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与鉴别

合集下载

晕厥的鉴别诊断-精选文档

晕厥的鉴别诊断-精选文档

颈动脉窦过敏试验 心电图监测下,病人平卧,先按摩一侧 颈动脉分叉处5~10秒,再按摩另一侧, 若出现显著心动过缓或心搏暂停2秒以上, 提示迷走型,若出现症状无心率改变则为 减压型或脑型。
排尿性晕厥

病因及发病机制:植物神经不稳定、夜间迷走神 经张力增高、体位骤然转变、排尿时的屏气动作 或附加其他疾病。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晕厥 临床表现:男性,20~30岁,多在半夜或清晨起 床小便时发病,前期症状无,或极短暂的头晕、 眼花、下肢发软。突然晕倒,意识丧失,1分钟 后苏醒,醒后无不适。偶抽搐、外伤。可复发。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脏病时心输出量减少或心脏停搏, 导致脑缺氧而发生.其原因可由于严重心律失常、心排 血受阻、心肌缺血等所致.
心源性晕厥的严重者称阿-斯氏综合征 . 一般心搏停止 5-10 秒便引起晕厥,停搏 15秒以上便产生 晕厥和抽搐.
发作前可无不适或有数秒钟的头晕、眼花、胃部不适可 发生于任何体位.来自意识丧失的时间通常短暂.
心瓣膜病

主动脉狭窄,患者用力时左心输出量及冠 状动脉血流量不能增加,导致脑缺血和心 肌缺血。 可有前驱症状,如呼吸困难、心绞痛、头 晕、视物不清、出汗等。 心电图示心肌肥厚 预后差,尽早手术。
冠心病 心肌梗死

原发性心肌病

各型心肌病均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心律失常, 脑缺血,晕厥。
左房粘液瘤、左心房血栓形成

机制:体位改变时左房粘液瘤嵌顿在二尖瓣口, 急性心输出量减少发生晕厥。 30~60岁女性多见,可能与遗传有关,除晕厥外, 常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二尖瓣可听到 杂音。 左房巨大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相似。 左房巨大 血栓形成引起晕厥较少,晕厥发作后可出现身体 其他部位的血栓现象,常见是脑血栓引起肢体瘫 痪、失语等.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

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

该共识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共识摘要如下:一、晕厥分类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

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即为血管抑制型,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性慢性受损,因此血管收缩减弱。

起立时,血压下降,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为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在病理生理上,反射性晕厥和ANF没有重叠之处,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

直立不耐受是指直立位时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

晕厥是其中一种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头晕,先兆晕厥;虚弱、疲劳、心慌、出汗;视觉异常(模糊、光感、视野缩小);听力异常(听力受损、耳鸣);颈部疼痛(枕部/颈部周围和肩部区域)、后背痛或心前区疼痛。

各种临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见表1。

其中也包括直立位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反射性晕厥。

3.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

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经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合征)。

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类型(莫氏Ⅱ型、高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

晕厥的临床鉴别诊断

晕厥的临床鉴别诊断

晕厥的临床鉴别诊断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晕厥的病因及分类:1.反射性晕厥:多由于血管舒缩障碍导致。

1.1 血管迷走性晕厥(单纯性晕厥):发病机制: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血管床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病例特点:发作常常有明显的诱因(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轻微出血,各种穿刺及小手术等)。

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可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鉴别要点:询问发病是否有诱因,以及发作前是否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1.2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病例特点:表现为在体位骤变,主要由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发生的晕厥。

