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兵车行》课件 冀教版

合集下载

《兵车行》课件ppt

《兵车行》课件ppt





疮苦痍笔源自诗底中波



第二节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苦难根源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 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 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 主旨。
“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 始,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下文叙事的总 纲,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 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 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 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 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 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 情。
2.“点行频”给 “行人”造成了怎样的苦难? 战争给后方造成了怎样的灾难?作者是用什 么修辞手法表现这种苦难的?
战士超期服役 战争祸及农事
边庭流血成海水
夸张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顶针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的
含义是什么?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 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个句子,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 是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
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 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穷兵黩武〞是一个汉语成语,读 音:qióng bīng dú wǔ ,释义:穷, 竭尽;黩,随便、任意。意为竭尽 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 借以形容极其好战。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定语

《兵车行》课件资料PPT课件

《兵车行》课件资料PPT课件

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
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2020年9月28日
4
作者简介:
•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 杜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 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作用:这两句诗是第一段的关键所在。前
四句都是为它做铺垫的。为全诗奠定了
悲凉的基调,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
作用,因为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
2020年9说月28日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15
第二节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 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第一节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从哪 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 的惨别图。
2020年9月28日
10
生动描写
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
出征 “辚辚”“萧萧”:听觉形象 可见出征 士兵 “弓箭”“在腰”:视觉形象 士兵之多
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士兵 家属
“走相送”“牵衣” 可见出征时间之长
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二、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代
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十
年困守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现
实主义诗人。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
代表作《春望》 “三吏”、“三别”等,创
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

冀教版八下语文第30课《兵车行》

冀教版八下语文第30课《兵车行》

基础字词
第一段文言知识汇总:
1.通假字:“耶”通“爷”,即父亲。 2.古今异义: 行人 古义:出征之人。今义:赶路的人。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实词解释:哭声直上干云霄 干 gān :冲。
第二段文言知识汇总: 1.通假字:“陇”通“垄”,即田埂。 2.古今异义: 山东 古义:崤山或华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
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 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
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用
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
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 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
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 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 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可能是杜甫自己。 B.“裹头”,古代男子留长发,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C.“边庭”,边疆。庭,旧时屋前空地。边疆大多
是空地,故称“边庭”。 D.“武皇”,指汉武帝。诗中抨击汉武帝为开拓边 疆不惜穷兵黩武的事情。
3.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兵车行》精品课件

《兵车行》精品课件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
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 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 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 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 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 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 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 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 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艺术特色
1、寓情于叙事之中。
诗的前六句记事,后面记言,有人物,有场面,有对话。是 一首典型的叙事诗。但诗中诗人那种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对开边政策的激切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深沉忧虑,汇成一股巨 大的感情力量,伴和着叙事之笔,时时感染着读者的心灵。
2、叙事次序上前后呼应。 3、语言通俗,准确而深刻。 4、诗人还采用了顶真、夸张等修辞手法。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 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 最后两句是本段的高潮点, 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腰。爷娘妻子儿女 奔跑来相送,尘埃 飞扬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 衣服顿脚哭,哭声
直上天空冲云霄。
第一段
1、诗中,“耶娘妻子”与征 夫分离的场面是怎样的?请 举例说明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3、悲惨生活
天怒人怨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 已”
诗的第二段写: 统治者穷兵黩武(点行频):
士兵超期服役,战死沙场;农村 田园荒芜,生产凋蔽。这一段呼应 了开头“牵衣……干云宵”一句,点 明战争使人们生离死别“边庭流血 成海水”,更道明了这一切的根源 在于“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上课课件pptPPT文档46页

《兵车行》上课课件pptPPT文档46页
课课件ppt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兵车行》上课用课件

《兵车行》上课用课件

2、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 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 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 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 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 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 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三、名句赏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 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 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 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 “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 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 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 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 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兵车行》属于歌行体。 歌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 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 很多。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 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 长于 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古有“从军行” 的乐府旧题,本诗没有沿用古题,而是 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 形式,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 开边战争,使人民深受其害。
晚年漂泊
乾元二年(759)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 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后来,杜甫 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 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 工部员外郎, 后杜甫因受排挤辞去官职,返回草堂居 住。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 乘舟东下,又开始了他晚年漂泊的生活。大历五年冬死 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

