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开设大学名单

2021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开设大学名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和开设大学名单更新:2021-12—23 15:23:21全国共有88所开设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排名第二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第三的是西安大学,以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具体列表: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12华中科技大学3西安大学4**大学5华南理工大学6**大学7西北大学8西南大学9中南大学10华理工大学11大学12航空航天大学13**大学14**理工大学15理工大学16大学17华北电力大学**校区18**大学19**大学20北大学21**大学(**)22石油大学()23河海大学24长安大学25**大学26**工程大学27**海事大学28矿业大学29**理工大学30大学31大学32燕山大学3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4**大学35**大学36**科技大学37广西大学38**理工大学39华大学40**科技大学41**科技大学4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43北电力大学44电力学院45**理工大学46工程学院47计量学院48南华大学49石油化工学院50三峡大学51理工大学52兰州大学53**理工大学54兰州理工大学55昆工大学56**化工大学57**大学58**商业大学59**理工大学60华北水利水电大学61中北大学62广海洋大学63鲁大学64**航空航天大学65**科技大学66工程学院67**学院68**大学69工程大学70**工程学院71科技大学72**轻学院73**学院74内科技大学75**化工学院76**科技大学77**工程学院78联合大学79内大学80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81**理工大学城南学院82文华学院83矿业大学银川学院84**科技学院85联合大学轻工学院86工程大学科信学院87宁夏理工学院88大学海滨学院以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是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热门省市(、、广等)录取为依据综合排名,供大家参考。
南航12能源与动力学院拟录取名单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102872210200441 102872210200389 102872210200285 102872210200429 102872210200427 102872210200385 102872210200397 102872210200398 102872210200351 102872210200409 102872210200372 102872210200466 102872210203889 102872210200410 102872210202857 102872210200448 102872210203270 102872210200355 102872210200391 102872210200399 102872210200443 102872210200347 102872210206636 102872210200354 102872210200428 102872210205846 102872210203560 102872210200375 102872210200361 102872210200363 102872210206646 102872210200440 102872210200377 102872210203266 102872210200460 102872210206244 102872210200414 102872210200329 102872210200356 102872210200401 102872210206798 102872210200322 102872210200421 102872210200415 102872210203228 102872210200380 102872210200320
北航院系简称和基础部划分

1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3系——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4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5系——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6系——计算机学院
7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8系——经济管理学院
9系——数学与系统工程学院
10系——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11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2系——外国语学院
13系——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14系——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15系——宇航学院
16系——飞行学院
17系——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19系——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20系——法学院
21系——软件学院
23系——高等工程学院
24系——中法工程师学院
26系——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27系——化学与环境学院
29系——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沙河校区航天基础部——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14)、宇航学院(15)、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17)
沙河校区航空基础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4)、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5)
沙河校区电子基础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3)
沙河校区信息基础部——计算机学院(6)、软件学院(21)
沙河校区机械基础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7)、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13)
沙河校区理学基础部——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9)、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10)、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19)、高等工程学院(23)、化学与环境学院(27)
沙河校区文管基础部——经济管理学院(8)、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1)、外国语学院(12)、法学院(20)、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26)、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9)。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805工程热力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关于考研,2015你下定决心了吗?做好准备迎接它的到来了吗?愿意花上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全心投入到这场艰苦的战役中了吗?也许你还在犹豫、也许你陷入迷茫,但千万不要让时间犹豫、迷茫中溜走。
在学习上,历经了高考的拼搏,考研也许是最后的一次。
未来的路在你脚下,要坚信自己认真的抉择永远是正确。
《弘毅胜卷》的特点:1.“最全”:本资料把参考书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全部列出,并做了详细的讲解,并对历年真题进行透彻的解析;2.“最简”:为不增加考生负担,对考点的讲解,尽量做到精简,除去了教材繁琐臃肿的语言,直击要害;3.“最具实用性”:各高校考题的重复率非常高。
