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直立性低血压
益气温阳法治疗直立性低血压性眩晕的体会

中医虽无 直立性低血压 的病名 ,但从 临床表现 看属 于眩晕 、虚 劳、厥证 的范畴 ,且 多为虚证 。《 景岳全 书・ 眩运 》“ 眩晕一 证 ,虚者 十居八 九 ” ,强调无 虚不作 眩。 言其虚 者 ,不 外 四端 ,一者 中气不足 ,《 灵枢 ・ 口问》所
不升 ,虚 阳上越等 ,均属 阳虚 所致 。另外 ,低血压 主要 临床表 现之一 :手足不温 ,中医认 为属 于阳虚证 ,阳虚
为站立后晕 厥,面色苍 白,二便 障碍 ,阳萎 ,心率 可正 常或 明显增快 。直立性低血压在各年 龄组都可见到 ,但
摄荣气 ,使诸 血失道妄行 ,此眩晕 生于血虚 也 。《 内经 ・ 藏气 法时论 》 :肝 虚则 目疏疏无所 见是 也 。李东垣 云 : 思虑 劳倦则伤脾 , 为气血生化 之地 , 脾 升清 阳,降浊 阴 , 今血虚 不能上荣 于脑 , 则眩晕作 矣 。 者 肾精亏 虚 , 内 三 《 经 》即 以肾虚 及髓海 不足 立论 。“ 上虚作 眩 ,是正气 虚 而木 邪干之 也 ”“ 肾虚则 头重 高摇 ,髓 海不足 ,则 脑转 耳 鸣” “ 蒙招尤 目瞑 , ,徇 上实 下虚 , 过在足 少 阴、 巨阳 ” 。 盖 肾为先天之本 ,为元 阴 、元 阳之所 ,主藏 精生髓 ,肾 精亏虚 ,则髓 海空虚 ,上下 皆虚 ,故 脑转耳 鸣 。四者 阳 虚 ,包 括脾 肾阳虚 、心 阳虚衰等 。《 伤寒 论 》论述 “ 肺 痿 吐涎 沫而不 咳者 ,其 人不渴 ,必遗 尿 ,小便数 ,所 以 然者 ,以上虚 不 能制 下故也 ,此为肺 中冷 ,必眩 ,多涎 唾 ,甘草干 姜汤 以温之 ” 。此言 上焦 阳虚 ,清 阳不 升而 致 眩晕 。“ 太阳病 发汗 ,汗 出不解 ,其 人仍 发热 ,心下 悸 ,头眩 ,身纯动 ,振 阵欲辟地 者 ,真 武汤 主之 ” 。此 言 肾阳虚 , 不能蒸腾气 化 , 水气上 犯清 阳而 致 。 素 问 . 《 厥 论 》 日:“ 阳气衰 于下 ,则为寒 厥 ”提 示此 阶段显 著特 征 是晕厥 。《 伤寒 论 》中论述 阳虚致 眩的条 文众 多 。多 与 阳虚有关 。如 阳虚 水泛 ,阳气被郁 ,阴竭 阳脱 ,清 阳
中医如何治疗低血压

