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和性别规范的角度浅析《哈利波特》系列中译本
描写翻译学视角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

10.朱炼红.Zhu Lianhong翻译目的论与《哈利·波特》英汉译本的比较[期刊论文]-南昌高专学报2007,22(2)
引用本文格式:郑元珂描写翻译学视角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个中译本翻译规范的比较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5.郭晓菊语篇翻译观下的《哈利·波特》中译本研究[学位论文]2007
6.涂熙玲目的论视角下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学位论文]2009
7.单春艳《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两中译本的文化描述翻译研究[学位论文]2007
8.刘洁读者本位观照下的文化专有项翻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译本研究[学位论文]2007
规范的比较研究
作者:郑元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1.王少爽大众文化语境下008
2.杨丽娟认知模式下的《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研究[学位论文]2009
3.谢希琰《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修辞手法的翻译[学位论文]2008
4.冯文娟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汉译本[学位论文]2007
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描写翻译学视角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个中译本翻译规
范的比较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
20100601
描写翻译学视角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两个中译本翻译
《哈利·波特》中译本文化专有项的净化翻译策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哈利·波特》中译本文化专有项的净化翻译策略
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问题也日益突出。
《哈利·波特》作为全球知名的文化现象,其中充满了大量的文化专有项,如魔法咒语、所属学院、魔法物品等等。
这些专有项的翻译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到译作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然而目前市场上泛滥的低水平翻译作品中,译者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不规范、甚至任意化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因此,对《哈利·波特》中文版文化专有项的净化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翻译质量、增强中外文化交流。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首先选取《哈利·波特》中最常见的文化专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进行筛选,然后分别对比两种中文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探究它们对同一文化专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翻译策略是否存在差异。
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就文化专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翻译策略进行评价,并从视角和风格上进行解释和分析,总结出翻译中文化专有项的净化翻译策略。
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不仅能够系统、全面地总结出净化翻译策略,更可以为中文版的《哈利·波特》提供优化建议与改进方向,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为中外文化交流尽一份力。
试分析某一翻译作品中的翻译技巧

试分析某一翻译作品中的翻译技巧《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畅销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中文。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来保持原文的精神和风格。
本文将试分析某一翻译作品中的翻译技巧,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文版为例,分析其中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原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翻译者林青慧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尽力保持原著的幽默、温情和幻想气氛。
原著中有一种魔法动物叫做“Hippogriff”,翻译成“飞天马”,这样的翻译在保持原著幻想氛围的也让中文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处理好原著中的文化差异和习惯用语。
英国人常常用“tea”指晚餐,而美国人则通常用“dinner”。
在中文版中,翻译者用“茶”和“晚餐”来替代,使得中文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融入原著的文化氛围。
对于一些特殊的文化背景或习惯用语,翻译者可能需要使用注释或者注释。
原著中出现的一些英国俚语或者特有的高校术语,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翻译者可以在翻译作品中适当加入注释,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
除了上述的翻译技巧之外,翻译者还需要注意原著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尽量保持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J.K.罗琳在原著中使用了大量的幽默、比喻和象征,翻译者需要尽量保持原著的语言韵律和幽默感,以确保中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翻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样的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同时需要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来保持原著的情感和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处理好文化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转换,以确保中文读者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性别歧视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性别歧视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凸显女性特征,谋求身份认同,获得平等话语权等理论主张以反对长久以来的性别歧视问题,为传统翻译观开拓了新的视野,扩大了翻译研究领域。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为出发点,通过对杨绛小说《洗澡》英译本分析研究,揭示翻译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启发人们对翻译中性别问题的思考,进而引起社会对性别歧视的关注。
