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新版)青岛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新版)青岛版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教学目标】1.在实际应用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熟悉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学会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去解题,积极地参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活动,并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3.能够灵活地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重点】异号两数相加计算方法与技巧。
【学习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回顾课本第44页有关黄河水位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以及一个数与0相加的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意义,师生共同做课本第45页题目。
师提问: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主要问题。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看课本第45页,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形与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1)、同号两数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3)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形。
初步形成有理数相加的做题方法。
2.( 补充)借助数轴来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
假定一个物体向前后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前运动为正,向后为负,向前运动8m,记作+8m,那么向后运动3m,记作-3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
(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①符号,②绝对值的和与差)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用投影仪展示)有理数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3. 自学课本例1,并独立解决(2)(3)(4)三个小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有理数的运算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学案2(新版)青岛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学案2(新版)青岛版算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任取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还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吗? 加法交换律: 注意:(1) 式子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任意一个有理数(2)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2、探索有理数加法结合律任意出三个有理数a, b, c ,如a=-1,b=8,c=-6,分别计算(a+b )+c 与a+(b+c),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及运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能得到什么结论?加法结合律:3、如果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还能使用加法交换率和加法结合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4、(1)(+19)+(-12)+(+11)(2)(-43)+(+35)+(+411)+(+316) (3)(+2.5)+(-28)+(-2.5)+(+7)(4)0.56+(-0.9)+0.44+(-0.81)与同学相互交流,总结简化运算的方法有哪些?一、当堂训练1、(1)(+16)+(-14)+(-6)+(+24)(2)(-2.25)+(-85)+(-43)+0.125 (3)(-23)+(+38)+(-12) (4)(+2.5)+(-28)+(-2.5)+(+7)(5)(-32)+(-41)+(-43)+(321) (6)(-3)+(+7)+4+3+(-5)+(-4)(7)-24+(-3.7)+(-4.6)+5.7 (8)(-265)+172321+(+12232)+(-461) 2、一批箱装苹果的标准质量是每箱20千克,现从中随意抽取10箱进行检验。
以每箱20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记录如下:+1,+0.3,-0.2,0,+0.2,-1,0,+0.2,-0.3,-0.1,这10箱苹果的总质量是多少?二、课堂总结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新版青岛版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教学目标】1.在实际应用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熟悉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学会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去解题,积极地参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活动,并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3.能够灵活地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重点】异号两数相加计算方法与技巧。
【学习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回顾课本第44页有关黄河水位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以及一个数与0相加的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意义,师生共同做课本第45页题目。
师提问: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主要问题。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看课本第45页,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形与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1)、同号两数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3)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形。
初步形成有理数相加的做题方法。
2.( 补充)借助数轴来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
假定一个物体向前后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前运动为正,向后为负,向前运动8m,记作+8m,那么向后运动3m,记作-3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
