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三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国是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承载着各个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南方文化、北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这三种地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地区包括江浙沪一带以及广东、福建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代表,其古老而丰富的历史为其注入了独特的韵味。
江南文化以其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
此外,江南地区的园林艺术、绘画和文学等也是南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南方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审美和品味,被认为是优雅、细腻、温和的代表。
其次,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
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其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较为贫瘠。
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原文化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注重礼仪、秩序和道德规范。
北方文化以其严谨、坚强和朴实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特点可以在北方的建筑风格、戏曲艺术和饮食文化中找到。
北方文化注重实用、务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被认为是刚毅、豪爽、直率的代表。
最后,中国的西部地区也有独特的文化。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陕西等地,这些地方山峦起伏,自然环境多样。
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代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神秘和异域风情。
这种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服饰、音乐和舞蹈,富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西底地区的文化以其独特的民间传说、医药和烹饪方式而著名。
西部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这种文化被认为充满着自由、奔放和朴素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代表了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核心,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强调礼仪和坚韧;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神秘感。
中国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类地域文化,所谓:“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
”—《史记》。
一、地域文化:1、方言:不同地域方言不同,甚至同一个地域中口音又各异,我国汉民族虽然文字是统一的,但各地口音绝对不一致,就说我们东北,沈长哈大四个城市就不一样,一听就能听出来,而同是沈阳人,说话口音也不一样。
南方方言就更复杂了,上海、苏州、南京、扬州很近,却互相听不懂。
2、饮食:如南甜北咸西辣,中国各地饮食绝对不一样,我在江苏一带生活了一年,那边的饮食几乎洋样菜都放糖,连麻辣豆腐都放,吃几口就腻住了,上饭店吃饭得先告诉别加糖。
3、信仰:中国宗教信仰非常淡薄,但民间信仰非常盛行。
但各地信仰绝对不同,如有蝗灾的地方盛行供刘猛将军,丝绸之乡供蚕丝娘娘,南方供奉妈祖。
4、民居:如陕西住窑洞、北京为四合院,上海为石库门,南方有住竹楼的。
二、地域文化形成原因1、自然地理环境:古代交通不便,无机械化设施,便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地域,形成了众多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古代为了消除这种地域差别,统治者曾经做了努力,如元朝统治者将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划给陕西,清朝统治者将明朝的首都特区纵向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
这些省都有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组成,但这些地域时至今日仍然分界明显,如陕南的汉中绝对跟陕北不一样,汉中更接近四川等南方地区。
同样苏北与苏南、皖北与皖南无论经济文化简直相差太大了。
同样饮食、信仰、民居等项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陕西缺乏木材,黄土层厚,适宜住窑洞,沿海地区地表潮湿,只能高搭底座。
汉武帝时曾让福建人移民至江淮一带种植水稻,成功了,后又移民一批至黄河一带,就无功而返。
同样的,南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后,曾下令杭州一带种植小麦,也未成功。
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重大影响。
2、移民:我国历史上有多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但对现代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项:湖广填四川:经过明末战乱,四川所剩人口不多,因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湖广一带大量移民拥入四川,而湖广还有部分移民是更早期从江西移民过去的。
中国地域文化解析

中国地域文化解析中国地域文化是指中国不同地区因为地理、历史、民族特点等原因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地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差异开始解析。
北方地区的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
北方人民勤劳朴实,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北方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面条、包子等,同时也有独特的小吃文化,如烤鸭、炸酱面等。
北方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北京的京剧、天津的滑稽戏等。
南方地区的文化则以粤、闽、浙、苏等地的文化为代表。
南方人民热情好客,善于交际,注重人际关系。
南方人的饮食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苏菜等,同时还有丰富的水产资源。
南方地区也有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广东的粤剧、福建的木偶戏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东部和西部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东部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这些地方的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东部地区的文化以商业文化为主导,注重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东部地区的饮食以海鲜为主,如上海的小笼包、杭州的西湖醋鱼等。