中医如何治疗低血压中医治疗低血压多用“升提补气”法为主,补血、补阳和补阴为辅,常用的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八珍汤等。
低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头晕、胸闷、心悸、纳呆、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眩晕”“心悸”“虚劳”等病范畴。
气血亏虚证为本病的核心证候,可以补虚扶正为主要治法,兼顾原发病、诱发病因、体质等因素,予养阴益气、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1)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可益气健脾,治疗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2)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身。
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疗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利,崩漏等;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3)生脉散:麦门冬、五味子、人参。
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治疗①温热暑热耗气伤津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4)八珍汤: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气血双补。
以上方药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
中医治疗低血压多用“升提补气”法为主,补血、补阳和补阴为辅,常用的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八珍汤等。
低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头晕、胸闷、心悸、纳呆、精神倦怠、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眩晕”“心悸”“虚劳”等病范畴。
气血亏虚证为本病的核心证候,可以补虚扶正为主要治法,兼顾原发病、诱发病因、体质等因素,予养阴益气、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1)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可益气健脾,治疗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低血压是指人体动脉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低于正常的压力,通常低于90/60mmHg。
中医调理低血压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以下是一个成功的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29岁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出现了长期头晕、乏力、心悸、手脚发凉等低血压的症状。
她之前就医过西医,但是西医反复检查了很多次,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
最终,她来到了一家中医诊所寻求帮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辩证分析,中医师认为这位患者是由于气血虚弱、经络不通而导致的低血压。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虚弱会导致心脏功能不足,经络淤滞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从而导致低血压的症状。
中医师制定了个性化的中医养生方案。
首先,他建议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其次,他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运行。
中医师还为患者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
这个方剂主要是以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等为主要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
患者每天按时服用这副药方,并且坚持了一个月。
在一个月的中医调理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她表示头晕、乏力的症状有所缓解,心悸和手脚发凉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她的血压水平也有所上升,达到了正常范围。
继续调理了三个月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血压水平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她感到更有精力,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成功的案例表明,中医调理低血压是有效的。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调理低血压需要持续的时间和坚持的治疗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总之,中医调理低血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药治疗、养生保健等手段,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从而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在选择中医治疗低血压时,患者应该找到一位正规的中医师,并且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能自行随意调整药物的用量。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临床研究近况

参、 白术 。 水 煎 2次 , 服 日 1 , 月 后 观 察 临 床 症 状 和 体 温 剂 2个 征 变 化 。 结 果 : 效 4 例 , 效 5 例 , 效 2例 , 有 效 率 显 有 无 总 8 .2 。鲍 远 程 认 为 本 病 成 因 以 虚 为 本 , 肾 阴 阳 气 血 俱 18 % 脾
升麻 、 黄各 6 。水 煎分 3次服 。痊 愈 6例 , 7 % ; 麻 g 占 5 好转 2
例 , 2 % 。 停 药 后 随 访 6个 月 以 内 未 复 发 2例 , 月 ~1 占 5 6个 年 未 复 发 2例 , 年 以 上 未 复 发 4例 。认 为 以单 纯 补 中益 气 调 1
S y和 D ae(9 0 首 先 报 道 … 。 S S是 一 种 病 因 未 明 的 以 h r r 16 ) g D 自主 神 经 功 能 损 害 为 主 的多 系 统 神 经 变 性 疾 病 。主 要 侵 犯 脊 髓 侧 角 交 感 神 经 细 胞 、 主 神 经 节 、 干 迷 走 神 经 背 核 、 橄 自 脑 下 榄 核 、 质 、 脑皮 质 、 状核 以 及基底 节 的纹 状体 等部 位 。 黑 小 齿 其 主 要 临 床 表 现 为 直 立 性 低 血 压 、 厥 等 自主 神 经 及 小 脑 、 晕 锥 体 束 、 体 外 系 等 系 统 的 症 状 体 征 , 感 觉 障 碍 及 智 能 障 锥 无 碍 J 目前 现 代 医 学 在 治 疗 上 除 对 症 治 疗 外 尚无 有 效 手 段 。 。 近 年 来 运 用 中 医药 治 疗 本 病 在 疗 效 上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进 展 , 现
如何治疗直立性低血压

