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原文

报任安书原文一、内容介绍本文为中国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的《报任安书》的原文。
该文以书信形式表达了元稹对好友任安的思念之情,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二、报任安书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下,寒梅着花未?已见满关河,更有明朝翠微省。
误落尘网中,三年得五马。
之官谁与共,平生在长安。
杨花犹共老,飞尽不开颜。
明朝唐府少,永咏秦兵骑。
未觉汉将落,曾依碧涧住。
无言守千金,固毋为此辞。
愿得一衣裳,寄归故乡妻。
杜穷建平坏,何必学凡陈?云师过其门,杂诣有馀纷。
一日为郎史,志当量小恩。
蝇贪犹未已,蛇厌亦将繁。
勋业有馀地,为山更堪岐。
贵贱交所在,悲欢常在时。
幸有心无斑,月露飞华霓。
报德西山边,寄书南海滨。
君来杨柳岸,松下屐齿单。
去日江城子,烟村四五垣。
穷愁不能寐,坐坛依夜坛。
无言谁会意,汉主青琐池。
从无酒封印, 有尘满襟。
唯有古杉松,尚欣冰霜心。
一夜庄前信,千里骚人吟。
建章欧门前,祂筑天下林。
月光笼晓冢,寒薄自飘蓁。
报国儿郎去,应悲山上阴。
忠贞结在云,称道得左辰。
纵万人之众,寄舍当如吟。
三、文章分析该文是元稹给好友任安写的一封书信,全文共29句,字数较少,但意境深远。
元稹通过描绘故乡梅花的凄美景象、表达对好友思念之情的期盼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文章开头的两句话中,元稹问任安是否知道故乡的事情,隐含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他描述了满目的关河和明朝的翠微省,表达了对异乡的不适和对家乡的思念。
接下来,元稹用寓言形式,通过提及老去的杨花和飞尽不开颜的梅花,暗喻了自己和友情的脆弱与珍贵。
在接下来的几句话中,元稹以诗人的视角,描绘了唐朝的官场和社会风貌,以及自己对官职的不看重,展现了自己的坚定志向和对功名的淡漠。
他对贪污腐败的盛行感到痛心,呼吁人们要有清廉之心。
他同时也表达了对山川和自然环境的喜爱。
最后,元稹表达了自己对古杉松的赞赏,以及对友情和家乡的期盼。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报任安书详细注释

报任安书详细注释
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注释:
报:音bào,回答,报答。
任:远离、离别,放任、任凭。
安:平安、安定。
书:信函。
一枝:表示信函的信纸。
冰:比喻冰冷的境地,此处代指陌生人。
解语:解释言语,意为解释信函中的话。
含娇:含蓄的表达。
透翠:透过翠玉(古代邮局的称呼)寄达。
报任安书的意思是写一封回信答复远离之人,希望他平安,同时也表达对他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中的“一枝冰”意味着信函,作者通过这封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诗意流畅,表达深刻,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报任安书》原文、翻译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0仆非敢如此也0仆虽罢驽,亦卷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尚卜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 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直答,会东从上来,又追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氤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钠不可为讳,是!卜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潸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说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结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帷: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定。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部卜常网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多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盘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文: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古来富贵的人名字已经摩灭的无法记清楚,只有那些潇洒不羁有性格的人可以被后世称赞。
文王被幽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命运困穷才撰写《春秋》;屈原被流放,才创作《离骚》;左丘明眼睛坏了,才写作《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才修成《兵法》;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时创作的。
这些人物都心情郁闷纠结,不能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所以记述过去的事情,让后来的人理解自己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
司马迁
辛苦遭逢起一“刑”
一封蘸满哀情的书信 一次面临生死的抉择 一段脱于流俗的真情
第一部分(第一段):
司马迁再拜言 拜两拜 意气勤勤恳恳 情义
诚挚恳切 若望仆不相师 怨望 效法 请略陈固陋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 阙然久不报 隔了很久 回复 幸勿为过 责备 谦辞与敬辞 牛马走、辱、幸、足下
★“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
作者寓悲愤于自贬。
★最后与开端想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
“推贤进士”的苦衷。
读书贵有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用自己的人生实践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找 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 精神财富和人生启示。司马迁从古人身上汲取了 活下去的勇气,那么,从司马迁身上,我们又能 有哪些启发呢? 活着,给自己一个理由 逆境成才 信念,生命的支撑……
第五段重点句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 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即使再经历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 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 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 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 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
人生自古谁无死
司马迁——幽于粪土,私心不尽——发愤著书——《史记》
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史记》记录的时间: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2.《史记》的内容: 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 3.《史记》的写作目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四段 小结
介绍《史记》的有关情况:方法、篇数、篇目、 特点等,更主要的是说明自己著书的原委和宗旨, 以及忍辱成就此书后的最大意愿,而这些又都“难 为俗人言也”。
文句翻译
1、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 务。 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 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 2、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 如此也。 如果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 而附和俗人的看法,那我并非如此。
第二段 重点字词
妻子 且勇者不必死节 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所以……者,……也 恨私心有所不尽 文采不表于后世
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通“磨”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思垂空文以自见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之责
通“债”
报任安书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情义。今,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勤劳而踏实 2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3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古,陷身。今,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古,不同寻常。 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5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 今,卑鄙龌龊, 不文明 6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古,说话。 今,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 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 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如今少卿却以推荐贤能之士教导我,这岂 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尽管我(也) 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 (但是)没有用处,不能被世俗之人相信, 恰恰只能招致侮辱罢了。
第五段具体写了痛苦的原因、表现,说自己已形同 宦官,又不能引退隐居,只能在世上隐忍苟活,实 在无法推贤进士,也不想用言辞自饰,是非功过, 只有死后乃定,又一次陈述其苦衷。
第三段 重点句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 称焉。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 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 来者。
◎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 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 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
古今异义,妻室和儿女 必:一定;死:为动用法 生死;分别,界限 ……的原因,是…… 遗憾,痛惜;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死——免于缧绁之苦,身残之辱,死节 生——怕死?
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 颇识去就之分
之不得已仍隐忍苟活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世也。 信、达: 我隐忍苟活,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 而不自杀的原因,是痛惜我有没完成的志愿, 平平庸庸地死去而文采不能在后世表露出来。 美: 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 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 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 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今词义不同
报任安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介词,用 •以通其狂惑 表目的,用来 •及以至是 已经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连词表结果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是以,因此 •仆以口语遇此祸
因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与所合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