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变异的解剖学及DSA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累及肝脏的CT及DSA表现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累及肝脏的CT及DSA表现

L I Y a h ,L V C h u a n— j i a n , f / X u e — j u n , f /Q i n g — x i a ,S U N Mi n g — h u a ,G E Y i n g — h u i . D e p a r t me n t
i n v o l v e me n t ,wh o we r e e n c o u n t e r e d a t t h e h o s p i t a l d u r i n g t h e p e io r d f r o m S e p .2 0 0 5 t o Oc t .2 0 1 2,w e r e
C T增强 表 现 为动 脉 期 肝 动脉 及 其 分 支 迂 曲扩 张 , 肝 静 脉 和 ¨ 静脉 、
肝脏 的 C T和 DS A表 现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2 0 0 5年 9月 至 2 0 1 2年 1 0月 6例 HHT 累及 肝 脏 患 者 的临 床
及 C T、 D S A影 像 学 资料 。结 果
Ra d i o l o g y,He n u n P r o z ) i n c l a P e o p l e’ S Ho s pi t a l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3,C h i n a
Co r r e s po n di n g a u t ho r :L1 Ya n,E— ma i Z :l i y a n7 27 6@ 1 6 3 . c o i n
He p a t i c i n v o l v e me n t o f h e r e d i t a r y h e mo r r h a g i c t e l a n g i e c as t i a:i t s i ma g i n g i f n d i ng s o n CT a n d DS A

第十七章DSA检查技术

第十七章DSA检查技术

第十七章、DSA检查技术第一节检查前准备一、DSA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血管性疾病血管瘤、血管畸形、血管狭窄、血管闭塞、血栓形成等;2.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血管手术后随访。

3.肿瘤性疾病了解肿瘤的血供、范围及肿瘤的介入治疗;肿瘤治疗后的随访。

4.心脏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和心肌缺血的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心脏疾病的诊断与介入治疗等。

5.血管外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二)禁忌证1.碘过敏。

2.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3.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有明显出血倾向。

严重的动脉血管硬化。

4.高热、急性感染及穿刺部位感染。

5.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骨髓瘤。

6.女性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以内者。

二、术前准备(一)病人准备1.碘过敏和麻醉药过敏试验。

2.检测心、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

3.术前4小时禁食。

4.术前半小时肌注镇静剂。

5.穿刺部位备皮。

6.向患者和家属简述造影目的、手术过程,消除顾虑及紧张心理。

同时告知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并发症,争取患者和家属理解合作,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7.儿童及不合作者施行全身麻醉。

8.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给药和急救。

(二)器械准备1.手术器械准备包括消毒手术包,造影用穿刺针、扩张器、导管、导丝。

注射器若干个。

2.造影设备准备DSA设备、高压注射器,术前检查运行状况,确保手术正常进行。

备好抢救设备。

(三)药物准备1.常规药物配备肝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及各类抢救药。

2.对比剂浓度为60%~76%离子型或300~370mgI/ml非离子型对比剂。

第二节头颈部DSA一、血管解剖(一)动脉系统头颈部的动脉血供主要来自于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椎动脉、甲状颈干及肋颈干。

1.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右颈总动脉发自于右头臂动脉(或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常发自主动脉弓。

左、右颈总动脉约在两侧甲状软骨水平(C4水平)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是颈总动脉2终支之一,是大脑半球供血的主要渠道。

CT、MRI、DSA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CT、MRI、DSA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弥漫型结节分布广泛, 境界不清 , 肿块多为低密 管细胞性肝癌和混合 型 ( 肝细胞和胆管细胞) 肝癌 , 纤维板层样 形不规则肿块, 肝癌为肝细胞性肝癌的一个特殊类型 。 肝细胞癌最为多见, 占原 度 ,少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 ,增强后病灶多为轻度及不规则强 发性肝癌的9 % 以上, 0 而胆管细胞癌及混合型肝癌比较少见 。 转 移性肝癌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原发性部位肿瘤的发现对两者
( ] 徐德永 , 5 栾红梅, 动脉 型颈椎病 的发病 因素与检查方 椎
法 的讨 论 .临 床 放 射 学 杂 志 ,9 8 l :7 . 19 ,7 3 1
( 稿 :0 6 1 1 收 2 0 —1 —0 )
C 、 ID A对肝癌 的诊断价值 T MR 、 S
吉林 市第二中心 医院放射科 (3 0 1 李四海 120 )
5 %肝硬化并发肝细胞 癌。 0 胆管细胞癌 (hlni e u r a i m ) coag cl l r n a 是指发生在肝内 o la c c o
胆管上 皮 的恶 性肿瘤 。本病 比较少见 ,约 占原 发性 肝癌 的 32% , . 5 临床上常表现为上腹痛及腹部包块 , 胆管阻塞可出现 黄疽 , 检验 A P多呈 阴性 , F 多数呈少血供型 , 可与胆管结石 , 溃 疡性结肠炎 , 胆总管囊肿 , 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等病伴 发。 肝转移癌 ( e s t aC o ao vr在我 国发病率仅次 m t t i cri m fie) a ac n l 于肝细胞癌 。转移至肝 的肿瘤常有四条途径 。一 、 临近器官肿 瘤 的直接侵犯。 经肝 门部 淋巴转移 。 、 门静脉转移。 二、 三 经 四、
于第 四位 。其发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 密切相关 。多见于 中、