如何治疗直立性低血压
一、概述
常常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大家常常熬夜,因为它们,常常没有休息,饮食要注意什么?从而有了一些病,从而影响力大家的身体健康,比如一些电子产品,比如低血压等,让大家的生活常常被它们所使用,常常把很多的时间花在这些东西上,当时的社会,已经有很多东西都在侵蚀着大家的生活,如果患上了低血压该怎么办?平时要吃什么药?常常饮食不规律,
二、步骤/方法:
1、常见的药物治疗就是济生肾气丸右归丸黄芪生脉饮、益心复
脉冲剂等这些药物,六君子丸黄氏健中丸参茸丸,地塞米松补中益气丸补气升提片,低血压的患者可以吃的药有麻黄碱泼尼松,
2、平时饮食要规律,让饮食做到均衡,吃的东西最好是荤素搭配,以此来增强免疫力和增强患者的体质,低血压的患者平时应该多多注意体育锻炼,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切记不要暴饮暴食的,
3、吃太饱反而对身体不好,或吃一些稍微有点咸的食物,可以
适当的喝些茶,低血压的患者平时在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不要吃太饱,可以适当的喝点酒,低血压的老人患者可以喝一些淡盐开水,
三、注意事项:
这样对身体是非常不好的,低血压患者平时一定要多多注意休息和锻炼,不要整天吃完了就坐着躺着的,低血压患者可以适当吃些补
药哦,。
老中医10个治疗低血压偏方

老中医10个治疗低血压偏方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但其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74mmHg即为低血压。
根据病因,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
↓《方1.》↓耳朵心点穴,用耳挖子或手指甲刺痛多次,可强心,恢复血压正常。
↓《方2.》↓牡桂水泡脚治低血压制附片、熟地黄、山萸肉各10克,牡桂、淫羊藿、枸杞子各9克,补骨脂、黄精各12克。
将上药加适量清水浸泡20分钟,煎数沸,取药汁和1500毫升热水同入脚盆中,先熏蒸足部,待温度适宜时泡脚。
每天2次,每次40分钟,20天为1个疗程。
↓《方3.》↓陈皮核桃仁治低血压陈皮15克,核桃仁2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2次,连服3日。
↓《方4.》↓甘草、五味子各6~12g,茯苓15g,水煎或泡茶,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5.》↓干芍药根10g,甘草1g,用30ml水煎,分2次服下,为1内日剂量,长期服用,有效。
此芍药甘草汤对腹痛也有效果。
↓《方6.》↓南沙参、北沙参各80g,黄精250g,桑叶50g,川芎40g。
共研压细末,加入适量蜂蜜,制成丸剂,每次6-10g,每日3次。
治低血压。
↓《方7.》↓桂枝、肉桂、炙甘草各15g。
将上述3味药同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煎煮片刻。
或将各药洗净,同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饮用。
每日1剂,代茶饮用。
温阳升压。
适用于血压偏低、畏寒肢冷、头晕乏力、脉沉迟者。
↓《方8.》↓参芪升压汤【原料】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升麻9克,瘦肉100克。
【做法】瘦肉洗净切块,以上三药一起装入纱布袋内,再放入砂锅中,加水,文火炖煮至肉烂熟,取出药袋,加调料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适合低血压、晕厥。
↓《方9.》↓人参(另煎)3g,黄芪15g,甘草12g,橘皮8g,白术12g,当归10g,细辛3g,枳壳6g,黄麻5g。
水煎服。
↓《方10.》↓鸡肉250g,当归30g,川芎15g,一起放入蒸锅中蒸,熟后趁热吃,每日1次,连吃3天。
中医怎么治疗低血压

中医怎么治疗低血压一、肉桂五味子治低血压【功能主治】升压。
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低血压患者35例,其中显效2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
二、党参黄芪治低血压【功能主治】升压。
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党参、枸杞子各10克,黄芪30克,陈皮、阿胶各15克,生地黄20克,升麻3克,防风、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56例低血压患者,1年后随访,痊愈32例,好转18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89.2%。
三、黄芪当归治低血压【功能主治】补元益精,疏肝升清。
主治体质性低血压。
【处方组成】潞党参10克,炙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鹿角胶10克(烊冲),枸杞子10克,熟地3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醋香附10克,炒积壳15克,葛根10克,陈皮6克,砂仁(后下),山萸肉15克,桔梗10克,细辛3克,麦芽30克,炙甘草10克,红枣5枚,生姜5片。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30剂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张某,女,54岁,农民。
眩晕旋作,伴头昏、乏力、心慌多年,近已影响劳动及家务活。
面色带白、精神不振、头晕头昏,活动加甚;耳鸣、心慌,全身乏力,腰膝酸软,脉细弱,苔薄白,舌质黯红。
血压10.0/6.0千帕(75/45毫米汞柱),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界限性脑电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心率60次/分,S-T段轻微改变。
诊为体质性低血压。
证属肾元不足,肝用疏泄不及,心脑血虚。
按此方治疗3个月痊愈,随访1年,症未复发。
四、制附片枸杞子治低血压病【功能主治】本方温肾填精,适用于肾精亏损所致低血压。
主治头晕耳呜,健忘,腰酸腿软,神疲嗜睡,怯寒,手足不温,夜多小便。
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组成】制附片10克,肉桂、仙灵脾各9克,补骨脂12克,熟地、山萸肉各10克,枸杞子9克,黄精12克。
低血压中医案例