标签:女性主义翻译观女权运动性别歧视话语权平等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国际译学界发生了一场范式变革: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领域开始涉及到各种视角下介入的译学变革:多元系统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纷纷登台。
这无疑开启了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化翻译研究格局。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从此应运而生,它着眼于从女性主义的性别视角来看待翻译研究,重点揭示翻译领域中性别歧视的现象。
期间涌现了诸如雪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冯·弗罗托(Luise V on Flotow)、芭芭拉·戈达德(Babara Godard)、劳丽·钱伯伦(Lori Chamberlain)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实践家。
通过分析女性和翻译在父权社会中的相关和相似性得出:女性和翻译一样,长久以来在父权社会中处于边缘化从属地位,没有公平的话语权,受到性别歧视,因而主张采取相关翻译策略以彰显女性身份,谋求身份认同及平等的社会及政治地位,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发展一种性别平等的语言。
这对传统的翻译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本文以《洗澡》英译本为例,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视角来解读性别歧视问题,探讨了性别歧视对翻译作品的影响,揭示文学翻译作品中渗透的性别歧视现象,强化大众的平等性别意识。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20世纪80年代后,女性主义受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学影响,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传统,从最初反抗男权压迫发展到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推翻“男尊女卑”的性别定型论和性别歧视的社会问题。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Vo l.32No .1J an.2011第32卷第1期2011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出版便好评如潮,荣获了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和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
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风趣幽默,主题反映现实和人性,发人深省。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被译成70多种语言,掀起了超越国界﹑种族和年龄的阅读热潮。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1岁的哈利·波特失去父母后便来到了姨妈家,过着极其痛苦的日子。
一直到11岁生日那天,哈利一生的命运才发生了变化,他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被邀请去一个童话般的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哈利发现这里到处充满着魔力,他既找着了朋友,又学会了魔法和骑着飞天扫帚打魁地奇,还得到了一件隐形衣,他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
但一块魔法石出现了,将关系到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哈利在好朋友罗恩和赫敏的帮助下,突破了重重困难,保护了魔法石,没有落入伏地魔手中,终于拯救了世界。
《母权论》的作者,瑞士人类学家和法学家约翰·雅各布·巴霍芬指出了母系社会文化特点———女性原则的基本内容:爱,平等,自由,统一。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处处闪耀着女性的光辉,即爱、平等、自由的主流价值观。
赫敏代表的女巫形象像雅典娜型的智慧女神,同时具有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男主人公哈利也受着魔法世界的阴性特征的影响,本身带有女性优点的特征。
这是他战胜对手伏地魔的力量来源。
一﹑具有母系社会特征的魔法世界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构建了两个并立共存的世界,一个是巫师们的魔法世界,另一个是普通人类的魔法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分属于这两个不同的世界。
学者叶舒宪认为:“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的对立,如果从性别尺度来划分,那么魔法世界就等同于女巫的世界,阴性的世界,而麻瓜们的世界则为阳性的世界。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陈璐(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摘要: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观照下,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女性主义特点:第一,理想社会的象征魔法世界是阴性的母系社会,女性特质在这里得到彰显,这些特质是魔法世界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第二,女主人公赫敏的有自我意识独立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女巫形象,塑造了一个罗琳心目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第三,男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双性同体的特点体现了追求男女和谐平等的愿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的来源。
关键词:女性主义;独立女性意识;双性同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114-02 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出版便好评如潮,荣获了英国国家图书奖儿童小说奖和斯马蒂图书金奖章奖。
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语言风趣幽默,主题反映现实和人性,发人深省。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r——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r——以《了不起的盖
茨比》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杨姝
【期刊名称】《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8(028)003
【摘要】笔者选取《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通过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发现男女译者在译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翻译策略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挖掘出女性译者主体性的其他表现.最终发现,女性译者相较男性译者更加显著地运用某些体现女性主义思想的翻译策略,更倾向于强调女性主义思想,为女性发声.【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杨姝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简爱》两个中译本比较 [J], 吴艳花
