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共65页

合集下载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50年代中期)--—奠基1、新中国初期制定外交政策、方针的依据:①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②以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走向对峙。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平等基础上重新建立外交关系。

→这就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②“一边倒”: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4、新中国的外交成就:A、苏联等17个国家相继与新中国建交。

B、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访问。

C、1950.2.14中苏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加强忽然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D、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E、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F、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5、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1)“同”:与会各国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等等(2)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精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精品)

1972年 28日 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又称《上海公报》)。这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 (又称《上海公报》)。这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 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 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 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第三步: 第三步:小球推动大球
乒乓球在中美建交史上扮演了 乒乓球在中美建交史上扮演了 破冰者”的角色。庄则栋则是 “破冰者”的角色。庄则栋则是 乒乓外交”中的关键人物。 “乒乓外交”中的关键人物。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 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 1971年 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班车, 行。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中国队班车,庄则栋主动上 前向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礼物。 前向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礼物。在中美关系尚未恢 复的年代, 复的年代,这样的举动很快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 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 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 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 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 的“乒乓外交 ”
5、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会议对我国外交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 立了外交关系
二、拨云见日 ------70年代的中国外交 年代的中国外交
1.突破之一-------重返联合国 .突破之一 重返联合国
2.突破之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关键 .突破之二 中美关系正常化(关键 中美关系正常化 关键)

专题五复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复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一、七十年代外交关系突破背景: 中美关系: 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但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1965年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国飞机 1969年入侵中国边界的苏联士兵
中苏关系:友好合作到恶化 第三世界崛起并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二、突破史实
1、重返联合国
为什么乔 冠华会发 出如此爽 朗自信的 大笑?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国建立友好关系 ——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1950)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3、日内瓦会议
4、万隆会议
1954
195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和 平 共 处
平 平 等 等 互 互 惠 利
互 不 干 涉 内 政
互 不 侵 犯
领互 互 土相 相 完尊 尊 整 重 重 主 领 权 土 和 主 权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996年:”上海五国机制“(中、俄、哈、吉、 塔)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乌 )
你知道吗?
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外交目标 是什么?
加强安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 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 推进经济合作。促进成员国经济共同发 展。 开展人文合作。增进成员国人民的相互 了解和友谊。
2、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 大作用
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 景
1972年
美国 中国 苏联
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 面临苏联压力 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和日本对美国提出挑战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美国孤立政策的失败
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部分【专题学习目标】要求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上的努力、坚持的原则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培养学生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分析新中国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采取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进而了解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近中国的过程。

试着让学生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分析在当代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应该如何开展外交工作和外交活动。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一)整体感知(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产生和调整的原因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世界局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处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冷战的国际局势中,美国顽固的坚持扼杀新中国的立场,因而中国寻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同时,谋求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实行“一边倒”战略,以保障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避免中国在新的世界局势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中国在五十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影响很大,成为处理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当苏联干涉中国内政,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时,我国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完整,苏联的霸权主义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

当美苏两国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因而美国想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而中国也正好可以藉此实现自己国际地位的提高,扩大国际交往,实现国家的统一,应付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因而使二者关系的改善和最终走向正常化成为可能。

同时,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维护世界的和平,中国采取从日本经欧洲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它对于缓和中国在国家安全上的紧张形势,促进中美关系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时,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共领导人认为这是制约战争的因素,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因而对国内、国际战略做出了新的调整,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原因:
(2)过程:
时间
事件
意义1971年4月1来自71年7月1972年2月
1978年12月
1979年1月1日
(3)影响: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2)史实:1
(3)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具体表现:提出:内容:
2.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与修改:(2)内容:(3)意义:
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原因:
(2)史实:。
(3)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b c)(P90-91)

专题五·第一节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PPT课件

专题五·第一节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PPT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 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 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方针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 建新关系
一边倒
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清除—取缔
改变地位 独立自主
5.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5)
“万隆精神”
1949.10—1950.10 与17国建交
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 越南 印度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芬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 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保卫成果 保卫和平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 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 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从目的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 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 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三个阶段:
Ⅰ 新中国成立--20世纪60年代中期 外交原则的确立及其走向成熟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使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3)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致于孤立)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7国建交。

(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毛泽东、周恩来访苏,1950年2月,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b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首次提出。

c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d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a时间、地点:1954年,瑞士日内瓦b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c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出席万隆会议:a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万隆b会议性质: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c“求同存异”方针提出:①提出者:周恩来②内容:“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都要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

“异”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③意义:A、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

B、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1、中国重返联合国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直接原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欢迎关注@高考直通车:/gaokao96040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概念阐述】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的原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来的,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个方面的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够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所接受,是由于: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理论上维护了国际关系的法理基础,在实践中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处理国际关系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能够为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接受;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第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第五,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第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指明了方向。

二、“求同存异”的方针目的: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

含义: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作用: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万隆精神的形成。

三、乒乓外交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事件。

1971年3—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开赛前夕,周恩来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时要求在座的人“动动脑筋”,“接触许多国家的代表队”,“我们也可以请他们来比赛”。

比赛开始第一天,中国队乘巴士从住地去体育馆时,美国运动员科恩上来搭车,于是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和他握手、寒暄,并送他一块中国杭州织锦留作纪念。

这个细节被在场记者抓住,成为爆炸性新闻。

4月3日中国外交部以及国家体委就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问题向中央请示。

经过3天的反复考虑,毛泽东在比赛闭幕前夕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