(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①符号,②绝对值的和与差)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用投影仪展示)有理数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3. 自学课本例1,并独立解决(2)(3)(4)三个小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有理数的运算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教学案(无答案)(新版)青岛版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的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重点和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灵活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情景导航欣赏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激励为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通过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引入有理数运算的必要性,引出本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 交流与发现:黄河水位的变化情况及图形,列出以下题目:(1)(+2)+(+3)=+5 (2)(-2)+(-3)=-5(3)(+2)+(-3)=-1 (4)(-2)+(+3)=+1(5)(+3)+(-3)= 0 (6)(-3)+ 0 =-3通过探究6个算式,推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学生活动:(小组活动)观察算式,对6个算式进行分类,3或4类;运用分类思想分祖分别从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的关系,以及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的绝对值的关系来归纳总结: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 符号,并把 相加。
②异号两数相加,取 符号,并用 减去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
③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 。
用数轴也可以再认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学生活动:如果将上面的标尺,画成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在数轴上点向右移动为证,你能利用数轴指出下列算式吗?-5-4-3-2-1543210(选派学生在准备好的数轴上指算式,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牛刀小试:①(口答)确定下列各题中的和的符号,并说明理由:(1)(+5)+(+7)(2)(-10)+(+3)(3)(+6)+(-5)(4)0+(-2)②你能做下列有理数的加法吗?(1)(-3)+(+4)(2)(-4)+(+4)(3)(-4)+(+3)(4)(-4)+0思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非负数的加法运算有什么不同?提醒:对有理数加法法则需正确使用,运算时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学案1(新版)青岛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学案1(新版)青岛版1、阅历探求有理数加法的进程,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那么。
2、能熟练地运用法那么停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经过应用数轴探求有理数加法法那么的进程,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了解和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法那么。
难点:了解有理数加法法那么,尤其是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那么。
内容设计特性备课课前预备温故知新:将以下效果列式表示:水文站每天都要记载潮汐涨落的状况,假定观测的初始水位记为0厘米,海水上升记为正,下降记为负海水上升2厘米,又上升了3厘米,共上升了几厘米?海水下降2厘米,又下降了3厘米,共下降了几厘米?海水上升2厘米,又下降了3厘米,共上升了几厘米?海水下降2厘米,又上升了3厘米,共上升了几厘米?海水下降3厘米,又上升了3厘米,共上升了几厘米?海水下降3厘米,又上升了0厘米,共上升了几厘米?课内探求创设情境:规则讲台所处的位置为原点,向南走用正数表示,向北走用正数表示,要求先生甲以讲台为动身点,先生甲向北走3米,再向南走2米,请同窗们说出他所处的位置,用什么数可直接表示?怎样得出的结论?活动一将温故知新中所列算式对照水位标尺的读数,完成下面的计算:〔+2〕+〔+3〕= 〔-2〕+〔-3〕= 〔+2〕+〔-3〕=课内探求〔-2〕+〔+3〕= 〔-3〕+〔+3〕= 〔-3〕+0=将所得结论在小组内交流活动二将下面的标尺化成数轴,你试着用数轴做以下加法,并与同窗交流〔+2〕+〔+3〕= 〔-2〕+〔-3〕= 〔+2〕+〔-3〕=〔-2〕+〔+3〕= 〔-3〕+〔+3〕= 〔-3〕+0=0+〔-3〕=观察下面的加法算式你能发现两个有理数相加时,两个加数的符号有几种状况?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和的相对值与加数的相对值有什么关系?依据所得完成下面表格:加数加数和的组成和符号相对值+12 +3-312-12 -3-12 33 -30 -3总结有理数加法法那么:稳固提升:自学课本例1,并独立处置〔2〕〔3〕〔4〕三个小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有理数的运算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 (新版)青岛版

《3.1有理数加法》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四、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温故知新1.一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可看作由哪两个部分组成?(为法则提问与总结作准备)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绝对值哪个大?(为异号两数相加作准备)(1)-22与15; (2) 与 ; (3)2.7与-3.5.1.3.小学里学过什么数的加法运算?(为两个负数相加和异号两数相加作准备)(二)类比联想,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本44页.45页,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具体问题:活动内容:1.利用数轴来表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如果我们把向右走3米记作+3米,那么向左运动1米记作什么?(1)一个人向右走3米,再向右走2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米(2)一个人向左走3米,再向左走2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米(3)一个人向右走3米,再向左走2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米(4)一个人向左走3米,再向右走2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米(5)先向右运动3米,又向左运动3米,则两次运动后____________(6)先运动0米,又向左运动3米,则两次运动后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米2.仔细观察比较上述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运算规律?活动目的:利用数轴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过程,同时有利于加法运算法则的归纳。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卡通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的移动,使学生在小人的移动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加的变化规律。
