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导学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导学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导学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名:课题: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3) 能区分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和整理相关信息,尝试用化学知识认识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及判断表现出了物质的什么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变化的区分体会学习化学的有用性,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体会学习化学的有趣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学习难点:理解物理、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 _________ 、_____ 、_____ 等在实验前后发生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2、物理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3、我们将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等。

由于当 __________ 发生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_________ 。

4、我们在生活中了解了很多事实,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醇(俗称酒精)可作_____ ,石墨可用于____________ 。

说明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决定的,同时物质的用途又可以反映出物质的课内探究一、知识链接1、情境导入: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火“柴梗”等小实验,思考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2、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我们怎样认识区分我们身边的变化呢?3、在上述那些变化中能表现出物质的哪些固有属性?我们该如何认识物质的性质?二、自主探究1、自主探究a.观察你身边的这些变化并注明类别天然气燃烧,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煤燃烧,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锯条、小刀生锈,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变化无穷的音乐喷泉( )不断闪烁的霓虹灯( )五光十色的烟火礼花( ) 屋内酒香弥漫( )食品腐烂变质( )刮风时树木折断()b.观察描述下列物质的性质并判断是物性还是化性。

初中化学单元复习导学案(DOC)

初中化学单元复习导学案(DOC)

第一单元《绪言、走进化学世界》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⒈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⒉了解常见仪器的使用和连接⒊了解药品的取用和基本实验操作⒋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设计简单的探究方案【新课预习】绪言教材第1单元内容【课堂导学】【课时安排】二课时【复习过程】知识点1 化学研究的对象⒈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的基础科学。

⒉我国劳动人民会制造青铜器,时会冶铁、炼钢。

⒊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核心: 。

知识点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A.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⑴火焰:、、(温度最高)⑵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⑶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其中含有元素。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说明蜡烛中含有元素>⑷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石蜡蒸气燃烧>B.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结论:⒈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含量高。

⒉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空气中含量高。

C.科学探究⑴学习特点(三关注):①关注物质的性质②关注物质的变化(a.形状 b.外观 c.能量)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

⑵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三阶段):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⑶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三方面):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⑷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知识点4 走进化学实验室⒈初中化学常用仪器⑴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⑵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导学案(全册)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研究目标:
-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物质的性质
- 能够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研究内容:
1. 物质的分类方法
- 按状态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 按成分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 常见物质的性质
- 固体的硬度、脆性
- 液体的流动性、凝固点、沸点
- 气体的可压缩性、扩散性
3. 区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与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有关,能否转化成新物质
- 物理性质:与物质的形态、性质有关,不改变物质的组成
研究活动:
1. 小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归类并讨论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实验观察:选取不同状态的物质,通过观察它们的性质,总结不同状态物质的特点。

研究小结:
本课我们研究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常见物质的性质。

通过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不同状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和性质来使用和处理不同的物质。

下节课我们将研究物质的变化过程,希望大家能认真复本课的内容。

人教九年级化学导学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

人教九年级化学导学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知识回顾]1、化学是一门以____为基础,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及其____ 的科学。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3、化学性质是指 物理性质是指4、蜡烛放入水中 于水面,说明其密度 于水。

点燃蜡烛时,看到火焰分为 层,温度最高的是 ,用一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看到有 生成,再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 和 。

5、吹灭蜡烛时看到有 生成,用火柴去点燃时看到 。

7、取用药品的原则(1)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用最少量:液体取 ,固体(2) 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 ,也不要 ,更不要 ,要 。

7、玻璃仪器的洗净标准: 8、如右图所示,在10mL 量筒内量取的液体体积是 mL 。

9、 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温度最高 , 加热时用 加热。

(2)熄灭酒精灯用 ,不可用嘴吹灭。

6 510、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倾斜,目的是。

刚开始加热时应先给试管热,再固定对加热。

11给液体的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试管口应向倾斜,管口不能对着。

[问题讨论]18.在实验室内取药品与平时在家中厨房内烹饪食物时取调味品,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提示:这道题也许需要与长辈共同切磋一番][例题赏析]例1、试管是化学实验中最常用得仪器,是根据图示写出试管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得功用,并各举一例。

[反馈练习]1、.用量筒量取某液体,仰视读数为5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10mL,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mL。

[拓展提高]1、实验课上,某同学进行药品称量练习。

(1)按要求称量5,4g固体,其做法是:将相同的称量纸分放天平左右两侧,5g砝码放左盘,游码放0.4g处,右盘放固体物质。

(2)量取8mL液体,他在50mL与lOmI。

的量筒中,选择了前者,仰视读出8mL的读数。

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单元一: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第一课:物质的分类- 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 内容:-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纯净物、混合物。

