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册实验

合集下载

新教材课标物理必修第一册课后作业5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含解析

新教材课标物理必修第一册课后作业5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含解析

课后作业(五)[要点对点练]要点一:实验思路及进行实验1.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他按图所示安装好了实验器材,接好了导线,准备打开电源开关进行实验.他所组装器材中,有三处错误,请你指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电压不应选2 V挡位,应选4~6 V挡位(2)不应接直流输出,应接交流输出(3)小车不应靠在滑轮处,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处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从下列所给器材中选出本实验所必须的器材有________;为能按实验要求达到实验目的,还缺少的器材有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①电磁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直流电源④细绳⑤纸带⑥小车⑦槽码⑧停表⑨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解析]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所需的实验步骤:(1)木板平放,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连接好电路;(2)穿纸带,挂槽码;(3)先接通电源,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立即关闭电源.由实验步骤可以看出需要的仪器有①④⑤⑥⑦⑨.为了得到小车的运动规律,还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量计数点之间的距离,用来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时需要低压交流电源.[答案]①④⑤⑥⑦⑨低压交流电源(或刻度尺)要点二:数据记录及处理3.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获得的一段纸带如图所示,A、B、C、D为相邻的四个计数点,已知AB=1.80 cm,BC=2.00 cm,CD=2.20 cm,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是用停表测出的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C.打点计时器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为0.42 m/s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0.2 m/s2[解析]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并不是停表测量出的,而是按打点先后顺序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得到的,A错误;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B错误;打点计时器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等于B、D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则v C=x BD2T=(2.00+2.20)×10-22×0.1m/s=0.21 m/s,C错误;同理v B=x AC2T=(1.80+2.00)×10-22×0.1m/s =0.19 m/s ,故a =v C -v B T =0.2 m/s 2,D 正确. [答案] D4.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等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用字母填写).(2)图乙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________s.(3)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计算式为v 5=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DCBA.(2)相邻两计数点之间有4个点未画出,故T =0.02×5 s =0.1 s.(3)用一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替代瞬时速度,即v 5=s 4+s 52T. [答案] (1)DCBA (2)0.1 (3)s 4+s 52T要点三:实验误差分析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纸带上可以每隔任意相同数量的点选取一个计数点B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进行估读C.作v-t图像时,所描曲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D.在处理数据时,常用公式法和图像法[解析]实验中可以每隔任意相同数量的点选取一个计数点,但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 s,计算时更方便,A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要进行估读,B正确;作v-t图像时,应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线上,但离线较远的点要舍弃,C错误;数据处理常选择公式法和图像法,D正确.C符合题意.[答案] C6.(多选)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关于作v-t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确定了v-t图像中的两点,就可以得到小车运动的v -t图像,因此,实验只需要测出两组数据B.作v-t图像时,所取的点越多,图像就越准确C.作出的v-t图线应该通过所有的点,图线曲折也可以D.对于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说明误差太大,应舍去[解析]作v-t图像时,选取的点越多,作出的图像就越准确;误差较大的点应舍去,B、D正确.[答案]BD[综合提升练]7.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先释放纸带,再接通电源B.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C.先接通电源或先释放纸带都可以D.纸带上打点越密集,说明纸带运动速度越大(2)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应选用________(选填“直流”或“交流”)电源,若频率为50 Hz,则每隔________s打一个点.(3)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标明0、1、2、3、4,量得x 1=30.0 mm ,x 2=36.0 mm ,x 3=42.0 mm ,x 4=48.0 mm ,则打1和4点之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打2这个点时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m/s.[解析] (1)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故A 、C 错误,B 正确;纸带上打点越密集,说明纸带运动速度越小,故D 错误.(2)打点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频率为50 Hz ,每隔0.02 s 打一个点.(3)1和4点之间的平均速度为v =x 2+x 3+x 43T=(36.0+42.0+48.0)×10-30.3m/s =0.42 m/s , 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v 2=x 2+x 32T= (36.0+42.0)×10-30.2m/s =0.39 m/s. [答案] (1)B (2)交流 0.02 (3)0.42 0.398.如图甲所示,用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小车开始在水平玻璃板上运动,后来在薄布面上做减速运动.所打出的纸带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单位:cm)如图乙所示,纸带上相邻两点间对应的时间间隔为0.02 s.(1)计算计时器打出点2、3时小车的速度大小,填入表中. 计数点序号1 2 3 4 5 速度v n /(m·s -1) v 1=0.75 v 2=____ v 3=____ v 4=0.45 v 5=0.35(3)求出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大小.[解析] (1)根据题图乙可得v 2=1.4+1.20.04cm/s =65 cm/s =0.65 m/s ,v 3=1.2+1.00.04cm/s =55 cm/s =0.55 m/s. (2)以速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小车在薄布上做减速运动的v -t 图像.将图线延长,使其与纵轴相交,如图所示.(3)由图像可知,小车做减速运动的初速度为0.85 m/s ,即小车在玻璃板上的运动速度大小.[答案] (1)0.65 0.55 (2)图见解析 (3)0.85 m/s9.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 Hz.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较理想的纸带,每两个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 s.通过计算已经得出了打下A 、B 、C 、D 四个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以A 点为计时起点,通过描点连线得到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试分析下列问题:(1)打点计时器打E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 E =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 =________m/s 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打点计时器打下A 点时的速度为v A =________m/s.[解析]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知:v E =x DE +x EF 2T =(5.99+6.80)×10-22×0.10m/s =0.640 m/s.(2)在v -t 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a =0.560-0.4000.3-0.1m/s 2=0.80 m/s 2.(3)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a =v E -v A 4T,解得v A =0.640 m/s -0.80×0.4 m/s =0.320 m/s.[答案] (1)0.640 (2)0.80 (3)0.32010.为了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大小,在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 cm 的遮光板,如图所示,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加速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 1=0.30 s ,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Δt 2=0.10 s ,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间隔为Δt =3.0 s ,则滑块的加速度为多大?[解析] 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v 1=L Δt 1=0.030.30m/s =0.10 m/s ,遮光板通过第二个光电门的速度v 2=L Δt 2=0.030.10m/s =0.30 m/s ,故滑块的加速度a =v 2-v 1Δt =0.30-0.103.0m/s 2=0.067 m/s 2. [答案] 0.067 m/s 2。

