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_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_二_成就与贡献_经验与启示(2009)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第一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改革已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总结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改革;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地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巩固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夺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一)基本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并于当年获得了粮食丰收,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改革的序幕。

随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支持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在全国普遍实行起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也逐年增收,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前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

在200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近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次次的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性的进程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为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断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

本文将基于深度和广度标准,评估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并探讨其中的多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成果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中国农民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品供给得到了保障。

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大幅提升,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口粮问题。

中国在农业机械化、灌溉技术、农业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信息技术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快速跟上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

中国的信息科技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公司之一。

与此中国也加大了对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培养了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生物技术成果生物技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得到了飞速发展。

遗传工程在中国的应用不断扩大,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中国农民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农药的使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

这些生物技术的创新为人们的生活健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四、能源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能源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中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断提高,为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还在核能、煤层气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研究员王东阳(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回顾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对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

作者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结束了积贫积弱的历史,才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才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支撑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对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中国农业担负的任务要比改革开放20年来解决温饱进入小康更为繁重,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将为21世纪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现代化Review and Prospect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 Recent and Modern TimesMember of The CAE LU LiangshuProfessor WANG Dongya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develo pment course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 gy(AST)in China.s re-cent modern times was reviewed,the main achievements o f AST in China was elaborated,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pro gress o f AST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50years was summarized,and the prospect o f the develo 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in21st century was analyzed and forecasted.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sticking to the leadership o f the com munist p arty and walking through socialistic path,did China end up the bitter history o f being poor&weak,and realize the most intensive and pro found social revolution in China.s his-tory which make Chinese people can manage their fates by themselves.China has finished the shiftfrom the sub-sistence stage to the comparatively well o ff stage,and realized the2-step strategic targets for China.s mo dern-ization in advance.One o f the major reasons for these successes was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o f China.s AST, which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 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In21st cen-tury,China.s agriculture will take even heavier responsibility than the last20years since China im plementedthe re form and o pen policy,becaus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formidable task in the course o f modern construction in China.It is no doubt that in21st century,the unconventional develo pment o f science&technology will play a crucial role for China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Key words:recent modern times,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 f agriculture前言百年历史表明,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尽半个世纪的停滞、落后,又仅用半个世纪时间由衰弱实现强盛,许多方面还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论未来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战略

论未来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战略

论未来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战略陈玉荣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实力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成果向农业领域的迅速渗透与转移,开始形成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技术产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此,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农业科技在改革创新中快速推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农业对科技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但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我们正面临着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连年减少、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情况,因此,把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地,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是一项事关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任务。

一、我国农业发展动力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状态是:主要粮食作物实际单产仅为品种区试产量的一半左右,农业新品种的产量潜力依然很大;我国耕地中低产田比例占到三分之二,通过改良耕地质量提高单产的空间还很大;气候变化带来农业生物灾害和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因灾损失率为12.9%,通过灾害防控可以挽回的损失还很多;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整体水平还很低,利用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空间还很大。

因此,未来30年,我国农业发展主要受到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双重”影响。

内部动力包括:1农业基本职能的驱动,给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带来很大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品种光合潜能的利用空间大、土地利用的空间大、良种良法配套集成应用的领域广、农艺与农机结合效率提升的幅度高;2农业功能拓展的驱动,使农业由单一生产功能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和多功能化拓展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主要体现在农业转型升级的效益提升快,农业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链条长、相互依赖度高。

争取用20年时间把中国建成现代大农业强国_对改革开放30年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回顾与

争取用20年时间把中国建成现代大农业强国_对改革开放30年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回顾与

作者简介:张海峰,中国太平洋学会执行会长;孙以川,东方大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5期一、改革开放30年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回顾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致呈现以下基本脉络: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小农经济格局逐步被打破,由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等新兴科技主导的各类先进的科技成果的综合应用和多种产业发展手段的推广普及,使“大农业革命”悄然兴起;由特殊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城乡一体化科学统筹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朗;束缚农村经济活力、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制度障碍与体制桎梏逐步被打破,由市场经济和产业化潮流主导的新型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逐渐呈现。

具体而言,我国农业现代化历程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下述三个发展阶段,这也是我国从传统小农业向现代大农业逐步跨越的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8年前后。

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以土地承包到户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突破了旧的大锅饭体制的束缚。

