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三节 地域联系课件 (9)
中图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课件

工业活动地域联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二:中国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工业活动地域联系非常紧密。该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 产业,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海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加强了区域内的工业联系,形成了产业集聚和产业 链协同效应。
05
服务活动与地域联系
服务活动的特点与分类
服务活动的特点
交通运输对农业的影响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 农业技术的传播,从而影响农业的地域分布。
农业活动地域联系的案例分析
东北地区的农业地域联系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活动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 由于气候寒冷,农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需要依靠大规模机械作业。东北地区的农业活动与当 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关联十分密切。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关系
相互影响
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生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地域 联系的形式和特点,而地域联系又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协同发展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优 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协 同发展。
案例二
旅游业的服务活动与地域联系。旅游业的服务活动如酒店、 旅行社等,与各地的旅游资源密切相关,这些服务活动的兴 起和发展能够促进地区旅游业的繁荣,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本章总结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概 念
生产活动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 ,创造物质财富和满足生存发 展需要的过程。地域联系则是 不同地区之间在生产、生活等 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农业、工业地域的形成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三节地域联系课件中图版必修2ppt版本

(3)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铁路建设成本高,以航 空运输代替,是否可行?
(4)武汉有一批机电产品运到乌克兰,请你为它设计 合理的运输方式?
答案:(1)O—A:公路运输,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
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的特点,短距离运输运费最低。A —B:铁路运输,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 连续性好的特点,中长距离运输运费最低。B—C:水运, 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长距离运输运费最低。
[活学巧用]
1.近年来,以高铁站为依托的高铁新城在我国逐渐 兴起。高铁站选址与高铁新城建设的一般规律是( )
A.在小城市,高铁站通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 城建设有利于城市 CBD 发展
B.在中等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 新城建设会带来城市空心化
C.在大城市,高铁站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 会迅速演变为城市 CBD
回龙观等,这些地方将成为新的区域商业中心,也使 得多中心的商业格局逐渐形成。
思考探究: (1)图中的商场、超市选择有何共同点? (2)这种布局有何优势? 提示:(1)都选在市区中心或街角路口处。
(2)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消费人群。
[自主学习]
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1)商业网点:“点”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 “节点”。 (2)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①帆船、马车运输时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②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公路、铁路沿线或交通枢 纽处。
2.邮政通信与电信通信的区别 通信包括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两大类,它们的主要 业务有较大的差别。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活学巧用] 1.下图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 有率随运距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2015-2016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三节地域联系学案-中图版必修2讲解

第二节地域联系梯级且标导航学习目标应用箱音实傭,分析交璇运输方式和帝歸的喪化对H挥空規I形态和商岂网鱼布局的形响.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尉的麦化对聚幕和商业网点布崗的影响*啟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羞础口主穂理一、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r作用: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s实现区域经济、社会L地域联系V 各方面的发展方式:主要有交通运输、I 通信r商业贸易等2 •交通运输及其重要性(1) 交通运输是把工农产品运到消费地,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
(2) 特点:不生产出任何新的物质产品,其产品只是货物或旅客的位移。
_⑶ 方式:主要有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
___(4)综合评价:运费、经济上多、卫、好、省。
3 .通信『邮政通仕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D分类〈电信通信:利用超系统畀专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2)发展变化:国际互联网的诞生大大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传播和联系,正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4 .商业贸易,概念:指专门从事商品收圖、调运、储存和出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1〉商业屮与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与城市的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内容和形式;商品的贸易、资本的国际投入、劳动力和妊(肝国际贸易屮在国家间的流动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全球化趋势加强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 .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1) 城市区位:江岸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交汇处。
(2) 城市形态:沿河流呈带状发展,城市用地多沿河布置。
(3) 错误!错误!2 •铁路、公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铁路、公路的发展不仅催生了新一代城市,而且推动城市继而沿交通轴发展,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3 •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1)由集中式的团块状向分散的形态发展。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地域联系课件中图版必修2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与商业网点的形成: (1)商业网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 功能的_商__业__中__心__。 (2)商业中心城市形成与交通运输。 ①帆船、马车运输时代——_河__流__、__大__道__汇合处。 ②公路、铁路运输时代——公路、铁路沿线和_交__通__枢__纽__处。
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与商业网点的发展:
【自我检测】 1.判断正误。 (1)公路运输适合长距离运输。 ( × ) (2)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 √ ) (3)放射状路网使城市的形态从多方向到单一发展。 ( × )
2.计算机组装厂与零部件生产厂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有 ( )
①邮电通信 ②商业贸易
读安徽南部某地区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地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 B.团状,地形
C.带状,气候 D.带状,河流
4.下列有关交通运输与聚落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交通便利的地方,通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②聚落密集区,有利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③“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我国南方河网密集地区
D.基础设施投入更少
2.在国外,自提柜布局在停车场、加油站、地铁站等交通节点的主要影响因素
是
()
A.交通通达度
B.人口密度
C.技术水平
D.地租价格
【解析】1选C,2选A。第1题,自提柜与网点自取相比,自提柜不受时间的限制, 可以全天候服务,可以随时提取自己的快递,而网点有固定的上班和下班时间, 灵活性较差,因此自提柜优点在于可以全天候服务;二者在送达速度上,网点一 般设在社区里面,离居民居住地可能较近,因此其更快;二者派件体积质量均不 受限制;自提柜与网点自取相比,自提柜的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投入更高。第2 题,虽然自提柜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较多,但停车场、加油站、地铁站等很多交 通节点,由于交通便利,人员集散量大,因此在国外成了自提柜空间布局的地点, 所以主要考虑的是交通通达度。人口密度、技术水平和地租价格从材料和图中 无法推断出。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本章整合

