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炎精选
种植体周围炎病历模板

种植体周围炎病历模板【种植体周围炎病历模板】导读:种植体周围炎,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或误诊的感染性疾病。
本文将全面评估种植体周围炎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并结合我的个人观点,为读者提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了解。
以下是具体的内容:【1. 引言】种植体周围炎是指植入体内的人工器械(如心脏起搏器、关节假体等)周围的组织发生感染症状的一种疾病。
它常见于外科手术后,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2. 病因】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细菌感染、手术风险、免疫抑制及其他宿主因素。
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中葡萄球菌属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手术风险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可增加患病风险,而宿主因素如糖尿病、老年等也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相关。
【3. 临床表现】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局部疼痛、红肿、渗液等,但有时也可无明显症状。
临床医生应密切关注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4. 诊断和鉴别】种植体周围炎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病史中的手术史和植入物种类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菌培养、血液学及生化指标等。
影像学检查可通过X光、CT或MRI等对患者进行评估,明确炎症范围和可能的并发症。
【5. 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手术干预。
早期治疗抗生素可降低患者感染风险,但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对于无反应或复杂病例,手术治疗如植入物清除和创面修复是必要的。
【6. 个人观点和理解】种植体周围炎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尽管诊断和治疗方法已有显著进展,但我们仍需加强对其认识。
对于未来,我希望通过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合作,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更好地服务患者。
【7. 总结回顾】种植体周围炎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感染性疾病。
了解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对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手术治疗,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方法。
种植体周围炎

种植体根尖周病变的病因和治疗2014-11-15 11:27来源:丁香园作者:lovedd816字体大小-|+在过去的30 年中,随着骨整合方法被科学的实验和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骨内种植体来修复缺失的牙齿以及进行口腔的重建。
然而近年来随着种植体的广泛应用,多种多样的并发症随之而来。
即使采取最严格的无菌原则,最佳的的手术准备、手术计划和术后护理,仍出现了一些种植失败的病例。
种植体根尖周病变是种植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一些病例报告已经表明,这种病变是早期骨内种植体种植失败的原因之一。
根据种植体根尖周病变的临床症状(也可根据口内x 线片的透射影),种植体根尖周病变也被称为“种植体根尖周炎”或“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通常在种植体植入后短期内发生。
McAllister 等在1992 年第一次报告了种植体周围炎,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报道了该病。
近日,鲁汶大学Temmerman 等学者从“病因”、“诊断”、“患病率”、“治疗”四个方面对种植体根尖周病变进行综述,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其病因学,从而为患者提供预防和治疗策略。
本文于2014 年10 月发表在Periodontol 2000 杂志上。
一病因不同的致病因素在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逆行性感染,种植体周围炎常伴有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和/ 或出现瘘管等症状。
临床上可把种植体周围病变分为两型即活动型和静止型。
当放射学表现与临床表现和/ 或病人症状不相符时,种植体根尖病变即处于静止期。
临床无症状、根尖区x 线透射影(通常由于植入短于预备长度的种植体引起)通常被认为是静止型种植体根尖炎。
当植入的种植体紧邻存在x 线透射影的部位时,这也会导致静止型的种植体根尖周病变。
静止型根尖周病变也可由无菌性骨坏死引起,常见原因是种植窝预备过程中温度过高。
过热是无菌性骨坏死的一个诱因,同时也会影响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不可控的热损伤可导致纤维组织长入种植体—骨界面之间,影响种植体的预后。