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曾连续发布了有关“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从不同侧重点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得大部分农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这一阶段我国农业的产业化整体上仍处于极低的水平,绝大多数地方的农户仍然是一家一户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格局,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极为低下,但部分先进地区的农村则通过兴办乡镇企业、以工补农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钱学森院士在1984年首次提出了“人类即将进入由生物技术主导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大农业’产业革命”的观点。

这一时期是“大农业”产业革命的萌芽期。

第二阶段从1988年前后至2002年前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广大农民不断挣脱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以适应市场经济潮流,摸索产业化的方向与道路。

1988年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农民王乐义发明冬暖式大棚蔬菜是一个具有一定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一、引言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我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本文将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进行盘点,并探讨这些成果对我国社会、经济和全球科技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主要体现在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方面。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改良作物品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国水稻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使得水稻产量大幅提升,为解决人口食品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工业科技成果在工业领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表现在工业自动化、柔性制造、新材料等方面。

我国的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

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标杆,大型飞机、芯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四、信息科技成果我国的信息科技成果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

我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最多的国家,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五、环境科技成果我国的环境科技成果主要表现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

我国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成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大国。

我国在空气、水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总结与展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盘点,表明我国已经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了我国智慧。

在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作者观点在我看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在此,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结。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背景与意义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市场需求变化等诸多挑战。

科技创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成果1、新品种培育在农作物育种方面,成功培育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例如,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在多地推广种植,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品质。

2、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如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化灌溉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

精准农业技术通过卫星定位、传感器监测等手段,实现了对农田的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智能化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情况自动调节灌溉量,节约了水资源;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环境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3、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机械装备不断升级,大型联合收割机、智能化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农业装备投入使用。

这些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如土壤修复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土壤修复技术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耕地地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秸秆、畜禽粪便等转化为有机肥或能源,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推进措施1、加大科研投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设立了一系列农业科技专项,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发展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发展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序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决策和科技发展方针指引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为解决我国农产品供应短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从1979~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确认的农业类科技成果5万多项,获国家和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9485项,其中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2008项。

【摘要】本文概括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一些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决策和科技发展方针指引下,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试验研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业科研机构快速发展,产生了不少新兴的学科领域。

随着对外开放的方针的实施,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农业科技工作走向了世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外先进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使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制度,并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三十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取得了不少成就,许多产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农业科技。

【调查过程】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来获得调查的信息。

【基本情况与分析】一、农业科技的事业发展【1】(一)农业科研机构发展,新兴学科领域不断涌现。

据2006年统计,全国地(市)以的农业科研机构1347个,比1979年的513个,增加了2.6倍。

按行业划分,其中:农业666个,占49.4%;林业241个,占17.9%;畜牧业112个,占8.3%;渔业121个,占9.0%;农垦45个,占3.3%;农机化162个,占12.0%。

按层次划分,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76个,省级科研机构514个,地(市)级科研机构791个,初步形成了全国三级农业科研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科技进步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78年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了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敢为人先的精神,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和默默无闻的扎实工作,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突飞猛进,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4.1科技进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30年间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500多个,实现了2~3次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动粮食每公顷产量从1978年的2025kg 提高到目前的4725kg ,总产量先后迈上了4000亿kg 、4500亿kg 和5000亿kg 三个台阶[1-2]。

30年间选育出40多个优良畜禽和50多个水产新品种,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44%,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3]。

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技术日渐完善,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库、复份库、中期库相配套的作物种质资源综合保存技术体系,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源180种作物共39万份,保存量居世界首位。

陆续攻克了矮化改良、株型改造、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育种等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建立了主要农作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主要粮棉油作物实现了2~3次大规模品种更新换代,每次增产10%~20%,全国主要粮棉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建立了常规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紧密结合的现代畜禽育种技术体系,每年向国家提供特、一级种公牛250头,改良黄牛近100万头,现存杂交改良牛约600万头,推动了我国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遗传改良和开发利用。

4.2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30年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转基因水稻研发水平与世界同步,其中,抗虫转基因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动物用基因工程疫苗总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已经成为防控禽流感的主要产品。

自1999年以来,国产抗虫棉推广面积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现种植面积占我国BT 抗虫棉推广种植文章编号:1001-8611(2009)02-0005-04·专家论坛·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二)———成就与贡献、经验与启示张宪法(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100125)摘要: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有力地支撑和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文章系统回顾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分析了国家对科技规律以及科技与经济相互关系认识的演进与深化,总结和探讨了30年改革历程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迪,提出了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农业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规律认识;主要成就;回顾展望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12-28作者简介:张宪法(1974-),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

