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8勾践灭吴(节选)(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一册:18《勾践灭吴》1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一册:18《勾践灭吴》1

18 勾践灭吴(节选)●从容说课《勾践灭吴》一课节选自《国语·越语上》。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越王勾践被吴打败之后,力图复仇雪耻,任用文种谋有识之士。

文种以杰出的外交才能为议和创造了条件。

议和后越国取得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喘息机会,为了取信于民,恢复国力,勾践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国家的日渐繁荣。

国人一再请战,越军连战大捷,最后灭掉吴国。

《勾践灭吴》一文,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这一真实的历史史实,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学生虽然熟知“卧薪尝胆”的故事,本课文字也较浅显,但鉴于篇幅长、实词多等特点,本教案仍把反复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能力及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作为教学重点。

并将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体会文中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作为难点来突破。

教学过程中将采用朗读法、问答法、探究拓展法进行教学。

众所周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百里挑一,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所以仅仅采用诵读、感悟、整理、归纳的方法远远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在引导学生学习勾践于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精神的前提下,本教案将在“活动与探究”这一板块中启发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作品,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一、预习课文.内容包括:1。

利用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2。

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二、研读课文。

内容包括:1.反复阅读课文,以读带讲,理解文意,把握主旨。

2。

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3.整理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省略句式的内容。

三、活动与探究。

这一环节则是对课文的延伸阅读。

具体的内容有:1.阅读和理解与课文相关的选段,以便更全面地了解越王勾践及大夫文种。

2。

给学生推荐相关的典籍进行研究性阅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春秋时勾践的德政思想。

高中语文 第一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勾践灭吴课件2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第一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勾践灭吴课件2 新人教版
ppt课件
译文:
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 “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 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 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者苦胆, 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 吃饭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 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 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 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 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 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 访的宾客,救济穷困的人,慰问死者家属, 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ppt课件
吴王已经赦免了越国,在励精图 治之前,勾践还做了些什么?
1.责己请更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 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 请更!”
ppt课件
2.抚恤百姓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
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 补民之不足。
ppt课件
3.亲当国耻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 亲为夫差前马。
ppt课件
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 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 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 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 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 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 剩下五千人。
ppt课件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 终于此乎?”(……)吴既赦越, 越王勾践反国。
ppt课件
卧薪尝胆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 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 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 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 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ppt课件
卧薪尝胆

《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

《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

《勾践灭吴》(节选)学习目标:1.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相关知识:《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

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

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写作背景: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

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

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

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重点、难点:思考题:1.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2.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3.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重点知识系统解析:1.通假字句,帅,取,免,政(),,。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第2课时一、明确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二、整体感知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在锤炼语文方面讲究字约义丰,阅读中注意赏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围绕重点、难点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参考答案)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

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

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

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

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

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

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

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

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

高一语文课件-《勾践灭吴》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精品

高一语文课件-《勾践灭吴》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精品

(古:指肉: 今: 劝

至于
果行,国人皆劝。
(古:劝勉勉励, 今:
吊有忧 (古:慰问, 今 南至于句无, (古:到… 至:到 动词, 于:到 介词
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使动用法)
2、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使……做宦,名词的使动用法)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 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 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 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
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
担心
通假字
帅 →率 取 →娶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娩
政 →征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当室者死,三年 释其政 其达士,….摩厉之于义
摩厉→磨砺
古今异义:
爪牙 丈夫
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指武士,今:
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古:指男子, 今: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三 三败吴国(8段) 1. 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 是君也,而无可死乎?’ 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 是体恤百姓,获得民心。
重要实词。(知、复、劝、当见课后练习二)
1. 资
① 物资,钱财 ② 费用 所出。
《聊斋志异· 促织》:成妻具资诣问。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军资

高中语文 第一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勾践灭吴课件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第一册第五单元 第18课 勾践灭吴课件 新人教版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 庶子也。封于会稽,以丰守禹之祀。文(纹)身断 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 之时,与吴王阖庐(闾)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 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 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 (阵)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 败于 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 曰‘必勿忘越’。 “三年,勾践闻夫差日夜勒兵, 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 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 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 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 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 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接下来就 是课文所写的内容了。
课文大意
词语辩析
迁移 使之行成于吴”),写文 种定计,向吴求和。 • 第二部分(从“勾践说于 国人曰”到“民俱有三年 之食”),写勾践卧薪尝 胆,准备复仇。 •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请 曰”到结束),写越国同 仇敌忾,一举灭吴。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 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 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 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 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 《三十六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
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
亡身。”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 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 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8勾践灭吴(节选)(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8勾践灭吴(节选)(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8勾践灭吴(节选)(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勾践灭吴》几处注释比较新选入高一新教材的《勾践灭吴》一文,有几处按照课本注释来理解也能讲通,而参照朱东润《中国历史文学作品选》(以下称“朱选本”)注释来翻译似乎更顺畅一些。