2020-2021生物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4节第三课时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含解析

2020-2021生物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4节第三课时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含解析

2020-2021学年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4节第三课时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含解析第4节第三课时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知识点一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1.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B段光照强度增大导致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B.与B点相比,C点因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强度较弱C.DE段光照强度减小导致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减弱D.据图可知,随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答案D解析夏季晴朗的白天7点以后光照强度逐渐增强,AB段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A正确;中午12点左右,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减少,所以C点光合作用强度较B点弱,B 正确;下午14点以后光照逐渐减弱,DE段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减弱,C正确;由图可知,12点左右光照强度大,但光合作用强度减弱,D错误。

2。

如图表示蓝细菌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点时,蓝细菌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b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当光照强度为X时,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D.限制a、b、c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都是光照强度答案B解析a点时,光照强度为0,蓝细菌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蓝细菌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膜和细胞质,A错误;b点时,蓝细菌细胞既不吸收CO2,也不释放CO2,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正确;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图中c点后,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D错误。

3.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图。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C.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Ⅰ、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答案D解析光照强度为a时,影响曲线Ⅱ、Ⅲ光合作用强度的温度、光照强度相同,而CO2浓度不同,A正确;光照强度为b时,影响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的CO2浓度和光照强度相同,而温度不同,B正确;在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Ⅰ、Ⅱ都未达到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升高,C正确;在光照强度为a时,曲线Ⅲ已达到光饱和点,在光照强度为a~c时,随光照强度增强,曲线Ⅲ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D错误。

2023年5年高考3年模拟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2023年5年高考3年模拟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2023年5年高考3年模拟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人教版在教育方面,高考无疑是每个学生都会面临的一场重要考试。

而化学作为高中必修科目之一,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2023年的高考,涉及到5年高考3年模拟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的内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个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主题。

1. 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2023年的高考中涉及到的化学内容,主要来自于5年高考3年模拟高中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的教材。