由于采用了形式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全副身心地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有理数的运算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青岛版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的应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重点和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灵活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预习案1、预习教材P44水文站观测水位变化情况及图形,独立思考后完成以下题目:⑴(+2)+(+3)=⑵(-2)+(-3)=⑶(+2)+(-3)=⑷(-2)+(+3)=⑸(+3)+(-3)=(6)(-3)+ 0 =2、以上题目存在什么规律?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一规律进行说明吗?探究案1、例如:⑴可理解为:在数轴上找出表示+2的点,然后从这点起向右数3个单位长度,到达的那个点表示的数是5,(+2)+(+3)=+52、独立思考课本以下其他题目,怎样用数轴进行说明?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计算?归纳总结: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符号,并把相加。
②异号两数相加,取符号,并用减去;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
③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
2、独立完成课本例题。
3、课堂练习:练习1、(口答)确定下列各题中和的符号,并说明理由:(1)(+5 )+(+7)(2)(-10)+(+3)(3)(+6)+(-5)(4)0 +(-2)2、计算:①(-5)+(-9)②11+(-12.1)③(-3.8)+0 ④(-2.4)+2.4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符号,使下列式子成立:(1)(__5)+(___5)=0 (2)(__7 )+(-5)=-12对标自查:训练案1.计算:①(-8)+(-9)②(-17)+21 ③(-12)+25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有理数的运算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4)》教学案(无答案)(新版)青岛版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3、4课时)
一、教与学目标:
1、让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加以应用。
2、能归纳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辨认出省略加号前后的形式,并能利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3、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4、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1、本节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叙述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并能熟练应用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2、本节难点在于让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
三、教与学方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强调,学生要通过多练习来发现自己在运算中存在的不足。
四、教与学过程: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减法法则,加减混合运算,利用运算律可以使运算更为简便)
六、作业布置:
课本52页练习,55页练习,55页习题3.1第7、8题七、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案(新版)青岛版【教学目标】1.在实际应用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熟悉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学会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去解题,积极地参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活动,并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3.能够灵活地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重点】异号两数相加计算方法与技巧。
【学习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回顾课本第44页有关黄河水位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以及一个数与0相加的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意义,师生共同做课本第45页题目。
师提问: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主要问题。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看课本第45页,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形与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1)、同号两数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3)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形。
初步形成有理数相加的做题方法。
2.( 补充)借助数轴来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加法。
假定一个物体向前后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前运动为正,向后为负,向前运动8m,记作+8m,那么向后运动3m,记作-3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
(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①符号,②绝对值的和与差)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用投影仪展示)有理数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3. 自学课本例1,并独立解决(2)(3)(4)三个小题。
(1)(-5)+(-9)(同号两数相加)= -(5+9)(取相同的符号)=- 11 (并把绝对值相加)(2) 11+(-12.1)()= ()= ()(4)(-3.8)+ 0 = ()(3)(-2.4)+2.4=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用的是有理数加法法则具体的是哪一条。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加法应注意哪两个方面:(1)定符号;(2)求数值。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
三、当堂训练,巩固新知1、(1) (一8)+(一12); (2) (一3.75)+(-0.25);(3)(一5)+9;(4)(-10)+7。
2、课本练习1-3题。
四、达标检测1、在1,-1,-2这三个数中,任意两数之和最大的是()。
A、1B、0C、-1D、-32、土星表面的夜间平均温度为-150°C,白天比夜间高27°C,那么白天的平均温度是。
3、计算:(1)10+(-4)(2)(-15)+(-32)(3)(-1.5)+(1.25)(4)(- 12)+(-16)五、课堂小结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有理数相加,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3.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不一定大于加数。
