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补益剂对老年血管抑制性晕厥患者疗效观察论文
补肾活血定眩汤对老年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观察

补肾活血定眩汤对老年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观察目的对老年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给予补肾活血定眩汤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30例老年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补肾活血定眩汤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两组进行比较,治疗组为96.9%,对照组为6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针对老年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给予中药汤治疗,疗效显著,用药安全性高。
对于该病患者,补肾活血定眩汤不失为有效的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补肾活血定眩汤;老年人;脑供血不足;眩晕老年脑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量研究证实了采用中药治疗该病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院采用补肾活血定眩汤治疗老年脑供血不足性眩晕65例,收到了显著的疗效,并设对照组进行了效果对比,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诊断治疗的130例老年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70例,女性患者为6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5岁,平均病程为3.5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同时伴有眩晕。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伴或不伴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有倾倒感,伴或不伴恶心、呕吐。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可忽略不计,能够进行对比研究。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65例患者入院后进行颅脑多普勒检查(TCD)后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胶囊10mg(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晚1次,14天为一疗程。
1.2.2治疗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同对照组)后,口服中药补肾活血定眩汤治疗。
药方组成:黄芪15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葛根15g,生地12g,川牛膝10g,枸杞子15g,山药12g,白芍10g。
补中益气汤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

补中益气汤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
炙黄芪60 g,红参须 10 g,炒白术 10 g,甘草 10 g,陈皮6g,当归10 g,丹参30 g,川芎10 g,升麻6g,柴胡6 g,葛根 30 g,天麻15g。
如兼有湿邪加苍术、制半夏各10 g 以化湿助脾散精;血虚明显者加炒白芍10 阿胶 10 g(烊化冲服)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各种诱因引起的外周交感神经张力下降和迷走神经张力病理性增强有关,最终使得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脑灌注不足而致发生晕厥。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厥证范畴,多由元气素弱、又遇悲恐、忧思或因疲劳过度,使脾失健运、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胸窍失养所致,病理性质属虚证。
祖国医学认为,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属阳,血属阴;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推动无力,甚至血随气陷或日久成瘀本方重用黄芪为君,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而促血行;红参须、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温阳固脱为臣;苍术助脾散精,配陈皮理气,当归、丹参、川芎补血活血为佐药;升麻、柴胡、葛根,升举下降清阳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人参能强心、升压、改善心脑的供血,黄芪还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的能力。
葛根的有效成分葛根素则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冠状动脉及脑动脉血流量的药理作用。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效果观察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效果观察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控制血压,以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眩晕是高血压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认为,高血压病眩晕的发生与气血失常有关,因此采用中药治疗能够调节气血,改善眩晕症状。
本文将对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
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效果,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证据,促进中医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
二、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同时伴有眩晕症状。
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血压控制情况。
2.3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常用中药包括川芎、白芍、当归、丹参等,配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如利血脂、降压药物等。
2.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眩晕频度、持续时间等。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包括高血压病风险因素的改善情况。
三、研究结果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得出以下结果:3.1 观察组患者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一定疗程的中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眩晕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完全消失。
3.2 观察组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的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多数患者的血压得到了稳定,有的患者甚至出现了降压的趋势。
3.3 对照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较慢。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眩晕症状的改善较观察组患者明显较慢,部分患者眩晕症状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3.4 对照组患者血压控制效果一般。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血压的控制效果一般,部分患者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存在血压升高的趋势。
舒血宁治疗老年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脾益肾、化湿祛瘀、理气止痛综合治疗取得较单纯灌肠或单纯中药内
服更 为满意的疗效 。诸 药合用 、标本 兼治 、攻补兼施 、疗效迅速 ,治 愈率 高嘲 。 通过临床观察 ,本人认为 本病复发 的主要诱 因有 :①饮食不 节伤 脾 ;②过度疲劳伤脾 ;③感受风寒袭 脾。故脾虚是 本病之本 ,湿热 、 肝郁 、气滞 、血瘀 乃本病夹杂之证候 ,因此对近 期治愈者在症状 消失 后继 服参苓 白术 散加减可巩固疗效 ,预 防复发 。
子 肉、赤石脂 ;食少者加砂仁 、炒谷 麦芽。 1 . 5疗效标准
J u n e 2 0 1 3 , V o 1 . 1 1 . No 。 1 6 肿 ,继 服中药调 治一月告愈 ,追踪1 年未见复发 。
3体 会 慢性溃疡 性结肠炎是一 种病 因复杂 的慢性炎症性肠 病 ,与免疫 功 能异 常和炎 症介 质生成 增多 有关 。临床 表现 以腹 泻 、腹 痛 、黏 液血 便为 主要症 状 ,属于 祖国 医学 “ 痢疾 ” “ 泄泻” “ 滞 下” “ 肠 游” 范畴…。多因脾虚 不能胜湿 ,外感暑湿之邪 或邪从 内生 ,内蕴大 肠 , 或情志失调损伤 肝脾 ,肝脾 不和 ,气滞血瘀 而发。病程迁 延 日久伤及 脾 肾 ,脾气 下陷 ,肾 阳虚 衰 。本 人用灌 肠使 药物直 达病所 。 。因直
[ 2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 规范的建议
( 胃肠病学 ) [ J ] 冲 华 消化 杂志, 2 0 0 1 , 6 ( 1 ) : 5 6 — 5 9 .