超声造影诊断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1例

超声造影诊断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1例

患者男,67岁,因“发现肝细胞癌2+年”于我院行肝移植术。

既往乙型肝炎病史8+年,肝移植术前共接受8次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Child-Pugh 评分8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7分。

供肝来源于一名因外伤致脑损伤女性,动脉条件良好,未见斑块形成及粥样硬化等。

手术术式为经典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选用供肝腹腔干与受体脾动脉开口处进行肝总动脉patch 吻合,采用7-0prolene 缝线进行吻合口间断缝合,吻合后开放血流,血管搏动良好,无出血及渗血,肝脏质地稍软。

患者术后2h 拔出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术后第1天开始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为他克莫司+马替麦考酚酯+泼尼松。

实验室检查: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39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350U/L 、碱性磷酸酶(ALP )159U/L 、谷氨酰转移酶(GGT )85U/L 、总胆红素(TBil )52.2μmol/L ;术后第2天ALT 109U/L 、AST 92U/L 、ALP 107U/L 、GGT 54U/L 、TBil 26.9μmol/L 。

术后第2天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门处及肝内均未探及肝动脉血流信号(图1A );超声造影检查:动脉期肝动脉未见造影剂进入(图1B ),门脉期可见门静脉内造影剂入肝,Glisson 鞘内包裹门静脉分布无充填区,呈“黑色袖套征”改变(图1C )。

增强CT 检查:肝总动脉可见强化,肝固有动脉未见强化(图2),门静脉周围见低密度无增强区。

肝动脉DSA 检查(经患者右侧股动脉穿刺置管):肝固有动脉远端及肝内动脉未见显影(图3),肝内动脉可见充盈缺损,提示肝动脉血栓形成。

经多学科会诊后,选择留置导管,并行导管内溶栓治疗,连续2d 予以导管内注射尿激酶(每12h 注射10万U )。

治疗后第3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42.3cm/s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0.9cm/s ,阻力指数0.74(图4A );超声造影检查:动脉期肝动脉可见造影剂进入(图4B )。

迷走肝动脉的DSA表现与介入治疗

迷走肝动脉的DSA表现与介入治疗

HU NG Y a —i L U S- , A u nr , I i b HU
订 , I Xa -i X E iop n g
Dpr etfRdo g ,h a  ̄ . ̄huCn a o il Tn l d a Sho, u n o et st ,oa il colH ahn t l A a , rH pa Me c
中 图 分 类 号 : 757 R 1 R 3 . :8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9 1(080 —13 —0 1 6— 0 120 )9 07 3 0
D A mr c elt s a d T S d a r i n ACE 0 b r a th p t re y t sc fa e r n e a ca tr i
c r i c y n w iht a n yT C ho g 3A H e r t .i hc r t t d el e me b A Et ru h 2 b Asa dte a y b AI h o g b sw r efr e Co du l n I i v r n h rp yT tr u h7A Hh e ep r m d. n so :t s e o y i otn ou d rt d a ao i h rce s c f b A ri rvn u c s a fT E a d t p e e t t i . mp r t e s n tm cc aa tr t so A H f o ig s c e srt o AC o rv n s r k a tn n a ii o mp e n i s
(25 1/0 。有 3 3 .%,34 ) O支变异肝动脉直接参与肿瘤供血 , 中 2 其 4支行 T C A E治疗 , 6支行肝 动脉 化疗 (A ) T J。结论 : 正确