2.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显现——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 [J], 曾祥宏
3.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中译本
为例 [J], 杨姝;
4.女性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显现——以《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为例 [J], 曾祥宏;
5.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J], 胡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规范视角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译本对比分析

翻译规范视角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译本对比分析
黄倩倩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7(000)021
【摘要】自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说面世以来,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其中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优秀外,译本功不可没。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大获成功,与译本的成功密不可分,其背后原因值得研究,但目前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
规范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以切特特曼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内地版和台湾版译本进行案例分析,以期找出各自遵循的翻译规范,对比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并分析这种异同对译本的影响。
结论发现,译本的成功在于译者对翻译规范的遵循,也为后续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思路。
【总页数】2页(P138-139)
【作者】黄倩倩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规范视角看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译本为例 [J], 彭婧
2.翻译规范视角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译本对比分析 [J], 黄倩倩
3.目的论视角下儿童魔幻小说的翻译研究——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 [J],
汤素慧; 王显志
4.目的论视角下儿童魔幻小说的翻译研究——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 [J], 汤素慧; 王显志
5.从文体学视角浅析儿童文学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 [J], 董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和性别规范的角度浅析《哈利波特》系列中译本作者:余学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14期摘要:自《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后,很快便刮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魔法“风潮,引发了很多争议。
这一现象级的热潮至今仍未退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经历了许多褒贬之后,这一系列书籍被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研究剖析,国内对《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研究已经不局限对纯文本的解读。
本文采用女性主义翻译家路易斯冯弗洛图提出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策略(即前言与脚注、增补和劫持三种策略)从女性主义翻译和性别视角下的译者规范的角度对马氏译本《哈利波特》系列进行赏析。
关键词:《哈利波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性别视角下的译者规范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4-0000-001引言自“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问世至今,就广受各国读者的热烈追捧。
如今,哈利·波特这个角色已经家喻户晓,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这一系列作品也同样引起了各界学者们的注意,并从儿童文学、文化现象、文学文本等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
关于对《哈利·波特》的评论不胜枚举,从最初褒贬不一的争论发展到严谨的学术研究,已经初显模型。
国内对“哈利波特”这一系列小说的研究着重对文本本身的翻译策略、功能对等、专有名词的隐喻翻译等的研究。
鲜有从女性主义翻译和性别视角下的译者规范双重角度来解读该作品。
本文以马氏译本为基础来分析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中后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苏珊巴斯内特、巴巴拉戈达德、罗莉张伯伦和雪莉西蒙等。
此后,西方翻译理论家才开始关注女性主义话语、研究翻译中的性别问题,重新解释“忠实”。
路易斯冯弗洛图在《翻译和性别:女性时代的翻译》中结合翻译和女权运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翻译的“政治”问题,全方面阐述了翻译实践、译者介入,以女性为焦点研究翻译史,强调女权思想和其作品对翻译实践的重要作用。
雪莉西蒙在其著作《翻译中的性别:文化特征和转化的政治性》中指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在于提高女性主义翻译的文化和社会地位。
①女性主义翻译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翻译研究的重新思考——质疑男性对话语权的掌握,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翻译观。
3《哈利波特》译本与性别视角下的译者规范罗列在其《性别视角下的译者规范:20世纪初叶中国首个本土女性译者群体研究》书中,从女性译者的预备规范、女性译者的期待规范、女性译者的操作规范三个角度全面阐释了女性译者的翻译规范,强调翻译规范的萌芽、发展的重要作用。
着重解析了译者主体参与翻译是有规范可循的,译者和规范两者相辅相承。
在这部分,笔者从译者规范这个视角,探讨女性主义角度中《哈利波特》译本的可行性。
②3.1女性译者的预备规范在罗列的书中,她指出“就译者而言,参与翻译活动最初涉及的便是预备规范,其中包括翻译选材方策和翻译直接程度这两个关键问题。
”在任何翻译活动初期,对文本进行筛选,确定文本类型以及主题是首要环节。
②笔者认为,《哈利波特》这一系列小说的类型定位即“儿童文学”。
虽然罗琳在写书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成人思维,尽管故事情节魔幻曲折,富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却吸引了无数少年儿童的关注,该系列小说核心主旨是为了强调人们要坚持心中所爱,不要为了追逐名利弃善扬恶。
作为翻译界一颗璀璨的明星,马爱农翻译的大多数作品皆是儿童文学,其中有女性主义风格十分显著的《绿山墙的安妮》。
同样,《哈利波特》既是儿童文学,又是带有强烈女性主义风格的作品。
马爱农强调自己“就是对儿童文学更有感觉一点“,坚持自己热爱的儿童翻译事业。