东部地区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上海的外滩、苏州的园林等。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多样,民族多元。
西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注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
西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四川的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等。
西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民间艺术,如西藏的藏戏、云南的彝族舞蹈等。
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还可以从中部和边疆地区的文化差异来解析。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等地,这些地方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中部地区的文化以农耕文化和重视教育为主导,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中部地区的饮食以辣味为主,如湖北的热干面、湖南的辣椒等。
中部地区还有独特的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河南的太极拳、湖北的楚剧等。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三分钟作文

我了解的地域文化三分钟作文朋友们,今天我想跟大家唠唠我所了解的地域文化。
要说这地域文化,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
就拿咱中国来说,那南
北方的差异可大了去了。
先说说吃的吧。
北方那是面食的天下,什么大馒头、饺子、面条,那是顿
顿少不了。
我有个北方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家过年包饺子,那馅能弄出十几种
花样来,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热热闹闹的。
而南方呢,那是米饭的主场,
还有各种精致的小吃。
像什么肠粉、汤圆、小笼包,光是想想都能让人流口水。
再说说性格方面。
北方人普遍豪爽大气,说话直来直去,那叫一个痛快。
我认识的一个北方大哥,一开口就是:“兄弟,有事你说话!”而南方人相对
来说就更细腻温和一些,做事也更讲究细节。
还有这气候和建筑。
北方冬天那是冷得能把人冻哭,所以房子都注重保暖,墙厚窗小。
而南方雨水多,房子就得考虑通风防潮,常常有那种白墙黑瓦的小
院落,特别有韵味。
就拿过年来说,北方的庙会那是锣鼓喧天,扭秧歌、踩高跷,热闹非凡。
而南方的舞龙舞狮也是精彩纷呈,还有各种花灯展览,美不胜收。
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像是一本独特的书,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
这就
是我了解的地域文化,虽然只是皮毛,但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和
丰富多彩。
不知道朋友们,你们家乡又有啥独特的地域文化呢?咱接着唠!。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展现出独特的多元性。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二、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因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例如,北方地区以汉字文化为主导,注重礼仪、名节和孝道;而南方地区则以水乡文化和客家文化为特点,强调人情味和人际关系。
西部地区的藏传佛教文化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地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面貌,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其文化在中国广泛影响。
但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藏族的藏传佛教文化、维吾尔族的维吾尔古兰经文化、哈萨克族的民间音乐文化等,都展示了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
四、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中国宗教文化多元丰富,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等。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仪式,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性。
佛教代表了涵养和智慧,道教强调自然和谐,伊斯兰教强调虔诚和忠诚,基督教注重爱与救赎,而民间信仰则融合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这些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格局。
五、文化交流与融合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不断与外部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开辟,带来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如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文化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传播到世界。
例如,中国功夫、茶道、中医等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接受。
六、多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面临着保护和传承多元文化的挑战。
一方面,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多元性,防止文化同质化的发生。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名词解释
1、 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先秦时期少数民族在河套地区活动的时期。这一时期活动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有山戎、猃狁、鬼方、林胡、楼烦等。
先秦时期活动在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诸奴隶制王朝的接触主要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而与南方地区的楚国婚姻关系的存在则说明当时河套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的社会影响力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这也显现出河套文化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即少数民族占据河套文化发展的主动地位。
9、 河套文化:产生于河套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河套地区为中心,向西可以抵达银川一带,向东与山西省接壤,南跨黄河包括今鄂尔多斯,北依阴山山脉。河套文化包括河套地区所产生的一切社会人文现象。河套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共同构建起胡汉交融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具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点。
