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评估研究进展
从西南干旱看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完善

那么在 中国目前的制度和 市场环 境下 ,究竟 有哪 些战略 是可供 民营中小企业选择的呢 1 . 资源导向性战略 所谓资源 导向型战略是指 中小企业依赖本地 区不太适宜大企 业 发 展需要 的资源条件 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类型 。其中 的1 资源条 件 主要 是指本地区 的特有 资源 , 如旅游 资源 、 矿产 资源 、 才人 力资 人 源 。企业可以具体从事地区资源开发 、 旅游服务业 、 特产品及工艺品 的开发生产及 贸易活动 。 2 业结构导 向型战略 产 所谓产业结构导向型战略是指中小企业根据产业结构变动以及 目前产业结构某一方面的1 薄弱之处而制定本企业 的长远发展规划和 措施。这一战略的成功关键在 于企业是否能抓住 产业结构中空缺或 薄弱之处 , 本企业成为产 业链 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使 从而得到稳 定 的 发 展 。 ~般 可 有 以 下 几 种 选 择 : () 1根据 社会 经济发展 中产 品变动 的总体趋 势及 本地区情况 , 选 择处于上升 、 扩展阶段 的产业 、 行业部 门, 确定企业 的生产经营方 向; () 2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来确定企业 的发展方向 ; () 3进入新兴行业 , “ 在 前沿” 领域寻求获得优势及发展 的机遇 ; () 4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 向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 3“ 缝 ” 求 发 展 型 战略 . 夹 中
量和作用 。
关键词 : 两南干旱 ; 自然灾害救助体系 ; 农业防范体 系;自然 灾 害 救 助 的 现 状
1自然 灾 害 救 助 . “ 自然灾 害” 是人类依赖 的自然 界中所发生 的异常 现象 , 旱是 干
续 26 2 天无雨使得全省有 8 个 县( 、 沦陷 为重度受灾 , 4 市 区) 旱情达到 特重级 , 受灾总人 口 到 12 万人。 年 前, 达 78 5 曾经对广东珠江 “ 压咸补 淡应急调水 ” 的贵 州黔西 南地区 , 如今成 了本次贵州百年不遇大干旱
西南地区连年干旱气象地理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

西南地区连年干旱气象地理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建议孙洪泉;高辉;张海滨【摘要】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连年干旱,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西南地区干旱灾害具有受灾面积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连年受灾以及因旱农村饮水困难突出和农业因旱成灾率高、损失大等特点.从地理和气象角度分析,西南地区连年干旱灾害是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质和地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致.建议今后从加强水源工程建设、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等几个方面提高该地区的抗旱能力.【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西南地区;干旱;气象地理;应对措施【作者】孙洪泉;高辉;张海滨【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西南地区(特指云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特别是贵州、云南两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气候以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主,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00~1600mm,水资源相对丰富。
近年,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频繁发生。
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上旬,云南、四川、重庆和贵州西部等地又一次遭受严重干旱,3月中下旬以后旱情才略有缓解,局部地区旱情仍在持续。
云南、四川省分别启动了抗旱Ⅱ级、Ⅲ级应急响应。
西南五省作为水资源丰沛地区近几年遭受连年干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本文在对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灾害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干旱灾害的机理入手,分别从地理、气象和经济社会等角度对旱灾成因进行剖析,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一、西南地区近几年干旱灾害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共发生9次严重及特大干旱灾害,其中1950—1989年 3次,1990—2012年 6次,2006—2012年仅7年间,共发生严重及特大干旱灾害4次,发生频率高达57.1%,严重及以上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西南地区近500年旱涝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的旱涝 等 级 则 依 据 中 国气 象 局 《 中 国地 面 降 水 月 值
0 . 5 。 × 0 . 5 。 格 点数 据集 V 2 . 0 》 提供 的实测 降 雨量 计 算
导 科技 专 项 ( XDA 0 5 1 1 0 1 0 2)
作者简介 : 程雨春 , 男, 主 要 从 事 水 文 水 资 源研 究 。 E—ma i l : h y z x c y c 5 8 @s i n a . t o m 通讯作者 : 杨传 国, 男,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 从 事 水 文 水 资 源研 究 。E—m a i l : c g y a n g @h h u . e d u . c a
第1 I期
程雨春 , 等: 我 国 西 南地 区近 5 0 0年 旱 涝 事 件 时 空 演 变 特 征
7
对 1 6~ 2 O世 纪 每 1 0 0 a的数 据 进 行 频 率 统计 分 析可知( 见图 3 ) , 除l 6世 纪 外 , 其 余 各个 世 纪 均 呈 现 出偏 湿 的现象 , 偏态 系数 c s 值 均 小 于零 。尤其 是 1 8 ,
收稿 日期 : 2 0 1 5—0 2—1 0
图 1 西南地 区 1 4 7 0年 以来 的 旱 涝 等 级
