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广西教师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试卷模拟试题和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练习卷一、单选题1.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回退现象D.高原现象答案:D解析: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发展到某一阶段,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被称为高原现象。
如果个体继续努力,一段时间后,又会逐渐进步。
专家点拨:“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
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技能学习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
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止不前的现象,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
2.“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差异性B.可变性C.稳定性D.不平衡性答案:D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错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
强调的是学习要抓住关键期,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故选D。
3.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
A.式与方程C.图形与位置D.探索规律答案:D解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探索规律。
4.根据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的三个层面分别是()。
A.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B.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C.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D.学校教学系统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答案:A解析:根据现代基础教育的学校教育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
201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3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跌倒,膝盖擦伤并有少量出血点,教师应采取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
A.用纸巾盖上伤口,电话家长B.用清洁水冲洗伤口,盖上消毒纱布C.用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注意保暖D.冷毛巾敷伤口,立即送医院2.对童年时期,用直观教学属于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3.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体育课B.课外体育锻炼C.体育竞赛D.运动队训练4.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
A.国民制度学制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管理体制D.学校教育结构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
A.决定作用B.动力作用C.主导作用D.基础作用6.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
A.时间模式B.过程模式C.环境模式D.目标模式7.目前我国小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 )。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与综合相结合14.苟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15.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这类学习动机属于( )。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B.间接的远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16.教师对学生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属于( )。
A.绝对性评价B.个体内差异评价C.甄别评价D.相对评价17.当师生、生生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级的组织比较健全时,该班集体的发展处于(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3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复习资料及答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3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面考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2.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杨贤江D.徐特立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4.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梅依曼D.洛克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为()。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6.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智育活动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7.“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8.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9.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C.教学与发展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封建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11.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D.长期性12.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A.深化课堂教学B.培养竞赛人才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13.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称为()。
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陈述性知识14.奥苏伯尔提出的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是()。
2013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上半年统考真题及答案

2013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跌倒,膝盖擦伤并有少量出血点,教师应采取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
A.用纸巾盖上伤口,电话家长B.用清洁水冲洗伤口,盖上消毒纱布C.用止血带绑在伤口上方,注意保暖D.冷毛巾敷伤口,立即送医院2.对童年时期,用直观教学属于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3.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体育课B.课外体育锻炼C.体育竞赛D.运动队训练4.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
A.国民制度学制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管理体制D.学校教育结构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
A.决定作用B.动力作用C.主导作用D.基础作用6.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
A.时间模式B.过程模式C.环境模式D.目标模式7.目前我国小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是( )。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与综合相结合14.苟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15.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鼓励而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这类学习动机属于( )。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B.间接的远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16.教师对学生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属于( )。
A.绝对性评价B.个体内差异评价C.甄别评价D.相对评价17.当师生、生生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级的组织比较健全时,该班集体的发展处于( )。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单选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A.联结主义学习理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结构主义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参考解析: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倡导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其中,其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单选题]目前我国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A.融合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参考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是单科形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故选D。
3[单选题]在儿童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
A.记忆B.思维C.感知D.注意参考解析:新生儿时,嗔觉、味觉已经有所发展,此时也有了听觉,之后,其他的感知觉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4[单选题] "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
"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A.教学科目B.经验获得C.社会改造D.预期的学习结果参考解析:从题干可以得出,有关课程定义中的其中之一的观点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即要把重点从手段转向目的。
这要求课程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
5[单选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授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选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A.甄别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安置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参考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
2013年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
A.联结主义学习理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C.结构主义学习理论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参考答案:D2、目前我国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
A.融合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参考答案:D3、在儿童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 )。
A.记忆B.思维C.感知性D.注意参考答案:C4、“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
A.教学科目B.经验获得C.社会改造D.预期的学习结果参考答案:D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授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选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
A.甄别性B.形成性C.安置性D.总结性参考答案:B6、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他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
A.组织B.复制C.资源管理D.精细加工参考答案:A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话出自于( )。
