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新旧教材对比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溶液课标及教材变化课件 新人

6.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 7.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
质量分数的溶液。
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
分数的溶液。
7.了解结晶现象。强化 8.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教材变化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1.本课题内容的顺序略作调整: ●以前:一、溶液(包括乳化)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修订后:一、溶液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三、乳化现象 理由:将溶液和乳化分开,先讲清溶液(特征、溶 质和溶剂、用途、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再讲 乳化现象,层次更清晰,对学生而言易理解。
教材变化
旧版
教材变化
新版
教材变化
旧版
新教材对于重要的概念和原 理等的表述更加清楚,提高 了可读性,方便学生自学。
教材变化
教材变化
旧版
教材变化
教材变化
旧版
新版教材删去这部分,说 明对于溶解过程的能量变 化,只需要知道现象即可,
降低了要求。
教材变化
旧版
新版
教材变化
教材变化
旧版
教材变化
教材变化
教材变化
课题3增加: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本课题有些内容略作修改: ●课题名称“溶质的质量分数”改为“溶液的浓度
”。 ●“溶液的组成”改为“溶液的浓度”。
增加: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两部分内容: ●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 ●配制3%的氯化钠溶液
(溶液的稀释:计算、 量取、混匀)
10%的硫酸铜溶液密度为1.07g/cm3
意外生成 好好把握
纠错 究错
回家找一找,看家中的各种溶 液是否标有浓度,是如何标示的。
课后反思
1.所有问题均为自编,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妥之处。 2.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非常重要。
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变化

说明:新教材中调整了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这个内容的顺序,这个内容和能层与能级联系更为紧密,是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此外,关于“核外电子排布”,新教材围绕以“构造原理”为主线进行编排,基于此,新教材将“能量最低原理”调整到本节最后,与“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一起讲解,三个规则共同决定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
(2)新教材更加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学科逻辑性:
(3)新教材从“构造原理”得出的电子排布出发,探讨元素周期表的特点:
(4)新教材“整理与提升”归纳更为系统,逻辑性更强,引导学生用证据推理来建构原子结构的模型,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将整个章节内容形成网络,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化学平衡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从目录上看,新教材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合并到了一节,这样节奏更紧凑。同时增加了化学反应的调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影响因素,实际过程中,通过综合考虑,找到合适的反应条件。
(8)新教材删除了“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分子立体模型”这个实践活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与学的反馈,这个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真正实践,因此删除。
(9)新教材增加了键的极性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帮助学生建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0)新教材删除了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这部分内容
化学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溶液) 2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溶液》新教材将旧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添加并重新组合编排。
新教材在内容上看,难度、深度均有所降低,知识面拓宽,强化了所学知识实际应用。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重要手段。
教材增加大量的图片、表格,使抽象问题形象化。
教材体现了化学知识与生产或生活、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还是有用的。
一、新教材的栏目变化新教材保留了旧教材的资料、讨论、家庭小实验、习题、本章小结等5个栏目,调整和增加了化学与技术与社会、活动与探究、、拓展性课题、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课外实验、练习与应用等6个新栏目。
二、新教材教学设计上的变化教材设计形式活泼多样,图文并茂。
新教材中《溶液》单元共有:插图:21个;表格9个;资料卡片4个;演示实验8个;活动与探究2个(还新增了方法导引、注意提醒);课外实验2个;调查与研究1个;三、关于课程目标的要求新教材是依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而编写的,课程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
对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所采用的词语有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也有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
课程内容目标表述中的行为动词解析学习领域行为动词水平层次认知性学习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了解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懂得理解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应用技能性学习模仿操作、初步学习模仿独立操作、初步学会独立操作体验性学习经历、体验、感受经历水平认同、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反应水平内化、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领悟水平四、新教材教学内容上变化第九单元:溶液:分3个课题课题旧教材页码新教材页码内容变化2011版新课标要求溶液的形成26--3326--32课题正文:保留了①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高中化学新旧教材(人教版)实验内容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课改前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内容设置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出高中化学(人教版)新老教材中实验内容及栏目设置的不同,了解其是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从而把握教材要领,掌握当代化学教学的趋势和规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老教材实验内容栏目设置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xperiment Contents of Old and New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s (PEP)//Pan Qi,Zhu Wanqiang,Wang Manli,Wu Yuanhui,Zhang Hai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e setting of experiments in high school chemistry be-fore and after the curriculum reform,aiming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of experiment contents and column setting in old and new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s (PEP),learn about how they re-flect students'subject position,thereby grasping the essentials of the textbook,as well as the trends and rules of contemporary chemistry teaching.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old and new textbooks;ex-periment contents;column setting;comparative study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化学老教材进行研究、改编,以满足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对新老化学教材作了相关的比较研究,并提出很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 9.1 认识溶液教案 (新版)北京课改版