基 金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 1 1 0 1 0 1 6, 4 1 4 7 1 0 1 6 ) ; 公益行 业 ( 气 象) 科研 专项 ( G Y H Y 2 0 1 4 0 6 0 2 1 ) ; 中 国科 学 院 战略 性 先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修正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修正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蒋竹将;余君【期刊名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1)001【摘要】为了研究气象干旱指数对西南干旱的监测状况,及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本文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提出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计算方法,以西南地区在2009/2010年的干旱事件为例,对CI指数公式进行分析和修正,验证了修正后的CI指数有较好的适用性,对2009/2010年干旱事件的空间演变特征反映清晰,与实际旱情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在干旱等级方面有较好的反映,较其他的干旱指数监测效果更好.【总页数】9页(P138-146)【作者】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蒋竹将;余君【作者单位】重庆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重庆401147;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22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225;重庆市渝北区气象局,重庆401120;重庆市渝北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重庆401120;重庆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重庆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6【相关文献】1.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修正及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 [J], 赵海燕;高歌;张培群;延晓冬2.C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宁夏的本地化修正及应用 [J], 王素艳;郑广芬;李欣;李政林;杨建玲;冯建民3.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海南岛干旱特征分析 [J], 张亚杰;陈升孛;吴胜安;邢彩盈4.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改进及其适用性分析 [J], 陈家宁;孙怀卫;王建鹏;廖卫红;陈皓锐5.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干旱状况分析——以锡林河流域为例 [J], 王慧敏;郝祥云;朱仲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干旱_??????

西南干旱
西南地区干旱是指中国西南地区长期缺乏降水水资源,导致土地和植被水分严重不足的现象。
西南干旱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其中以云南和贵州最为突出。
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天气系统影响: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山和高原地带,云雾频繁,气候湿润度低,降水相对较少。
同时,在夏季风较弱的情况下,气候干燥且缺乏有效的降水供应。
2. 地形和地势差异:西南地区地势高差大,从高山地区到盆地地区,地形起伏剧烈,地表水流很快,灌溉和水资源调控相对困难。
3.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重度开发和利用:近年来,随着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面临巨大压力。
西南地区干旱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缓解西南地区干旱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水资源的调节和利用力度,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
同时,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应对干旱的能力和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西南干旱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进展

几 十 年来 西南 干 旱 的 观测 事 实 和特 征 , 然 后对 干旱 成 因研 究 进 行 了
在 全球 变 暖背 景 下, 中国极 端 天 气 气候 事件频发 . 近年 来 , 发 生在 中 国西 南 的严 重干旱事件 给 当地造 成 了重大的 经
济损 失 和 严 重 的 社 会 影 响 , 引起 政 府 部
门和科 学界 的高度重视. 因此 , 总结 西南 干旱的观测事 实和规律 , 探 讨干旱 成 因, 为西南干旱 的预 测 预警提 供 依 据 , 是 一
至今 这几个 时 间段 是西 南 5省 旱灾 频 繁 发 生 的 时期 , 即 间隔 1 0 a左
作者简介 庞晶 , 女, 硕士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大气环
境. p a n n i n g 5 8 2 @1 2 6 . c o n r
覃军( 通 信作 者 ) , 男, 博士, 高级工程 师 , 硕 士生导 师, 主要从事大气环流异常与气候 变
1 2 8
P AN G J i n g , e t a 1 . Ad v a n c e s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a u s e s o f d r o u g h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o u t h we s t C h i n a
以及西 南部 分地 区 发生 严 重 伏 秋 连 旱 ; 2 0 0 5年 华 南 南 部 出 现严 重 的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2009~2010年西南干旱的应用

第 2 卷第 3 7 期 21 0 2年 6月
成
都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Vl. 7 No 3 0 2 1 .