六、作业布置:课本习题3.1第1题七、教学反思: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教学目标】1.掌握并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能够利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解决多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2.利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简化多个有理数相加的运算.3.使学生养成“算必有据,步步有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语言达能力.【学习重点】运算律的理解及合理、灵活地运用.【学习难点】合理运用运算律.【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回顾复习:小学时已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几条?学生回答后教师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下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吗?教师在课上直接说明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依然适用.后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计算下列各题:(1) (-9.18)+6.18; (2) 6.18+(-9.18);(3) (-2.37)+(-4.63) ;(4)(-4.63)+(-2.37).2、计算下列各题:(1) [8+(-5)]+(-4); (2) 8+[(-5)+(-4)];(3) [(-7)+(-10)]+(-11); (4) (-7)+[(-10)+(-11)];(5) [(-22)+(-27)]+(+27);(6) (-22)+[(-27)+(+27)].通过上面的练习,引导学生得出: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a+b=b+a.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a+b)+c=a+(b+c).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3、计算:(1) 33+(-2)+7+(-8);(2) 4.375+(-82)+( -4.375).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有相反数的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先凑整;有分母相同的,先把同分母的数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本例先由学生在笔记本上解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简化加法运算一般是三种方法:首先消去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其和为0),同号结合或凑整数.三、当堂训练,巩固新知1、计算:(1)(+4)+(-14)+(+8)(2)(+0.55)+(-0.8)+(+0.45)+(-0.2)(3) (+26)+(-18)+5+(-16)(4)211111172832432⎛⎫⎛⎫⎛⎫⎛⎫-++++-+-⎪ ⎪ ⎪ ⎪⎝⎭⎝⎭⎝⎭⎝⎭2、课本练习第1,2题.四、达标检测1、计算(1)()()1238.410.32255⎛⎫-++-+-+ ⎪⎝⎭ (2)(-1.75)+1.5+(+7.3)+(-2.25)+(-8.5)(3)(-154)+(+7.25)+(-434)+(+8.75)+(-6) 2、某天股票A 自开盘价为18元,上午跌1.5元,下午收盘时又涨0. 3元,则股票A 这天收盘价是多少?3、一出租车司机某天下午营运全是在南北走向的人民路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北为正,向南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如下(单位:千米)+15、-3、+14、-11、+10、-12、+4、-15、+16、-18、-10问:(1)他将最后一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时,距离下午出车地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五、课堂小结问题:“对于本节课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与同学分享.”梳理学习的主要知识点,研究数学的方法,获得的能力,规律总结,解题反思,情感提升,收获感悟.六、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3.1第2题七、教学反思: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教学目标】1.学习有理数减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加法的相互转化过程;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3.学会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的运算;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习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其应用.【学习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符号的改变.【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那么请同学们帮小亮和小莹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下面一个问题?(用投影展示)北京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4℃,最低温度为-3℃,该天的最大温差是多少,可是他不会算,请同学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去计算呢?---提出方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多媒体显示温度计及以下案例:小亮认为说:“我知道-3 ~ 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但我不知道(+4)+(+3)=+7.”小莹根据减法的意义,列出了算式(+4)-(-3)观察温度计可得(+4)-(-3)=+7 想一想:如何计算4-(-3)与(+4)+(+3)什么关系呢?这时,教师可适时小结: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得出了4- (-3) =(+4)+(+3)=7,从而和道 4-(-3)=4+(+3).这时教师问:你发现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减法变为了加法且加上了减数的相反数,这个规律是不是总成立呢?学生回答后,再换几个数试一试,并请学生分组合作计算、交流:1,把4换成1,-1,-5,得1-(-3),(-1)-(-3),(-5)一(-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2,计算9-8,9+(一8),15一7,15+(一7),结果是否相等呢?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a-b=a+(-b).展示课本例4计算:(1)(+3)-(+5);(2)(-3.4)-(-5.8);(3)(- 32)-( +14); (4)0-(-3.75).先请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然后教师板书规范解答之后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几道题目的计算,你能发现什么?”(1,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2,减正数即加负数,减负数即加正数也就是说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注意:两个数相减不一定是大数减去小数,小被减数小于减数时有理数的减法依然能够进行.展示例5,学习有理数减法在现实中的应用.挑战自我进一步理解绝对值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三、当堂训练,巩固新知1、计算(1)0-(-3.18);(2)(-10)-(-6);(3)25-35⎛⎫- ⎪⎝⎭.2、课内练习:课本P52练习第1,2 题.四、达标检测1. 下列括号内各应填什么数?(1)(+2)-(-3)=(-2)+( );(2)0 - (-4)= 0 +( );(3)(-6)- 3 =(-6)+( );(4)1 - (+39) = 1 +( ).2. 计算:(1)(+3)-(-2) (2)(-1)-(+2) (3)0-(-3) (4)(-23)-(-12)(5)(-1.3)-2.6 (6)21 32⎛⎫--⎪⎝⎭(7)3-(-5) (8)(-3. 4)-(-5.8)(9)(31)24-- (10)0-37.53. 填空:(1)温度3℃比-8℃高;(2)温度-9℃比-1℃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