针对此规律,本资料将专业涉及到的真题举例附在每个考点后面,方便大家查阅。
4.“最具时效性”:本资料会根据最新的招生简章和目录、最新的参考书目和考试大纲对资料进行及时调整、更新,让弘毅胜卷臻于完善!提醒:为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在反盗版技术上投入了很大人力物力,首先在阅读体验上远远超越盗版资料(加了水印和红白页,复印基本看不清楚),同时弘毅考研每年均根据当年最新考试要求进行改版升级并提供超值的售后服务,并将后续重要资料分期发送,盗版将丢失这些重要资料,请考生务必谨慎辨别,不要为了省一点小钱购买其他机构或个人销售的盗版材料而耽误备考,甚至影响前途的大事情。
同时也请大家支持正版,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是我们一直大力度的投入开发的动力。
如果亲在考研路上需要小伙伴,欢迎加入西安交通大学考研群:【201670874】考试科目:805工程热力学适用专业:所有专业课考805工程热力学的专业西安交通大学805工程热力学【1998-2010、2012年】真题及答案历年真题是除了参考教材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份资料,这也是笔者编撰此资料的原因所在。
历年真题除了能直接告诉我们历年考研试题中考了哪些内容、哪一年考试难、哪一年考试容易之外,还能告诉我们命题风格与试题难易、考试题型与分值、各参考书的出题比重、重要的已考知识点、反复变化的出题方式诸多重要信息。
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导名单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按姓排名69名+2兼职毕勤成蔡睿贤曹子栋车得福陈纯正陈达陈听宽陈学俊丰镇平冯全科郭烈锦郭佑民何雅玲黄淑娟黄佐华惠世恩贾斗南蒋德明李会雄李连生厉彦忠林万超林宗虎刘斌刘圣华刘志刚刘芙蓉* 马重芳毛用泽孟庆集潘克煜祁大同秋穗正史喜成束鹏程苏光辉孙金菊孙弼陶文铨王迪生王良厚王秋旺王群书王尚锦王永昌* 王元危师让吴宏春吴业正吴裕远席光谢仲生邢子文徐建中徐廷相徐通模徐忠严俊杰阴建民俞炳丰俞茂铮袁秀玲张鸣远张宁生赵福华赵福宇郑毅周芳德周龙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出生年月毕业学校主要研究领域陈学俊院士1919.3 1946年美国普渡大学硕士毕业多相流与传热林宗虎院士1933.5. 1957年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多相流及其测量,传热及其强化,换热器设计陈听宽1934.12 1960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多相流与传热,锅炉设计,节能技术徐通模1939.11 1961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燃烧与气固两相流,污染防治与清洁燃烧曹子栋1943.11 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多相流与传热,清洁能源燃烧,环境工程,锅炉设计周芳德1945.6 1985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多相流与传热工程热物理郭烈锦1963.10 1989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多相流热物理,新能源转化,大规模氢能制备张鸣远1945.10 1988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汽液两相流体动力学惠世恩1956.12 1979年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燃烧与气固两相流,污染防治与清洁燃烧蒋德明1934.4 1956年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内燃机燃烧,涡轮增压,缸内气体流动周龙保1934.8 1957年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内燃机燃烧,排污控制,代用燃料潘克煜1938.10 1963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内燃机传热和热负荷, 内燃机排放及其控制黄佐华1963.5 1994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内燃机燃烧田振华1961.5 1991年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机械工程博士燃烧理论,计算与实验,燃料电池研究徐忠1937.9 1959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流体机械气动力学,气固两相流及湍流,流体热力学黄淑娟1940.3 1963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流体机械气动热力学,湍流计算及测量,优化设计王尚锦1942.9 1965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节能型压缩机设计,CAD/CAM技术祁大同1949.9 1981年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高性能流体机械设计研究,风机气动声学设计及降噪研究席光1963.10 1990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流体机械内流理论, 工业设计及CFD 技术陶文铨1939.3 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传热强化及数值模拟刘志刚1943.9 1967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流体物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林万超1934.12 1957年重庆大学本科毕业热力系统理论,节能及诊断俞炳丰1946.11 1981年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制冷与空调装置工作过程的计算模拟及其智能控制,CFCs 替代,工程热物理孟庆集1933.1 1956年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汽轮机,燃气轮机强度与振动俞茂铮1937.1 1985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博士毕业热力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与两相流徐廷相1938.7 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热力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与两相流孙弼1943.1 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湿蒸汽两相流,热力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丰镇平1956.11 1992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热力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计算流体力学,优化)陈纯正1935.9 1957年交通大学本科毕业低温机械与系统工作过程吴业正1937.12 1963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制冷系统热物理过程吴裕远1943.8 1984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毕业低温换热器强化传热及低温系统自动控制袁秀玲1942.8 1965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制冷低温技术谢仲生1934.1 1958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核反应堆物理理论与数值计算,核燃料管理贾斗南1934.1 1955年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与实验,两相流与沸腾传热朱继洲1935.5 1956年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核反应堆安全与核电厂事故分析束鹏程1940.10 1964年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压缩机及制冷技术冯全科1953.7 