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共29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课件ppt



政权并


西 夏
辽与北 宋
西夏与北 宋
1005年《澶渊之盟》
经济文化交 流和民族交 融
1044年宋夏和议
杨业
寇准
1、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 弟,兄弟永不交兵,不再在边境上修 筑堡垒、运河。
2、不再收容对方罪犯,接受叛降。
3、北宋每年赐给辽国绢20万匹、钱 10万贯,共30万,称为“岁赐”。
4、开放互市,消除贸易壁垒。盟约 签订后,双方各自退兵。
如何看待宋辽“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 辽
西夏
960年
开封
10世纪

11世纪前期
临潢府 兴庆府
赵匡胤
耶律阿保机
元昊
汉 契丹 党项
契丹帐
宋 ·苏颂
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酪浆羶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 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
辽上京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旗县级博物馆中建筑面积最大的 旗县级博物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辽代皇都博物馆。
辽上京遗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2部分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 5平方千米 。皇城为宫殿衙署所在,为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住地;汉城是汉及其他少 数民族集居区,作坊遍布 。
宋太祖 时期



宋太宗

时期


宋真宗
时期
关系友好,互通使节 屡次战争,战略防御 澶州之战,“澶渊之盟”
-----苏辙《栾城集》
论 从 (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先在各
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26张PPT)

1、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 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 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蒙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 )
1、随着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的热播,杨家将的故事更加深入民间, 它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之前争战的两个政权是(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金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2、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 宋、西夏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 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

宋夏关系
北宋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 关系怎样?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战争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Fra bibliotek很大损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 什么?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都城:
国号: 民族:
契丹族
阿保机治国措施: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讨论:通过观察“契丹货币”、“契丹文字”和 “契丹鸡冠壶”你发现了什么?
• “契丹货币”反映了契丹族经济的发展;“契 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 民族的强大。
隋唐时期,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接受汉族文化,学会农耕、冶铁、建房等技术。
元昊
时间: 11世纪前期 定都: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材料一: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展开贸易,宋用丝织品、 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 材料二:(战后几十年内)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 之人,不识干戈。
1、对辽而言,安然脱险,得到了银、绢等钱物,经济实力 增强,是意外的收获; 2、对北宋而言,一方面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 苟乐的结果。从此,北宋政府威风扫地,“岁币”成为北 宋人民的负担; 3、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宋太祖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才 起防御政策
宋太宗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 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宋真宗
二、过程
澶渊之盟
辽与北宋的和战
时间: 宋真宗时
盟约双方: 北宋和辽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
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
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辽与北宋的和战
小结
宋太祖:友好关系

、 北宋与辽 宋太宗:防御政策
西

宋真宗:“澶渊之盟”

民族关系 的特点:

元昊时期,多次进攻北宋 战 和
宋 北宋与西夏

宋夏和约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 的威力。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 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 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 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 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16、即使 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 去。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 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25、能 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 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0、一个崇高 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32、您得相 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33、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 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 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 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42、生命里最重 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 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44、有志者事竟成。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我终 生的等待,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能力可以慢 慢锻炼,经验可以慢慢积累,热情不可以没有。不管什么东西,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出世间的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24张PPT)

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幽云十六州】 耶律德光在位时,契丹从 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 十六州,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北 方的屏障。 幽云十六州位置在何处?
结合地图,谈一谈幽云 十六州有多重要?
幽云十六州所辖土地囊 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 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 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 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 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 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澶州之战】
澶 州
东京
宋真宗
寇准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从性质方面谈谈如何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 战争? 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 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流。
4.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 6.“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 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 .女真族 C .汉族 D .匈奴族
基础巩固
1.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辽 D.元 )
2.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 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是( ) 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 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

人教部编版七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27张PPT)
西夏王陵
建立时间: 916年 契 丹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 辽
都城:京临潢府 )
建立时间:1038年 西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
北 建立时间:960年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 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立 了西夏文字。
西 夏 文 字
西夏货币
请大家阅读教材p36页,讨论宋夏之间的关系
辽军,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后来北宋和西夏和谈,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 4、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的影响:
北宋边境地区出现了百余年的稳定局面,有利于双方人民的生产、 生活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 建立时间:960年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
阿保机建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取得了什么成果?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燕云十六州
耶律阿保机的儿子 辽太宗耶律德光帮助 后唐将领石敬瑭建立 后晋,石敬瑭割让了 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从此,与中原政权冲 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着友好关系, 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在位期间,发动数次 试图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对辽战争,均以失败 告终。此后,北宋只好采取防御态势。
北 宋
战:西夏军队不断进攻北宋,宋朝被动
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

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
关 系
和: 宋夏议和 议和后,宋夏边境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31张PPT)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共31张PPT)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
冲, 打败宋军
元+昊
快逃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和
咱们议和吧


