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三册(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三册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诗经三首《诗经》三首[教学目标]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教学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预习指导]一、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正音《卫风•氓》氓:méng 蚩:chí愆:qiān将:qiāng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于:xū说:tuō陨:yǔn徂:cú汤:shāng渐:jiān罔:wáng靡:mǐ夙:sù咥:xì隰:xí泮:pàn二、诵读全诗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教学指导]导语: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一、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即比喻,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二、老师范读三、全班齐读课文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教案 人教版

1、《诗经》三首一、教学目的: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设想:1、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方法。
2、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
3、分析语言,体味神韵。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多媒体第一、二课时:学习《卫风·氓》【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氓》的内容提要。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情真挚充沛,风格淳朴自然,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不愧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已广泛流传。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想纯正)’”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为:《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不学诗,无以言”,并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
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
一直到今天,《诗经》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特色仍在不断滋润着我们民族文艺的生长,《诗经》的许多语言仍活跃在我们民族的现代语汇中,《诗经》所表现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魅力仍奔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
让我们一起去探一探《诗经》这民族诗河的清新的源头、璀璨的诗空中的耀眼明星吧。
二、《诗经》简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人教版高二第三册《泪珠与珍珠》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第三册《泪珠与珍珠》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麻城市第一中学李静萍(此教案及公开课分获黄冈地区高中青年教师优秀教案、优质课一等奖)[文本解读]《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的怀乡之作。
本文由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真切的表现了那时的天真和直率,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白居易和杜甫诗句的旨意,她对人生开始有较为真切的感悟,进而结合具体事例讲述自己对人生与亲情的切身感受,事理契合交融。
文章结尾宕开一笔,借说“观音流泪”和“耶稣滴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学习本文重在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另外文章巧妙引用古文增加表达效果的技巧也应细细揣摩。
[教学设想及其依据]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解惑,在诵读中领悟,在美读中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背诵课文中引用的名言、诗句;揣摩文句透出的细腻率真的情感,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
2、情感态度: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间真情,努力编制一个“爱”的世界。
3、过程方法:采用诵读法阅读鉴赏文本,具体过程是:朗读感受→研读揣摩→美读欣赏→创读交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习一篇自读课文,即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泪珠与珍珠》(课件1:板书课题)2、明确目标:鉴赏这一单元的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课件2)同学们可以这样自读:①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用横线划出细细品味;②筛选出重要信息,找出关键词句、线索句、中心句;③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点评。
2、互动交流,师生点评。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诗经》人教版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诗经》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三册第一单元《诗经》二. 学习目标:1. 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 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 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三. 学习方法: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四. 介绍《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游褒禅山记》 人教版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游褒禅山记》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三册第五单元《游褒禅山记》二. 学习目的:1. 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2.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3. 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三. 学习方法:以前我们学过《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这些游记的共同的侧重点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注意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写生活的典范散文。
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
我们应体会王安石是如何抒写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四. 简介作者及课文: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68),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祜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6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但因新法遭保守派反对,终被罢相。
卒谥文。
他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课文简述: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浏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项脊轩志》幻灯课件

妣,母亲。
归,旧指女子出嫁。
3、妪每谓余曰 6、吾妻归宁
每,常常。
归宁,出嫁的 女子回家省亲。
下课啦!
谜语:衣锦还乡 (打明代一散 文大家)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 年),字熙甫,号震川, 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 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 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 三史(《史记》《汉书》 《后汉书》,加《三国 志》称“四史”),但 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 后8次考进士落第。
• 于是迁居到嘉定 (今上海市)安 亭江上,讲学20 余年,学生颇多, 称之为“震川先 生”。他直到60 岁才中进士当县 令。
•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 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 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 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 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 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 病故。
1506年 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 5岁)开始读书 1513年 8岁)丧母 1528年 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 28岁)丧妻 1540年 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 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 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 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 66岁)病逝
• 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 宗追远之意;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也有这样的解释,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 功名,光宗耀祖。
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 脊梁。
• 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学习重点
一、知人论文,体味作者的感情 二、训练语感,学习文言字词句
狭小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之《病梅馆记》说课稿-人教版第三册

《病梅馆记》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病梅馆记》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文言文。
大纲对高中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病梅馆记》是一篇晚清时代的散文,“托物言志”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针砭时弊,呼唤个性解放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特点及所教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中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2。
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和课改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理解重要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掌握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如何“托物言志”。
掌握“托物言志"的特点.(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现象的愤恨之情及其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感情.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学生探讨人才观。
3。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针对性的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据此原则,我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①理解文言词语及相关的特殊语法现象。
②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①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寓意.②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学生探讨人才观。
二、说教法 :教自读课,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
教师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要恰当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地指导、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
因此本人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了以下方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高中语文人教普通版第三册第一单元第2课: 湘夫人 课件

湘夫人将要降临北洲上,
放眼远眺呵使我发愁。
秋风阵阵啊柔弱细长,
洞庭波涌啊落叶飘扬。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纵目远望。
我与佳人约会啊今晚张设罗帐。 鸟儿啊为何聚集在水草之中?
第 一 段
鱼网啊为何挂到树枝上?
芙蓉如面柳如眉
等 待 期 盼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①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 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
☆艺术特色:
一、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界的爱情
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
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 ;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情味悠深的语言。
☆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 推进 •悲秋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 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身影,让我们联想到屈原: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 景,让我们联想到屈原:
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
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
身影,让我们联想到屈原:
屈“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 求,让我们联想到屈原:
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 求,让我们联想到屈原:
第 三 段
第三段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 景。(极度思念产生幻听、幻想)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 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 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 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鸟何萃兮萍中,罾何为兮木上。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
举 世 皆 浊 而 我 独 清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灯下漫笔(节 选)
14 漫话清高
14 漫话清高
15 巴尔扎克葬词
15 巴尔扎克葬词
16 短文两篇
16 短文两篇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17 六国论
17 六国论
18 游褒禅山记
18 游褒禅山记
19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20 石钟山记
20 石钟山记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21 项脊轩志
21 项脊轩志
22 五人墓碑记
22 五人墓碑记
23 登泰山记
23 登泰山记
24 病梅馆记
24 病梅馆记
综合性学习 山水与文化
综合性学习 山水 与文化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
写作、口语交际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第一单元 议论要 有理有据
综合性学习 解意象,品诗 歌
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
其他古诗词读背篇 章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9 记念刘和珍君
9 记念刘和珍君
10 故都的秋
10 故都的秋
11 道士塔
11 道士塔
12 泪珠和珍珠
12 泪珠和珍珠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 赏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13 灯下漫笔(节选)
3 孔雀东南飞(并序)
3 孔雀东南飞(并 序)
4 汉魏晋诗三首
4 汉魏晋诗三首
其他古诗读背篇章
其他古诗读背篇章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5 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梦游天姥吟留别
6 琵琶行(并序)
6 琵琶行(并序)
7 近体诗六首
7 近体诗六首
8 词七首
8 词七首
综合性学习 解意象,品诗歌
2020
高二语文第三册(人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注意:该课本不在《2020年义 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 录》,不是现行版本。
注意:该课本不在《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 录》,不是现行版本。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 《诗经》三首
1 《诗经》三首
2 离骚(节选)
2 离骚(节选)
第二单元 议论要有条有理
第二单元 议论要 有条有理
第三单元 诗歌
第三单元 诗歌
第四单元 散文
第四单元 散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五单元 自由写 作实践
附录 中国文学鉴赏
附录 中国文学鉴 赏
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