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制冷机械及压缩机过程研究李连生1962.1 1995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流体机械及压缩机研究开发厉彦忠1958.11 1995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低温传热与多相流动刘圣华1964.1 19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内燃机燃烧,排污控制,代用燃料何雅玲1963.9 19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新型制冷技术及热工理论王秋旺1969.9 1996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传热强化及数值模拟秋穗正1965.12 1996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汽液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核反应堆热工水力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苏光辉1966.2 1997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汽液两相流动与沸腾传热,核反应堆热工水力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吴宏春1964.3 1994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分析与实验赵福宇1953.4 20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核技术及其应用,核能科学与工程孙金菊1964.5 19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透平压缩机旋转失速及湍振,水泵的非设计工况性能预测毕勤成1964.2 2000年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多相流流动与传热,微通道及紧凑式换热器内流动及传热车得福1962.11 1990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多相流动与传热, 煤的清洁燃烧与控制李会雄1966.12 1994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多相流与传热,多相流与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严俊杰1967.12 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热力系统经济性和汽液两相流理论邢子文1962.9 1993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压缩机及制冷技术注:标有*表示该博导在本学院为兼职。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欢迎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须知〔1〕请各位考生〔含统考生、单考生、强军方案考生,不含免试推荐生〕于2006年3月20日以前,向我院提交“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报名表〔附表1〕〞一份〔含考生个人情况、报考专业、拟报考研究方向和导师、拟选考的复试科目等,外地考生可将“报名表〞通过Email发至qwang518,本校考生或北京考生可将“报名表〞直接交给北航教学区三号楼123办公室研究生教学秘书〕。
〔2〕根据本通知要求,请各位考生〔含统考生、单考生、强军方案考生,不含免试推荐生〕于2006年3月22日下午2:00~4:00到北航教学区三号楼216会议室参加我院组织的复试考生资格审查,每位考生须交验本科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本科成绩单原件各一份〔应届本科毕业生交验学生证及复印件,毕业证书入学时交验;往届生本科成绩单须加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
资格审查通过者,才能正式进入复试程序。
〔3〕请各位考生〔含统考生、单考生、强军方案考生,不含免试推荐生〕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我院组织的“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复试〞分“笔试〞和“面试〞两局部,“笔试〞按照考生事先选定的复试科目由学院统一组织,“面试〞按考生拟报考专业和研究方向委托学院下属的系〔所〕组织。
〔4〕“面试〞过程中,每位考生填写“复试情况调查表〞一份,然后向复试组报告相关内容,并答复提问〔复试结束后,由复试组交学院保存〕;“面试〞过程中,加试“外语听力和口语〞;〔5〕“复试〞评分标准:按百分制计算,专业综合知识〔笔试〕占50%,专业综合知识〔口试〕占20%,逻辑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占20%,外语听力占5%,外语口语占5%。
〔6〕“复试〞合格的考生发体检表、化验单、政审表、调档函、自筹经费协议书、定向〔委培〕协议书等。
免试推荐生的体检、政审及录取方法另行通知。
〔7〕我院规定的“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时间为:2006年3月22 日~3月25日。
华北电力导师介绍-动力系

华北电力导师介绍-动力系一、简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共设有6个二级学科,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其中四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分不是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其中热能工程于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权。
通过多年的进展,我校在这几个学科都形成了一些特色鲜亮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同时还在持续开拓创新,以满足时代的要求。
二、专业介绍工程热物理080701工程热物理是本一级学科内其它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其它二级学科广泛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要紧业务范畴: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气动热力学、多相流,能源的清洁高效转换及新能源等。
我校是国内较早从事本学科研究的单位之一。
多年来,在以下一些方向取得了进展,并形成特色。
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我校在火用分析与热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我校是我国节能理论与技术早期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之一。
早在1974年就把火用分析正式列入教材,1980年开始撰文提倡火用分析。
1982年在国内首次把现代热经济学写入教材,1985年出版了节能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节能原理》,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判。
近年来,又进一步致力于把现代节能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单耗分析理论,用于电厂节能降耗、热电联产、海水淡化、余热利用等各领域。
我校是国内热经济学的创始与倡导单位之一。
多年来在热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提出了矩阵模式热经济学、热经济学定价等新理论。
(二)我校在发电厂节能诊断与经济运行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九十年代以来,我校在能量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火电厂节能潜力诊断的理论及火电厂热力系统分析的新方法—热耗系数变换法。
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火电机组性能在线监测与能损诊断系统。
