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教版-生物-生物小高考实验总结
江苏小高考生物知识点资料

江苏小高考生物知识点资料一、植物的营养与生病防治在江苏小高考的生物考试中,植物的营养与生病防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植物的营养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和土壤中的养分吸收。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而土壤中的养分吸收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
江苏地处于温带湿润气候区,土壤肥沃,适合作物的种植。
因此,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合理的施肥和防治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
二、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另一个重要的考点是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江苏的生物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等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哺乳动物具有特化的牙齿结构和大脑,适合各自的食性和生活方式。
鸟类具有翅膀和羽毛,适应了空中生活,并具有良好的视觉和飞行能力。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具有鳞片和鳃等结构。
两栖类动物则具有适应性强的皮肤和肺呼吸等特点。
掌握这些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动物的生态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遗传与进化遗传与进化也是江苏小高考生物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传递和表现规律的科学。
通过了解遗传变异、突变、杂交等基本知识,可以理解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
而进化学则是研究生物种群适应环境变化、形成新的物种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深入了解进化的原理和机制,对于把握生命的发展和变化的趋势非常有帮助。
四、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最后一个考点是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
生命科学是指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而环境保护则是通过保护和修复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
在江苏小高考生物考试中,会涉及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物等知识。
特别是对于江苏这样一个工业化地区,环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因此,学生需要掌握生态平衡的原理,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总结江苏小高考生物知识点涉及了植物的营养与生病防治、动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以及生命科学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小高考生物知识点 苏州

小高考生物知识点苏州生物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发展、演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小高考中,生物是一个必考科目,对于提高成绩,掌握生物知识点十分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小高考有关的生物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遗传与进化遗传是生物学的基础,是指生物个体所拥有的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孟德尔遗传定律。
按照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基因介导着生物的遗传。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适者生存原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是演化的两大驱动力。
二、生物的组成与结构生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除了原核细胞外,细胞还分为真核细胞和质体。
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等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周期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线粒体是细胞内的“电厂”,负责产生能量;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的特有器官,主要参与光合作用。
三、生物的代谢与能量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能量从食物中获取,并通过新陈代谢过程释放。
新陈代谢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形式。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产生能量较多;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产生能量较少。
光合作用是生物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方式,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四、生物的繁殖与发育生物体通过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生殖细胞分为两类:精子和卵子。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是两种常见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通过配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在基因上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无性生殖是指通过无性生殖细胞直接产生新个体,保持基因的稳定性。
发育是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
在发育过程中,原始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
五、生物的生态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圈、食物链、生物群落、食物网等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定地区或群落中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生物实验总结

生物实验总结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生物实验,旨在加深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分析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探究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4. 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达调控。
5. 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证据。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植物细胞观察:取新鲜植物叶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2. 动物细胞观察:取动物组织样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细胞分裂实验:培养细胞,观察细胞分裂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 基因遗传实验: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分析遗传规律。
5. 生物多样性调查:收集生物样本,进行分类和鉴定,了解生物多样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细胞观察:观察到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结构,这些结构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2. 动物细胞观察:观察到动物细胞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结构,这些结构对于动物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 细胞分裂实验:观察到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证实了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4. 基因遗传实验:通过杂交实验,验证了孟德尔遗传定律,进一步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和表达调控。
5. 生物多样性调查:调查发现,生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多样性。
五、实验总结本次生物实验加深了我们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了生物学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于生物学研究的决心。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江苏高中小高考生物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第二节
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 正交还是反交 ,结 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 。这表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是隐性性状。
2.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 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 。
9.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 细胞 ,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10.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次级卵母细胞 , 小的叫做 极体 , 次级卵母细胞 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 体 ,因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 卵细胞 和三个 极体 。
7.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叫做基因 ,并提出了 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8.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
第二章第一节
1.减数分裂是进行 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 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 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 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第一节
1.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2.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 。
3.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
4.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在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
高考生物实验总结

高考生物实验总结1. 引言高考生物实验作为高考生物科目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本文将对我参加的高考生物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温度的敏感性。
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植物光合速率的测量,来了解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为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3.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如下:3.1 实验材料和仪器准备•实验材料:一盆健康生长的某植物、温度计、荧光光度计等。
•实验仪器:温度控制装置、荧光光度计。
3.2 实验组设置将盆栽分成几组,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例如常温组、高温组、低温组等。
3.3 实验操作•将荧光光度计置于一定距离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光强。
•依次将不同温度组的植物放置于荧光光度计下,记录下光合速率的数值。
•每组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4 数据处理使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例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绘制图表等。
4.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现线性增长的趋势;而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光合速率开始下降。
具体数据如下所示:温度(摄氏度)光合速率(单位)20 1025 1230 1535 1840 1745 145.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温度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在20℃至35℃的温度范围内,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光合作用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促使光合作用进行得更为迅速。
但当温度超过35℃时,光合速率开始下降,可能是光合作用酶的活性受到热敏性的影响而降低。
此外,根据实验结果还可以得出结论:- 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调控植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是很重要的。
- 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温度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光合速率产生负面影响。
江苏生物小高考知识点