肝动脉的解剖变异

肝动脉的解剖变异

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丁云龙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辽宁大连116000摘要:1756年首先由Haller描述并报告迷走肝动脉,1928年Adachi首先进行了较大样本尸体的肝动脉变异发生率的研究,1958年开始在放射专业文献上有副肝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报告,随后50余年国内外学者对肝动脉变异及分型进行了各种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随着肝癌血管内介入治疗、肝胆外科、上腹部手术等技术持续不断地发展,使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分型备受重视。

本文统计肝动脉解剖变异率,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关键词:肝动脉、解剖变异、手术在肝动脉解剖及变异的解剖学研究方面,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要追朔到1966年美国的Michels的研究,他们通过200例尸体解剖,将变异肝动脉分为拜代肝动脉和副肝动脉两大类共十种类型。

Michels肝动脉的解剖分型:Ⅰ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右、肝中及肝左动脉55%Ⅱ替代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10%Ⅲ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1%Ⅳ替代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十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Ⅴ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8%Ⅵ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7%Ⅶ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十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Ⅷ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十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2%Ⅸ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 2.5%Ⅹ肝总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0.5% 目前解剖课本所描述的肝动脉解剖是腹腔干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肝总动脉之后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后者继续分出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和/或肝中动脉。

相当于MichelsⅠ型,仅占55%。

还有45%的肝动脉并非上述分布,根据变异肝动脉在肝内的分布,将其分为两种,既是替代肝动脉和副肝动脉,前者是指分布于肝区的肝动脉作为肝左、右动脉之一而存在;后者指的是除了分布于肝区的肝动脉外还有一支或多支肝动脉作为肝左、右动脉的附加支而存在。

DSA的临床应用教学讲义PPT

DSA的临床应用教学讲义PPT
DSA在神经介入治疗中能够提供精确的血管造影图像,帮助医生准确判 断病变性质、范围和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DSA还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实时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 手术成功率。
DSA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在脑卒中治疗中,DSA可以用 于确定病变血管的位置和范围 ,为溶栓或取栓提供精确指导
神经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栓塞、溶栓、 血管成形术等,主要用于治疗脑卒中、 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神经系统疾
病。
神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 效显著等优点,逐渐成为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的重要手段。
DSA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优势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高清晰度的血管造影技术,能够提供 实时、动态、连续的影像信息。

DSA可以实时监测治疗过程,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DSA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DSA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在肝癌介入治疗中,DSA可用于肝动 脉栓塞,阻断肿瘤供血,同时注入化 疗药物或免疫治疗药物,达到缩小肿 瘤的目的。
在妇科肿瘤介入治疗中,DSA可用于 子宫动脉栓塞或盆腔动脉灌注化疗药 物,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良 恶性肿瘤。
人工智能与DSA的结合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未来DSA 技术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 疗。
DSA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与对策
01
操作复杂
DSA技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同时需要医生具
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
DSA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个性化治疗

MRI与DSA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MRI与DSA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MRI与DSA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比较黄军祯;王大健;罗耀昌;黄德佳【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小肝癌(SHCC)的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与DSA影像表现及检出率,探讨两者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7例SHCC的MRI及DSA影像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67例均行MRI及DSA检查,两种检查的时间间隔为2~10d.结果:67例SHCC共86个病灶,其中富血供型病灶65个,乏血供型病灶21个,27个病灶有包膜.MRI共检出SHCC病灶76个,其中富血供型58个,乏血供型18个;DSA共检出SHCC病灶73个,其中富血供型65个,乏血供型8个;MRI+ DSA共检出SHCC病灶84个.对于富血供型SHCC病灶,DSA的检出率(100%)优于MRI(89.23%);而对于乏血供型SHCC病灶,MRI的检出率(85.71%)优于DSA(38.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SHCC总病灶数的检出率,MRI(88.37%)与DSA(84.88%)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MRI+ DSA、DSA与MRI+-DSA检出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 DSA的检出率(97.67%)优于单一MRI或DSA检查.结论:MRI与DSA对SHCC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两者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SHCC的检出率,DSA还可指导进行后续的介入治疗,对于小肝癌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5(030)001【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小肝癌;肝肿瘤【作者】黄军祯;王大健;罗耀昌;黄德佳【作者单位】530023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530023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530023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R445.2肝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则已经成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杀手[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动脉变异的解剖学及DSA对比研究作者:李宁尚群董军王金平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第27期【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种类及分型,为临床肝介入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通过对30例成人尸体肝动脉的解剖观察,以及200例门诊及住院肝介入诊疗患者的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的观察,并对两组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尸体解剖组:30例解剖标本中,典型分布的肝动脉占17例,占56.7%。