3、 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到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
地理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由某一地域内特定的群体所创造和继承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将学习到各个地理分册中的知识点地域文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进行介绍和解读。
二、中国的地域文化1. 北京的地域文化北京是中国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地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
北京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遗迹:北京拥有世界闻名的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艺术:京剧、古曲、国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北京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北京烤鸭、老北京豆汁、糖葫芦等美食代表了北京的饮食文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上海的地域文化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代表之一。
上海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滩头文化:上海位于长江口,滩头文化是上海独有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上海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建筑风格:上海的外滩、豫园、上海中心大厦等建筑代表了上海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充满了现代气息。
•电影文化:上海曾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代表作品有《神女》、《聂耳》等,上海的电影文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世界的地域文化1. 印度的地域文化印度是拥有众多文化多样性的国家之一,其地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印度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宗教文化:印度是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的发源地之一,宗教在印度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舞蹈:印度的音乐和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例如印度古典舞蹈和印度音乐等,被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和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
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
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
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阻挡从关中而来的百姓。
全文:(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
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5000年的文明记忆。
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
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移,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生存空间。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
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
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迁移?这些移民对当地的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你走遍中国疆域,为你讲叙中国的地域文化。
)在上面一讲,我已经讲到那个影响地域文化的最重要一个因素,它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
那么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所以就形成了多样的区域文化。
但是这是一个物的方面的条件。
那么第二个重要条件应该讲就是人的方面。
一个地方的文化说到底就是当地人他们在起作用的。
如果离开了人,那还叫什么文化呢?那么这个人如果他一点变化都没有的,也没有人迁进,也没有人迁出,那么它的文化一般来讲是不大会发生变化的。
那么要它变化,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移民。
所以今天我要讲一下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那么什么叫移民呢?比如说现在北京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好几百万,这些是不是都是移民呢?那还不是。
来来往往的人我们叫做流动人口。
这种现象我们叫做人口的迁移。
但是不是所有的流动人口他都会成为移民的。
要成为移民,一般来说,他就是定居下来。
比如在座各位,可能原来有的家乡不在北京,但现在做北京人了,定居下来了,生儿育女,有的成家立业都在北京了,那这就是定居下来了。
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流动的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并不一定有一种归属感。
而移民定居了以后,那就肯定会有一种归属感。
比如我到一个地方,我并不一定准备在这儿待下去,定居下去。
那么我对当地的文化如果跟我自己的文化有冲突的地方,我可以采取容忍的态度。
比如我听不懂当地话,我也不要学,过几天我要走的嘛。
我觉得当地什么好的,我接受;不好的,我也不接受。
也没关系。
但是如果我准备在这个地方待下来,定居下来,那么你想想看,你听不懂话不行,听不懂话你得学,即使不会讲,你至少要听得懂。
比如当地的饮食习惯,你也得接受,否则你怎么过日子呢?反过来,如果我有能耐去改变它的话,比如我在当地是个地方官,或者是有影响的人物,我认为这个风俗不好,我就想改变它。
因为什么?我是这里的一份子,有这种归属感。
所以移民跟流动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的移民。
这些移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这样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后覆盖全国。
那么像这种大的迁移最早发生在什么时代?给中国的移民史造成最大影响的又是哪一次移民运动?)比如说历史比较大的一次移民,就是在西晋末年开始的所谓“永嘉之乱”以后的移民。
这个移民一直持续了100多年。
因为黄河流域发生战乱,西晋灭亡了,然后一些少数民族有的是做了中原的统治者,有的从外面迁移过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汉族的人口就大批地渡过淮河,渡过长江迁移过去。
那么这批移民主要定居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定居在长江中下游这一带。
那么一开始去的时候,北方来的人跟当地的土著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
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北方来的人是政权的权力所在。
而且他们人也多、势也众,而且相对是都带着比较先进的文化从北方过来的。
