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摘要】欢迎来到高二语文学习栏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更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有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

所以小编在此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以为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不解带来帮助。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辛弃疾的两首词《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词作的激情与豪放,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通过对词中社会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人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包括其生活年代、仕途经历等。

简述辛弃疾在词坛上的贡献和影响。

2.2 《青玉案·元夕》词歌解析解读词的题目“元夕”的含义。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2.3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歌解析解析词题“丙辰中秋”背后的历史背景。

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3.2 教学难点词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词中复杂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辛弃疾及词的背景。

步骤二:分组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三:分析《青玉案·元夕》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具体内容。

步骤四: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步骤五:总结词人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4.2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加深对词艺术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5.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辛弃疾生平、词作特点的掌握情况。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程度。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哪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

三、学生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是什么?五、具体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

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

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Xin Qiji" in the second volume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移情于物。

“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三个短语,一幅画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动作细节见心性)下片赏析: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

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刘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桓温)(惜流年,悲不遇)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1205年,词人66岁,在镇江知府任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吊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刺时政)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感世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叹不用)三、小结《辛弃疾词两首》的思想感情板书:水龙吟:览江山,书愁绪;惜流年,悲不遇。

永遇乐:吊英雄;刺时政,感世情,叹不用。

四、辛词的用典1.这两首词的思想感情就是上面说到的。

在形式上,两首词都表现为长于用典。

关于用典,刘勰有过概括,认为他可以“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刘勰在《文心雕龙》)同学们可以结合这两首词谈一谈,用典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典可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收笔墨经济,词句典雅,表意委婉,内涵丰富之效。

2.关于辛弃疾词中的用典,人们也各有自己的意见: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楼静思)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词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固是一病。

(刘潜夫)另据《古今词话》:“稼轩守南徐日,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中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多如是’,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顾问坐客:‘何如?'既而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特置酒招客,使妓按歌,自击节。

遍问客,必使摘其疵。

客多逊谢‘不可’,或措一二语,不契,又弗答。

相台岳坷,时年最少,率然对曰:‘童子何知,而敢有议?必欲如范希文以千金求《严陵记》一字之易,则晚进窃有议也。

'稼轩促席使毕其说。

珂曰:‘前篇豪视一世,独前后二警句差相似(意谓重复),新作微觉用事多(意谓掉书袋)耳。

'稼轩大喜,酌酒谓座中曰:‘大夫也,实中予古痼。

'乃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未竟。

”吾侪于此,可悟入学之方。

3.同学们对此,有什么见解呢?请各抒己见。

五、小结是特定的情感决定了语言的形式。

辛词是用典很好的。

我们概括辛弃疾的两首词,可以说: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板书:长于用典,自是词中圣;悲壮激烈,尽显国士风。

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按住Ctrl 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3、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

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1、上阕(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

“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

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

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指自己。

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