中药汤剂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汤剂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8例眩晕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丹参或血塞通、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口服地芬尼多片,耳源性眩晕迷路水肿、TCD提示脑血管痉挛者加用东莨胆碱静滴或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汤剂水煎服。
两组均治疗7天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9%,对照组8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缓解、疾病预后、减少住院天数及费用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常规应用天麻素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1次/d,7天为一个疗程。
入院时头晕、视物旋转、呕吐明显者予异丙嗪针25mg肌肉注射,口服地芬尼多片25mg,3次/d;内耳性眩晕以及TCD提示脑血管痉挛者加用东莨胆碱静滴或氟桂利嗪胶囊口服。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7天后观察疗效。
临床常见证型:①肝阳上亢型头晕目眩,头胀痛,口苦,烦躁易怒,颜面红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②痰湿中阻型头目晕眩,头重昏蒙,胸闷呕恶,呕吐痰涎,纳差,多寐,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脉濡滑。
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③气血亏虚型头晕,视物昏花,劳则加剧,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唇甲无华,心悸失眠,纳少,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以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
④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
治以补肾填精、充养脑髓,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减,偏于阳虚者,右归丸加减。
⑤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不移,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或瘀点,治以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药对脑血管意外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药对脑血管意外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中药对脑血管意外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不少于2000字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是指突然发生在大脑血管系统的异常事件,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治疗脑血管意外的潜力,并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治疗脑血管意外中的作用机制。
中药在治疗脑血管意外中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多个方面,包括改善脑循环、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神经保护及修复等。
首先,中药可以改善脑循环,包括扩张血管、降低血黏度、减少血栓形成等。
例如,秦艽(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具有扩张脑动脉,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另外,柴胡(Radix Bupleuri)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脑的血液供应。
其次,中药可以通过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来减轻脑血管意外的损伤。
一些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例如人参(Radix Ginseng),它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清除自由基,减少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炎症和氧化损伤。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抗凝血作用来预防和治疗脑血管意外。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凝血效应,例如丹参(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中的丹参酮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导致的脑血管意外。
另外,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还具有神经保护和修复的作用,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例如,当归(Radix Angelicae Sinensis)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可以通过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和再生来减少脑血管意外的损伤。
除了以上作用机制,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也是其在治疗脑血管意外中的优势之一。
相对于单一药物靶点的西药,中药中的多个活性成分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协同和综合的治疗效果。
这也是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综合调理和提高疗效的原因之一。
中药在治疗脑血管意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
蒋晓霞;严桐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05(3)11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两组病例均口服美托洛尔,治疗组加服补中益气汤,观察血压心率及晕厥发作情况,治疗前后对比经直立倾斜试验(TTT)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无不良反应.结论补中益气汤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较好.
【总页数】2页(P1016-1017)
【作者】蒋晓霞;严桐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213003;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R289.5
【相关文献】
1.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疗效观察 [J], 龚黎燕
2.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 [J], 蒋晓霞;严桐
3.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小儿便秘疗效观察 [J], 孔莎莎
4.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脾虚气弱型便秘疗效观察 [J], 项载成
5.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脾虚气弱型便秘疗效观察 [J], 项载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益气活血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早期的临床效果

益气活血中药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早期的临床效果益气活血中药是针对中医理论中气血不足的概念而提出的一类中药治疗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供不足导致的一种临床病症,针对这一病症,益气活血中药在早期恢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从中药治疗的理论基础、病理机制、中药的药物特性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药治疗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血液的正常运行需要气的推动,当气血不足时会导致病症发生。
而益气活血中药主要通过补充气血,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脑血供不足的状态,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益气活血中药的常用药物有黄芪、当归、川芎等。
二、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供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主要表现为脑血管功能失调、血管痉挛、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