ABCD
带动产业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 流业、旅游业等。
推动城市化进程
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 辐射力和影响力。
优化交通运输布局策略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和效率。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根据区域发展需求和运输特点,优化各种交 通运输方式的比例和结构。
公路运输
灵活性强、覆盖面广,适合短途运输和门到 门服务。
航空运输
速度快、安全性高,但运费较高,适合远距 离快速运输和高附加值货物运输。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作用机制
促进资源开发
交通运输是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便捷的交通网 络有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强区域联系
交通运输是区域联系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加强区 域间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流。
产效率。
机械化与智能化
推广农业机械化、智能 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 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
强度。
绿色发展
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发展
鼓励农业多元化发展, 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 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
融合发展。
03
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概念及分类
工业地域概念
大牧场放牧业
混合农业
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以放牧为主 ,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 率高等特点。
同时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具有形成良性 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农事活动、市场 适应性强等特点。
特点比较与优势分析
季风水田农业
优势在于精耕细作,单产高; 劣势在于商品率低,受自然灾
害影响大。
地域联系ppt课件演示文稿

市内外交通 线网通达性 的发展变化
(一)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
1、基本原理:城市沿港口沿岸兴起和发展。 河流运输:①江河渡口、②通航河道交汇处、③河 流入海口;海洋运输:港口 2、发展过程:随着船舶和交通技术进步,战胜大 江大海能力提高,城市从沿河支流到沿江干流、再 到沿海的沿岸兴起和扩大。
3、商业的重要意义:
(1)是联系 桥梁和纽带。
、
、
的
(2)商业与城市互动关系:(课本78页正 文) ; 。
阅读我国主要商业中心城市的分布图,思考 分布规律和原因?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有哪些? 4、商业中心的类型和条件: 1、在它的周围要有比较 商业城市 两 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 个 区(也叫商业服务区), 市内分商 形 即要求经济发达、人口稠 业街和商 成 密,生活水平高。 业小区两 条 2 、要有发达便利的交通运 件 类中心
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我国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 密、交通便利的东部地区
我国一些著名城市和东莞的商业街:
北京 南京路 汉正街 北京路 王府井
九龙弥敦道 和港岛铜锣 湾怡和街及 轩尼诗道 振兴、西正
上海
广州 武汉
香港
莞城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 (城市)形态的影响(因素之一)
城市空间形 态与功能结 构的演化
A
A
工农 建筑
(一)、交通运输及其重要性
1、特点:不是
而是 其计量单位是
,
的生产部门, ,计价单
位是
。(课本75页第2段)
2、五种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 (1)不同特点:(课本75页第3段)
方式
工具
铁路
火车
2019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三节地域联系课件中图版必修

