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其中台风是我国夏季经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灾害,其所带来的风暴潮、暴雨、洪涝等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以及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进行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和加强防护措施。
一、台风风险评估1. 台风风险评估的方法台风风险评估的方法通常包括根据历史资料进行风险分析、模型模拟以及综合评估等。
历史资料分析主要是对历史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得出不同台风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模型模拟方法通常通过数值模拟台风的路径、强度和预测影响范围等,预估台风重要气象参数值,为风险评估提供支持;综合评估则将历史资料分析和模型模拟进行综合,进行系统评估,得出台风灾害风险级别及影响范围。
2. 台风风险评估的指标台风风险评估的指标主要包括台风路径、强度、风暴潮、降雨量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台风灾害的程度及范围。
其中,台风强度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风力大小和风暴潮的高度,是评估灾害影响的重要指标。
二、台风灾害应对策略1. 加强预测监测,及早预警预测监测是预防台风灾害的重要手段。
气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先进的气象预测仪器和技术,及时发布台风信息和预报,加强通信手段,及时告知公众和相关部门,实现全员覆盖。
同时,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监测,对可能受灾地区进行预警和喊话,提早准备、预想应对。
2. 加强防护措施,防止灾害发生加强防护措施是预防台风灾害的重要手段,包括防风、防涝、防泥石流、防滑坡等环节。
在台风来临之前,应对重点场所,如沿海、江河等防洪区域,进行严密监测和检查,确保其设施符合完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3. 做好后勤保障,及时应急处理在台风来袭之后,如突然停电、断水等问题,会影响民众的生活和安全,因此要加强后勤保障工作。
同时,应建立良好的应急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实行层次化、分级负责,在事发区域进行应急救援,实现灾害处置。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策略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策略近年来,台风灾害频发,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评估台风灾害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减灾策略,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成为了必要的工具。
第一部分: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台风的气象特征、流域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估台风灾害的可能性和潜在损失的科学手段。
在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中,气象因素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基于历史数据和气象模型,可以对台风的路径、强度和频次进行模拟和预测。
同时,还需要结合流域地理环境因素,如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要素,预测台风引发的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此外,社会经济条件也是评估的重要依据,包括贫困人口密集区域、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等因素。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建立起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的科学模型。
第二部分:台风灾害减灾策略台风灾害减灾策略的核心是通过科学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台风带来的损失,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减灾策略中,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气象监测设备、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等手段,及时掌握台风的变化趋势,及早预警和发布警报信息,以便公众能够做好相应的防范和疏散准备。
此外,还应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教育培训,提高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
除了预警系统,加强防护措施也是减灾的关键。
比如,在台风来临之前,可以对易受灾的区域进行巡查和排查,确保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稳固性。
同时,加强建筑物的抗台风能力,采取一定的结构加固措施,增加屋顶的固定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和抗震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态工程来减轻台风灾害的影响。
比如,恢复和建立沿海湿地带、河流湖泊的天然生态系统,增加梯田和森林的覆盖面积等,可以起到吸收雨水、减缓水流速度的作用,减轻台风引发的洪涝灾害。
综上所述,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的制定必须科学可行,综合考虑气象、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
中国台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结论
本研究对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中国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风险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 的风险较高,而西部沿海地区的风险较低。其次,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风险与台风 强度、降雨强度、潮位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在应对策略方面,虽然已有 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提高沿海地区的抗风能力和安 全水平。
参考内容二
引言
中国沿海地区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其中台风风暴潮是一种严重的自 然灾害。台风风暴潮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给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 重威胁。因此,开展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理论价值。
文献综述
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形成原理是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多个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台风的风速、降雨强度和潮位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台风风暴 潮灾害的强度和破坏程度。此外,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防护措施 等因素也会影响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划的主要流程包括:
1、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与台风灾害相关的数据,如致灾因子、承灾体和 孕灾环境等,并进行预处理。
2、指标选择与计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如灾害频率、影 响程度等,并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各指标值。
3、风险评估:将各指标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台风灾害的风险等级。 4、区划分析:依据风险等级和其他因素,进行风险区划。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中国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风险呈现出明显 的地域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风险较高,而西部沿海地区的风险较低。此 外,还发现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风险与台风强度、降雨强度、潮位变化等因素密切 相关。在应对策略方面,已有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需 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台风灾害评估与应对策略