在译者访谈过程中,马爱农说道:“在我们平凡的生活当中,有这样一个隐秘的精神世界可以安放我们对奇迹和魔法的想象和渴望,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觉得有了这个世界的存在,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铠甲护身,呼神护卫,逢凶化吉,所向披靡。
”这一点,符合了罗列在预备规范中表述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受主流翻译的影响,认同原文本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翻译的自觉选择,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②3.2女性译者的期待规范切特斯曼提出“期待规范”这个概念,他指出翻译的期待规范应该由读者来规定,总体来说是读者期待决定译者期待。
③但是罗列在书中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她认为“译者期待与读者期待形成相互磨合的互动关系”。
②如果读者期待与译者期待一致,读者很容易接受译作,译者规范很顺利被巩固。
相反,译作的接受度会很低。
很明显,《哈利波特》在中国风靡至今,并不断再版,其译作的语言风格契合了中国读者的读者期待——即马氏翻译风格简单但深刻,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
3.3女性译者的操作规范在罗列书中,意大利学者丹妮莎伦蒂娜(Vanessa Leonardi)解释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与男性译者截然不同的操作规范。
④其中有两点值得结合《哈利波特》译本进行探究。
第一,男性译者在翻译女作家的作品时表达更为直接、生硬和疏离。
第二,女译者翻译女作家作品的时候,更能理解作品和“女性状况”,更能准确翻译出文本的指称含义和情感。
在译本中,读者不难发现译者正是在充分理解作者的基础之上将书中的女性角色翻译出来。
有两种类型的例子可证明:母亲:罗琳在经历了丧母之痛后,将自己对母亲的爱融入了小说的创作中去,创造了不少出彩的母亲角色,比如韦斯莱夫人是力量强大的女性角色。
在译本中可以看到:(1)(韦斯莱夫人对哈利说)“喂,亲爱的,”她说“ 头一回上霍格沃茨吧?罗恩也是新生。
她指着最后、也是她最小的儿子说。
(2)“可怜的孩子…… 难怪他孤零零一个人。
我还纳闷呢。
你看他问去站台怎么走的时候,多有礼貌啊。
”⑤朋友:罗琳在通过对哈利、罗恩和赫敏“铁三角”友情的描写中,突出赫敏在三人组中是智慧、善良、勇敢的化身,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赫敏创办了“家养小精灵权益促进会“,意在强调人权的重要性,在与整个巫师体系和价值观作斗争。
从以上译例不难看出,译者正是在充分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之上,将《哈利波特》中的女性角色翻译地如此到位,深入人心。
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策略与《哈利波特》译本4.1前言与脚注通过译文以外的信息补充,读者能容易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意图。
如“戈耳工“这一注解首先出现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第四章,海格忘记了重要的事情后说的一句话。
译者在注解里解释了戈耳工的含义“希腊神话中三个蛇发女怪之一,面貌可怕,人见之立即化为顽石。
使得读者立马明白含义,说明此事在海格心中的严重性。
又如“篝火之夜”,译者标注为“每年十一月五日在英国举行的庆祝篝火之夜活动”。
读者可以感受到神秘人在被打败之后,魔法世界里的人们为此十分高兴,这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4.2增补作者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提到了一种魔法生物“格林迪洛” (Grindylow)。
译者在翻译动物名称的时候,遇到格林迪沃这种动物,首先从发音上直接音译会让读者不知所云。
因此译者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增补,补充这种生物所属种类,生活习性等原本隐藏在文中的要素。
例如“摄魂怪”(Dementor),它是一种披着一件斗篷,全身腐烂的魔法生物。
但凡是摄魂怪经过的地方,都会被吸去快乐,变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读者如若没有被告知摄魂怪相应的知识而下意识进行表层意义上的理解,会对其汉语译名感到不解。
因此翻译成“摄魂怪“,表示这种生物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吸取人们的灵魂。
这样容易加深读者对该生物的信息理解。
⑥4.3劫持4.3.1模糊性别差异作者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第三十章中的《王子逃逸》中写到“在麦格教授那疑惑和愤怒的声音里,哈利听出了一丝骄傲的口气,他内心立刻涌起对米勒娃·麦格的爱戴”。
在此例中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这段话的时候,原文是“Beneath the disbelief and anger, Harry heard a little strain of pride in her voice,and affection for Minerva McGonagall gushed up inside him.”其中,“her”这个单词并没有被翻译成“她”,而是被翻译成“麦格教授。
译者对文中带有明显的性别指示的词进行了改写,进而消除了男女性别对立的局面,达到了性别模糊的目的。
4.3.2淡化或删除女性化描写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有如下例子:(1)“那不算很多!”赫敏在地板上气愤地喊道,盖过闪闪不断哭喊和捶拳头的声音。
(2)“闪闪,”赫敏语气坚决地说,“我可以肯定,克劳奇先生没有你照样过得很好。
你知道吗,我们见过他—”(3)可是赫敏眼里闪着铁一般强硬的光,与麦格教授有时候的目光颇为相似。
“没有克拉布和高尔的头发,汤剂就不会有用。
”她毫不动摇地说,“你们是想审查马尔福的,是吗?”在以上译例中,不难看出作者和译者都没有对赫敏进行大量的女性化描写,包括对女性外貌的描述,赘余描述外貌在人物性格塑造上适得其反。
“在传统上,父权文化标准所定义的美学及文学价值,赞许男性作家的作品。
”⑦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被形容成男性社会的附属品,在思想行为上被操控和限制,并且大多数文学作品也侧重宣传男性的力量,削弱女性才干。
但是在《哈利波特》系列中,赫敏虽然是位女性,但多数描写她的聪明,英勇,不屈,果敢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3.3改写带有女性歧视的内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十六章中有例——“当然不会,”赫敏泼辣地说,“你怎么会想到撇下我们,独自一个人去找魔法石呢?我最好去翻翻我的那些书,也许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在传统观念中,男权主义者宣扬女性应该由男性来保护,女人的天性就是弱小的。
在这里,赫敏并没有像传统文学作品里的女性彰显自己的柔弱面,而着重突出她勇敢地面对问题,能够独当一面。
在这里“泼辣”就是一种对赫敏褒义的形容,原文中的“briskly”一词本意是活泼地,伶俐地,轻快地。
在这里,由于霍格沃茨即将面临灾难,三人帮只能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打败坏人,因此,在这里,将“briskly”翻成泼辣一词,表现了赫敏的英勇果敢。
在传统文化中,无论中外都要求女性要隐藏自己性格中刚强一面,排挤、歧视解放天性的女性。
其文化发展的过程更处处折射出男权社会对女性意识形态的压制。
5结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部分,其影响深远,对译者地位的提高和重塑,将原作者与译者两者关系的定位有着积极作用。
本文通过对译本、译者的分析,意图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赏析文本的翻译。
本文主要运用了弗洛图提出的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三种干涉文本的翻译策略,即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和劫持:以及罗列提出的“性别视角下的译者规范“两大角度分析译者和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