J URNA O C NG U VE S T OF I O M A O T C O L F HE D UNI R I Y NF R TI N E HNO OG L Y
Jn 2 1 u . 02
降水百分率 , 二是降水量小于某一阀值的连续天数 , 三是以降水 、 温度为变量的公式 , 另外还有 以持续降水短缺作 为因子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 ,9 5 ,a e 提出了 P S 指数 , 16 年 P l r m DI 这是干旱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 至今仍在广泛应 用。2 世纪末 , 0 美国广泛运用干旱监测工具 D 它结合 了 P S 和其他几个指数 ( M, DI 包括修正的 P)I_ l I ) 。 S 1 2 从以上研究看, 气象学界对于西南地 区干旱研究主要基于干旱监测 的单项气象干旱指数进行特征分析 , 以及
最重 ; 秋季 , 相对湿润指数 的监 测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的监 测较为 符合 ; 冬季 , 降水 量距平 百分率 的监测 与综合 气 象干旱指数 的监测 比较 吻合 , 标准化降水指数所 反映的旱 情偏重 ; 综合 气象 干旱指 数在旱 情 随时间 的变化过程 和 空 间分布特征方 面较好地 反映西南地区旱情 , 要更准 确地进 行干旱 监测 , 但 还需 要在蒸 散项 、 降水 量权重 、 各单 项
原 区域 均匀分 布 的 1 5个气 象站 进行 了干旱监 测研 究 , 将 突 出年 月 的 P 、P 指数 和 C 指 数进 行 对 比分 析 , 并 aS I I 指 出 C 监 测 到 的旱 情 站 明显 偏 少 。国外 干旱 研究 方 面 , 1 纪 后期 至 2 纪初 , I 在 9世 0世 干旱 指数 主要 分为 4类 : 一是
2019年西南特大干旱事件成因及分析

2019年西南特大干旱事件成因及分析摘要利用中国逐日站点降水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 年秋季至2010 年春季的秋冬春西南特大干旱过程中各指数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1,自2009 年10 月底东亚冬季风建立以来,至2010 年春季,东亚冬季风强度持续偏强,加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西偏北,西南地区长期受副高控制,气温持续偏高,由于冷空气虽然总体偏强,但主要控制我国北方地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华北和华东地区,造成冷暖空气在西南地区少有交汇,致使降水偏少,干旱发生发展;2,印缅槽强度较常年偏弱,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条件不足,同时西南大部地区水汽通量矢量偏东南方向,而来自南海的水汽通量矢量则为西南方向,不利于南海水汽向西南地区输送,同时孟加拉湾水汽通道的水汽输送方向无偏西南方向距平,因此向西南地区输送的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两条水汽通道的水汽通量均较常年偏弱很多,加之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自2009 年秋季以来,长期处于下沉运动的正距平区,造成这段时间西南地区干旱少雨,旱情持续。
关键词:西南特大干旱;西太副高;印缅槽;大气环流异常第一章前言干旱是世界上广为分布的自然灾害,据Obasi统计,[1]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中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约占85%,而干旱造成的损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左右。
[2~3]干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4]其具有发展速度缓慢、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广和危害严重的特点。
[5](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越开越严重,[6]研究表明,1980年以来气候变暖对全球干旱面积有很大贡献,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干旱面积大概增加了8%,到本世纪末,干旱面积将增加一倍。
[7](近60年)干旱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影响范围广,涉及时间长。
根据多年的统计,干旱灾害占全国气象灾害影响面积的50%,洪涝灾害只占2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干旱是发生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灾情和影响最严重的灾害。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损失的加剧,减灾工作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国科技工作者开始了包括干旱在内的自然灾害的研究工作。
本文旨在把握西南地区干旱的研究现状,查阅关于西南地区干旱研究近10a年的文献,从干旱指标、干旱发生规律、特征及成因、干旱的监测、风险评估与预测等方面力求对西南地区干旱各个方面的研究做出较全面的总结和评价,以期达到促进西南地区干旱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目的,力图为西南乃至其它区域干旱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干旱防灾减灾提供帮助。
关键词:西南地区;干旱;自然灾害;研究进展Advance on Drought Study in Southwest ChinaAbstract: Drought is a disaster which arises most frequently in the broadest area and has the most severe impact among natural disasters.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the los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increased obviously, government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mitigation works. Scientists have begun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cluding drought.This paper aims to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Southwest drought, China. Recent 10a research literature on drought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was access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drought index, drought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rought monitoring, forecast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strive for the Southwest drought on various aspects of mak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evalu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Southwest drought, try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as well as other areas of the arid Southwest, provide help for drough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Key words : Southwest region; drought; natural disaster; research progress1 引言早灾,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而导致损失的灾害,是世界上影响面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灾害类型。
其主要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常引起,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可以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是一种渐发性自然灾害。
依据承灾体的不同可以将旱灾分为两类:一类为农(牧)业灾害;另一类为城市缺水灾害。
由于干旱具有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旱灾发生通常引发旱灾灾害链,形成的次生灾害影响则更为突出[1]。
