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174欧姆定律在串教学设计
2017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7章 欧姆定律 第4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案 (新版)新人

利用已学知识推进课程,使教学进程层层递进。
三、巩固
练习
1.将长度、粗细都相同的铜导线和锰铜导线串联后接入电路,则( )
A.二者电阻、电流、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B.铜导线的电阻小,电流大,二者两端电压相等
C.铜导线的电阻小,两端电压较小,二者电流相等
D.铜导线的电阻较大,两端电压较大,二者电流相等
(1)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相等:U=U1=U2= 12 V
I1= = =1.2 A
I2= = =0.3 A
I=I1+I2=1.2 A+0.3 A=1.5 A
(2)若R3=20Ω,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是:
U=U1=U3=12 V
I1= = =1.2 A
I3= = =0.6 A
I'=I1+I3=1.2 A+0.6 A=1.8 A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计
算。
2.会利用欧姆定律进行串、并联电路分析与计算。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计算、对比,形成对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简单应用的初步
认知。
2.通过分析,让学生学会利用欧姆定律对串、并联电路进行分析与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问题—思考—分析—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结论:当并联电路中的一个支路的电阻改变时,这个支路的电流会变化,干路电流也会变化,但另一个阻值不变的支路的电流和电压都不变。
三、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1.串联电路的特点:
(1)I=I1=I2=I3
(2)U=U1=U2=U3
(3)R=R1+R2+R3
九年级物理全册 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3.4.2理解欧姆定律。
2.教材分析《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年级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课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解题的方法过程。
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电阻在串并联电路中的规律以及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3.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欧姆定律的公式和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结合欧姆定律总结出欧姆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分析,熟练掌握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2.通过电路分析,准确理解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欧姆定律的理解。
难点: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任务】1.目标1设计的评价任务: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掌握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特点,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
评价实施:检测题检测。
2.目标2设计的评价任务:引导学生对电路进行分析,推导出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方法。
评价实施:检测题检测。
后教环节(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
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串联、并联电路中等效电阻与各分电阻的关系(1)串联电路R1和R2串联,因此通过它们的电流相同,设R1两端电压为U1,R2两端电压为U2,则有,综合以上推导,可以得到有串联电路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推论: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即。
2017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啜学大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运用欧姆定律和电路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过程2. 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会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3. 理解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会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并联电路问题•二、过程和方法1. 通过实验现象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2. 通过推导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过程学习用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3. 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应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2. 通过推导过程使学生树立用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串、并联电阻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探究电阻串、并联规律中等效思维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5 Q、10Q的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各1个,导线若干.【教学课时】1.5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利用欧姆定律测电阻的实验,知道了求电阻的基本方法:R= UI.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规律的知识,这是一节关于欧姆定律综合运用的探究课,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串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1.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教师演示实验1,弓I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1)实验探究:实验1:用“伏安法”探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实验原理:R= U/I1个, 实验器材:5 Q、10Q的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各导线若干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实验的相关说明:①电阻选带有骨架的线绕电阻或精确性较高的金属膜电阻②电源选用输出比较稳定的电源•③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路中的电流不要太大,并使电压表的示数为整数④根据第3节“伏安法”测电阻课程资源的相关介绍,确定电流表采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⑤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得出总电阻R与Ri、F2的关系:R= R+R2=5 Q +10 Q = 15 Q教师根据实验结论,引导学生理解等效电阻的含义,学会在物理中运用“等效替换”的思想来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R总=R+R.