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建立

药物筛选与评价
01
利用动物模型,可以对潜在的治疗药物进行体内药效学评价, 包括抗炎、免疫调节、骨保护等药物。
02
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观察药物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如
炎症减轻、骨吸收抑制等。
动物模型还可用于研究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等,为临床
03
试验提供依据。
治疗策略研究
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不同的治 疗策略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 效果,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选择与人类疾病相似 度高、易操作且经济合理的动物模型。
优化实验设计
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样本量计算、随机分组 、盲法评估等,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标准化实验条件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饲养环境、饮食、手术 操作等,以减少实验误差和提高结果的可重复性 。
加强数据分析能力
运用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和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 保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结合多因素分 析方法,探讨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
动物模型优缺点
优点
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为种植体周围 炎的研究提供直观的实验数据。同时,动物实验具有可重复 性和可控性,方便进行各种治疗方法的探索和验证。
缺点
动物模型与人体存在种属差异,实验结果不能完全代表人体 情况。此外,动物实验涉及伦理问题,且成本较高、周期较 长。因此,在使用动物模型时应充分考虑其局限性,并结合 其他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PART 03
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建 立方法
细菌接种法
选择合适动物
常用兔、犬、猪等,要求口腔解 剖结构与人相似,易于操作。
细菌种类
选择口腔常见致病菌,如牙龈卟啉 单胞菌、具核梭杆菌等。
奥硝唑温敏凝胶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2.2两组术后1、2、6、12、24h VAS和RSS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1、2h及6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术后1h的R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两组术后1h、2h、6h、12h、24h VAS和RSS评分比较(x±s,分)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寒战、呼吸抑制、眩晕等不良反应6例,对照组出现1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腹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术后创伤小、又符合美学要求,深受患者的欢迎,在妇科被广泛应用[3]。
但研究发现,术后出现的一定程度疼痛感,会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康复和对手术的满意度。
舒芬太尼作为一种常见术后镇痛药物,镇痛作用强度约为芬太尼的5~10倍,但阿片类药物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会产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4]。
有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复合用药,可以增强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利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5,6]。
右美托咪定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在术后起到镇痛、镇静作用,并且在减少应激反应的同时,对呼吸没有抑制作用,临床上适用于重病监护治疗期间的镇静。
本研究中,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观察组术后6h内按压镇痛泵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及6h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 观察组R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和镇静中,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比单纯使用舒芬太尼的效果更好。
经皮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的初步研究

【 键词 】 经皮 种植体 ;细 菌 ;炎症 关
A l t su n s tts ue i fa ma i n o r u an o m p an s pi t dy o of is n m o l to fpe c t e us i l t