A.《论语》B.《大学》C.《孟子》D.《学记》参考答案:D8、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可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 )。
A.道德情感B.道德认识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C9、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士楷模”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B.徐特立C.蔡元培D.杨贤江参考答案:C10、通过对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是( )。
A.行为分析B.文献分析C.作品分析D.调查分析参考答案:C11、发挥教育合力必须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 )①家庭教育②学校教育③社会教育④自我教育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参考答案:D12、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学家是(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试卷模拟试题与解析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练习卷一、单选题1.假如小学生被狗咬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处理方式是()。
A.立即包扎伤口B.在伤口的近心端用绳子扎紧C.用肥皂水、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等冲洗伤口D.不作处理,直接送往医院答案:C解析:被狗咬伤后,应用肥皂水和双阳水彻底清洗伤口,不要盖住伤口让它开放。
然后去医院注射狂犬疫苗。
2.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是( )。
A.加涅B.罗森塔尔C.戴尔D.波斯纳答案:D解析: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故选D。
3.与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中的强、平衡而不灵活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
A.安静型B.弱型C.不可遏制型D.活泼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其中对应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活动类型是安静型。
4.节俭属于性格的()特征。
A.态度B.行为C.意志D.情感答案:A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
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5.杨老师在教授生字词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有丢笔少画的现象,于是把“小学生丢笔少画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根据在工作中收集整理的资料提出可能的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并实施教学措施,并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学行动方案。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教育实验法B.教育行动研究C.教育叙事研究D.个案研究法答案:B解析: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目的在改善教育专业的实践,采取批判、自省、质疑的研究精神,借以实践其教育理想并获得专业成长与提升的一种研究。
6.课堂上,老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出现了故事讲述、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
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
A.行为性目标?B.普遍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生成性目标答案:C解析:普遍性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2013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下半年统考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A.结构主义学习理论B.建构主义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2、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
A.西周B.春秋战国C.夏朝D.殷商3、“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A.教学科目B.社会改造C.经验获得D.预期学习效果4、小学教师引导学生按偏旁部首归类识字,他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组织策略D.复述策略5、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A.杨贤江B.徐特立C.蔡元培D.陶行知6、小学三(1)班班主任李老师用了一支比较别致的笔,不久全班多数同学也用上了和李老师一样的笔,这说明小学生具有()。
A.依赖性B.向师性C.接受性D.可塑性7、皮亚杰认为,个体适应环境的方式是()A.尝试与顿悟B.同化与顺应C.平衡与守恒D.刺激与反应8、发挥教育合力必须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A.124B.134C.123D.2349、目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教学B.分组教学C.复式教学D.个别教学10、“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出自()。
A.大学B.论语C.学记D.孟子11、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学家是()。
A.布鲁姆B.奥苏贝尔C.杜威D.布鲁纳1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配置性评价D.甄别性评价13、儿童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是()A.注意B.感知觉C.思维D.记忆14、编写小学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标准B.课程目标C.课程方案D.课程计划15、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融合课程16、通过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是()A.作品分析B.文献分析C.行为分析D.调查分析17、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互补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18、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19、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A.挫折现象B.回退现象C.抑制现象D.高原现象20、“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的这句话旨在说明教育是()A.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C.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二、简答题2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2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材料分析题23、图一高压线下放风筝图二空手插电座图三电压箱攀爬图四湿布擦插座(1)图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2)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24、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小学老师感慨地说:“如今的孩子,虽然年龄小,可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却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广西教师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孟子》中“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其中“校、序、庠、学”都是指( )。
A.教师
B.学校名称
C.私塾
D.六艺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3.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4.(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5.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
A.场依存型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6.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
8.( )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A.直接强化
B.外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
A.交往能力
B.管理能力
C.学习能力
D.研究能力
10.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 )。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12.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13.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 )。
A.指导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接受法
14.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5.( )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
3.教师应如何备课?
4.简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
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2.桌五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
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音、形、义三者结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略。
2.B[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3.D[解析]语文、数学、外语等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
4.B[解析]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强调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5.D[解析]略。
6.D[解析]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论。
7.D[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
8.C[解析]略。
9.D[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10.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11.A[解析]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
12.C[解析]略。
13.C[解析]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发现法,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
14.B[解析]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是由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15.B[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答案要点](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答案要点](1)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
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4.[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答案要点](1)教师促成的纪律。
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
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三、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
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
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
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
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的。
2.[答案要点](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
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学设计题
[提示]音、形、义三部分综合考虑,左的字音难点、左右字形的比较、左右方位的辨析、词语的积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