一直以来,干旱是困扰西南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2003年以后我国几次异常干旱大都发生在西南地区,如2005年春季云南异常干旱[2]、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特大干旱[3]以及2009年秋~2010年春的西南5省市大旱[4]等。
随着全球变暖等气候背景发展,有统计结果表示[5],西南区域近49 年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12℃/10a,略高于全球平均升温速率,但低于全国平均升温速率,另外秋冬两季降温率较高,青藏高原范围升温速率大于其他区域。
我国西南地区是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5],近年来其强度和频率都有加剧趋势[7,8]。
2006年重庆市发生百年一遇旱灾,致使815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
仅三年后,2009年~2010年西南五省又发生严重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430多万hm2,致使1600多万人饮水困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9]。
干旱灾害已经成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阻力,不仅对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各种依赖于水资源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而且也会对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西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以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份额还占主要的地位,而干旱无疑对这些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导致产量下降,甚至会颗粒无收。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西南地区频繁发生干旱事件,这块土地也成了干旱灾害的中心,牵动着全国人的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针对西南干旱的研究中来。
本文旨在把握西南地区干旱的研究现状,查阅关于西南地区干旱研究近10a年的文献,从干旱指标、干旱发生规律、特征及成因、干旱的监测、风险评估与预测等方面力求对西南地区干旱各个方面的研究做出较全面的总结和评价,以期对提高干旱预测水平,进而为减轻干旱灾害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 西南干旱发生规律、特征及成因2.1 干旱指标干旱指数是研究干旱特征的重要参数,也是研究干旱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难以有对全球干旱普遍适用的指标。
其困难在于干旱的发生发展乃至结束时间是模糊不清的,很难给出清晰统一的界定[10]。
一般地,干旱指标应该是表征某一地区干旱程度的标准,然后依据这个标准对干旱发生的影响做出定量评价,以用来反映地区干旱的时空特性。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因此目前所采用的指标也大多仅是建立在特定的时空下应用于局部的区域。
由于干旱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
在国外,Bahlme等[11]在1980年提出了BMDI指标;Hayes等[12]使用标准化降水指数监测美国的干旱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作物干旱指标方面,Sand-holt等[13]根据简化的Ts-NDVI 特征空间提出了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的概念,是目前普遍认可的能够精确反映作物水分供应状况的指标之一;1965年Palmer提出了的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此指标至今在国际上仍然应用非常广泛的。
该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旱情比较、旱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干旱面积评估等旱涝气候评价及其灾害评估[14],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干旱指标之一;Vicente-Serrano等[15]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基础上引入潜在蒸散,构建了新的适用于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监测与评估的气候指数SPEI。
国内学者在干旱指标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谢应天将目前常用的指标分为单因素指标、简单多因素综合指标和复杂多因素综合指标3类共17种干旱指标[16];田宏等根据土壤水分盈亏原理及土壤蒸发三阶段理论,建立了只涉及当前资料的干旱动态评估指标[17];邱林等建立了农业干旱评估指标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18];庞万才等则从有效降水过程入手,针对降水过程次数、降水过程总量,降水过程的时间分布结构和效能,提出了相对蒸散效能指数、降水过程总效能指数、雨量相对指数、时间分布相对指数等干旱指标[19];姚玉璧等提出降水量、气温统计特征作为指标的气象干旱指标,以土壤含水量、作物旱情、作物需水量、供需水比例、作物水分综合统计特征为指标的农业干旱指标[20];朱自玺等对气象产量和降水距平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农业干旱划分标准相结合,确定了两套与轻旱、中旱、重旱和极端干旱相对应的干旱指标[21]。
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气象因子也复杂多变,找到一个能够较好地评价评估西南地区的干旱成因,以及如何对西南地区的干旱进行预测显得尤为重要,干旱指标对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发生规律、特征及成因、干旱的监测、风险评估与预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发生规律、特征及成因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干旱已经对这些地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几次异常干旱大部分都发生在西南地区,如2005年春季云南异常干旱、2006年夏季川渝地区特大干旱以及2009年秋~2010年春的西南5省市大旱等。
由于干旱,西南地区的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因此研究西南干旱的发生发展规律、干旱的特征及干旱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学者对西南地区的干旱特征及成因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西南地区干旱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持续时期长,降水偏少[22]、不同季节干旱频率差异大、干旱发生频率西高东低[23]、受灾面积大,影响范围广和农业因旱成灾率高,损失大[24]等。
其中黄荣辉等[22]对2009年秋~2010年春严重干旱的研究中,发现此次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发生特征一是持续时期长,从2009年9月开始一直延续到2010年4月,持续了3个季度计8个月;二是降水偏少严重,从2009年9月~2010年4月,在云南、贵州和广西西北部以及西藏东南部降水偏少了-40%多,有些地区降水偏少了-60%多,达到持续严重干旱的程度。
王明田等[23]通过收集西南地区4个省(市)共97个代表气象站50 a(1959年~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气象资料,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季为时间尺度,研究西南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近50a干旱强度和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规律。
发现西南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呈西部高,东部低的带状分布,高发区位于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云南西北部和中北部的山地、高原及河谷地带,发生频率在3年2遇以上,年干旱强度以中旱以上为主。
不同季节干旱频率差异大:冬旱发生频率最高,春旱次之,秋旱较低,夏旱最低;干旱强度方面,冬旱强度最大,春旱次之,秋旱较小,夏旱最小;总体而言,干旱发生频率高的地方干旱强度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