变异的肝动脉13例,占43.3%,其中男10例,女3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20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中发现典型分布的肝动脉的有127例,占63.5%;有肝动脉变异的有73例,占36.5%,其中男64例,女9例。

结论通过分析肝动脉变异的来源,将肝动脉的来源分为四型:腹腔干供血型、胃左动脉供血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型和其他动脉供血型。

【关键词】肝动脉;解剖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肝动脉解剖变异普遍存在,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肝介入诊疗中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中占近三分之一比例,在临床应用中,特别是肝介入诊疗工作中对肝动脉及腹腔动脉的特别依赖,而相关的报道繁多,但结果均不尽相同,有的差异较大[1~7],故对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作了一些基础解剖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方面的对照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肝动脉尸体解剖组:选择10%福尔马林固定的标本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

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选择2000~2010年门诊和住院肝介入诊疗患者200例(资料库超过1000例),其中男171例,女29例,年龄26~82岁。

1.2 方法肝动脉尸体解剖组:打开腹前壁,先解剖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进而找出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

对变异的肝动脉也分别解剖出起始动脉,在解剖至入肝部位。

充分暴露后采用SONY DSC-F 717相机对标本进行摄影。

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术前常规准备,必须作碘过敏试验,必要时给予适量镇静剂,禁食、禁水、备皮,碘伏局部消毒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术者均采用Sedinger血管穿刺技术,取患者一侧股动脉穿刺,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1~2 cm的范围内,先行局麻,在动脉搏动上方,做皮肤小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穿刺针以约45°角进针,穿刺成功后,放置导管鞘,引入导管,将导管放置于腹腔干,注射仙灵公司生产商品名“优维显”的非离子型和国产离子型常规对比剂76%泛影葡胺等,采用意大利SIAS 型数字减影机对肝固有动脉分别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从获取的数字减影动态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保存成像。

2 结果2.1 肝动脉尸体解剖组解剖变异结果 30例解剖标本中,典型分布的肝动脉占17例,占56.7%,即肝左右动脉均发自肝固有动脉。

变异的肝动脉13例,占43.3%,其中男占10例,女占3例。

在13例变异的标本中,7例除有肝固有动脉发出的肝动脉外,还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副肝右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取代性肝动脉。

5例还有来自胃左动脉发出的副肝左动脉。

2.2 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组解剖变异结果 20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中发现典型分布的肝动脉,即肝左右动脉均发自肝总动脉干的有127例,占63.5%。

有肝动脉变异的有73例,占36.5%,其中男占64例,女占9例。

在73例变异的病例中,有58例变异肝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其中41例除有肝固有动脉发出典型的肝动脉外,还有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副肝右动脉;14例有肝固有动脉发出肝左、肝中动脉,而取代性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3例肝总动脉全部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

10例肝固有动脉发出肝右动脉,肝左动脉由胃左动脉发出。

2例除肝固有动脉发出肝左右动脉外,还从胃左动脉发出副肝左动脉。

2例肝动脉直接发自腹主动脉。

1例除有肝固有动脉发出典型的肝动脉外,同时有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副肝右动脉和胃左动脉发出副肝左动脉。

3 讨论肝动脉(HA)的解剖变异与腹腔干(CA)的解剖变异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下列三方面:(1)肝动脉血供的来源异常。

(2)肝内肝动脉及其分支的异常。

(3)肝动脉的侧支供血。

3.1 肝动脉血供的异常来源是泛指除腹腔干(CA)发出的肝动脉(HA)正常血供以外的肝胆系统部分(如一个肝叶)的腹腔发出的肝动脉正常血供时,则称之为取代性(replaced)肝动脉;当其作为部分肝脏(如一个肝叶)的腹腔干(CA)发出的肝动脉(HA)正常血供之补充供血时,则称之为副(accessory)肝动脉。

取代性或副肝动脉常源自肠系膜上动脉者(SMA)或胃左动脉(LGA)。

根据Michels 1955年对200例尸体解剖的肝动脉变异分析统计结果,可将肝胆系统的动脉血供分为下列三大组:(1)完全由CA干发出的HA(CA-HA)作正常供血(55%),即见于略超过半数的个体。