- 理解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 熟悉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第二课:物质的性质- 目标: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相关概念,熟悉物质的分类方法。

- 内容:- 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形状、硬度等。

- 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燃烧性、活泼性等。

-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单元二:水和溶液第三课:纯水和溶液- 目标:了解纯水和溶液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制备溶液的方法。

- 内容:- 理解纯水的概念和性质。

-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 掌握制备溶液的方法。

第四课:溶解度- 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熟悉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 内容:- 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 熟悉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 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单元三:空气和氧气第五课:空气中的气体- 目标:了解空气的组成,掌握空气中主要气体的性质。

- 内容:- 了解空气的组成,主要气体的含量。

- 掌握空气中主要气体的性质。

第六课: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目标: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了解氧气的性质。

- 内容:- 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通过分离空气中的氧气。

- 掌握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不可燃等。

以上是《人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上册》的全册导学案的大致内容。

每课的具体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可根据教材安排进行详细制定。

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总复习 溶液复习课导学案

初中化学总复习 溶液复习课导学案

初中化学总复习 溶液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清单:(完成学案中的填空15分钟后提问)一、溶液 概念: 分散到 里,形成 就是溶液。

特征: 性; 性。

溶质 概念: 叫做溶质。

组成 状态: 态、 态、 态。

溶剂 概念: 叫做溶剂。

水是常用的溶剂,但 等也可以做溶剂。

二、溶解过程:吸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 的过程。

1、溶解过程 放热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2、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 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

例如: 等。

(2) 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

例如: 等。

(3) 当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 。

例如: 等。

三、乳浊液1、概念: 叫做乳浊液。

2、乳化功能:能使油脂分散成 ,而不聚集成 。

四、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 ,向一定量的 里加入某种 ,当 时,所得的溶液叫做 ;还能 ,叫做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五、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概念: ,某固体物质在 里 所溶解的 ,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概念:表示物质的 随 的曲线。

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 。

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 相同。

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 下的 或表示 随 而变化的情况。

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这种气体在压强为 和一定 时,溶解在 水里达到 时的气体体积。

( )、( )、( ) ( )、( ) 溶解度曲线意义溶解度/g 0 t 1 t 2 t 3 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含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之比。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3、溶液的配制:步骤_____ _ 仪器____ __ 检测习题例题: 右图为A、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M 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导学案: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案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陈友楼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1.理解并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知道并区别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3.通过实验,认识本课中所用仪器与药品,了解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一.定向入境1.揭题示标: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变化。

投影本课目标。

2.情境激趣:P(播放视频):水的沸腾。

3.讲述:⑴观察实验的一般方法: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仪器、药品操作、现象产物、结论⑵本组实验主要观察目标——物质、物质的变化。

二.自学架构知识模块——(一)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Ⅰ.个人自学1.阅读:P6~P7相应内容。

2.实验演示:⑴胆矾的研碎⑵石灰石与盐酸反应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沉淀⑷镁与盐酸反应⑸木条燃烧3.建构:⑴叫物理变化。

叫化学变化,又叫。

⑵仪器名称:图1—1、、、。

图1—2。

图1—3、、、。

⑶填表P7“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上填写)⑷化学变化中的常见现象:、、、、、。

4.即学即练⑴(07无锡)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石蜡熔化C.粮食酿酒D.汽油挥发⑵(烟台中考)制造下列用品所需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取的是()A.木器B.铁器C.陶瓷D.青铜器Ⅱ.个人(小组)疑问知识模块——(二)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Ⅰ.个人自学1.阅读:P7~P9相应内容。

2.建构:⑴叫做化学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

⑵熔点、沸点、密度。

⑶闻气味方法。

⑷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3.即学即练⑴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可燃性B.挥发性C.氧气通常是无色气体D.食盐易溶于水⑵下列用途或做法是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用酒精作燃料B.根据气味鉴别酒精和水C.用铁块制铁丝D.用冰致冷Ⅱ.个人(小组)疑问三.精讲补架1.两种变化⑴归纳两种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本质有新物质生成无新物质生成现象变色、放气、沉淀、吸热、放热、发光形状、状态的改变实例纸燃烧水——水蒸气——冰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关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⑵如何判断“其它物质(也叫新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含答案)

目录绪言化学是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课题1 空气(2)课题2 氧气(1)课题2 氧气(2)课题3 制取氧气(1)课题3 制取氧气(2)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课题2 分子和原子课题3 水的净化课题4 爱护水资源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题2 元素*课题3离子*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1)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2)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3)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 C60(2)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 C60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题2 燃料和热量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附:带”*”号的有课件绪言学习目标:1.说出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列举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知道化学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

评价设计: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1、2、3,达标率100%。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

