(2020·枣庄市第三中学高二月考)如图5所示,把一个平行玻璃板压在另一个平行玻璃板上,一端用薄片垫起,构成空气劈尖,让单色光从上方射入,这时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下面关于条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图5A.干涉条纹的产生是由于光在上面玻璃板的前后两表面反射形成的两列光波叠加的结果B.干涉条纹中的暗条纹是由于两列反射光的波谷与波谷叠加的结果C.将上玻璃板平行上移,条纹间距变窄D.观察干涉条纹时,应在入射光一侧答案 D解析干涉条纹是由上方玻璃板的下表面和下方玻璃板的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后形成的,故A 错误;干涉条纹中的暗条纹是由于两列反射光的波谷与波峰叠加的结果,故B错误;将上玻璃板平行上移,条纹间距不变,故C错误;观察干涉条纹时,眼睛应在入射光的同一侧,故D正确.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A.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B.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C.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紫光,则条纹间距一定变大D.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干涉条纹答案 B解析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A错;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色亮条纹与暗条纹(即黑条纹)相间的条纹,B对;若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紫光,波长变小,条纹间距变小,C错;红光和紫光频率不同,不能产生干涉条纹,D错.2.(亮、暗条纹的判断)如图6所示是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使用波长为600 nm 的橙色光源照射单缝S,在光屏中央P处观察到亮条纹,在位于P点上方的P1点出现第一条亮条纹(即P1到S 1、S 2的路程差为一个波长),现换用波长为400 nm 的紫色光源照射单缝,则( )图6A .P 和P 1仍为亮条纹B .P 为亮条纹,P 1为暗条纹C .P 为暗条纹,P 1为亮条纹D .P 、P 1均为暗条纹 答案 B解析 从单缝S 射出的光波被S 1、S 2两缝分成两束相干光,由题意知光屏中央P 点到S 1、S 2距离相等,即分别由S 1、S 2射出的光到P 点的路程差为零,因此光屏中央是亮条纹,无论入射光是什么颜色的光、波长多大,P 点都是中央亮条纹.而分别由S 1、S 2射出的光到P 1点的路程差刚好是橙光的一个波长,即|P 1S 1-P 1S 2|=600 nm =λ橙.当换用波长为400 nm 的紫光时,|P 1S 1-P 1S 2|=600 nm =32λ紫,则两列光波到达P 1点时振动情况完全相反,即分别由S 1、S 2射出的光到达P 1点时相互削弱,因此,在P 1点出现暗条纹.综上所述,选项B 正确. 3.(双缝干涉条纹间距问题)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激光照射同一双缝,在双缝后的屏幕上,红光的相邻干涉条纹间距Δx 1与绿光的相邻干涉条纹间距Δx 2相比,Δx 1______Δx 2(填“>”“=”或“<”).若实验中使用的红光的波长为630 nm ,双缝与屏幕的距离为1.00 m ,测得第1条到第6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10.5 mm ,则双缝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 0.300解析 双缝干涉相邻亮条纹间距Δx =Ld λ,红光波长长,所以红光的双缝干涉相邻亮条纹间距大,即Δx 1>Δx 2.相邻亮条纹间距Δx =10.5 mm 5=2.1 mm =2.1×10-3 m ,根据Δx =Ld λ可得d=LλΔx=0.300 mm. 4.(薄膜干涉)用如图7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a)是点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撒些食盐),图(b)是竖立的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线圈.将金属线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观察到的现象是( )图7A.当金属线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B.当金属线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C.当金属线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D.干涉条纹保持不变答案 D考点一对双缝干涉的理解1.从两只相同的手电筒射出的光,当它们在某一区域叠加后,看不到干涉图样,这是因为()A.手电筒射出的光不是单色光B.干涉图样太细小看不清楚C.周围环境的光太强D.这两束光为非相干光源答案 D2.(多选)双缝干涉实验的部分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调整实验装置使得光屏上可以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关于干涉条纹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1A.