思考探究: 根据临清的兴衰, 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 城镇发展的影响。
提示: 大运河的淤积, 使运河城市失去了客货集散转 运的功能; 沿海海上运输的发展和铁路的建设, 使运河城 市发展缓慢。
1.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
2.铁路、公路使城市沿交通轴发展 (1)城市区位:车站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核心, 催生了新一代城市。 (2)形态:使城市沿交通轴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变化 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 式。
1.下图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 有率随运距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 ( ) A.700~900 km C.500~700 km B.600~800 km D.400~600 km )
(2)甲运输方式应该是( A.高速公路 C.航空
答案:(1)O—A:公路运输,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 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的特点,短距离运输运费最低。A —B:铁路运输,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 连续性好的特点,中长距离运输运费最低。B—C:水运, 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长距离运输运费最低。 (2)这种说法不够具体和确切。由图可知,随着距离 的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中,公路、铁路、水路相比较,短距离运输时公 路运输的费用最低;长距离运输时水路运输的运费最低; 铁路运输特别适合中长距离的运输;管道因为其建设费 用巨大和其运营方式的特殊性,所以其运费随距离的变 化并不大。
(3)不可行。由于航空运输成本高,运量小,难以解 决当地大量资源外运及当地居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问 题。(4)沿京广线由武汉到郑州,郑州到乌克兰,沿第二 亚欧大陆桥是欧亚间最为便捷的通道。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优质课课件(农业地域类型)

三、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南亚
东亚 东南亚
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优势区位条件
①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雨 热同期,有利水稻的生长。
②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③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 丰富 ⑤市场需求量大
17
⑥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 ⑦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食。
②温带大陆性气 候区,这里气候 适宜,降水较丰 富。
③世界第四长河 密密西比河,灌 溉、河运便利。
⑦市场广阔,促进农业现代化。
④交通运输便利,便于 商品集散,降低运费。
⑤地广人稀,有利于规 模经营,降低成本,提 高商品率。
⑥机械化水平高,为规 模经营提供保证;农业 科学技术先进,有利于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 量,促进专业化生产。
2.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主要特点、成因
李某家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全家六口人,上有两位 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某承包了5亩土地,农活主 要由他和妻子来做。
美国一个小农场拥有3200亩土地。 ①小农经营,经营规模小
南方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对比 粮食作物 小麦 玉米 水稻 单产(斤/亩) 248 407 >500
2.混合农业主要特点
①以营利为目的,土地交替使用。 ②种植、放牧结合,灵活性强。 ③机械化程度高。
3.典型代表——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
(1)分布: 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区
牧羊
小麦 26
(2)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优势区位条件
①亚热带气候, 光热充足。 ②地形平坦开阔。
限制性因素? ——灌溉水源
农业
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中不透水层比重迅速增加,热岛效应强度增大,
A错。内涝概率上升,B对。地下水位不断下降,C错。 实际蒸发量减少,D错。
宅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
►知识归纳 城市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 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城市人
口的迅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比如环
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多、社会 秩序混乱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第二节 城市化
幻灯片 2
►探究活动 1.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城市表现出大量人口由 市中心向郊区或乡村转移的现象,这说明了这些城市 在倒退,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这是一种逆城市化现象,是经济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时,城市经济发达,此时城乡差别 接近于消失,而且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趋于 一致。
►强化训练
2.不透水地表和绿地是城市内部土地覆盖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下图为北京和纽约1978~2010年两城市内 部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1978年北京以不透水层和植被为主
B.2010年纽约以植被和水体为主 C.1978~2010年北京其他用地比重迅速下降 D.1978~2010年纽约不透水层比重迅速上升 (2)北京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B) A.热岛效应强度减弱 B.内涝概率上升
发展中国家。第(2)题,逐项分析如下:
►探究活动 2.下图揭示了什么样的城市问题?是什么原因造
成?此原因还会给城市带来哪些问题?
提示: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垃圾污染,是城市化
进程导致大量人口、工业在城市集聚产生的废弃物
造成的。城市化进程中还会带来其他环境问题,如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城市交通拥堵、住
►方法技巧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
别
►强化训练 1.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 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D) A.甲 C.丙 B.乙 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加
解析:第(1)题,1978年北京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
构以其他用地为主,A错。2010年纽约以植被层和不 透水层为主,B错。根据图例,1978~2010年北京其 他用地比重迅速下降,C对。1978~2010年纽约不透 水层比重变化不明显,D错。第(2)题,北京土地覆盖
主要影响是(A)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对应着图中甲折线; 我国城市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 中的丁折线;世界平均水平应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之间,对应着图中的乙折线;丙折线则对应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知识归纳
1.城市化的概念 (1)内涵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城市化水平 的高低,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世界上许 多国家都经历或正在经历着城市化过程。各个国家由
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
城市化过程也不尽相同。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其差异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