2.化学有什么用?你能寻找出生活中与化学无关的实例吗?3.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史是短暂的吗?4.怎样学化学?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律思考一下如何学化学?5.填空:①物质是由构成的,的破裂和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6.记住如下物质的化学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铁:Fe 水:H2O 过氧化氢:H2O2学习研讨:1.什么是化学?【演示1】:向白纸上喷溶液,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现什么现象了?【演示2】在一支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加入少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复习目标】:1.了解金属使用的先后顺序和用量多少的排序2.熟知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共性)和特性3.金属之最4.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5.置换反应的判断和方程式的书写规律6.金属的冶炼及金属资源的保护7.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及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重难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2.活泼金属和酸反应的图像3.置换反应的先后顺序及其应用【复习过程】:考点梳理: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金属按使用的先后排序是:,金属按用量多少排序是。

2.金属共性:(1)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大多呈色,除为红色,为黄色。

(2)金属的熔点相对较,常温下大多呈态,除外。

(3)金属都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4.金属之最:熔点最低的金属是:,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5.金属材料的分类:(金属单质)金属(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或,而制得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材料易错点:合金中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铁的合金有和,其组成元素相同,但物理性质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不同。

合金的优点:硬度,强度和抗腐蚀性能于组分金属(组成合金的金属单质)金属材料使用时需要考虑:成本(价格),资源、美观、使用是否便利,是否便于回收、是否会污染环境【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金属的描述,正确的是()A .钢的含碳量高于生铁B .合金的硬度大于所有的纯金属C .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的金属D .生铁和钢物理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含碳量不相同(2)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多选)A .黄铜 B.紫铜 C.青铜 D.白铜 E.三氧化二铁 F.24K金 G.18K金(3)金属及其合金是重要的工业建筑材料,某些金属元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铝抗腐蚀性能强的原因:(化学方程式)1.金属+ → .2.活泼金属 + → +Fe + HCl ------+(活泼金属:金属活动顺序表前的金属,酸:盐酸和稀硫酸)易错点:活泼金属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置换酸中的氢气()3.金属+ → +Fe + CuSO4------+(金属要求:钾、钙、钠除外,先与水反应,不按照置换反应的规律反应,并非不反应,盐必须为可溶性盐)金属回收的试题,接入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活动性弱的金属【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铝的抗腐蚀性能强,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B. 铁表面的铁锈也能隔绝氧气,防止铁生锈C. 所有的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D. 活泼金属才能与非氧化性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三、置换反应:概念:一种和一种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表达式:A +BC --- B + AC要点: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生存的是铁。

置换反应的先后顺序: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置相距越远的越先反应例如:Fe 和Cu 同时加入AgNO3溶液中,先反应的是后是Fe加入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先反应的是后是【基础巩固】(1) .下列关于置换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 CO+CuO==Cu+CO2属于置换反应B. 置换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 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产物是+3价的铁D.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2)向ZnSO4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滤渣,则滤渣中含有的金属是()A .Zn FeB . Zn Cu C.Fe Cu D. Zn Fe Cu滤液的主要成分有:(3)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铜和锌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Zn(NO3)2,一定不含Cu(NO3)2和AgNO3B .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Cu(NO3)2和AgNO3C .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Ag,一定不含Cu和ZnD .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Zn和Ag四、金属活动顺序表:默写:(1)位置越靠前,金属活动性越(2)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置换酸中的氢元素而生成氢气(氢前置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中将后面金属置换出来(前置后)五、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化合态--化合物游离态--单质(金、银)注:金属活动性:化合态 > 游离态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判断方法:①能反应 > 不反应(1)根据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均反应:看反应难以程度(即看反应条件):易 > 难①能反应 > 不反应(2)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②均反应:看反应剧烈程度(即看反应速率--产生气泡速度):快 > 慢(3)金属与金属盐溶液的反应:前置后(4)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5)根据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化合态 > 游离态【基础巩固】1.现有X、Y、Z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Z的表面有气泡产生,Y没有明显现象,将X放入ZCl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则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到弱的顺序是()A .X > Y > ZB .Z > X > YC .X > Z > YD .Y > X > Z2.甲、乙、丙、丁四种金属,只有丙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用甲制的容器不能盛放丁盐的水溶液,用乙制的容器却可以盛放丁盐的水溶液。