因为当时主要的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慢慢以后,南方的土著人不得不接受来自北方的文化。
那么南北朝的后期,经过一两百年的时间,当地的文化、当地的南方人,也成长起来了,也出了一些文化的名人。
但他们所接受的主要的已经是北方传播过来的文化。
所以经过这一次移民,到了隋朝唐朝的时候,长江流域的文化跟黄河流域的文化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所以那个时候再去讲江南这一带已经不是秦朝汉朝眼光中文化落后的江南,而是开始涌现出一批批人才。
至少说它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所以这次大移民的影响非常大。
那么这种趋势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
为什么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比如说你到一个地方,你要了解它的文化特点,影响最大的是它最近这些年来或者最近一次大的移民是从哪里来的。
比如说你到一个地方,他说2000年前这儿有什么移民,移民到哪里去了,他已经土著化了。
可能影响最大的是近200年前迁来的。
这批人直接的后代现在还在,那么他们的影响应该讲更大。
那么中国近代的移民,应该讲对我们今天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影响最大的。
比如我们知道,今天的四川人,你去问他们哪里来的,包括四川分出来的重庆市,十之八九会告诉你们他们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
甚至有的人说来自江西麻城孝感乡。
大家说麻城究竟在哪儿?麻城应该在今天的湖北,但为什么要讲江西麻城孝感乡?因为历史上面很多人是江西迁到湖广,湖广再迁到四川,所以他们后代的记忆就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
(发生在清朝初期的这次移民运动,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从清朝康熙十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一年,前后历时了105年之久。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移民还是在清朝初年。
当时明朝末年发生了“张献忠剿四川”的农民运动,后来清朝政府占领了四川。
在这次战乱中四川的人口所剩无几,很多地方都成了无人区。
据当时的记载,整个成都地区老虎随处可见。
有些移民进去时,老虎可以把人吃掉一半。
面对如此荒凉的局面,清政府就下令组织大规模的人员迁移四川。
当时清政府还规定四川无主荒地任凭耕种,开垦的土地归耕者所有,免田赋五年,凡安插三百户移民者,可以提升一级。
在种种措施下,清朝初期从湖广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移民。
所以历史上称这次移民运动为“湖广填四川”运动。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当时的四川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因为这些移民他都来自湖广,实际上就把湖广就是今天湖北包括湖南这些文化就传播到了四川。
那么以后其中的有些人他又进一步从四川迁到了贵州,迁到了云南。
所以今天我们去看四川重庆包括云南贵州它整个的方言,是西南官话系统,跟湖北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通过这一次大的移民,实际上就把来源于湖广或者甚至于江西其他地方的文化就把它传到了四川,以后又传播辅导了西南的其他地方。
这个影响是相当大的。
那么在北方,很多华北地方的人都会追溯自己的老家到洪洞大槐树,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
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你想,一棵树,这些人怎么会从这下面来的呢?那么开始我们想是不是在树下面集中、登记然后出发。
但是后来调查一下也不是一个地方,实际上都是来自山西。
但是可能大槐树这一带组织的移民数量最多,而这些移民一半都是没有文化的普通的平民百姓当时根本没有这样详细的记载。
等到后代发达了或者有了一定的人口了,他要修家谱的时候怎么办呢?家里总得有个来历。
那么大家都说哪里来的?大槐树。
那么他也是大槐树来的。
所以你看现在你去一般的家谱里面问北方的多数都是来自大槐树。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现象,使我们想起了两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两句民谣至今还在华北地区广为流传。
然而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要数清朝末年一次被喻为空前绝后的大移民“闯关东”。
那么这些“闯关东”的移民来自哪里?他们对当时的“关东”地区造成什么影响?)那么到了清朝末年呢,又发生了几次大的移民,这个对今天影响更大。
一个是从1860年开始,清朝宣布取消东北的封禁。
原来是禁止。
东北相当多的地方是满族人留下来,给他们自己练武、打猎、采珍珠、貂皮、人参。
这样一些地方,汉族人是不能随便迁进去的。
当然也有人进去,但是这是非法的。
所以叫“闯关东”闯进去的。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
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
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组织从关中而来的百姓。
此后二百年间,人们要想进入东北地区,就只有“闯关东”了。
这些“闯关东”的移民大多来自于河北和山东地区。
他们当时是从长城沿线的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闯关而出。
鸦片战争之后,沙俄开始侵略东北地区。
清政府不得已开禁放垦,希望通过移民以补边陲。
所以关中的百姓像潮水般地向关东。
随着居民的增加,1907年黑龙江、吉林、奉天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正式建省。
)所以今天东北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山东人的后代。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东北的文化跟山东就非常相象。
东北人讲话也基本上就是山东的口音。
你说山东有什么文化特点,特别是底层的文化特点,在东北几乎都可以找得到。
那么近代还有几次大的移民也很有趣的。
它形成的现象也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说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把南京定为天京它的首都。
后来清朝去镇压的时候,围攻天京,战争打得非常激烈。
天京占领以后,又有很大的破坏。
所以通过这一次战争,南京城里面跟南京郊区原来的人口差不多都没有了,留下来的不仅人数少,而且经过战乱都破坏得差不多,经济地位都很低。
与此同时,大批的移民从周围迁过来了。
城里的人很多都从安徽、江苏北部迁过来的。
城外的人,最大的来源是河南。
所以通过这一次移民,南京从城里到城外连口音都变了。
文化现象也变了。
所以我上次到南京,他们讲到南京是六朝文化。
我说六朝文化在哪里?不要说六朝文化,就是清朝前期的文化都变得差不多了。
变到什么程度呢?到民国年间,有的学者要收集河南民歌,到南京郊区去收集,因为南京郊区都是河南人。
所以现在的南京人其实主要是那一次太平天国战后移民留下来的,这是主要的人口。
那么当然,既然这些人都是外来的,那么南京的地域文化就通过这一次移民,那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如果说南京文化是受移民影响的话,那么上海更是一个五方杂处、华洋混杂的地方,我们常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它的文化是“海派文化”,是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
那么这些中外移民来自哪里?他们对上海的经济文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那么这种现象在上海是有更加明显的表示。
因为上海在1843年开埠的时候,它还只是南方一个普通的县城。
当然它有它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