若将光屏向右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仍有清晰的干涉条纹B.若将光屏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不会发生变化C.若将光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仍有清晰的干涉条纹D .若将光屏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将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ACD解析 双缝干涉发生后,并不只在光屏处有干涉图样,而是在双缝右侧的空间,只要通过双缝后,在两列光相遇的地方叠加都能发生光的干涉现象,并且在新的位置仍很清晰,A 、C 、D 正确;将光屏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屏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将变小,故B 错误. 考点二 亮、暗条纹的判断3.(多选)双缝干涉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λ为光波波长,n =0,±1,±2,…)( ) A .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相等的点形成暗条纹 B .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λ的点形成亮条纹 C .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 λ2的点形成亮条纹D .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 +12)λ的点形成暗条纹答案 BD4.如图2所示,用频率为f 的单色光(激光)垂直照射双缝,在光屏的P 点出现第3条暗条纹,已知光速为c ,则P 到双缝S 1、S 2的路程差的绝对值|r 1-r 2|应为( )图2A.c 2fB.3c 2fC.3c fD.5c 2f 答案 D解析 在光屏P 点出现第3条暗条纹,说明P 到双缝S 1、S 2的路程差的绝对值为52λ,而λ=c f ,所以|r 1-r 2|=52λ=5c2f,D 项正确.5.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P 点到双缝S 1、S 2的距离之差r 1=0.75 μm ,光屏上Q 点到双缝S 1、S 2的距离之差为r 2=1.5 μm.如果用频率为f =6.0×1014Hz 的黄光照射双缝,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3×108 m/s ,则( ) A .P 点出现亮条纹,Q 点出现暗条纹 B .Q 点出现亮条纹,P 点出现暗条纹 C .两点均出现暗条纹 D .两点均出现亮条纹 答案 B解析 根据波长与波速关系式λ=c f,得黄光的波长λ=0.5 μm ,则P 点到双缝S 1和S 2的距离之差r 1是黄光波长的1.5倍,即半波长的奇数倍,P 点出现暗条纹;而Q 点到双缝S 1、S 2的距离之差r 2是黄光波长的3倍,即波长的整数倍,Q 点出现亮条纹,所以选项B 正确. 考点三 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6.在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用白光做光的干涉实验时,偏离中央亮条纹最远的是波长较长的红光B .用白光做光的干涉实验时,偏离中央亮条纹最远的是波长较短的紫光C .相邻两亮条纹和相邻两暗条纹的间距是不等的D .在双缝干涉现象中,把入射光由红光换成紫光,相邻两个亮条纹间距将变宽答案 A解析 条纹间距与光的波长成正比,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故偏离中央亮条纹最远的是红光,A 正确,B 错误;双缝干涉现象中,相邻两亮条纹和相邻两暗条纹是等间距的,C 错误;红光的波长比紫光的波长长,所以换成紫光后,相邻两亮条纹间距将变窄,D 错误.7.(2020·北京东城区高二期末)如图3所示为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示意图,S 为单缝,S 1、S 2为双缝,P 为光屏.用单色光从左侧照射单缝S 时,可在光屏P 上观察到干涉条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 .减小双缝间的距离,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减小B .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增大C .若换成波长更长的单色光照射,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减小D .若换成白光照射,光屏上不出现条纹答案 B解析 根据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公式Δx =L dλ知,减小双缝间的距离(d 变小),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L 增大),换成波长更长的单色光照射均可使干涉条纹间距增大,A 、C 错误,B 正确;换成白光照射,光屏上将出现彩色条纹,D 错误.8.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单色光的波长λ=5.89×10-7 m ,双缝间的距离d =1 mm ,双缝到屏的距离L =2 m ,则第1个亮条纹到第11个亮条纹的中心间距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178×10-2 m解析 由Δx =L dλ可知 Δx =1.178×10-3 m ,则第1个亮条纹到第11个亮条纹的中心间距为x =10Δx =1.178×10-2 m.