W n i j g hnG o n Z a i i.Sh o o tm tl y eF ut Mitr Mei l a gXa i ,C e uj g, h oYm n c olfSo ao g , o r la) dc on i o h i a
me h d,S s t r vd a i d t o u h rci ia t d f p r ua e u mpa t. M e h d :I l ns wee to O a o p o ie b sc aa fr f  ̄ e l c lsu y o e c t n o s i l ns n t o s mp a t r s r ial lc d i t t i fte g as u gc l pa e n o i a o o t .Th n a y b s h e i f mmao y s ce in f m h e ii ln ott s e w s t k n t l tr e rt r o o t e p r— mpa tsf i u a a e o s p r r a t r e to ef m b ce i ts n4,6 a d 9 we k o t p rt n o a n e sp s — e ai .Me n h l h o i u n a o o aw i e,te s f t s e i f mmao y ra t n wa l t s l tr e ci sas o o o s re e ky b e v d w e l .Re u t :5 o e 1 mp a t w r ne td sl s ft 6 i l ns e e i fc e .T e s f t s e s o e u fc in a d u c r t n 2 h h o i u h w d t mea t n le a i t s o o mo t sp s— u g r .As t a t r n e t a in,te n mb ro . te tc ci i ce s d w e h n a nh o t r e y s o b ce i iv si t a g o h u e f G S rpo o c n ra e h n te i f mma in l t o w s g t n r e e e a et g moe s v r .Co c u i n:T e e t n ft e s f t s e i f mma in o e c t n o s i ln s p o a l i n l so h x e t h o i u n a o t s l t fp r u a e u mpa t r b b y o
关于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关于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宋洋:男主治医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西安交通大学口腔种植学硕士,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擅长各类阻生齿拔除并具有丰富的口腔种植经验,在无痛种植,微创种植即可种植,具有较高的临床造诣,发表论文数篇。
导读:近年来,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种植修复逐渐在各类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舒适、美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深受患者喜爱。
然而,种植失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困扰着医师与患者。
引起种植失败的原因可分为生物并发症和机械并发症两类。
最常见的生物并发症即种植体周围病一、种植体周围炎的定义种植体周围病是指发生在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感染性疾病。
可分为局限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可逆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以及累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种植体周围炎。
后者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引起种植体周围持续的骨吸收,最终导致骨结合丧失、种植失败。
种植修复的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对种植体周围炎进行持续而有效的防治。
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类似于牙周炎,而且牙周炎病史本身即为种植体周围炎的易感因素。
二、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一)牙周炎病史牙周炎病史是种植体周围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较牙周健康者具有更高的种植体周围炎易感性。
有些医师认为重度牙周炎患者的全口牙都拔除即可消除牙周炎及牙周致病菌,避免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然而,牙周袋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口腔内不存在牙周致病菌,口腔中存在多个微生态系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从无牙颌患者口腔中多个部位,如颊黏膜、舌背、咽侧壁,甚至扁桃体以及唾液中均可检出多种牙周致病菌,全口拔牙仅导致部分牙周致病菌显著减少但并不能完全消除牙周致病菌。
已有研究显示,无牙颌患者进行种植治疗也不能避免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有牙周炎病史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除了牙周致病菌易在口腔中存留外,另一不容忽视的方面是患者自身具有宿主易感性,对牙周炎致病菌易感。