台风灾害评估与应对策略近年来,台风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如何科学评估台风灾害的风险程度,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成为了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灾害评估的方法和台风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灾害评估是台风应对的基础。
灾害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台风灾害的潜在风险,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常用的台风灾害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法、模型模拟法和综合评估法。
统计分析法是通过对历史台风数据进行分析,推算出不同强度台风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从而评估台风灾害的风险程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是对于未来台风活动的预测能力有限。
模型模拟法则是运用数学模型对台风路径、强度和降雨量等进行模拟,通过模拟结果评估台风灾害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
这种方法可以考虑到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是对于模型参数的选择和模型精度的验证要求较高。
综合评估法则是将统计分析法和模型模拟法相结合,综合考虑历史数据和模拟结果,评估台风灾害的风险程度。
这种方法综合了两种方法的优势,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台风灾害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除了灾害评估,台风应对策略的制定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不同的台风风险程度,应对策略可以分为预防、减灾和救援三个阶段。
在预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减少台风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例如,加强抗台风建筑标准,提高房屋的抗风能力;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建设防洪堤坝和抗风墙等防御设施,减少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冲击。
在减灾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和逃生意识。
例如,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开展台风应对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在救援阶段,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储备,迅速响应灾害并进行救援工作。
例如,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队伍,提前储备救援物资;制定应急预案,明确救援责任和行动方案;加强国际合作,提供援助和支持。
中国沿海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中国沿海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沿海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台风带来的潜在威胁。
台风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开展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对于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保障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评估流程、评估指标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该体系综合考虑了台风频率、强度、路径、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多个因素,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估了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风险水平。
本文还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台风灾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了台风灾害的发生规律、影响范围和损失情况。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台风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灾害防范和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提出了加强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台风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效果;加强社会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这些对策建议旨在为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基础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预测和评估的过程,其理论基础涉及气象学、海洋学、灾害学、地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其核心在于理解和量化台风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概率、影响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气象学和海洋学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台风生成、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规律。
台风是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其形成、移动路径、强度变化等受到多种气象和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预测台风的生成概率、移动路径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综述

●_2010年第12期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综述■虞力陈和摘要:文章首先定义了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概括了进行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及其社会意义。
其次,综述了关于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与理论,并根据现有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前我国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遇到的困难和不足。
最后,对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台风;台风灾害评估;经济损失评估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华南沿海台风遥感检测与灾害评估》(编号:835103010100000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台风灾害及城市火灾应急响应集成系统研制》。
作者简介:虞力,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生;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粤商研究所研究人员。
1.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提出(1)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定义以及构成分类。
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是灾害评估和灾情统计的核心,一般认为其构成可分为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两部分。
直接经济损失范围包括企业资产损失、居民财产损失、自然资源损失等(于庆东、沈荣芳,1996),而间接经济损失确定为停产减产损失、产业关联损失、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投资溢价损失等(黄渝祥等,1994)。
但由于核算灾害经济损失不但涉及内容广泛,而且计算方法复杂,所以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比较妥善的方法。
(2)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必要性。