考点四 薄膜干涉9.(多选)如图4所示,一束白光从左侧射入肥皂薄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4A .人从右侧向左看,可以看到彩色条纹B .人从左侧向右看,可以看到彩色条纹C .彩色条纹水平排列D .彩色条纹竖直排列答案 BC解析 一束白光射到肥皂薄膜上,经前、后两个面反射回来的光相互叠加,产生干涉现象,所以从左侧向右看可看到彩色条纹;因为薄膜同一水平线上的厚度相同,所以彩色条纹是水平排列的,故选B 、C.10.(2020·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三月考)如图5所示,在一块平板玻璃上放置一平凸薄透镜,在两者之间形成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膜,让一束单色光垂直入射到该装置上,结果在上方观察到同心圆环状干涉条纹,称为牛顿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5A .干涉现象是凸透镜下表面反射光和凸透镜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形成的B .干涉现象是凸透镜上表面反射光和玻璃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形成的C .形成的干涉条纹是不等间距的D.若将该装置放到真空中观察,就无法看到牛顿环答案 C解析凸透镜下表面和玻璃上表面之间形成空气薄膜,干涉现象是凸透镜下表面反射光和玻璃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形成的,A、B错误;凸透镜下表面是曲面,导致空气薄膜厚度不均匀变化,因为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会出现亮条纹,因此形成的干涉条纹由内向外,在相邻的亮条纹之间它们对应的水平距离越来越小,从而观察到牛顿环为内疏外密的同心圆环条纹,C正确;若将该装置放到真空中观察,根据干涉原理可知仍然可以看到牛顿环,D错误.11.(多选)如图6甲所示,用单色光照射透明标准板M来检查平面N的上表面的平滑情况,观察到如图乙所示条纹中的P和Q情况,这说明()图6A.N的上表面A处向上凸起B.N的上表面B处向上凸起C.N的上表面A处向下凹陷D.N的上表面B处向下凹陷答案BC解析由题图甲可知,空气薄膜厚度从左向右依次增大,又因为同一条亮(暗)条纹上各处空气薄膜厚度相同,由题图乙可知被检查平面发生弯曲的P处的空气薄膜厚度本应该比同一条纹上其他位置的空气薄膜厚度小,而实际上厚度一样,故A处存在凹陷,同理可知B处存在凸起,B、C正确.12.(2020·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二期中)如图7所示,在一个空长方体箱子的一边刻上一个双缝,当把一个钠光灯照亮的狭缝放在刻有双缝一边的箱子外边时,在箱子的对面壁上产生干涉条纹.如果把透明的油缓慢地灌入这箱子时,条纹的间距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图7A.保持不变B .条纹间距减小C .条纹间距有可能增加D .条纹间距增加答案 B解析 箱子灌满油时,折射率增大,根据v =c n可知光在油箱中的传播速度减小,根据v =λf 可知光的波长减小,根据干涉条纹间距公式Δx =L dλ可知条纹间距减小,A 、C 、D 错误,B 正确.13.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双缝处的两束光的频率均为6×1014 Hz ,两光源S 1、S 2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反,光屏上的P 点到S 1与到S 2的路程差为3×10-6 m ,如图8所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3×108 m/s ,则:图8(1)P 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2)设O 为到S 1、S 2路程相等的点,则P 、O 间还有几条亮条纹,几条暗条纹?(不包括O 、P 两处的条纹)答案 (1)暗条纹 (2)5条暗条纹,6条亮条纹解析 (1)由λ=c f得λ=5×10-7 m n =Δr λ=3×10-65×10-7=6 由于两光源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反,所以P 点为暗条纹.(2)O 点到S 1、S 2的路程差为0,也是暗条纹,P 、O 间还有5条暗条纹,6条亮条纹.14.(2020·泰宁第一中学高二月考)一实验小组用某一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在距离双缝为1.0 m 处的光屏上,测得1至5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7.6 mm.已知所用的双缝间的距离为0.25 mm.(1)求这种单色光的波长;(2)若用这种单色光照射到增透膜上,已知增透膜对这种光的折射率为1.3,则这种光在增透膜中的波长是多少?增透膜的厚度至少应取多少?答案 (1)4.75×10-7 m (2)3.65×10-7 m 9.13×10-8 m解析 (1)相邻亮条纹间距Δx =7.6×10-34m =1.9×10-3 m 因Δx =Lλd, 则λ=d LΔx 代入数据解得单色光的波长λ=4.75×10-7 m(2)因n =c v =λf λ′f =λλ′则该光在增透膜中的波长λ′=λn =4.75×10-71.3m ≈3.65×10-7 m 增透膜的厚度至少为d ′=λ′4=3.65×10-74 m ≈9.13×10-8 m.。