《兵车行》课件1-优质公开课-河北大学八下精品

《兵车行》课件1-优质公开课-河北大学八下精品

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
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这样一幅恐怖的场景,让人不寒
而栗!那我们一样为这幅图画取一个
名字,什么图画呢?
鬼哭图
诗歌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
图”,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
头的人哭,响彻云霄,结尾的鬼哭,哀怨凄厉。
那么造成这人哭、鬼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迅速在诗歌第二段找出三个字和一句 话来进行概括。
被驱不异犬与鸡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怨愤”之情是怎样贯穿全诗的
呢?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看看诗人为我
们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诗人一开篇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催
人泪下的“惨别图”。在这一个场面描写
中,你认为哪些字需要重读呢?也就是哪
些字表现力最强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 会。
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一幅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没
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
新题,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
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 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 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写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
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
小结
无论是穿越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 是笼罩在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都无法遮挡和平 的阳光,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就让伤痛 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让诗人笔下的“人
哭”“鬼哭”永远成为历史吧!
谢谢大家!
兵车行
杜甫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相关情况及诗歌写作背
景。 二、理清全诗的思路层次。 三、学会品读体会诗歌语句的深刻思 想,并熟读成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兵车行》课件 冀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0课《兵车行》课件 冀教

整体感知: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3、悲惨生活
天怒人怨
“行人但云点行频”、“武皇开边意未 已”
语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 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 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 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62022/1/162022/1/162022/1/16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 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 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 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 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 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 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 极富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为人秉承了圣人
之道,讲求“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因 此又被成为“诗圣”。其诗作反映现实,立足社 会,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文体常识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 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
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 “歌行”一说。其音
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基础字词
第一段文言知识汇总:
1.通假字:“耶”通“爷”,即父亲。 2.古今异义: 行人 古义:出征之人。今义:赶路的人。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实词解释:哭声直上干云霄 干 gān :冲。
C.“边庭”,边疆。庭,旧时屋前空地。边疆大多
是空地,故称“边庭”。 D.“武皇”,指汉武帝。诗中抨击汉武帝为开拓边 疆不惜穷兵黩武的事情。
3.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人但云点行频但,但是,表转折关系。
B.或从十五北防河或,或许,表推测。 C.况复秦兵耐苦战况复,更何况。 D.信知生男恶信,相信。
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 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
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 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 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
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 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
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用
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
艺术特色 (1)寓情于事: 叙事诗(动作、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生动)
(2)点→面:
由几个场景的描写扩展到全社会的现象,痛苦由个 人扩展到社会,是对社会,对朝廷的控诉,体现了杜甫诗 歌现实主义特色。
课文小结
本诗描写了唐朝政府劳动人民去参加不义 战争的情景。通过大军出发时这裂人肺腑的生 离死别的场面和人物对话,深刻地表现了诗人 对统治者发动这样劳民伤财的罪恶战争的严厉 谴责和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深重灾难的无比同 情。
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 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
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先说一下“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 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 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 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
优美动听。诗的最后还采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清
新自然,明白如话,给诗增添了感染力。
4.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 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
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
坐在轿子里的杜甫听到轿夫脱口而去的这几个字,掀开轿子的帘
子,望着舞动的雪花不禁诗性大发,便和道:“雪落梅岭形不见”。 那个轿夫一听,心想:这诗好啊!听人说当朝杜少陵才思敏捷,
出口成章,难道这坐轿的人便是不成?于是,便开口问道:“此人莫非
杜少陵?” 杜甫立即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
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 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
课后练习
1.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车辚辚”。辚辚,车轮转动声。《诗经?秦风?车 鄰》:“有车鄰鄰。
B.“马萧萧”。萧萧,马嘶鸣声。《诗经?小雅?车
攻》:“萧萧马鸣。” C.“行人弓箭各在腰”。行人,即路人。 D.“耶娘妻子走相送”。“耶娘”即“爷娘”,妻子 指妻子儿女。
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可能是杜甫自己。 B.“裹头”,古代男子留长发,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第二段文言知识汇总: 1.通假字:“陇”通“垄”,即田埂。 2.古今异义: 山东 古义:崤山或华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3.实词解释:点行频: 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里正: 即里长。
第三段文言知识汇总: 1. 古今异义: 县官 古义:官府。
今义:县级官员。
3.实词解释:敢: 岂敢。
烦冤: 烦躁愤懑。
退出
兵车行
杜甫
目录
课堂导入
问题探究
1 2
整体感知
3
4
课文小结
课后练习
5
课堂导入
话说在杜甫任官期间的某年冬天,他雇了四名轿夫,抬飘起了雪花。其中一名
轿夫见雪生情,情不自禁地想吟几句诗,可是由于读的书实在太少了,
费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句好诗来。他看着漫天飞舞的片片雪花, 脱口吟出了七个字:“片片片片片片片”。
文章结构
爷娘妻子走相送
牵衣顿足拦道哭
归来透白还树边 千村万落生荆杞
役夫敢申恨
反是生女好
问题探究
1.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 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 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 “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 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 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 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渎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