江苏生物小高考知识点江苏生物小高考知识点是指江苏省小学生物学科的考试重点内容。
在小学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掌握和理解江苏生物小高考知识点,能够为同学们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一些江苏生物小高考知识点和相关内容。
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是具有生命特征的个体,包括有机体的组织、细胞、有且仅有的一套遗传信息(DNA),以及能够进行代谢和生长繁殖等特征。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在细胞内进行。
细胞根据是否有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3.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合成有机物质,利用根、茎、叶等器官进行吸收和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会经历种子、幼苗、成株等不同的生长阶段。
4.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经历胚胎、幼体、成体等不同的发育阶段。
不同动物会有不同的生殖方式,有的通过卵生、有些通过胎生或卵胎生等方式繁殖。
5.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不同,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适应性特征。
例如,动物会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不同的食性、生活方式和环境条件,而植物则通过生物的活跃和形态结构等适应生存。
6. 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生物种类繁多,根据物种的特征和进化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群。
生物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7.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生物种类和非生物要素组成的生态单位,其中包括生物群落、生物栖息地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
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8. 健康与卫生生物学中的健康与卫生是指保持身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相关知识。
生物学的学习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结构、各种疾病的防治和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
以上是江苏生物小高考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同学们在学习生物学科时,要重点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并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题的复习,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一、遗传实验1. 酵母实验:用酵母菌观察相关基因的遗传规律。
2. 玉米实验:观察玉米叶色、谷粒颜色的遗传规律。
3. 果蝇实验:观察果蝇眼色、翅膀形态等性状的遗传规律。
二、生理实验1. 生长发育实验:观察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 光合作用实验:通过实验测定光合作用速率、测定叶绿素含量等,了解光合作用过程。
3. 呼吸作用实验:通过观察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作用速率,了解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生态实验1. 水生生态实验:观察水生动植物在水体中的分布、消长变化等。
2. 林地生态实验:观察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林地生物多样性等。
3. 土壤生态实验:观察不同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小生物群落等。
四、细胞实验1. 酵母菌实验: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观察细胞分裂情况。
2. 植物细胞质分裂实验:通过根尖细胞观察植物细胞质分裂的过程。
3.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通过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了解细胞分裂的原理。
五、生物化学实验1. 蛋白质检测实验:通过检测蛋白质在反应中的滴加量,确定其浓度。
2. 酶的活性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酶的反应速率来了解酶的活性。
3. 糖的检测实验:通过观察糖在酶的作用下产生的反应来检测糖的存在。
六、进化实验1. 变异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情况,了解进化的规律。
2. 选择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种在特定条件下的选择过程,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
3. 适应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情况,了解物种的适应能力。
七、遗传工程实验1. 基因转殖实验: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生物,观察转基因生物的表型变化。
2. PCR实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标基因片段。
3. DNA测序实验:通过测序技术对基因序列进行测定,了解目标基因的具体序列。
八、免疫实验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通过观察酶标抗体和抗原的反应,检测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存在。
江苏高考生物实验题知识点