汇报实验结果
倾听
讨论
汇报
帮助整理知识脉络
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帮助整理知识脉络
能说出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并会对溶液命名。
实物:
高锰酸钾溶液
演示:二氧化碳溶解于水
08:00
微观模拟
认识本质
【提问】物质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呢?你能解释食盐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展示】请观看食盐、蔗糖溶解于水的动画播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溶解过程。
【板书】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展示】溶液和浊液的微粒本质。
思考
观看
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溶液的微观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观看、思考微观本质的不同。
通过对微观模型的观察、想象,让学生从微观去认识溶液的本质,突破难点。
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环节,
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实验能力。给予语言表达的机会,能整理、归纳溶液出的特征,旨在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体验科学概念的严谨性。
学案
学生实验器材
实物投影
15:12
引导分析
归纳整理
【板书】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溶液由什么组成呢?
认识溶液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
相关领域
化学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基础学科,在“做科学”探究中积累化学活动经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在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材分析课件新人教版

用洗发剂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用肥皂、洗衣粉洗去衣服上的污渍
通过实验、讨论、多媒体体会三者关系
溶质
溶剂
溶解过程
溶液
溶解过程的 微观认识
讨论:溶液的特征
活动与探究
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P29
补充实验设计:
能不能不通过测量温 水和玻 度的方法,得出物质 璃片 溶解时吸放热的规律
4 新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溶解过程
【探究实验】溶液的形这 水成么 中【多 的3实m的 ?验L物酒9物-精质2中质】是消在怎失溶么了解3吗的溶mL?过解水程在
溶解过程的
微观认识 溶解过程是怎样的?
讨论:溶液的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
在水中?
海纳碘百川,高 酸有锰 钾容乃蔗大糖
碘 高锰 植物油 酸钾
碘
高锰 酸钾
结合分子的特征对溶液形成进行分析
能溶解
不饱和溶液? +KNO3
不能继 续溶解
加热
饱和溶液
怎如样何将让烧溶杯解中在未水溶中解的KNO33析溶出解?
利用原有认知,直观感受粒 子在水中的扩散,为理解蔗 糖溶解过程做铺垫。
观察有颜色 的物质在水 中的扩散
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帮助 学生逐步从微观层面理解溶 解的过程。
分析蔗糖
“消失”的 原因。(在溶 解前,标注 液体高度)。
结合微观示意图,落实对 氯化钠溶解
于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
的微观过程。
分析实验——得出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溶质
溶剂
溶解过程
溶液
溶解过程的 微观认识 讨论:溶液的特征
乳化现象
【实验9-4】 3mL水
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旧版教材对比分析

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旧版教材对比分析一、新旧课程标准对比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二、新旧教材的目录对比(1)第一章目录新教材(2020年5月第1版)旧教材(2007年2月第3版)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反应热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节燃烧热能源第二节反应热的计算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从目录上看,新教材第一章将旧教材中前两节合并成了一节,使节奏更加紧凑。
同时因为在之前必修阶段已经学到过能源的问题,因此新版教材中将该内容删除,不赘述。
第一节顺序有调整:先讲反应热(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再给出焓变概念,更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同时还有一个变化是先讲中和热的测定,再讲热化学方程式,且删除了能源这一部分的内容。
(2)第二章目录新教材(2020年5月第1版)旧教材(2007年2月第3版)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节化学平衡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第三节化学平衡第四节化学反应的调控第四节化学反应的方向从目录上看,新教材将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合并到了一节,这样节奏更紧凑。
同时增加了化学反应的调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影响因素,实际过程中,通过综合考虑,找到合适的反应条件。
新教材第一节的变化:将旧教材中绪言部分的内容“活化能及有效碰撞理论模型”调整到了本章第一节,这样整个速率的有关概念及影响因素更为完整和紧凑。
而新教材中关于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内容呈现是先从实验的角度进行探究,再从活化能与有效碰撞的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新教材中第二节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1)删掉了旧教材中“可逆反应”的有关内容,因为在必修中也详细讲解了什么是“可逆反应”,因此不赘述;(2)新教材调整了一下顺序,先讲化学平衡常数,再讲影响平衡的因素,强调了一些外在条件的改变引起浓度商和平衡常数不再相等时,将导致平衡发生移动。
几个不同版本教材比较