第28卷第2期2009年4月农业科技管理M 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8,No.2Apr ,2009面积的85%以上,累计为棉农增收节支约300亿元人民币。

首创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及育种新体系。

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技术平台被“绿色革命之父”布劳格先生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

同时,解决了一批对农业发展具有革命性推动作用的重大理论问题。

开拓性地提出了“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理论,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核心和微核心种质。

建立了病毒持续性感染动物和细胞模型,揭示了我国主要畜禽传染病病原的遗传关系及几种重要动物病毒遗传变异和流行规律。

揭示了入侵B型烟粉虱通过“非对称交配互作”,实现对土著种取代,为防治这种世界性虫灾提供了新思路。

4.3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支撑产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自1985年国家提出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指导思想以来,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大力倡导“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广泛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以来,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渔业、畜牧业和农机为重点,建立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环环相扣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在全国306个县培育了28.6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14万周边农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推动了农村繁荣和谐[3]。

大豆、棉花、油菜、花生和马铃薯等五大作物标准化技术规程迅速被示范推广,示范区五大经济作物平均单产分别提高10%和8%,已累计辐射推广166.67万hm2,增加经济效益28亿元。

苹果浓缩汁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量由占世界贸易量的15%提高到70%以上,使我国成为世界苹果汁出口第一大国,带动全国苹果加工量从180万t/年增加到480万t/年,出口创汇41250万美元。

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旱作节水等一大批重大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同时,各地积极探索新型农技推广机制,粮油高产创建、院县共建、专家大院、农技110、百名教授兴百村等一大批好的科技服务新模式正在不断巩固和发展。

4.4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不断加大,成果不断涌现1978年以来,本着“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则,政府间的农业科技合作得到显著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呈现多元化和快速发展势头。

目前,我国已经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科技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并与其中30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备忘录。

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领导下的13个研究中心的多边合作与交流。

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引进了材料和技术,培养了人才,而且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同时,通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使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走向世界,杂交水稻、禽流感疫苗、沼气工程等纷纷走出国门。

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我国现在已经引进各种动植物种质资源10多万份,引进了2000多项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请进专家30000多人次,派出农业专家14000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5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快速推进,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和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不断加强,外来生物入侵控制进展良好,有效缓解了资源短缺,遏制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系统开展了我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研究工作,提出了一整套低丘红壤综合开发利用及退化红壤恢复重建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土壤肥力恢复和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加[4]。

突破了秸秆直接还田、间接还田、生化腐熟快速还田,饲料化处理技术,养殖食用菌技术等,有效解决了当前秸秆田间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开发出环保型麻地膜、可控光生物降解地膜、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生物降解淀粉薄膜等可降解农用地膜,为减轻大量使用塑料农膜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筛选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新品种和植物、微生物来源的新型除草剂,建立了包括虫生真菌、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和天敌昆虫等的生物防治策略,作物病虫害防治过去几乎完全依靠化学农药的局面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

建立了作物抗旱节水性状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提出了我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品种的生态区域布局方案和综合配套技术措施,为充分发挥生物节水潜力、高效利用水资源提供了重要指导。

5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到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发展理念上,始终把科技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把提升农第28卷农业科技管理·6·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关键。

在发展方式上,始终把科技贯穿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完整链条,融为一体,更加强调综合,更加强调协调,更加强调农业产业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以科技创新驱动和提升传统农业。

在体制机制上,把科技作为生产力要素运用的载体和手段,由原来条块分割、竞争加剧转变为更加强调联合与协作,更加强调全国力量和统筹,形成统筹协调、科学管理、稳定联合、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

在创新环境上,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加强,农业科技发展条件得到显著改变,基础条件逐步改善,政策支持逐渐加大,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氛围逐渐形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路子,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5.1只有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工作的现实性,主动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

科技创新和应用的直接动因来自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检验农业科技成效的唯一标准是推动农业生产力提升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始终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2只有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保持研究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保证农业科技工作良性发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农业科技工作的特征和规律是农业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综合体现。

农业科技工作的特殊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科技工作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品种的种植区域限制决定了育种科研工作具有区域性;二是农业科技工作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周期性[5-6],科研活动必须遵循生物生长发育的年周期律,主要粮棉油菜等作物的育种周期为8~10年,而茶、桑、果、畜、禽、水产等的育种周期为20年左右。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农业科技事业才能得到发展;反之,背离农业科技自身规律,农业科技事业就会受到影响。

5.3只有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工作的开放性,加强联合与协作,才有助于重大科技的突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