这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了解这本教材是如何组织和编排的,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重点。

我们需要对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基本概念、定律原理、实例应用等。

只有深入了解了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2023年的高考。

2. 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针对化学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的教材内容,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其中的概念和原理。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不仅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更需要我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做一些相关的实验和例题,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能够熟练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3. 对知识的回顾和总结2023年的高考,涉及到的化学内容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

我们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查漏补缺,更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些知识。

在回顾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应用。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化学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的教材内容,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

它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这门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本教材对我的帮助,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更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化学这门学科。

我非常推荐学生们认真学习这本教材,相信它能够对他们的高考复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同步训练)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_2024-2025学年

《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同步训练)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_2024-2025学年

《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在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中,以下哪一个参数固定不变可以使用较少的摆球数量进行实验?A、摆长B、摆球质量C、摆动幅度D、摆动频率2、单摆进行小角度摆动时,其周期T可以近似表示为T=2π√(L/g),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L是摆长。

在实验中,如果保持摆长不变,想要减小测量的周期误差,以下措施中哪一个是不恰当的?A、使用更precision高的秒表测量时间B、多次测量同一摆动的周期取平均值C、增加摆球的直径D、选用摆球质量较大的球3、在“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中,以下哪个因素对单摆周期的影响最小?A. 摆线的长度B. 摆球的半径C. 摆球的质量D. 环境的湿度4、在实验中,以下哪种情况会导致测量的重力加速度值偏大?A. 摆线太长,但摆球质量较大B. 摆球质量较小,但摆线长度较短C. 摆球质量较大,但摆线长度太短D. 摆线长度适中,摆球质量适中5、单摆在不同地区的振动周期会有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地区的()A、摆长不同B、振幅不同C、重力加速度不同D、摆的材料不同6、若想通过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以下哪种方法是正确的()A、改变摆长,测量不同摆长下的周期,代入公式直接计算(g)值B、改变摆锤质量,测量不同摆锤质量下的周期,代入公式直接计算(g)值C、在不同地区进行测量,从而得出当地的(g)值D、改变振幅,测量不同振幅下的周期,代入公式直接计算(g)值7、在“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中,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对单摆周期造成影响?()A. 球摆的摆长B. 球摆的质量C. 空气阻力D. 地球纬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 * *1.在进行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时,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摆长测量结果的准确性?A. 摆线本身的伸缩性B. 摆球直径的影响C. 摆球的形状D. 天气温度变化2、在进行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若发现实验数据中多组摆球的周期随摆长增大而增大,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哪些原因造成的?A. 台面倾斜B. 摆线质量较轻C. 摆球质量过大D. 环境中空气阻力3、某同学用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其实验步骤如下,其中正确的操作是()A、在摆球两侧加上相同大小的重物以增加摆球的质量。

新教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5-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新教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5-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测量单摆全振动30次(或50次)的时间,求出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单摆的振
动周期。
四、数据分析
1.平均值法:每改变一次摆长,将相应的l和T代入公式中求出g值,最后求出g
的平均值。
设计如下所示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摆长l/m 周期T/s
1
2
3
重力加速度g/(m·s-2
重力加速度g的平均值
)
/(m·s-2 )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阅读]
一、实验思路
4π2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可得 g=
2

,只要测得摆长l和单摆的周期T,便可测
定重力加速度g的值。
二、实验装置
1.制作: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小孔上的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
的小孔,并把细线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就制成一个单摆。
2.安装: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出桌面之

解析 (1)拉开金属块,由静止释放,从它摆到最低点开始计时;若金属块完成 n

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为 t,则摆动周期 T=;

4π2
(2)根据单摆周期公式 T=2π 可得 g= 2 ,用 OM 的长度作为摆长,所用摆长

小于真实的摆长,所以 g 值偏小;
(3)单摆的摆长等于金属块的重心到悬点的距离,即为摆线长 l 与金属块的重
(1)要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
(2)要测多次全振动的时间来计算周期,如在摆球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
并数零,以后摆球每过一次平衡位置数一个数,最后总计时为t,总数为n,则