本系统已在达拉特旗发电厂、张家口发电厂等几十家电厂投入使用,对指导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降低发电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直截了当经济效益达两千多万元。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三月目录1.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基本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和优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实践教学和工程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蓬勃发展的科学与教学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 科学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 教学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日臻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发展良好的院企合作基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试点前的准备工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试点规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试点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与实现矩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School of Jet Propulsion本科培养计划院长:丁水汀教学副院长:李秋实教学秘书:刘艳玲“飞行器动力工程”大类专业培养计划Jet Propulsion1.培养目标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发展,富有创新潜质,热爱航空航天事业,在能源与动力专业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多学科融合特点,实践能力较强,获得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含民航机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含新能源技术及应用)基本工程训练的高等人才。
2.培养要求学院以飞行器动力工程大类进行招生,实施2+2培养模式,在低年级阶段(前两年)强调宽基础的通识培养,着重强化数理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高年级阶段(后两年)以实践教学为主,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经过大学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的就业情况自主选择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大类下属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如下:①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掌握飞行器动力原理、结构设计、控制系统原理及设计、专业实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所含民航机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应具有上述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掌握飞机、发动机结构系统及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掌握热能系统原理及设计、航空发动机热防护原理及设计、热能机械原理及设计、实验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所含新能源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毕业生除应具有上述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掌握新能源原理及设计、实验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3.学制与学位本科四年制: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以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为专业依托、获得专业基本训练并在工程实践、信息技术和外语运用等方面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在航空航天推进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可在新能源、车船动力、交通运输、冶金、石油、机械等部门及相关行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连读制:在本科前三年培养的基础上,第四学年选拔比例不超过10%的优秀学生进入直博连读培养计划。
直博连读制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为国防事业和航空航天事业服务的精品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
4.专业特色飞行器动力工程(含民航机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含新能源技术及应用)专业依托于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等二级学科。
航空推进系统广泛涉及气动热力学、结构完整性与可靠性、新材料、先进制造、自动控制、计算机、信息网络等众多学科,是典型的“空天信”多学科高度融合、多部件综合集成的复杂系统,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公认为是一个国家工业综合水平的标志。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将直接带动机械、能源、电子、控制、材料、工艺、计算机等许多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鉴于化石能源的日趋枯竭,以及面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的环保压力,我国已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专业把开拓新能源技术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当务之急,依托于我院自主设立的新能源技术二级学科,同时以航空发动机优势辐射的方式在微小型燃机及分布式能源、风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方向拓展。
5.培养计划总体结构我院本科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按七个模块设置:公共基础类3个模块(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工程技术类);以及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类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优良的文化素质的必修课程。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军事理论、经济管理等课程。
●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奠定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了解部分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概貌。
包括计算机类基础课、航空航天概论、工程认识等课程。
●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航空航天、能源动力与交通运输的支柱技术基础,即流体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
●专业课程是在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
由多套可选择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包括军训、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