由此推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丙>乙>甲>丁B、甲>丁>乙>丙C、丁>甲>乙>丙D、甲>乙>丁>丙七、金属的冶炼:1.常见的矿石:赤铁矿:磁铁矿铝土矿2.工业炼铁:(1)原理:(方程式)(2)原料:焦炭、和石灰石(一般不用黄铁矿FeS2,产生SO2气体)(3)相关的化学反应有:(方程式)(方程式)焦炭的作用:石灰石的作用:(4)实验操作过程中,通入一氧化碳和点燃酒精灯的先后顺序是:【要点】:实验开始时,先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实验结束时,现灭灯后停止通入CO的目的:(5)实验设计的要点:,尾气处理的方法:①②(6)石灰水的作用:(7)所得产品是(填“纯铁”或“生铁”)八、铁生锈的条件探究及防止铁生锈的措施:(一)条件探究如图:对照组是,实验组是①②对照探究的是铁生锈需要,①③对照探究的是铁生锈需要铁锈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结论:铁生锈需要和同时参与。

(二)防锈措施(1)隔绝氧气:①②(2)隔绝水:(3)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九、金属资源的保护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2)寻找金属代用品(塑料超金属称为目前用量最多的材料)(3)合理的开采和利用(4)对金属进行回收再利用应用:(一)、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和图像1.等量金属与足量酸-----完全反应(等量镁、锌、铁与足量盐酸的反应)解释:因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的计算公式:①纵坐标----氢气质量② 横坐标------时间:与金属活动性有关,活动性越强,等量完全反应时间越短横坐标------酸的质量:等酸等氢气,多酸多氢气。

2.足量金属与等量酸-----完全反应(足镁、锌、铁与等量盐酸的反应)解释:① 纵坐标----氢气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生氢气质量与消耗的酸的质量有关,因酸等量,所以里面所含的氢元素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也。

② 横坐标------时间:与金属活动性有关,活动性越强,等量完全反应时间越短横坐标------酸的质量:等酸等氢气,多酸多氢气。

【基础巩固】某校化学活动小组为探究X、Y、Z三种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等质量的X、Y、Z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都生成+2价金属的硫酸盐,反应情况用如图来表示。

下列对该图象理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X>Y>ZB、消耗酸的质量:X > Z >YC、X、Y、Z依次可能是Mg、Zn、FeD、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X>Z>Y(二)、金属与酸反应或盐溶液反应过程中前后质量变化反应方程式溶液质量固体质量活泼金属和酸Fe +2HCl====FeCl2 +H2↑2HCl(73)→FeCl2(127)金属和金属盐溶液Fe +CuSO 4===Cu +FeSO 4CuSO4(160)→FeSO4(152)Fe :56--Cu:64()方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写出方程式,注意配平后计算,然后对比大小。

在Cu + 2AgNO3 ==== 2Ag +Cu(NO3)2的反应中,前后溶液质量,固体质量举例1:CuSO4+Zn=== Cu+ZnSO4 举例2:2AgNO3+Cu=== Cu(NO3)2+2Ag CuSO4~ZnSO4Zn~Cu 2AgNO3~Cu(NO3)2Cu~2Ag160 161 65 64 340 188 64 216(三)探究三种或以上已知活动性的金属的实验设计:探究Cu 、Fe 、Mg的活动性实验方法:①先排序:②两金夹一盐:③两盐夹一金:四种的时候拆开3种一组,做两次即可。

【基础巩固】下列各组物质不能验证Mg、Fe、Cu 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 )A. 稀盐酸MgCl2溶液Fe CuB. MgSO4溶液Fe CuC. Mg FeSO4溶液CuD. MgSO4溶液Fe Cu(NO3)2溶液【易错概念归纳】【拓展提高】1.下列物品主要由合金制成的是()A.塑料水杯B.单车轮胎C.羊毛衣服D.青铜雕像2.下列验证Zn、Cu、Ag 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试剂不正确的一组是( )A. Zn(NO3)2溶液、Cu、AgNO3溶液B. Zn、Ag、CuSO4溶液C. Zn、Cu、H2SO4、AgNO3溶液D. Zn、Cu、AgNO3溶液3.某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向盛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银混合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滤液中一定含有Zn2+和Fe2+,一定没有Ag+B.滤液中一定含有Zn2+,一定没有Fe2+和Ag+C.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锌和铁D.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可能含有锌4.(2017•义乌市)往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缓慢连续加入质量为m的锌粉,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c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B. bc段(不含两端点)析出的金属是FeC. ab段(不含两端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Ag+、Cu2+和Fe2+D. 若bc段和cd段中析出固体质量相等,参加反应的锌粉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m1>m25.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铜和锌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Zn(NO3)2,一定不含Cu(NO3)2和AgNO3B.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Cu(NO3)2和AgNO3C. 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Ag,一定不含Cu和ZnD.反应后所得的滤渣中一定含有Cu,可能含有Zn和Ag6. 3 g铁和M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0.2 g氢气,则M可能是( )A. 镁B. 铝C. 碳D. 钠7.为探究实验室废液的综合利用,某化学小组完成了以下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