周期 T= =
2
2


六、误差分析
1.本实验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悬点是否固

高中物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2章机械振动 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高中物理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2章机械振动  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第二章 机械振动
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和单摆周期公式中各量 的意义.
2.学会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测量重力加速度.
【内容索引】
明确原理 提炼方法
精析典题 提升能力
随堂演练 逐点落实
课时 对点练
明确原理 提炼方法
MINGQUEYUANLI TI LIAN FANG FA
2
4.把单摆拉开一个角度,角度小于5°,释放摆球.摆球经过最低位置时, 用停表开始计时,测出单摆完成30次(或50次)全振动的时间,求出一次 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 5.改变摆长,反复测量几次,将数据填入表格.
四、数据分析
1.公式法:每改变一次摆长,将相应的l和T代入公式g=
4π2l T2
解析 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小于 5°时,才可以认为摆球的运动为简 谐运动,故A错误; 细线上端应用铁夹子固定,防止松 动引起摆长变化,故B正确; 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开始计时误差较小,故C错误; 实验时应该测量小球自由下垂时摆线的长度,故D正确.
12345
(2)某同学通过测量30次全振动的时间来测定单摆的周期T,他在单摆经 过平衡位置时按下秒表记为“1”,若同方向再次经过平衡位置时记为 “2”,在数到“30”时停止秒表,读出这段时间t,算出周期T=3t0.其他 操作步骤均正确.多次改变摆长时,他均按此方法记录多组数据,并绘制 了T2-L图像,则他绘制的图像可能是__D__.
n ⑤根据单摆周期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其中有一处操作不妥当,是__②__.(填写操作步骤前面的序号)
解析 步骤②中存在不妥当之处,应该测得摆线长度加上摆球的半径作 为单摆的摆长.
(3)发现(2)中操作步骤的不妥之处后,他们做了如下改进:让单摆在不同

2020-2021高一化学第一册(新教材)(2019年人教版)第四章高中化学实验

2020-2021高一化学第一册(新教材)(2019年人教版)第四章高中化学实验
④先均匀预热,再集中加热。
2、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
的是( C )
A.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B.未使用完的白磷要随时收集起来,并与空气 隔绝
C.酒精灯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一会儿氢气, 再加热氧化铜
3、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B )
A.一般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块状药品 B.当出现CO中毒时,应立即将中毒者抬到室外 新鲜空气处 C.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后,应立即停 止加热 D.将含硫酸的废液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
空气混合受热爆炸。
在通风橱中制取有毒气体
防 中
误食铜盐、汞盐等重金属盐
可喝豆浆、牛奶或鸡蛋清解毒,再服 泻药MgSO4

剧毒药品(如白磷、氰化物)
取用必须十分小心,严禁与皮肤接触, 更不得入口
防 倒 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 灯 加安全防倒吸装置
(1)用酒精灯加热的安全注意事项:
1)危险化学用品的标志Βιβλιοθήκη 化学事故 有毒有机物沾到皮肤上
重金属中毒 不慎打破水银温度计
处理方法 用酒精擦洗
喝大量豆浆、牛奶或鸡蛋清
硫粉
常见事故处理
①浓酸(碱)洒在实验台上,先用湿抹布拭去,后用 水冲洗;。
②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先用水冲洗,再用NaHCO3溶液冲洗 。浓碱沾在皮肤上,先用水冲洗,再涂硼酸溶液。 严重时要就医。
③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 用湿抹布扑灭,烫伤(灼伤)要就医。
3)实验的安全操作:“六防”
可能引起事故的操作
采取的措施
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实验活动5 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实验活动5 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2.制作一个氢氧燃料电池
当上述电解过程进行 1~2 min 后,打开 K1,断开直流电源。将两根石墨棒用导线 分别与电流表(或发光二极管、音乐盒等)相连,闭合 K2,现象为:电流表指针发生__偏__转__。
【问题讨论】
列表比较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解水的原理。
氢氧燃料电池
电解水
能量
__化__学__能→_电__能
【实验步骤】
1.电解水 在 U 形管中注入 1 mol·L-1 Na2SO4 溶液,然后向其中滴入 1~2 滴酚酞溶液。在 U 形管的两边分别插入一根石墨棒,并用鳄鱼夹、导线连接电源。闭合 K1,接通直流电 源开始电解,现象为:两极石墨棒均产生_气__泡___,右侧石墨棒附近溶液__变__红__。
实验活动5 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
【实验目的】 1.理解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2.设计和制作一个氢氧燃料电池。 【实验器材及试剂】 U 形管、石墨棒(石墨棒使用前应该经过烘干活化处理)、3~6 V 的直流电源、鳄鱼 夹、导线和开关、电流表(或发光二极管、音乐盒等)。 1 mol·L-1 Na2SO4 溶液、酚酞溶液。
_电__能→__化__学__能
装置
负极:2H2-4e-===4H+ 电极反应式 正极:O2+4e-+4H+===2H2O
总反应式:2H2+O2===2H2O
电子流向
负极→正极
阳极:2H2O-4e-===O2↑+4H+ 阴极:4H2O+4e-===2H2↑+4OH- 总反应式:2H2O=电==解==2H2↑+O2↑
负极→阴极,阳极→正极
离子流向 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
阳离子→阴极,阴离子→阳极
反应类型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Βιβλιοθήκη 非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谢谢观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1、认识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2、使用光学显微镜的一般步骤及要点
(1)显微镜的拿取: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身体正直。