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含作文)

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含作文)

昌宁一中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四单元.课题:10、短篇新闻两篇学案一《别了,“不列颠尼亚》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记住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能以时间顺序.梳理出四个重要场景。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过程1、复习题..新闻是指:其特点是、、。

新闻的五要素是指、、、、。

尝试学习题(1)回答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答:历史性的时刻——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要性: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远离故土一个半世纪的游子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洗百年耻辱的喜庆时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2).解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在什么地方?. 1、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用倒装句式突出了别了的内涵;其次,运用借代修辞格,用‘不列颠尼亚’舰指代英国,.形象生动。

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l离开香港,这是描述现实场景。

④.深层含义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名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3)、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1997年6月30日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1997年6月30日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教案及练习

高一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四章教案及练习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

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本章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

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章在选材上着眼于这几种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常见无机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例如,二氧化硅与硅酸盐产品的应用及其发展,氯气的性质与应用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硫酸、硝酸和氨的性质及广泛用途,酸雨的形成等。

这些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另外,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渗透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科学视野──“新型陶瓷”“信使分子──NO”“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等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

这样,更全面地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

考纲解读1.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认识不同的非金属单质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2.了解氯、氮、硫、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某些非金属化合物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各自的特性。

3.认识氯、氮、硫、硅及其化合物的广泛用途,体会化学的创造性与实用性。

4.通过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良好品质。

5.以非金属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了解某些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4章第1节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学案)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4章第1节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学案)

4.1.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案)1.以铜锌原电池为例,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3.掌握原电池反应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2.原电池原理;3.原电池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原电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理清氧化还原反应的两条线索(1)还原剂→____________电子→元素化合价____________→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2)氧化剂→____________电子→元素化合价____________→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内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

(1)正负极反应式及反应类型原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2)电子流动方向和电流方向①外电路:电子由__________电极经过导线流向__________电极,电流由铜电极流向Zn电极;②内电路:__________移向正极,__________移向负极。

3、原电池构成的条件具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二者直接或间接地连在一起,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且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下列图示装置能形成原电池的是④⑥⑦。

二、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知识点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一、原电池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一般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1)定电极,标得失。

按照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判断出电极反应产物,找出得失电子的数量。

(2)看环境,配守恒。

电极产物在电解质溶液中应能稳定存在,如碱性介质中生成的H +应让其结合OH -生成水。

电极反应式要依据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加以配平。

(3)两式加,验总式。

两电极反应式相加,与总反应方程式对照验证。

2、已知总反应式,书写电极反应式(1)分析化合价,确定正极、负极的反应物与反应产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导学案

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判断与应用。

二、预习内容(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O2、甘油、乙醇等。

2协助扩散:需要________,但不需要________,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3主动运输:既需要_______协助,又需要消耗___________,如细胞吸收K+、Na+、Ca2+、氨基酸等。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明生物膜结构特征是_________,功能特性是__________ 4大分子物质以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方式进出细胞,这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有关,但不属于跨膜运输。

(二)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1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_________2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______细胞膜上运载物质的_____数量。

3能量:凡能影响细胞内产生_____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________、_____等。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判断与应用。

学习重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学习难点:主动运输二、学习过程(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O2、甘油、乙醇等。

2、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如细胞吸收K+、Na+、Ca2+、氨基酸等。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明生物膜结构特征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大分子物质以胞吞和胞吐方式进出细胞,这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但不属于跨膜运输。