携带某些牙周炎易感基因的患者对致病菌刺激可能产生更强的宿主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种植体周围炎。
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的名词解释

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的名词解释种植体周围粘膜炎(mucositis around dental implants)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特指种植体周围粘膜的炎症反应。
当种植体周围粘膜遭受各种外界刺激或内因损伤时,就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粘膜炎。
种植体周围粘膜炎是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生机制主要涉及细菌感染、不适当的口腔卫生护理以及机体免疫状况等因素。
在种植体手术后的早期,口腔细菌往往通过口腔卫生状况不良的患者引起感染,导致炎症的形成。
此外,种植体的生物材料或技术不理想、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的发生。
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出血、红肿和黏液外溢等症状。
疼痛是最普遍、最明显的症状,常常伴随局部的红肿和出血。
在早期,患者常感到口腔不适,进食、说话时会感到疼痛,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流涎、味觉异常等。
对于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的治疗,首要任务是控制感染和炎症反应。
口腔卫生的改善对预防和治疗该疾病都至关重要。
患者应定期进行口腔卫生护理,包括刷牙、使用牙线或间隙刷等清洁器具。
此外,患者还应避免吸烟、咀嚼硬物等不良习惯,以减少口腔刺激。
当病情较为严重时,口腔医生可能会建议局部应用消炎药物或局部冲洗口腔。
对于顽固性感染,可能需要使用口腔抗生素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遵守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规范。
除了治疗,预防也是关键。
在种植体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口腔检查和治疗,保证口腔环境良好。
患者术后要定期复诊,接受专业口腔医生的检查和护理。
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免疫状态也对预防种植体周围粘膜炎至关重要。
总之,种植体周围粘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病程较长且治疗较为复杂。
患者应重视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避免各种不良习惯对口腔健康的影响。
在发现疼痛、出血等口腔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种植体周围菌斑控制和清除方法

种植体周围菌斑控制和清除方法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种植体周围炎有着与牙龈炎相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随着菌斑堆积时间的延长,种植体周围组织也可产生与牙周炎相似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附着丧失和边缘骨吸收。
因此,有效的控制种植体周围菌斑是提高种植体长期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首先,种植体周围菌斑的控制有赖于患者有效的个人口腔卫生措施。
研究表明,软毛牙刷、间隙刷、牙线、洗必泰漱口液等对钛种植体无损伤,可用于种植患者的自身维护,若将漱口液与牙刷合用,可最大限度地抑制菌斑形成。
对一些特殊的部位,可教患者用棉签蘸洗必泰轻轻擦拭基台加以清洁;也可用牙冲等器械清洁种植修复体的间隙。
在确保正确刷牙方法的前提下,牙刷可以有效地清除菌斑,但要完全地去尽菌斑牙石还有赖于专业手段。
因此,种植患者的菌斑控制和清除必须结合定期的复查和专业清洁。
1、手用洁治器械:常规手用金属洁治器会在钛种植体表面形成明显的划痕,不宜用于种植体的维护。
这种损伤会因表面粗糙造成菌斑堆积,而且会破坏种植体表面的氧化层,影响其生物相容性和抗腐蚀性。
由此,学者们建议使用一些非金属器械,如塑料洁治器、聚四氟乙烯头的洁治器等作为专业清洁手段。
2、超声洁治器械:和手用金属洁治器一样,超声金属洁治器也会对钛种植体表面造成明显的损伤,而且破坏的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以往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超声洁治器械不能用于种植体的维护。
最近的研究表明,碳纤维头超声洁治器对钛基台无明显损伤,并且能彻底地清除钛基台表面的菌斑牙石,其效率明显优于单束牙刷、手用塑料洁治器和橡皮磨光杯。
3、橡皮磨光杯:橡皮磨光杯与手用塑料洁治器一样,对种植体表面无明显影响,但由于其质地和外形的限制,它对牙石及邻面和龈下菌斑的清除效果较差。
在使用橡皮磨光杯时应注意不断变换位置,不能加过大压力,否则也有可能损伤钛种植体。
4、气压喷砂磨光器:气压喷砂磨光能有效地去除菌斑、牙石及种植体表面的内毒素,而且对粗糙的钛浆喷涂种植体表面的菌斑清除有其优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植体周围组织有 炎症,其龈下菌丛与自 然牙的牙周炎的菌丛十 分相似。在完全无牙口 腔内的种植体“龈沟” 内的所谓致病菌要少于 部分缺牙口腔内的种植 体。这可能说明,在完 全无牙的口腔内的种植 体,其种植体周围炎的 患病率要明显小于部分 缺牙口腔内的种植体。
2,种植体的生物力学上的改变
超负荷的力学因素可导致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压力增高, 冠向牙槽骨的微型骨折(microfractures),进而导致种植 体颈部周围骨融合的丧失。