(2)显微镜的安放:轻放,镜臂对着自己,倾斜角不超过45°。

(3)对光:将低倍物镜转至透光孔的正上方,转换时拿转换器;光暗时,使用凹面反光镜至视野明亮,观察时两眼同时睁开。

(4)低倍镜观察:将装片夹放在载物台上,眼视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降低镜筒接近装片,再缓缓上升至对焦清晰。

(5)高倍镜观察:在低倍镜观察清晰的基础上,先将观察的物体移动到视野的中央,直接转换高倍物镜再次调焦清晰,调焦时只能使用细调节器。

(6)整理显微镜:镜臂竖直,反光镜直立,物镜“八”字形朝前,镜筒降到最低。

3、显微镜成像特点:
(1)实验可观察到正放的“e”在视野中为ә,显微镜所呈的像为倒像。

(2)同一细胞装片,同一对光条件,其高倍镜视野与低倍镜视野相比细胞大小变大,数量变小,光线变弱。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4、显微测微尺的使用:
(1)显微测微尺:常用的包括物镜测微尺和目镜测
微尺。

前者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玻片中央有带刻
度的标尺,全长为1mm,共划分为10大格,每一大
格又划成10小格,共分成100小格,每1小格长
0.01mm即10μm。

可用于后者的标定。

后者是放在
目镜内的圆形玻璃片,中央刻有直线式的标尺,用
于测量观察细胞的长度。

标尺一般长5mm,分成5
大格,每一大格又分成10小格,共计50小格。

(2)标定目镜测微尺:
1)装入目镜测微尺,并观察到物镜测微尺。

2)调整移动至量尺平行且零刻度重合,沿尺找到再次重合的刻度。

3)计算公式:若重合刻度之内,目镜测微尺为a格,物镜测微尺为b格,则目镜测微尺每隔长度应为:10b/a μm
(3)测量:若记录到所测物体的目镜测微尺的格数为n格,按照上体的标定结果计算可知被测物的实际大小为:10bn/a μm,一般应重复多次求平均。

(4)在转换物镜后必须重新标定。

二、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三、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
“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实验中所用实验器材是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

试剂包括清水和10%、20%、30%的蔗糖溶液。

实验时先制作临时装片:①载玻片中央滴清水②撕片③展平④盖盖玻片⑤低倍镜检找到紫色单层表皮细胞⑥使用不同浓度折腾溶液进行引流⑦再次镜检找到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⑧测量不同浓度下的A和B值(即细胞长度和原生质层长度)。

B/A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越显著。

若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无法恢复,可能的原因是细胞长时间过度失水,已死亡。

四、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
五、探究酶的高效性
备注:现象记录中请使用“—”、“+”、“++”……表示程度差异。

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原理:叶绿体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
2、分离原理: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率不同,利用纸层析法使不同色素在扩散过程中彼此分离
七、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