江苏高考生物实验题知识点高考生物实验题占据了高考生物试卷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掌握一些实验常识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
以下是江苏高考生物实验题常见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
1. 实验基本原理高考生物实验题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实验原理,包括如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步骤等等。
考生需要了解实验的基本流程,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2. 常见实验仪器与试剂在高考生物实验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实验仪器与试剂,比如显微镜、培养皿、离心机、PCR仪等等,考生需要了解这些仪器和试剂的基本原理和用途,并且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3. 实验技术与操作方法高考生物实验题需要考察考生的实验技术和实验操作方法,比如如何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如何进行细胞培养、如何制备DNA等等。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步骤,并且能够熟练地操作。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高考生物实验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实验数据,考生需要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数据,并进行适当的统计分析。
考生需要了解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例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进行相关性分析等等。
5. 实验设计与思维能力高考生物实验题也会考察考生的实验设计和思维能力,比如给出一组实验结果,要求考生根据这些结果来推断某种规律或者解释某种现象。
考生需要能够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灵活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
总结起来,江苏高考生物实验题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实验基本原理、常见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技术与操作方法、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实验设计与思维能力等。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通过多做实验题和模拟实验来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解题能力。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实验基础和丰富的实验经验,才能在高考生物实验中取得好的成绩。
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小高考实验总结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1.实验原理:(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50℃-60℃水浴加热约2分钟)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脂肪+苏丹Ⅳ染液-----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淀粉+碘---蓝色2.实验材料用具与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分析(1)还原糖的检测①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②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③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2)脂肪的检测①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②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3)蛋白质的检测①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②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注意:A、还原糖鉴定所需材料为苹果或梨匀浆,也可用白色甘蓝叶或白萝卜(原因:还原糖含量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无色)不能用西瓜、韭菜、胡萝卜,也不能用甘蔗非还原糖。
B、斐林试剂由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使用时,甲乙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现配现用),需水浴加热,故要用到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灯。
C、脂肪的鉴定,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故要用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还需用50%的酒精,作用是洗去浮色,因为苏丹Ⅲ(Ⅳ)溶于酒精。
观察时,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在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最薄处,移到视野的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调光圈,使视野变亮,调细准焦螺旋使清晰)D、双缩脲试剂由A液(0.1g/mlNaOH溶液)和B液(0.01g/mlCuSO4溶液)组成,使用时先注入A液1ml,摇匀后再注入4滴B液摇匀。
注意B液不能过量,而且不需加热。
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原理:成熟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具有一定浓度,能够渗透吸水和失水材料用具:紫色的洋葱鳞片叶(紫色是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便于观察);取蔗糖溶液浓度为0.3g/ml,大于此浓度(如0.5g/ml)细胞会过度失水死亡,而只出现质壁分离,加清水后不会复原方法步骤:(本实验因洋葱鳞片叶较大,故只需低倍镜观察即可)具体内容略实验结果分析:现象:蔗糖溶液中,中央液泡变小,颜色变深,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质壁分离)。
清水中,中央液泡恢复原来大小,颜色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质壁分离复原)。
结论:①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注意:①本实验还可证明细胞的死活(本实验要出现质壁分离或复原现象,细胞必须是活的);可大致测细胞液的浓度;证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证明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的,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②本实验的材料: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不能用于观察有丝分裂。
因为,该细胞为成熟细胞,不分裂,故看不到染色体。
考点提示:(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三、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原理: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的。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细胞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条件的改变会不会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呢?实验材料用具:试管、过氧化氢溶液、缓冲液(pH5.0 、pH6.0 、pH7.0 、pH8.0 )酵母菌液。
淀粉溶液、唾液、37℃温水、沸水、冰块、碘液。
(1)探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实验方法步骤:略实验结果分析:说明温度过高和过低均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在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才最高。
(2)探究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实验方法步骤: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气泡多的试管中酶活性越高。
只有在适宜PH条件下酶的活性才最高。
考点提示:(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淀粉已完全水解(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值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四、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实验原理:(1)提取原理:绿叶中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丙酮、汽油);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2)分离原理:(纸层析法)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从而使各种色素随之分离。
2.实验材料用具、实验方法步骤(1)提取色素①称取绿叶:选材要求:鲜嫩、颜色深的绿叶(原因: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②剪碎:便于研磨③研磨:加SiO2——研磨充分;加CaCO3——(中和植物细胞中的有机酸,)防止色素分子被破坏;加10ml无水乙醇或丙酮;溶解色素。
要求:迅速(无水乙醇具有挥发性)充分(使色素从叶绿体中充分释放,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④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不能用滤纸,色素会吸附在滤纸上)⑤收集滤液: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住(防止滤液挥发)(2)制备滤纸条(3)画滤液细线①沿铅笔线画一条细且均匀的滤液细线(要求:细、直使各色素扩散的起点相同)②待滤液干后,再画二、三次(干后再画:如不干,滤液细线会过粗,再画二、三次:画线上色素含量低;增加色素的含量)(4)色素分离:将滤纸条插入有3ml层析液的试管中,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①滤液细线不要触及层析液,否则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于层析液中,就不会再滤纸上扩散开来,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②试管口用棉塞塞紧,层析液具有挥发性(5)观察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色素带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相距间距最大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色素带最窄的是胡萝卜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五、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2.实验设计:装置见一轮复习讲义(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20g新鲜食用酵母菌+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分别放入锥形瓶A和B(培养液加葡萄糖是保证酵母菌在整个过程中能正常生活)(2)检验CO2的产生:①将装置甲连接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的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即保证了O2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的锥形瓶,以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②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气耗完,再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3)检测酒精的产生:自A、B中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溶液,分别注入1号、2号干净的试管中,在1号、2号试管中各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并轻轻振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及分析:(1)现象:甲、乙装置石灰水都变浑浊,装置甲浑浊快且程度高。
2号试管由橙色变成灰绿色,1号试管不变色(2)分析:①酵母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产生CO2②酵母菌有氧比无氧时放出的CO2多且快③无氧时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3)实验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CO2六、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实验原理:(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
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时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高倍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各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
2.材料用具:(1)洋葱(可用葱、蒜代替)(染色体数目少、易观察)(2)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2)解离液(15%的盐酸、95%的酒精1:1等量混合)、0.01g/ml或0.02g/ml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3.方法步骤:(1)根尖培养:装置要置于温暖处,常换水,待根长约5cm时,取生长健壮的根尖用(因为细胞分裂和生长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