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是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和具体安排防灾减灾措施的基础,是政府合理安排筹措救灾资金、保险企业进行灾后损失赔偿和分配救灾资金的依据。
对于灾后恢复工作和重建科学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国东濒太平洋,海岸线长达18000多km,平均每年登陆我国台风都有6.9个,最多年份达到12个,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民富庶,这种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会有较大影响,且地域分布十分不均(丁燕、史培军,2002)。
因此正确评估台风灾害经济损失,特别是准确预测和测算灾害经济损失,对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具有相当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构建

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构建第一章绪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预测和评估台风灾害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分析过去的台风灾害数据和气象条件,建立适当的评估和预测模型,可以帮助当局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风险,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第二章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在建立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台风的强度和路径台风的强度和路径是影响台风灾害造成的重要因素。
在风险评估中,必须对台风的强度和路径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可能会受到台风灾害影响的地区和可能遭受的损失。
2.2 受影响区域的特点受灾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状况、经济和社会状况等都会影响台风灾害的严重程度,因此需要对受影响区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以便更好地建立评估模型。
2.3 风险指标的选择在风险评估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衡量台风灾害的风险程度。
例如,可以使用人口密度、经济损失、死亡人数等指标来综合评估台风灾害的风险水平。
第三章台风灾害的预测模型3.1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是一种基于历史数据进行预测的方法,它根据过去的台风强度和路径数据,预测未来可能会经历的台风档次和路径,从而评估和预测灾害风险。
常见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包括ARIMA模型等。
3.2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机器学习方法是一种基于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预测方法,它可以自动从历史数据中学习并发现规律,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常见的机器学习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
第四章台风灾害评估和预测模型的构建在评估和预测台风灾害风险时,需要使用多种模型和方法,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可以使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台风路径和档次,然后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来评估受影响区域的风险程度。
建立评估和预测模型需要安全、可靠、准确的数据集支持,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数据。
因此,在构建模型时,必须确保数据来源可信、样本规模充足、数据处理方法科学合理等。
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在全球变暖热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科学前沿。
通过系统梳理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台风风暴潮灾害与风险的内涵和关系,提出了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体系。
针对台风风暴潮灾害影响的多种时空尺度和区域特征,分别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开展了中国沿海地带的台风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典型沿海城市(上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和沿海感潮河流(黄浦江)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体系。
区分了广义和狭义台风风暴潮灾害,以及台风风暴潮灾害与风险的关系,认为未来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的变化趋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框架,主要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3个步骤8个环节,详细说明了各个评估环节的详尽内容。
此外,重点分析了台风风暴潮灾害关联性以及灾害损失类型。
最后,提出了相对风险和绝对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详尽阐述了这两类方法优缺点、适用范围和评估流程。
(2)深入辨识中国沿海地带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具有孕灾环境繁复、历史灾情危机、致灾机理多样等特征。
采用相对风险度量方法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方面优选了14个代表性指标因子,构建了指标体系来评估中国沿海地带(不包括台湾和远海岛)广义的台风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
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取了各指标的权重,并构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地带总体处于风险序列的中间部分,没有出现极高和极低风险等级区域。
30.99%的沿海地带属于低风险等级,主要分布于沿海海拔较高的山地丘陵地区和海南、广西沿海;绝大部分(62.71%)沿海地带处于中等风险;虽然仅6.30%的沿海地带处于高风险等级,但是主要分布于人口最为粘稠、经济最发达、地势最低平的三角洲河口的天津、上海和广州市沿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台风的数值模拟
Charnay、Eliassen(1964)、Oogama(1964)等人提出的CISK机制(即热带 气旋发生发展的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研究目标
针对中国台风灾害系统研究的现状, 在分别建立致灾因子时空强可能性模型、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模型和台风损失评估模 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台风灾害进行综合风 险评估,并应用评估结果,进一步探讨台 风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和预防措施。
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
陆地台风灾害
时空分异规律
灾害研究中,将灾害脆弱性评价与风险评价相结合;
风险研究中,将风险评价与形成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相结合; 灾害防御政策制定中,将减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风险管理中,将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定等非工程措施与风险控制的工程措施相结合
总之,综合风险研究已成为与全球变化研究相类似的多学科交叉 研究的综合学科前沿领域;与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 发展一样,正在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与集成研究阶段,它们共同 构成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史培军等,2004)。
许启望等(1998)对利用经验关系式采用直接经济损失和灾度二个综合性因子进行 台风风暴潮灾害的损失评估。 卢文芳计算了1949-1990年影响上海地区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农田受淹、房屋倒 损三方面的灾情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灾害等级(卢文芳,1995)。 林继生等发展了国民经济直接损失模式(ELM)和倒损房屋数量模式(HCM和HDM) 等灾害损失预测模式(林继生,罗金玲,1995)。 美国旅游保险公司(Traveler’s Insurance Company)的研究小组对台风损失估价 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Friedman的模式)。 中国国家气象局也建立起基于经验和统计的台风损失预测模型(Yao X., Tian C. and Fan Y., 1993)。 台风综合灾情指数(黄崇福,2000;樊琦,梁必骐,2000;丁燕,史培军,2002) 。