(二)三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图例比较(三)主动运输的意义:在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主动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细胞能主动地从外界吸收被选择的物质,供生命活动利用。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教科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教科版

授课人: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能叙述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

2.通过三个共点力平衡的实验探究,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正确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分析实例,初步学会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与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知识解决平衡问题。

学法指导重点讲述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通过对教材中“图4-1-1”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书、小孩、小球这些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进而从动力学的角度得出物体的平衡条件。

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关于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讲解,解题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总结解题思路。

课前准备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学习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常说要根据物体的平衡与否来判断受力情况。

那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呢?怎样的物体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图片展示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五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化学反应原理》学案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班级:姓名:第一节原电池学习札记【学习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半反应、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

3.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自主预习】一、原电池1.原电池定义:2.实质:3.简单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内进行,以适当方式连接起来,获得电流。

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从各微粒的运动方向,电极反应式等角度分析。

请画出图示3.盐桥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胶的KCl饱和溶液。

盐桥的作用:【合作学习】知识点一原电池1.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2.下列各装置能形成原电池的是()学习札记知识点二原电池的原理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慢4.把A、B、C、D四块金属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

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D上有气泡逸出;A、C相连时,A极减轻;B、D相连时,B为正极。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A.A>B>C>D B.A>C>B>D C.A>C>D>B D.B>D>C>A知识点三原电池的应用5.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它以多孔镍板为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分别向两极通入乙烷和氧气,则有关此电池推断正确的是()A.通入乙烷的电极为正极B.参加反应的乙烷与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2C.放电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D.负极反应式为C2H6+6H2O-14e-===2CO2-3+18H+6.已知电极材料:铁、铜、银、石墨、锌、铝;电解质溶液:CuCl2溶液、Fe2(SO4)3溶液、硫酸。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电工操作上规定:不能把铜导线和铝导线连接在一起使用。

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电极材料选铜和石墨,电解质溶液选硫酸铁溶液,外加导线,能否构成原电池?_______。

若能,请写出电极反应式,负极:__ 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能,后两空不填)(3)设计一种以铁和稀硫酸反应为原理的原电池,要求画出装置图(需标明电极材料及电池的正、负极)【作业】[练基础落实1.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B.用锌片作负极,铜片作正极,在CuSO4溶液中,铜片质量增加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的速率加快2.控制适合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2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的Fe3+被还原C.电流计读数为零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D.电流计读数为零后,在甲中溶入FeCl2固体,乙中的石墨电极为负极3.以锌片和铜片为两极,以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当导线中通过2 mol电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锌片溶解了1 mol,铜片上析出1 mol H2B.两极上溶解和析出的物质的质量相等C.锌片溶解了31 g,铜片上析出了1 g H2D.锌片溶解了1 mol,硫酸消耗了0.5 mol练方法技巧4.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电池能够在高温下工作B.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6H12O6+6H2O-24e-===6CO2↑+24H+C.放电过程中,H+从正极区向负极区迁移D.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 mol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2学习札记气体22.46 L5.据报道,我国拥有的完全自主产权的氢氧燃料电池车已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了服务。

某种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液为KOH 溶液,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极反应式为O 2+2H 2O +4e -===4OH -B .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 的物质的量不变C .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 2+O 2===2H 2OD .用该电池电解CuCl 2溶液,产生2.24 L Cl 2(标准状况)时,有0.1 mol 电子转移练综合拓展6.某探究活动小组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甲、乙两位同学均使用镁片与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 -1的稀H 2SO 4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 -1的NaOH 溶液中,如图所示。

(1)写出甲池中发生的有关电极反应的反应式: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乙池中发生的有关电极反应的反应式: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甲与乙两位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若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则甲会判断出________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________活动性更强(填写元素符号)。

(4)由此实验,可得到如下哪些结论?________。

A .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B .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C .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已过时,已没有实用价值D .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条件多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直接判断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做法__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

如不可靠,则请你提出另一个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可行的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札记[目标要求] 1.了解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