鉴别要点:注意晕厥发作是否与体位改变有关。

1.3颈动脉窦综合征发病机制:由于颈动脉窦附近病变,致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

病例特点:刺激颈动脉窦可出现心脏抑制或单纯的血压降低等引起晕厥。

可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伴有抽搐。

常见的诱因有用手压迫颈动脉窦、突然转头、衣领过紧等。

1.4排尿性晕厥病例特点:多见于青年男性,在排尿中或排尿结束时发作,持续1-2min,自行苏醒,无后遗症。

1.5咳嗽性晕厥病例特点:见于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剧烈咳嗽后发生。

1.6吞咽性晕厥发病机制:由吞咽动作引起的晕厥。

在吞咽时食团依次通过口腔、咽和食管3个部位。

支配这些部位的神经有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

晕厥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晕厥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器质性心血管病晕厥。
晕厥的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是由交感或 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和/ 或心动过缓造成的晕厥。年轻人的血管 迷走性晕厥(VVS)常规为典型、单纯的 VVS。老年人出现反射性晕厥常伴有心血 管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直立位或餐 后低血压。
晕厥的分类
2、OH(直立不耐受综合征)直立不耐受综合征:当 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张力、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调节 功能存在缺陷时,在直立位,血液过多存留于内脏和 下肢血管,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血压 明显降低,又称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辅助检查
1、颈动脉窦按摩:有助于诊断颈动脉窦性高 敏和颈动脉窦性综合征,适用于>40岁不明原 因晕厥患者。当按摩颈动脉窦导致心脏停搏 >3S和/或收缩压下降>50mmHg时,为阳性结 果,可诊断为颈动脉窦高敏,当伴有晕厥时符 合反射性晕厥则诊断为颈动脉窦综合征。检查 时分别在卧位和立位顺次按摩右侧和左侧颈动 脉窦,10S内诱发晕厥症状即可做出诊断。有 颈动脉狭窄者禁止用该方法,有诱发卒中风险。
诊断
2、情境性晕厥:与特定动作有关,如咳嗽、 大笑、吞咽或排便、排尿、运动后、吹奏管乐 器等。
3、颈动脉窦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转头动 作、局中肿瘤、剃须。衣领过紧等可造 成颈动 脉窦受压。
4、不典型反射性晕厥:具备下列1种或多种特 征,如无前驱症状、无明显诱因、不典型临床 表现;倾斜试验可出现阳性结果,无器质性心 脏病。
及早评估和治 疗
辅助检查 随后治疗
低风险 单次或少见复发
教育解释 无需进一步评估
晕厥的评估与危险分层 鉴别诊断
1、癫痫 2、PPS或假性昏迷: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频

不同类型晕厥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不同类型晕厥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不同类型晕厥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又称血管迷走性晕厥,血压减压性晕厥。

临床上较多见,晕厥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疼痛、高温、神经紧张、恐惧、情绪激动、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疲劳、持续站立、饥饿、妊娠以及各种慢性疾病的后期。

晕厥前期历时较短,一般为15-30s,如果在此期迅速立即平卧,则前驱症状消失,前驱症状多为头晕、恶心、苍白、出汗等。

晕厥期的表现也为暂时性的,历时一般为30s至2-3min,表现为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四肢软弱无力,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而微弱、瞳孔扩大、灯光反应消失,应注意有无尿失禁。

肢体抽搐、咬破舌头等。

晕厥后期症状可有短暂性的无力或头昏等,一般恢复较快,无明显后遗症状。

2.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单纯性晕厥发生于病人采取直立位或持久站立时。

此种晕厥的特点是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变化不大,晕厥持续时间较短,前驱症状一般不明显。

病人往往患有其他疾病,或有体质异常,或有晕厥的倾向。

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包括下述几种类型。

(1)生理性障碍;如长期站立于固定位置的年轻人,尤其在炎热的气温下时;孕妇以及长期及长期卧床的病人骤然起立时也可发生晕厥。

其原因可能是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引起心输出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导致脑部一时性供血不足所致。

(2)药物作用及交感神经截除术后接受哌唑嗪、胍那克林(胍乙宁)等降压药治疗的病人突然从卧位站起,或交感神经截除术后,均可发生晕厥。

晕厥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站立时血循环的反射性调节发生障碍。

亚硝酸盐类也可引起晕厥,乃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和瘀血,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降低所致。

近年应用左旋多巴(L-Dopa)治疗帕金森病,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晕厥的例子已有发现,左旋多巴可能干扰了在起立位置时维持正常血压与心输出量的交感性反应。

(3)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高位脊髓损害、脊髓麻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脑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恢复期、慢性营养不良等。

直立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直立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直立倾斜试验在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TTT)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临床诊断与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直立倾斜试验对24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作为实验组,先进行基础倾斜试验,阴性者再进行两个阶段的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18例无晕厥病史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实验方法与前者相一致。

结果实验组中19 例阳性,5 例阴性,阳性率占79.2%,对照组1例阳性,其余阴性,实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倾斜试验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是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较好的诊断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确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贾春花王琴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有多种类型,而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S)约占不明原因晕厥的70%[1],过去是在排除其他类型的基础上诊断的,诊断步骤复杂,浪费大量时间及金钱。