2
1949-2000年西北太平洋共发生热带气旋1444次,平均每年27.77个 。
次数
每年登陆台风数频率
登陆次数 频数 2 3 3 4 4 7 5 21 6 19 7 22 8 15 9 9 10 8 11 8 12 7 13 1
热带气旋的年际年内变化
二 西 北 太 平 洋 热 带 气 旋 风 险 分 析
丁燕等(2002)提出了台风综合评估模型,在不考虑防灾减灾措施下 的风险值模型综合考虑了致灾因子和承灾体易损性,但是对于选择合 适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考虑环境影响因素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基本认识
(1)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是对灾害系统进 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致灾因子风 险分析、承灾体脆弱性评价、孕灾环 境稳定性评估等方面。 (2)中国台风灾害综合风险研究比较少。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国内外研究进展-台风时空分布
2. 从时间上看
1949年以前台风频数偏少,平均每年20次,最多是1938年共出现32次 ,最少是1885和1901年仅有9次(乐群,董谢琼,马开玉,2000);
1949年以后台风频数明显增多,平均每年35.6次(陈敏,郑永光,桃 祖钰,1999)。
致灾风险评估 损失评估 潜在损失模拟
风险评估
对海洋经济影响评估
危险性评估
台风灾害风险管理 保险部门 政府部门
数据库的建立
二 西 北 太 平 洋 热 带 气 旋 风 险 分 析
1949-2000年共计51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
热带气旋概况、 热带气旋纪要表、 热带气旋对我国的影响简表、 热带气旋路径图、 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资料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灾害风险评估
灾害 系统 风险 评估
孕灾环境稳定性评估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 承灾体脆弱性评估 致灾因子及其可能造成的 灾情之超越概率的估算 狭义概念: 灾害 风险 评估
Risk=Probability×Consequences (风险) (事件概率) (可能灾情)
283(13.82%)
1950年代台风数目目有所下降,而从1959年到1972年,热带气旋数目 增多,然后又开始下降,除了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略有增加 外,一直保持这种下降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后期,几乎达到了最低 值(J.C. Chan, J.E. Shi, 1996)。 多登陆台风年主要出现在1880年代末,及1960年代到1970年代(王绍 武,龚道溢,陈振华,1999)。 登陆华东和华南的台风具有3-5年的周期震荡(田辉,马开玉,林振山 ,1998)。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最集中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海、菲 律宾群岛以及马里亚纳海群岛附近(陈世荣,1990)。
西北太平洋台风出现最多的区域大约在147.5º E和10º N以 -30º 西到105º E和20º N呈三角形区域(乐群,董谢琼,马开玉, 2000)。 登陆我国的台风主要集中在18º N,及从海南到福建的南 -26º 方各个省份(陈敏,郑永光,桃祖钰,1999)。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国内外研究进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1)
主要灾害学派
致灾因子学派 承灾体学派 孕灾环境学派 灾害系统学派
从要素到综合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国内外研究进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2)
当前灾害与风险研究都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在灾害与风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并应将二者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Ikeda,2003) 。
严重的台风灾害损失
1200 1000
经济损失(亿元)
y = 14.751x + 108.39
970.7
800 600 400 200 0 1985 1990
年份
1995
2000
中国台风灾害经济损失(2000年不变价格)
年平均 200亿损失 1996损失达到970.7亿元
损失有增加的趋势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基本信息主要有
(1)台风简要信息:台风序号、名称、起始日期、终止日期 、强度等级、中心气压极值、最大风速极值、源地经纬度 、登陆点的经纬度、登陆时的风速级别、登陆时的中心气 压、路径趋向等。 (2)每6小时台风中心为主信息:热带气旋灾害编号、名称、 中心位置经纬度、中心气压、最大风速等。
热带气旋的年际年内变化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国内外研究进展-台风致灾因子风险分析
台风灾害致灾因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风频率分布 图研究上,很多地图集刻画了台风影响地区的台风分 布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1999) 《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张兰生主编,1992)
Swiss Re, Partner Re, 1997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国内外研究进展-台风灾害脆弱性分析
建筑物易损性方面
海岸带对台风暴雨和风暴潮的抵御能力
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区域脆弱性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国内外研究进展-台风损失评估
马宗晋等,灾度;刘燕华等,损失深度;于庆东等,生命损失价值 灾度判别法、模糊综合评判、物元分析、神经网络等灾情等级模型。
二 西 北 太 平 洋 热 带 气 旋 风 险 分 析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949 1953 1957 1961 1965 1969 1973 1977 1981 1985 1989 1993 1997年
y = -0.0133x + 0.4871x + 39.648
台风致灾因子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强风 暴雨
巨浪
风暴潮
台风灾害主要由大风、暴雨、风暴潮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所造成。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中国台风
土地: 12.5% 人口: 38.9% GDP: 57.3% 财政收入: 61.6%
每年平均7.2次台风 登陆中国大陆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选题依据
台风灾害是我国的主要灾害,每年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 伤亡,威胁到沿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从全球变化角度看,虽然不足以证明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率 和平均强度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少有的极具破坏力的强台风会 随着全球海平面温度的升高而相应增加。这就说明少数台风灾 害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急需开展重要经济开发 区的自然灾害风险综合分析和城市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对于台风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特别是风险研究方面,研究 还比较少。而美国早在1980年代,就全面开展了加勒比海沿岸 地区飓风灾害风险评估工作(Howard Kunreuther,et al., 1998)
1970年代末以来,台风实验
陈联寿和丁一汇合著的《西北太平洋概论》
1980年代以来,Oogama(1982)等人提出的多尺度相互作用促使热带 气旋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一 研 究 背 景 与 研 究 目 标
国内外研究进展-台风时空分布
近百多年来的台风资料,对台风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发 生源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路径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统计 分析和地理描述。 1. 从空间上看 在全球范围内,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总数和年均次数最多。
500 450 400 35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