真的?好吧
议和就议和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和
西
称臣



岁币
课堂总结

西夏
(916年 契丹 阿保机 上京)
(1038年 党项 宋夏和议
澶渊之盟
元昊 兴庆)
北宋
(960—1127年)
课后活动
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 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答: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余年,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谣反映了民 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 活有什么影响?
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 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 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 的交流和发展。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 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 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C.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人版斗教部争编的不利局面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措施),国 力不断增强(作用)。
辽(契丹族) 上 京 临 潢府
东京
北宋 (汉族)
二、党 项 族
1、国 号: 大 夏 (史称西夏) 2、建立者: 元 昊 3、时 间: 11世纪前期 4、都 城: 兴 庆 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选择题
1、北宋澶州之战的主战派宰相是
❖ A、李纲 ❖ B、文天祥
∨ ❖ C、寇准
❖ D、赵普
2、宋辽澶渊之盟在客观上起的重 要作用是
▪ A、增强了契丹的实力 ▪ B、延缓了北宋的灭亡 ▪ C、消除了民族矛盾
∨ ▪ D、维持了长期和平
三个政权
政权 民族 原生地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契丹 (辽)
契丹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 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 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 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 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
一、崛起与并立 二、战争与和平 三、交融与发展
一、崛起与并立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汉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契丹族
西夏 1038年 元昊
兴庆 党项族
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 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今 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 为主。
行营到处即为家,
辽河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辽的建立
2、耶律阿保机建国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改 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右),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图为辽太祖陵山门。
——
党 项 族
羌 族 的 一 支
西夏
宁夏银川市西郊、
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王陵, 距银川城区42公里,是 历代西夏帝王的陵墓。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共29张PPT)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共29张PPT)

探史明理
3.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 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 ❖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
争灾难; ❖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
经济文化交流; ❖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
总结提高
西夏(党项) 1038年 元昊 兴庆

辽(契丹)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和 澶澶 渊渊

之之
盟战
北宋(汉)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部编人教版
二、西夏 北宋之间的 战争与和平
建立时间:1038年
西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 916年
契 丹 (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辽 )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破坏双方的正常生产和贸易
3.宋夏和议的时间和内容分别 是什么?
1044年
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 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 边境贸易市场。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生产和 贸易的发展
西夏
西夏是指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 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西夏 处西凉地区,是游牧民族,经济并不发达,西夏 经济的来源是靠侵占宋的土地而成的。宋仁宗时 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 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 是儒家文化。西夏末期,朝政长期处于内乱之中, 政敌和宗党间的斗争激烈。蒙古汗国建立后,几 次征讨西夏,经过长期的抗争,西夏于公元1227 年被蒙古所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 辽、西夏与北 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
道辽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约的 内容及影响
3.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 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各民族长期交往、 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 会的进步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 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澶渊之盟之后)……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 能从双方贸易中活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 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宋朝以屈辱换取苟安” ——范文澜《中国通史》
对北宋来说是屈 辱的条约,给辽 岁币加重了北宋 人民的经济负担
都城 上京临潢府 开封 兴庆府
民族 契丹族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汉族 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阅读教材(P35.36)
1.完成表格 2.澶(chán)渊之盟的内容、影响
北宋
战?和?

宋初 宋太祖晚年
宋太宗 宋真宗
战 和 战 先战后
辽太宗 辽 辽 辽
燕云十六州有
宋辽地形图 辽
多重要?
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
契丹族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 之一,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 的游牧生活
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
行营到处即为家,
qiong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tian
四时畋猎是生涯。
记忆大比拼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政权 辽(契丹) 北宋 西夏
时间 10世纪初 960
11世纪前期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2分钟)
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
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 10世纪初(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huáng)府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仿效唐宋制度,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合作展示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 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 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 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 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中的“二敌”分别是指什么政 权?请结合材料,分别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概况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
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
要塞与天然屏障。这
一地区的丧失,使长
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

作用,致使华北大平
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
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消极防御
结合第六课的知识想一 想,宋军北伐失利,跟 北宋的什么政策有关?
重文轻武
澶州之战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直逼黄河岸边 的澶州(澶渊)城,都城开封局势危急。
辽(契丹)、西夏 政治:政权并立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2000多年来,各民族一起缔造了我们的疆土, 一起创立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民族在文化上彼 此影响,相互吸收,最终形成了多来源、多层次 的文化。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契丹族和党项族 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少数民族在不断的向汉文 明学习的过程中,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 2.宋夏和约的内容、影响








文 明
文 明
四、民族交融
契丹大字
契丹小字
四、民族交融
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也有影响
契丹与宋的交往日益密切
乳酪传入中原 契丹服装在中原流行
幽燕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经 常通婚,不少汉人为儿孙起 契丹名字
四、民族交融
西夏文物
西夏与宋的交往日益密切
澶州
开封
宋真宗
御驾亲征 打退辽军
, ?——
岂则然请
能人后圣
保心北骑 深 入
倘 若 采 用 此
策 之 人 斩 首
天二祭
下策旗
, , ,
寇准
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
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即为岁币
榷场:边境 交界处开设 的贸易场所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分钟)
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 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2.后来西夏为什么 与北宋议和?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 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记忆大比拼
B、南京(幽州)—今江苏南京
C、长安—今陕西西安
D、兴庆—今宁夏银川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 了全国。 ( )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 ()
3、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
的战争。( ) 中华民族的内部战争
4、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 排列的。( )
我能行
1. 10世纪初,定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少数
民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B )
A鲜卑 B契丹 C女真D蒙古
C 2. 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B 3.下列古今地名对应不正确的是( ) A、涿郡—今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