近10年来用倾斜试验(TTT)诊断VS,发现检出率较高且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合用异丙肾上腺索(ISO)可提高阳性拉出率[2]。

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本组24例为2007 年1 月至2008 年9 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原因不明的晕厥患者,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平均(40.3±11.2)岁,发病时间2周至10余年不等。

1.2 入选标准患者有明确晕厥病史,末次晕厥在0.5 a内,并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12 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经运动负荷试验,心内电生理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头颅CT等检查,晕厥原因仍未明确。

对照组:无晕厥病史的健康志愿者,共18 名。

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不明原因晕厥诊断依据[3]:表现为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体位张力消失,并排除心、肺、脑部及其他器质性疾病。

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低血糖、急性缺血等晕厥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及诊断标准

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低血糖、急性缺血等晕厥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及诊断标准

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性晕厥、情境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脑源性晕厥、颈动脉过敏综合征、低血糖、急性缺血等晕厥疾病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及诊断标准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

晕厥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临床上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较为复杂,下面对其常见的病因进行介绍。

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晕厥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而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导致心率减慢和外周血容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当患者处于直立位时,大脑缺乏足够血供,导致患者意识丧失。

晕厥后身体平卧或下肢相对抬高,可使回心血量增加,意识恢复。

直立倾斜试验可以诱发晕厥发作,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诊断。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常见特点:①在年轻人群中多见,一般无心脏病史;②常由长时间站立或情绪紧张诱发;③常见临床表现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④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约30-120秒,在此期间可出现短暂的肌阵挛。

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为晕厥原因的第二位,是危险性最高、预后较差的一类晕厥。

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是心源性晕厥的最常见原因。

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心率、心律失常的类型、左心室功能、体位和血管代偿能力。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

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

该病初期可出现疲劳、心悸、肌肉疼痛、轻微性格改变,进一步发展可使语言含糊、判断错误、头晕目眩,甚至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时可发生心脏停跳危及生命。

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中的莫氏Ⅱ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

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依赖低位起搏点起搏或逸搏。

这些起搏点开始起搏的时间较晚,因此容易发生晕厥。

另外,这些低位起搏点的频率相对较慢(25-40次/min),心动过缓使复极延长,容易引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内科常见急症之晕厥

内科常见急症之晕厥

1.反射性晕厥(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血管迷走中枢功能障碍,导致副交感过度兴奋,促使全身血管扩张、心率变慢、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脑灌注不足等。

进一步分类包括下列疾病:(1)单纯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

诱因常为恐惧、情绪紧张、疼痛等,持续时间短,一般为数秒至数分钟。

表现为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出汗,意识恢复后可有短暂的乏力、头晕等,无明显后遗症状。

(2)颈动脉窦性晕厥:常见中年以上患者,基础疾病为颈动脉硬化、动脉炎、颈动脉窦周围病变等,在各种压迫颈动脉窦的动作(如颈部突然转动,衣领过紧等)诱发下,出现心率减慢和(或)血压下降,继而出现晕厥。

(3)直立性低血压晕厥(体位性低血压):体位由蹲位、卧位改变为直立位时,血压迅速下降而导致脑血流不足,出现晕厥。

在发作间期测量卧位与直立后血压,若直立后2分钟内收缩压下降30mmHg(1mmHg=0.133kPa)(mmHg=血压),舒张压下降20mmHg以上,对本病的诊断有意义。

(4)排尿性晕厥:多见于青年男性,在夜间起床排尿时发生晕厥,可以反复发作。

(5)咳嗽性晕厥:多见于有慢性气管炎的男性。

剧烈咳嗽时胸腔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受阻,心脏排血量明显减少而致晕厥。

2.心源性晕厥;由于各种心脏的原发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原发性心肌病、心绞痛等,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脑供血不足,可以出现晕厥。

心跳停止5~10秒多引起头晕和黑朦,心跳停止15秒以上可发生晕厥和抽搐。

患者可有既往心脏病史,发病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

心源性晕厥危险性较大,多需要紧急抢救。

3.脑源性晕厥;有时头颈部大血管病变或其它脑疾病,可以导致晕厥发生。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病因为一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或高度狭窄,患侧上肢活动时,所需血液由同侧椎动脉反向血流提供,最终导致脑干小脑区的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呕吐甚至晕厥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