下面试作比较分析,算是提供另一种思路,供参考。

1.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国子姓,课本注:“国君的同姓。

”“朱选本”注:“子姓,犹子民,即百姓。

”合起来可理解为作国家的百姓。

两相比较,前者嫌狭窄,后者范围广些,且更符合勾践的意图。

这是因为:(1)勾践兵败退守会稽,正是急需用人之际,不论他是否国君同姓,只要能退兵保国复兴就行,应该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

文种虽非国君的同姓而受到重用便是证明。

(2)以“国家的百姓”和“我父兄昆弟”对举,说明勾践意欲在百姓之中广招贤能,唯才是举,与后文不仅对“其达士”恩宠不尽而且对“四方之士来者”礼遇有加的做法也是一致的。

2.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先说“当室者”。

课本注:“嫡子。

”而“嫡子”是何意,学生并不知道。

“朱选本”注为“负担家务的长子”。

相比之下,前者含糊,后者明确。

查《古汉语常用字典》,嫡子是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从封建伦理制度看,“当室者”当指嫡长子。

但假如某人只娶一妻,则无所谓“正妻”之说,所以“当室者”译为“负担家务的长子”语意明确,也容易懂。

再说“政”。

课本注为“征税”,《盐铁论·非鞅》“收山泽之税”就是此义。

“朱选本”注为“徭役”,当符合当时情形,与后文也不矛盾。

春秋末期,一些开明的国君把土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交给平民和被释放的奴隶耕种,收入归劳作者所有,一部分留作公田,要求耕种者付出无偿劳动即服徭役,收入归国君所有,以增强诸侯国的实力。

现在,“负担家务的长子”死了,缺少了劳力和生产的组织者,免除其三年徭役,便于其家庭组织、恢复生产。

这样做和“十年不收于国”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使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高中语文 勾践灭吴(节选)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勾践灭吴(节选)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训练十八勾践灭吴(节选)课前预习 无师自通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至于鄞.(yín)B 是故败吴于囿.(yòu) C 生二人,公与之饩.(qī) D 贾.人夏则资皮(gǔ) 答案:C2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饣甫也。

(2)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3)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4)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答案:(1)“饣甫”通“哺”,给人食物吃。

(2)“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3)“帅”通“率”,率领。

(4)“其”通“岂”,难道。

3下列各句中“知”的意义与例句中“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A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B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C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D 孰为汝多知乎答案:C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B 寡人请.更 C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D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答案:A5对下列句子的含意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时雨既至,必求之 ②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A ⎩⎨⎧政事我和您一起执掌越国的一定要用上它的下雨的时候)2(,)1( B ⎩⎨⎧政事我和他一起主持越国的一定要找到它的下雨的时候)2(,)1(C ⎩⎨⎧政事我和您一起执掌越国的是一定要找到它的下雨的时候)2(,)1( D ⎩⎨⎧政事我和他一起执掌越国的是一定要用上它的下雨的时候)2(,)1(答案:D课堂巩固 一点即通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掌管) ②支子..死(支撑家业的长子) ③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④遂使之行成.于吴(成功) ⑤寡人请更.(换人) ⑥吊.有忧(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⑦广运..百里(广:指东西;运:指南北) ⑧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通“征”,指征税) A ①②⑧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⑥⑦⑧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B 令壮者无取老妇C 将免者以告D 勾践说于国人曰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行成于吴之遂使上之勾践栖于会稽)2()1( B ⎪⎩⎪⎨⎧••行以勾践载稻与脂于舟待乏也以水则资车)2(,)1( C ⎪⎩⎪⎨⎧••致其众而誓之乃求谋臣乃然后)2()1( D ⎪⎩⎪⎨⎧••者养生问伤者之战也者昔,)2()1(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A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B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C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D 无乃后乎答案:A5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B 必庙礼之(省略句)C 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D 勾践说于国人曰(被动句)答案:D课后检测 融会贯通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四段,完成1—4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知识,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