上海教育版化学教材简介
山东教育版化学教材(上册)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第二节 化学之旅 第三节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 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 第二节 水的组成 第三节 认识原子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四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二节 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三节 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第四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五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 生活中的酸和碱 第二节 酸和碱的性质 第三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第四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 计算
人教实验版化学教材(上册)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 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课题2 元素 课题3 离子 课题4 化合价与化学式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拓展性课题 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上海教育版化学教材 (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一节 物质的溶解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 第三节 物质溶解性 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第二节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三节 酸和碱的反应 第四节 酸、碱、盐的应用 第8章 食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 第二节 淀粉和油脂 第三节 蛋白质和维生素 第9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化学与能源 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 第三节 化学与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图:突出分离、提纯、混合是人们研究物质、创造物质的重要手段的思想或理念。
5.单列了乳化现象标题,将乳化作用改为乳化现象,增加了乳化现象的应用。
意图:①适当突出乳化现象;②将乳化作用改为乳化现象更符合课标的要求。
建议:将溶液的作用、交流共享、乳化现象的应用整合到一起,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新旧教材对比及教学建议
1.删掉了利用公式的基本计算,只保留稀释问题的计算。
意图:百分数及其简单的应用在之前已学习,这样可以减少重复。
存在问题:不讲质量百分数的含义,不讲利用公式的基本计算,直接讲稀释问题,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链接有困难。
建议:先以练习的方式巩固百分数的含义,在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后,再进行有关稀释的问题。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认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理解溶解度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1.1溶液的形成3课时
增加问题,例如:为什么溶液会有这些作用,体现了溶液的哪些属性(或特征),以增强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原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步骤本身也不完善,造成操作困难,还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充分放给教师(或学生),并且使呈现形式多样化,简洁化。
教材中删掉,不代表没有价值,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可以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要素、意义等,可以在练习、作业、测试中出现。
第一单元溶液新旧教材对比
一、单元总体介绍
1.本单元新旧教材的对比及改编意图
新教材将旧教材中初三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初四“海水晒盐”中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整合为本单元,使学生能形成关于溶液的比较完整的认识。
2.本单元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
1.1溶液的形成溶解的过程 Nhomakorabea乳化现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活动天地1-5中给出了具体操作步骤,不再需要填空。
意图:原教材提供的填空思维含量较低。
问题:给出了具体步骤,但仍没有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步骤。
建议:在每一个具体步骤前给出概括性步骤,如: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保存,或者在学完后让学生概括步骤。
3.本部分内容移到九年级学习
意图:知识模块化
建议:①学生对质量、体积的换算已经比较熟悉,可以在本节后适当补充有关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②在本节后或单元复习中增加一节习题课,适当补充其他题型,如蒸发浓缩问题,简单的混合问题等。
1.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2课时
1.3物质的溶解性2课时
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2课时
。
2.实验探究1-2中删掉了设计实验步骤,给出了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数据;
意图:①统一实验探究的体例格式。
②认为此设计实验相对九年级学生比较简单,在此给予忽略。
3.增加了溶液的作用。
意图:完善课标在教材中的体现。
1.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溶液的配制
1.3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到实验室去: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6.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提到本节中,完全改变了以前的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与人教版的教材相吻合。
意图:突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形成,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过程。
建议:参见人教版此部分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甜”谈起,通过活动天地,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熟悉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本节在具体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并进一步联系实际动手实验,让学生进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2)不再给出实验步骤,只给出实验数据表格
建议:①在课前,教师通过不断的实验测试,确定氯化钠和碘的用量,以保证每一组对照实验都实现一个完全溶解,一个不完全溶解,从而判断出溶解能力的大小。②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和碘,分别向10mL水和酒精中加入,直到不再溶解,通过剩余量得出大致的溶解量,从而判断出溶解能力的大小(同时为后面溶解度的教学提供一个测量溶解度的素材)。
4.挑战自我中调整了习题结构,增加了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删除了复杂计算。
意图:突出重点,减少纯数学的计算,如原教材第4题。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结晶现象。
本节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材设置的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两个实验的开放程度不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教师或课本引导探究变为自主探究。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让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将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由单纯的概念理解内化为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3.增加了气体的溶解度
意图:明确气体溶解度在教材中的体现
建议: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知道与固体溶解度的不同,淡化气体溶解度概念的教学。
4.删掉了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意图:数学中已学习过,不属于化学学科需要学习的问题。
①将活动天地1-1的思考问题2、3放到第2页倒数第一段前。
②在讲均一性、稳定性时,可补充泥水和油水实验,让学生充分建立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概念。
③将观察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图(或视频)放到第2页倒数第2段后。
④将溶液的概念放到第3页第一段后
对分离和提纯,前面有所涉及,但涉及的很少,教师应予补充;对混合的例证,应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可借助前面补充的泥水、油水实验)。
存在问题:实验的意图在实验前可能并不不明确;实验后的思考降低了思维含量,且也不符合探究的一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