这些病理生理反应导致了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引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三、益气活血中药的药物特性:四、益气活血中药的临床应用:1.早期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患者往往处于急性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瘫痪、失语、偏瘫等症状。
益气活血中药在早期治疗中能够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的氧供,缩小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范围。
2.促进康复恢复:在脑卒中的恢复期,益气活血中药能够促进脑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功能,增强脑组织的恢复能力。
同时,中药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够相应减少脑组织的氧化损伤。
3.长期防治: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生,往往有再次发作的风险。
益气活血中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的作用,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而言,益气活血中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效果。
通过补充气血、促进脑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的代谢功能,中药能够改善脑血供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理生理反应,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功能。
但需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且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用适当的中药配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补益剂对老年血管抑制性晕厥患者疗效观察【关键词】老年;不明原因晕厥;中药;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14-02
老年患者的晕厥多数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有统计显示[1] 不能确定原因的晕厥约占的38% ~47%,心源性晕厥患者中>60岁者占53.3 %,非心源性晕厥患者中占21.7 %。
虽然老年患者晕厥的死亡率并不高,但会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产生较大压力,对治疗和护理措施产生不信任甚至引发医患纠纷。
因此分析晕厥的相关发病诱因并寻找相对有效的干预对策,不仅可以提高医护水平,还可以对本病症进一步深入研究积累临床经验和资料。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老年住院患者血管抑制性晕厥的病因分析及应用中药补益剂治疗
的效果观察,来探讨此类病症的有效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均为2007-10~2011-8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患者,男4例,女11例,年龄61.5~75.3岁,病程1~4年。
以冠心病诊断收治7例,以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收治4例,以脑梗死收治2例,以慢性胆囊炎收治1例,以颈椎病脑供血不足收治1例。
所有患者均有晕厥发作,发作频率15~47d。
患者自诉发作诱因中,情绪波动5例,睡眠不足5例,食欲下降或进食与日常不同食物11例,进行体力活动7例。
发病年龄55~60岁8例,60岁~75岁7例。
发作前症状均为胃胀或腹痛,继而恶心或腹泻、
大便失禁与头晕,全身无力,出汗,晕厥同时同现,发作后症状以大汗淋漓、乏力、头晕、嗜睡为主,无肢体功能障碍、短暂记忆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无心律失常发生。
7例晕厥发作后测到血压有短暂下降。
所有患者晕厥发作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部及颈椎影像学检查、血液生化检测结果比较无明显变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斑块,但均未见严重狭窄,前庭功能检测均未见异常。
11例以食欲下降或进食与日常不同食物为主要发病诱因患者行胃肠镜检查,其中浅表性胃炎4例,胃窦部糜烂2例,胃息肉1例,肠息肉3例,胃癌术后残胃炎1例。
视力检查8例患者轻度白内障,其他患者视力无异常。
所有患者因均为老年故均未做颈动脉窦按摩试验。
所有患者对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服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药物,如谷维素等,并对胃肠系统疾病等给予相应处理。
所有患者治疗3周后仍有1~2次晕厥发作。
诊断为血管抑制性晕厥。
1.2 方法(1)继续针对患者基础疾病进行相应治疗,护理。
(2)中医科汇诊,认为患者主要因年老体弱,久病损伤,本已血气不足,遇失眠、劳逸失度、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功能下降致一时气机紊乱,脉络弛缓,清阳不升,脑失血养而致本症。
治疗以补气养血,益气固脱为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1次/d,静脉滴注。
脾气虚证明显的11例患者给予加用补中益气汤口服治疗。
20d为1个疗程。
2 结果
第1个疗程中有3例各发作1次,第2个疗程无1例发作。
经两个疗程治疗后所有患者治愈出院。
所有患者通过复诊,电话询问方式随访6个月,其中2例于6个月内各发作1次,其余均未发作。
3 讨论
血管抑制性晕厥,也称为血管迷走反射性晕厥或gower氏综合征,是因周围血管阻力急骤降低,导致短暂而广泛脑缺血,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意识丧失[2]。
此病报道以往以年轻女性多见,诱发因素以疼痛、恐惧、情绪紧张、过度疲劳或晕血、晕针等,且发病时症状比较典型,容易诊断和判断预后。
近年来临床上老年血管抑制性晕厥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老年血管抑制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的难点在于,老年人常有基础性疾病存在,甚至是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晕厥直接病因是发生一过性的“脑贫血”,但在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在情况下,难以轻易确定是心脏或脑部本身器质性病变,导致心脏排血量降低,血压下降,还是各种诱发因素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周身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导致的脑贫血。
另外,此类患者常服用一种或多种可以引起血管反应的药物,因此还必须排除药物引起的可能性。
分析本组病例发病情况,自诉饮食失调为诱因的占到73%,这可能是老年人体质虚弱,加之有基础疾病存在,饮食方面稍有异常即可影响整个身体状况,促使晕厥发生。
虽然从晕厥发作前后各系统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基础疾病并没有发作和加重,但因为观察例
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还不能确定频繁的晕厥与基础疾病是否相互影响及影响的程度。
所以作者认为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频繁晕厥发作,即使诊断为血管抑制性晕厥也不能认为是单纯的植物神经失调,应当考虑是几种疾病产生的生理损害与相应诱因共同作用导致的病症。
因此,对此类患者必须强调整体治疗和护理,仅从一方面或几方面病因或诱因控制病症发作难为达到满意效果。
中医治疗的优势是注重整体调节,实验研究显示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这类的中药补益剂可以明显提高实验动物机体抗损伤
及恢复能力[3-4],应用于均具有抗休克,抗心律失常,强心,调节免疫和抗炎等多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的作用。
用于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可以提高其整体抗生理性损伤能力,这可能是本组患者应用中药补益剂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赵京丹,张萍,张怀勤. 20例不明原因性晕厥住院患者临床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6):41.
[2] 武成斌.血管抑制性晕厥[j].医师进修杂志,1985;3:
20-21.
[3] 赵明,谷腾飞,蒋鹏.参麦注射液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江苏医药,2012;38(8):892-894.
[4] 万东君,罗晓红,张新宇,等.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老龄mods 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55-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