在临床上,种植体超负荷的发生有以下4点可能性:
1,种植体骨床的骨质不符合要求;
2,种植体的位置或种植体的数量与咬合力量不相符;
3,患者具有重咬合模式并伴有机能异常;
4,修复体与种植体不能精确匹配。
力学因素与微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可大大加剧种植体周 围病的发生和发展。
种植体周围组织破坏的诊断
根据以上病因进行检查。
1,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大于种植体长度的50%;
2,骨缺损涉及种植体的孔洞结构;
3,种植体周围骨严重缺损时间内迅速破坏(如在正常负载之下的 1年之内);
5,治疗无效者。
种植体的外科治疗 种植体外科治疗技术是基于牙周骨缺损
外科治疗的基础上的 。
在种植体周围病的外科治疗前后,抗菌 素的应用十分重要。 常用的抗菌素是强力 霉素和甲硝哒唑。也可根据实验室的细菌 敏感试验来决定用哪种抗菌素。
初步研究发现,钛金属对上 皮细胞的附着无明显影响。目前, 理想的种植体-骨界面是完全的 骨融合。
为什么没有牙周膜的形成? 不是种植体表面不能形成牙骨质, 而是种植体表面周围组织中没有 或缺少成牙骨质前体细胞。
使种植体与牙周膜组织结触, 钛金属表面也可有牙骨质的形成, 并有牙周韧带的附着。
软组织的血供:牙周软组 织的血供来源于骨膜上血管的 侧枝和牙周膜的血管,而种植 体周围软组织的血供来源于骨 膜大血管的末端分支。总之, 后者的血供远少于前者。
化学处理:种植体表面的化学处理主要是枸橼酸的处理等 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去除种植体表面羟磷灰石中甚至钛金 属表面的内毒素。
常规的人工和超声的方法不适合种植体表面的处理。
种植体周围病非外科治疗适应症
1,种植体周围粘膜炎,放射诊断显示周围骨状态 稳定; 2,外科手术前的治疗 去除种植体的指征
下列情况可考虑去除种植体: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类型
一型 中度的骨水平吸收,伴有轻度的骨垂直骨 缺损。在这种情况下,种植体种植后的颊舌(腭) 牙槽嵴通常较薄;同时也是种植体周围骨破坏的早 期表现;
二型 中度至严重的骨水平吸收,伴有轻度的垂 直骨吸收;
牙种植体 周围病的治疗
(Peri-implant disease)
随着种植体的应用,出现了种植体周围组织病 (peri-implant disease)。
种植体周围病是属于广义上的牙周病的一种。 到目前为此,对这种病的认识是有限的。
顾名思义,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组织(软组织 和硬组织)中的疾病,总称为种植体周围组织病。 其中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改变,称为种植体 周围粘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而由 种植体周围粘膜炎而导致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缺 损 , 则 称 为 种 植 体 周 围 炎 ( peri-implantitis ) 。
种植体周围炎一般均需外科治疗,与牙周炎 有一定区别
种植体表面处理
种植体表面可以被细菌产物所污染。进行种植体表面 的彻底清理是骨组织再生,骨融合重新建立的必要条件。 种植体表面的状态如何,无论是在种植前还是种植后,都 是决定种植是否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种植体表面的处理包括
机械处理:高压气雾和超细颗粒,如重碳酸盐与消毒水的 混合物进行种植体表面的清洁。这种方法可以去除种植体 表面各种沉积物,而对种植体表面形态没有明显的改变, 对细胞的附着也没有不利的影响。
种植体去除后的缺损,可有骨移植和膜技 术来修复,以便以后新种植体的重新植入。
种植体周围炎的早初期治疗
初期治疗包括非外科手段的治疗和外科手 术前准备阶段的治疗。
1,咬合治疗
修复体是否合适,种植体的数量和位置, 咬 合的分析。
2,抗感染治疗
去除种植体周围的沉积物;去除种植体表面 的菌斑;种植体表面的抛光;龈下冲洗;系统抗 感染治疗(连续10天);改变和增强病人菌斑 自我控制的能力,恢复牙龈组织健康。
种植体周围病研究的意义:
1,根据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特点,在牙周病治疗 的基础上,发展种植体周围病的治疗; 2,研究种植体周围病的病因,一方面预防种植 体周围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为种植体的改进 (包括种植体的设计和种植方法)提供依据。这 一点,与自然牙有所区别。
种植体周围组织的主要特点
种植体的研究重点是界面 的研究,包括种植体-骨和种 植体-软组织界面。软组织包 括牙龈结缔组织和牙龈上皮组 织的附着。这是种植体周围组 织防止与外界相通的第一道防 线。称为种植体-龈组织 (implantogingival tissue)。
探诊技术仍然是检查种植体周围组织病变的 有效方法之一。
放射诊断种植体周围骨的情况也是较好的手 段。
临床指征 ,如结石,水肿,颜色的改变, 轻探诊出血情况等等。
种植体周围组织炎部位的微生物检查 。
种植体出现松动,是种植体骨融合严重丧 失的指征。
如果种植体的骨融合严重丧失,骨吸收已 到种植体根方的1/2或1/3,或者种植体出现 松动,此时应该考虑去除种植体。
钛金属对上皮细胞的附着 无明显影响。上皮在种植体钛 表面的附着形式与在牙面的附 着相似,都是以基底膜和半桥 粒的形式附着。
种植体周围病的病因
1,微生物感染
在种植体周围组织中,炎症可 很快地发展到骨上的结缔组织并向骨 中发展,而在牙周组织中的发展要明 显慢的多。说明,由菌斑造成的种植 体周围边缘组织炎的危害性要大于牙 的边缘组织感染。原因:1)种植体 周围软组织的血供要少于牙的龈组织。 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抵御外来感染的能 力较低:2)种植体表面的特点对周 围组织的感染和破坏也有影响。比如, 羟基磷灰石喷涂表面的种植体与钛表 面的种植体相比,前者的骨丢失的可 能性要大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