2.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

3.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自主预习】一、化学电池化学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常用电池【合作学习】知识点一化学电池1.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碱性锌锰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MnO2+H2O===ZnO+Mn(OH)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nO2+2H2O+2e-===Mn(OH)2+2OH-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D .外电路中每通过0.2 mol 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少6.5 g2.某新型可充电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

该电池的总反应式为3Zn +2K 2FeO 4+8H 2O 3Zn(OH)2+2Fe(OH)3+4KOH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Zn -2e -+2OH -===Zn(OH)2B .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FeO 2-4+4H 2O +3e -===Fe(OH)3+5OH -C .放电时每转移3 mol 电子,正极有1 mol K 2FeO 4被氧化D .充电时阳极附近的溶液的碱性减弱3.生产铅蓄电池时,在两极板上的铅、锑合金棚架上均匀涂上膏状的PbSO 4,干燥后再安装,充电后即可使用,发生的反应是2PbSO 4+2H 2O PbO 2+Pb +2H 2SO 4下列对铅蓄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需要定期补充硫酸B .工作时铅是负极,PbO 2是正极C .工作时负极上发生的反应是Pb -2e -+SO 2-4===PbSO 4D .工作时电解质的密度减小知识点二 燃料电池4.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以固体氧化锆—氧化钇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氧离子(O 2-)在其间通过。

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 、b 均不参与电极反应。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有O 2参加反应的a 极为电池的负极B .b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 2-2e -+O 2-===H 2OC .a 极对应的电极反应式为O 2+2H 2O +4e -===4OH -D .该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H 2+O 2=====高温2H 2O5.有位科学家说:“甲烷是21世纪的新燃料。

”甲烷作为燃料的用途之一就是用于制作燃料电池。

有科技工作者制造了一种甲烷燃料电池,一个电极通入空气,另一个电极通入甲烷,电解质是掺杂了Y 2O 3的ZrO 2晶体,它在高温下能传导O 2-。

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 .电池正极发生的反应:O 2+4e -===2O 2-B .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CH 4+4O 2--8e -===CO 2+2H 2OC .固体电解质里的O 2-的移动方向:由正极流向负极D .向外电路释放电子的电极:正极(即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放电充电 放电充电学习札记[作业]学习札记练基础落实1.铅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为Pb、PbO2,电解质溶液为H2SO4,工作时的电池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Pb为正极被氧化B.溶液的pH不断减小C.SO2-4只向PbO2处移动D.电解质溶液的pH不断增大2.微型纽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总反应式为Ag2O+Zn===ZnO+2Ag根据上述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使用过程中,电池负极区溶液的pH增大B.在使用过程中,电子由Ag2O经外电路流向Zn极C.Zn是负极,Ag2O是正极D.Zn极发生还原反应,Ag2O极发生氧化反应3.有人设计出利用CH4和O2的反应,用铂电极在KOH溶液中构成原电池。

电池的总反应类似于CH4在O2中燃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每消耗1 mol CH4可以向外电路提供8 mol e-②负极上CH4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2-3+7H2O③负极上是O2获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④电池放电后,溶液的pH不断升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练方法技巧4.锌锰干电池在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Zn+2MnO2+2NH+4===Zn2++Mn2O3+2NH3+H2O,此电池放电时,在正极(碳棒)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5.氢氧燃料电池用于航天飞机,电极反应产生的水经冷凝后可作为航天员的饮用水,其电极反应式如下:负极:2H2+4OH--4e-===4H2O正极:O2+2H2O+4e-===4OH-当得到1.8 L饮用水时,电池内转移的电子数约为()A.1.8 mol B.3.6 mol C.100 mol D.200 mol6.乙醇燃料电池中采用磺酸类质子溶剂,在200℃左右时供电,电池总反应式为C2H5OH+3O2===2CO2+3H2O,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学习札记A.电池工作时,质子向电池的负极迁移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b极沿导线流向a极C.a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C2H5OH+3H2O+12e-===2CO2+12H+D.b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2H2O+O2+4e-===4OH-第三节电解池第1课时电解原理[目标要求] 1.理解电解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