●公共选修课程包括校级公共选修课程和“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提供的全部课程。
课程结构如下表:6.核心课程和课程体系说明(1)核心课程体系构成表:(2)课程体系说明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是:1.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本院两个专业在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分类目录中分属两大类:飞行器动力工程(含民航机务工程)专业属航空航天类;热能与动力工程(含新能源技术及应用)专业属能源动力类。
这两大类的基础课有共同部分,也有不同之处。
为了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原则,本课程体系将本院两个大类的所有基础课(包括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基础课程、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全部打通,在大学前两年充分注重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类课程则涵盖了航空航天类与能源动力类的支柱技术基础,即流体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
2.突出行业特点,保持专业特色本院面向航空航天动力领域。
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使我们的毕业生在航空航天动力领域里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能胜任各专业相关领域的工作,我们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将专业必修课的50%打通。
为了与国际一流大学航空院系的本科培养架构接轨,新版培养计划也充分注重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其中,MIT航空航天系的专业必修课如“流体力学”、“材料与结构设计”、“发动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等与本院实行“大类培养”的通用专业必修课程完全一致。
3.重个性,为培养各类人才创造条件为了弥补旧版培养架构中与国际一流大学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新兴学科方向和信息类课程方面的不足,新版培养计划按照学科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分组设置,实行“套餐”+“零点”的专业课程选择模式。
其中,“套餐”即学院专业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流体模块”、“结构强度模块”、“控制类模块”、“热科学模块”和“信息类模块”;“零点”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在每一模块内任意选择课程组成最终的专业课程“套餐”。
学院计划在“十二五”分步骤梳理各个“模块”内的专业课程组成,其调整依据是“是否顺应了当前学科发展方向?是否属于前沿交叉的新兴学科内容?”,学院将通过基于全校优势课程资源来建设和梳理模块内课程,以实现“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4.鼓励动手实践,提倡创新精神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中除了有规定的必修实验课程外,还新增了一批本院教师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精心设计、建设的自主型、研究型和设计类的专业综合实验,这类实验的最大特点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件,并亲自检验设计效果。
选修这类实验的学生必须先修指定课程,并取得良好成绩。
另外,每个学生都将在不同阶段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不同程度的培养,“零起点全程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自主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作为一个孕育大学生科技创新思想的平台,也为一些新概念的产品孵化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该培养模式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培养模式完全接轨。
7.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体系说明本院两个专业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有:机械工程技术训练、电子工程技术训练、综合创新训练、专业课程设计、热工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叶轮机设计与实验、结构动力特性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其中,为了实现“空天信融合”特色的复合人才的培养要求,本院两个专业还结合专业特色,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实践与素质培养环节的学习:①热工综合实验体系本院两个专业所有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期间,均必须完成热工综合实验的培养,这一环节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础。
“北京市热工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热工综合实验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拓展,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点-线-面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划分为基础型,研究型和创新型三大模块。
基础型实验定位于深化理论知识和训练基本的热工学研究方法;研究型实验定位于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形成具有系统开展热工学研究的能力;创新型实验定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所拥有的能力去开展与本领域热点问题相关的创新性实验研究。
②航空发动机专业综合实验体系该专业综合实验体系所依托的教学平台是“国家航空航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对飞行器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原有教学实验进行整合优化,依托强势科研背景,以航空发动机为对象和主线,模拟航空发动机研制从预研、设计、加工、装配到试车研制全过程。
通过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③零起点全程式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为了实现两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计划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体系分为全员参与的“零起点”项目孕育期、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为平台的项目发展期、以“冯如杯”和“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为牵引的项目成熟期等三个阶段,按金字塔结构、一年级到四年级全程铺设。
该训练体系是课外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学习期间就能够提出以兴趣为主导、以飞行器动力、新能源技术为特色的小型研究课题,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8.最低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77。
9.辅修/双学位基本要求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辅修证书基本要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辅修证书基本要求10.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