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doc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全词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比较法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醉花阴》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一.导入 师出示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 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猜一词人名。(李清照) 师导入: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的婉约词宗李清照,很早就受人 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虽然,
李清照词两首
课 题:《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把握诗歌对比阅读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技巧
初步培养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两首词意象的异同;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的形成
舟:《一剪梅》中的舟谓之“兰舟”,很美的称呼,这和词人甜蜜爱情中的小小的别离之苦很相称,它只是词人排解自己内心烦忧的凭借。《武陵春》中的“轻舟”“舴艋舟”己没有这种优美的意味,它们只是用来衬托词人悲愁的浓重。
3、这两首词的艺术手法法什么异同?
《一剪梅》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武陵春》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历来为人称道的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抽象为具体,饶有新意,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2、《武陵春》
尘香:花落地下尘土也染上香气。
拟:打算。
舴艋舟:小船。
学生提出疑问,自主探究。
三.解疑合探.
(l)疏通了文意,了解了写作背景,相信同学们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词,同时再思考大家之前所提的问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wo poems of Li Qingzhao" in the second vol ume of senior two Chinese of PEP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篇章2: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章1: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4)了解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资料链接-----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词作以婉约、抒情著称。
这篇教案将围绕李清照的两首词展开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学习和分析她的词作,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分析和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作。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分析和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作。
三、教学准备1.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和《如醉如痴》。
2.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和导读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李清照的词作,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李清照的作品和其特点,了解李清照这位女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Step 2 课文分析1.课文欣赏教师让学生先阅读《如梦令》一词,然后在黑板上展示全词,逐句或逐句段进行讲解。
注重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讨论课文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词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观念,例如“好梦由来宜/君自重/莫徒劳”等句子中表达的爱情观念和人生态度,了解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她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发言。
3.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阅读《如醉如痴》一词,并与《如梦令》进行对比。
比较两首词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让学生发现两首词的异同之处,并进行个人思考和讨论。
Step 3 学生练习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词进行朗读,要求他们注重朗读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随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首词进行创作改编,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是对原词的续写,也可以是根据原词的意境和感受进行创作。
Step 4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鼓励他们多阅读李清照的词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分析和欣赏她的词作。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等奖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1.2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武陵春·春晚》两首词的词牌、词律及修辞手法。
1.3能够准确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1.4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
2.2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1.2两首词的词牌、词律及修辞手法。
1.3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教学难点:2.1两首词的修辞手法及意象分析。
2.2两首词的情感及哲理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1向学生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1.2提问:同学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她的词有哪些特点?2.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词,感受词的意境。
2.2分析词牌、词律,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形式特点。
2.3通过讨论,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4指导学生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对词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3.1让学生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2提问:同学们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感悟有哪些?2.学习《武陵春·春晚》2.2分析词牌、词律,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形式特点。
2.3通过讨论,理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4指导学生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对词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3.1让学生对《武陵春·春晚》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感悟。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Chinese teaching plan of Li Qingzhao's two poems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章2: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章3: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篇章1: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全词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比较法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醉花阴》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感受其词作的艺术魅力。
2.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2.《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
2.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这位才女的一生。
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细腻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浓淡相宜”“含蓄委婉”等。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复习导入1.复习《如梦令》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词风。
2.介绍《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声声慢》,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梧桐更兼细雨”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深沉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字字锤炼”“意境悠远”等。
三、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异同,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第三课时:综合探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
2.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如“婉约派代表人物”“千古绝艳”等。
3.分析李清照词对后世的影响,如“影响了一代词人”“成为古代文学经典”等。
二、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如“关注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等。
三、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题目自拟。
2.收集其他古代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资料链接-----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引导: 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提示: 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附板书:愁《醉花阴》-------离别相思-----苦〈〈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拓展理解,深入体会引导:其实,愁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字眼,老师从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咀嚼品味,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4、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活动:学生诵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再读诗词,赏析艺术特色引导:李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善感之人,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在写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讨论这个问题提示: 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活动1、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上面的问题活动2、师生互动交流,欣赏两首词的艺术特色活动3、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李清照,简单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教师小结: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特点,李前期词真实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
附板书:语言意境表现手法《醉花阴》含蓄凝重清新宁静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声声慢〉〉率真自然凄惨悲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倾听歌曲,拓展练习资料链接:学生欣赏〈〈一剪梅〉〉歌曲,完成练习问题:(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断表达内心的情感,是李的主要艺术手法,试结合这首词中的具体词句分析这一特色学生总结教师布置作业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赏析教学反思《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我设计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词。
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鉴赏的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认真审读,整体感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语言、立足主旨,赏析技巧。
本课侧重于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读中赶,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所以整堂课的教学是按着“读-悟-品”这条主线展开的。
听读、自由诵读、个别诵读等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从而为后面的感悟、品味作铺垫。
此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欣赏诗词。
在整个教学预案中几乎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答案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答案产生在学生的读-悟-品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并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
所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见解,我只是给予评价和引导,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能力!个人觉得欠缺的是在拓展练习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那么老师我应该也要做个总结,不能因时间紧而草草收尾,留下遗憾!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③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词人把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的思想性。
2、领悟婉约派词的情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
对,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了解身世(参见《优化探究》第48页【认识作者】)李清照(180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
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晚年。
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一】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活动二】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三】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续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四】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五】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四、感悟词意,把握情感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提示】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
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
【感悟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一句,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与百无聊赖。
她独自呆坐,看袅袅烟雾从金兽中升起,打发着漫长难熬的时光。
【感悟二】从“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佳节独守空闺,“又”字表明她已经不是第五次独自过节了,孤独、哀伤,还有一丝埋怨不言而喻。
“凉”的不仅是身体,还有被相思之愁占满的心。
【感悟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从比黄花瘦”是借菊花抒怀。
作者为了排遣相思之苦,也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而到东篱饮酒赏菊,但酒入愁肠愁更愁,她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联想到自己因为相思寂寞而衣带渐宽的瘦弱身影,更加重了内心的愁苦,这是以花喻人的手法。
【感悟四】“永昼”“半夜”“黄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现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是夜以继日、无休无止的。
“冷”“瘦”则表现出相思之深,相思之苦。
【感悟五】词中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的景物,如薄雾浓云、玉枕纱厨、东篱暗香,这正是他们夫妻佳节共度的美好环境。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良辰美景把风勾起了她的离愁别恨,强化了作者的离愁。
【感悟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仿佛看到了老年的李清照精神恍惚、孤独寂寞、处境凄凉。
【感悟七】“寻寻觅觅”是写她似乎在寻找的动作,因为这时的她经历了国家败亡、游记他乡、丈夫离世的灾祸,她渴望找回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但是,她什么也没有找到,只剩下漂泊异地的自己、“冷冷清清”的处境、还有“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
这几句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感悟八】“乍暖还寒”的“寒”比“半夜凉初透”的“凉”更加表现出作者此时内心的孤苦与悲痛。
这“寒”是“三杯两盏淡酒”所不能抵御的,并非酒太淡,而是寒太深!这“晚来风急”又何尝不是作者晚年生活的写照呢?【感悟九】一群大雁掠过高空,词人更加“伤心”。
又是一年秋天到,大雁尚且可以南飞,而作者避难南下,却无法回归故里,思乡之情顿时溢满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