(2)全部CA-HA的血供被来自SMA的HA (SMA-HA)所取代(4.5%),或其部分CA-HA血供被SMA-HA所取代或补充(22%),共占26.5%。

(3)全部CA-HA血供被来自LGA的HA(LGA-HA)所取代(0.5%),其部分CA-HA血供被LGA-HA所取代或补充(22%),共占22.5%。

如将第2、3组相加,共占49%,也即近半数个体除CA-HA供血外,还可以有SMA-HA/LGA-HA的供血。

3.2 肝内肝动脉及其分支的变异3.2.1 肝左动脉(LHA)肝左动脉起自肝固有动脉(PHA)者,国内统计自70.54%~90%不等,起自肝总动脉(CHA)的为自10%~18.75%。

迷走替代性肝左动脉的出现就为10.71%~14%,迷走肝左动脉者是1%~25%;两种动脉均以自胃左动脉发起的为数最多,前一种为5.36%~10%,后一种是8%~13.4%,其它起始动脉包括胃右动脉、肝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腹腔干等。

左半肝切除时,应切断供应左半肝的全部动脉,否则达不到止血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肝左动脉入肝前可能供应其它器官或肝部其它部分,这些肝外支有胃右动脉、肝中动脉、胆囊动脉、副胃左动脉以及膈下动脉。

因此,处理肝左动脉也宜慎重。

有关取代性或副LHA已如前述。

3.2.2 肝中动脉(MHA)肝中动脉常发自RHA和LHA,Michels 200例尸解中,MHA发自RHA或LHA各占45%。

其余10%的MHA,可与RHA、LHA同时由PHA发出,或发自CHA,甚至可作为CA的直分支(如前述),亦可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右动脉等,有时MHA缺如,肝中动脉也可自迷走替代性肝左动脉发出。

肝中动脉的起始和分布在半肝切除中应予注意。

肝中动脉自肝右动脉分出,右半肝切除时就在肝中动脉分出点远侧结扎肝右动脉。

如果肝中动脉发自其它动脉,但供应右前叶,则此肝中动脉也应结扎。

作半肝切附近时,多数要结扎肝左和肝中动脉,但若肝中动脉的分布区是右前叶,则这一肝中动脉应予保留。

3.2.3 肝右动脉(RHA)肝右动脉为肝固有动脉分支者,国内报告自70.54%~92%不等,发自肝总动脉的为3%~16.96%。

起自其它动脉的迷走肝右动脉占8%~20.5%,包括迷走替代性肝右动脉和迷走副肝右动脉,前者占10%~15.8%,后者为4%~8.93%,可见,迷走肝右动脉中,替代性的远较副肝动脉为多。

迷走替代性肝右动脉近乎半数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其余的可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腹腔干、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腹主动脉或胆囊动脉发出。

迷走副肝右动脉的起始动脉多为肝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3.3 肝动脉的侧支循环 Michels 200例尸解中,发现肝动脉在肝内和肝外存在着许多吻合途径,包括:肝动脉(RHA、LHA、MHA)分支间,肝动脉和异常肝动脉间,肝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十二指肠上动脉、十二指肠后动脉或胆囊动脉之间,以及肝动脉终末支在肝包膜下,脐静脉窝或门静脉裂隙处的吻合。

综合上述研究资料表明,无论在肝动脉基础解剖研究中,还是在临床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肝动脉解剖变异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且其变异的类型相当繁杂,这就对施行肝介入诊疗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实际工作中,总有一部分患者施行肝介入诊疗后,效果不甚理想[8,9],究其原因,除了疾病本身性质不同的客观因素,其他因素诸如手术方法、用药等大都大同小异,因此,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知识缺乏,可能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1]王少发.肝中动脉的影像学解剖特点与活体供肝移植的相关性,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9,30(10):608-611.[2]王晓东,杨仁杰,张宏志,等.兔肝血管影像解剖、变异和肝动脉插管方法的初步探讨.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年15(12):750-753.[3]王建锦,李家开,张金山,等.少见类型变异肝动脉的DSA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8(11):283-285.[4]邹树兰,李章钧,王万勤.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4(3):26.[5]张龙江.肝动脉解剖变异的研究及影像学在其中的价值.现代诊断与治疗,2003,14(3):78.[6]王连祥,孙立国,盛希中,等.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介入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22(1):103.[7]丁家明,李惠君.肝动脉的应用解剖.解剖学进展,2000,6(4):350-351.[8]王钢.巨大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中国医学创新,2010,7(1):68-69.[9] Michels NA.Blood supply and anatomy of the upper abdminal organs.London:Pitman Medical Publishing CO,1955,139(83):312-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