赏析人物形象与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出示投影: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来反映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

《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出示投影: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
..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句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出示投影:
大夫种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学生回答:大夫种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求谋臣。

二、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的“说”读shuō。

“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

“南至于句无”句中的“句”读ɡ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中的“将”读jiānɡ,当“将要”讲。

(2)“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层意思,以分号为界,分号处要略作停顿。

重音应放在加点的词语上。

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应有短暂的停顿。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顿。

应译为:一定哭泣着埋葬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顿。

(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顿的准确。

(5)第2、3自然段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字约义丰,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应,读时注意其节奏和抑扬顿挫。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学生齐读)
提问: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学生:从“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句可看出他对战败深深的自责。

而“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则是他诚恳纠正错误的态度。

提问:为了复国,勾践实施了哪些富国强兵之策?请用简练语言概括。

板书:实施富国强兵之策
学生:关心百姓,鼓励教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卑事夫差。

提问:第3段主旨是写勾践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何开头要写“勾践之地……广运百里”呢?是不是多余之笔?
学生:肯定不是多余之笔。

学生:(补充)“勾践之地,南至于句元,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写出了越国战后土地之少,形势严峻,复兴大业举步维艰。

为下文的措施作铺垫。

教师:回答得很好。

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而勾践为何以繁衍人口为中心呢?
学生:战争中伤亡大,复国更需兵员。

教师:对。

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

与别国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是兵员的多寡。

勾践以繁衍人口为中心,是非常明智的。

(学生齐读2、3自然段)
2.学习4、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句要注意句中停顿,“耻”字要重读。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读出忠诚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问句的语气。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动词,当作“穿”讲。

“有”通“又”要读准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顿。

(4)第4自然段记述的是君民的对话,越国父兄再三请战,情绪激昂,越王勾践谦逊、果断,侃侃而谈,有理有据。

读时要注意以上方面的表达。

语速适中,语调要激昂、高涨。

尤其是“请报之”“请复战!”句要读出“国之父兄”摩拳擦掌的急切心情。

(5)“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虽为反问句,却表达了越国百姓对勾践的一片忠心。

因此,既要读出反问语气,又要读得诚信可见。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4、5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学生齐读)
提问:第4、5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板书:一举灭吴国
提问: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其中,指导学生作条理性归纳概括)
明确:(1)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2)越国君臣的精诚团结;(3)吴王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4、5自然段)
教师简析:在4、5自然段中,作者用饱蘸赞美之情的笔墨,形象地表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情景。

“国之父兄请曰……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越王勾践十年图强,医治创伤,人心所向,一举灭吴。

充分说明,得人心者
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板书:十年图强医治创伤结果
(学生再次齐读4、5自然段,尝试背诵)
出示投影:
(全文板书设计)
(教师结合板书,对全文内容作总结)
3.全文小结
《勾践灭吴》一文从“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写起,先写与文种执手相谋,再写派大夫文种使吴求和,接着写勾践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最后写越国终灭吴国。

文章一波三折,简练精彩,朴实无华又余味无穷。

(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三、赏析人物形象、写作技巧
《勾践灭吴》一文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彩,说它别具风彩,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还因为它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认真地默读课文,仔细揣摩体味,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
1.越王勾践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是如何叙述史实的?
3.本文在推敲词句方面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越王勾践兵败栖于会稽之后,不惊慌,不气馁,号令三军,知人善任,抚慰百姓,忍辱负重,不忘国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积蓄了复国的力量,最终雪洗国耻。

在作者笔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般的复仇者,而是有胆有识,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他用人不疑,从谏如流;抚慰百姓,痛切自责;卑事仇敌,面无愠色,这一切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勾践灭吴》一文在叙事方面也很有特色。

节奏适度,曲折尽情。

作者先以简练的笔法交待了越国的困境,再不慌不忙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然后自然地转入第二段,推出那幕非常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诚恳谏言,太宰嚭的贪财糊涂,夫差的轻信小人与目光短浅,给人以似乎山穷水尽可转瞬间柳暗花明之感。

接着,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经过。

情节时起时伏,节奏不紧不慢,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但却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本文在锤炼语言上也非常有特色,字约义丰,言简意赅。

例如“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逆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这段话是写勾践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的,三字句、
五字句简短有力,掷地有声,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表意也非常丰富。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欣赏本文的人物形象描写与表现技巧)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将课后第三题提供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3.背诵文章的最后两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