低血压中医案例低血压是指人体血压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心悸、出冷汗等。
中医认为低血压是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来改善症状。
下面将列举10个低血压中医案例,供大家参考。
1. 案例一:女性患者,23岁,低血压多年。
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心悸,常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采用益气养血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案例二:男性患者,42岁,低血压伴有心悸、出冷汗。
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治疗方案为补益心气,调理脾胃。
采用养心气汤配合健脾和胃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3. 案例三:女性患者,35岁,低血压伴有头晕、乏力,经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补充营养。
采用补脾益气汤配合补益营养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 案例四:男性患者,50岁,低血压伴有乏力、出冷汗,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治疗方案为滋补肝肾,调理气血。
采用六味地黄丸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5. 案例五:女性患者,30岁,低血压多年,经常感到头晕、乏力。
中医辨证为气血不足,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激活身体机能。
采用四物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6. 案例六:男性患者,45岁,低血压伴有心悸、乏力,经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心肾不交,治疗方案为滋补心肾,调理气血。
采用补心肾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7. 案例七:女性患者,28岁,低血压伴有头晕、乏力,常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采用益气养血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8. 案例八:男性患者,38岁,低血压伴有心悸、出冷汗。
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治疗方案为补益心气,调理脾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直立性低血压
*导读:老年人是直立性低血压的高发人群,在老年人中约15%-20%患有直立性低血压。
在中医看来,引起直立性低血压主
要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脾虚气陷,心脾气血两虚,心阳气虚,脾肾两虚以及肾阳虚。
以上病症的患者除了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还会伴有其他症状。
……
老年人是直立性低血压的高发人群,在老年人中约15%-20%患有直立性低血压。
在中医看来,引起直立性低血压主要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脾虚气陷,心脾气血两虚,心阳气虚,脾肾两虚以及肾阳虚。
以上病症的患者除了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还会伴有其他症状。
*脾虚气陷证
患者会出现气短,眩晕,精神不济,食量少,面色萎黄。
这类患者需要补气升提。
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主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甘草10g。
*心脾气血两虚证
此类型的患者多伴有心悸,失明多梦,健忘,经常性头晕,四肢无力,大便稀溏。
需要补益心脾和气血。
可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5g,炒白术20g,黄芪30g,当归10g,茜草15g,仙鹤草
15g,生地炭20g,川续断20g,茯苓15g,甘草5g。
*心阳气虚证
心阳气虚的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怕冷,四肢冰冷,脸色苍白等。
需要温补心阳,可用保元汤加减,主要药材有人参、黄芪、肉桂、甘草。
*脾肾两虚证
脾肾两虚的人士通常四形体消瘦,无精打采,还伴有小便频繁,腰酸膝软,腹胀等。
需要补益脾肾,用大补元煎加减,主要有人参少用10克,熟地用6-9克,杜仲6克当归-9克(若泄泻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克炙甘草3-6克。
有效固本培元,大补气血。
*肾阳虚证
患者多出现畏寒肢冷,腰酸背痛,小便清长,余沥不尽,夜尿频繁,性欲减退,脸色苍白等。
需要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温补肾阳,主要含有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