(2)定性研究:电阻串联的实质是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所以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要大.(3)理论推导:因为R、R2是串联的,所以有电压规律:U=U+U>;电流规律:1=1 1=12欧姆定律:I=U/R欧姆定律适用于单个的用电器和由几个用电器组成的一段电路,所以对于R,则有l1=U/R1;对于F2,则有l2=U2/R2;对于串联电路,则有I=U/R.将I 1、12、I 变形后得U=l1R1, U2=l 2R2, U=IR,代入电压规律得:IR=l1R+l2R z. 由于l=l 1=l 2,所以R=R+R a.板书: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9 R+R 2注意:当有3个电阻R 、R 2、R 3串联时,可以将串联的 R 、R 2看成一个电阻为 R' (R '=R+R 2),而后将R'和R 3串联的总电阻为R = R' +R 3= R i +R 2+R 3.同理可证,当有n 个电阻R i 、R 、艮、……、R 串联时,总电阻 R=R+R+R+・・+R例题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电阻 R 为12Q ,将它与R 2串联后接到8V 的电源上,已 知F 2两端的电压是 2V.请求出电路的总电阻.解;乩与忌串联在电路中E=J7-J72=8V-2V=6V,R 二 R 、+2?: =120+40 = 16112.探究串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师在理解了串联电阻的规律后, 我们还要进一步掌握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及相关计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个例题例题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83页的例题1,并利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教师总结:(1)从例题2中可以看出,串联电路中通过某个电阻的电流或串联电路的电 流,等于电源两端电压除以各分电阻之和•(2)另外还可以看出,当串联电路中的一个电阻改变时,电路中的电流及另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都会随之改变•很多实际电路都利用了串联电路的这一特点•例题3 (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 、S 2,电压表示数为6V,电流表示数为 0.6A ,断开S 后,电压表示数变为 2V ,则Ra 的电阻和电源电压分别是( )A. 10 Q 、9VB. 20 Q 、6VC. 20 Q 、9VD. 10 Q 、6VR} Hz------- U 8V ■解析:闭合开关S 、S2时,电路中只有电阻欧姆定律可得,R=U/l=6V/0.6A=10 Q,当S闭合、S断开时,电路中的R和R>串联,电压表测量的是Ri两端电压,为2V,则Ra两端电压为6V-2V=4V,根据R/R2=U/U2可得,电阻艮的阻值为2X 10Q =20Q .答案:B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并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1.探究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教师演示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1)实验探究:实验2:用“伏安法”探究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实验原理:R= U/I实验器材:5 Q、10Q的电阻、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各1 个, 导线若干•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ion<D———实验的相关说明: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10/3 Q),发现利用欧姆定律R= UI测量出的总电阻R比R和R2都要小.(学生此时还不能及时从测量结果10/3 Q中联想到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1/R 总=1/R1+1/R2,只知道R总=10/3 Q < R v R>)(2)定性研究:电阻并联的实质是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要小.(3)理论推导: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欧姆定律推导出并联电路电阻的规律: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J二厶+厶;电压规律迢二二F 对于质则有人二学;对于心则有君二真对于并联电jftj路‘则有T二¥则普=2十$由于电压相等,故寺=W即R-二詁警)来计算,帮助学生验还并理教师引导学生验证实验2中的总电阻罟。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7.2:欧姆定律-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7.2: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7.2节欧姆定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2. 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及实验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导线、开关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照明电路,让学生观察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4. 欧姆定律的表述: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
5. 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解释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即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欧姆定律:I = U/R物理意义: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电压U = 10V,电阻R1 = 5Ω,电阻R2 = 10Ω,电阻R3 = 15Ω,电阻R4 = 20Ω。
2. 答案: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出电流强度分别为:I1 = U/R1 = 10V / 5Ω = 2AI2 = U/R2 = 10V / 10Ω = 1AI3 = U/R3 = 10V / 15Ω ≈ 0.67AI4 = U/R4 = 10V / 20Ω = 0.5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7章 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案 新人教版

《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学习目标:1.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根据欧姆定律及电路的特点,推出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及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特点。
3. 在缺少电流表或电压表情况下,利用串、并联电路和已知电阻求未知电阻。
重点:运用欧姆定律解决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难点:串联电路分压特点、并联电路分流特点的推导课时:课时1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1、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试2、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是什么,电阻是否也有规律呢?二、新课教学(一)串联电路1、例题1:如图所示R1=10Ω,电源电压6v ,开关S 闭合后,求:(1)当滑动变阻器R 接入电路的电阻R2=50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I ;(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3=20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I’。
解::(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设为I由电压关系:U =U 1+U 2=I R 1+I R 2=I (R 1+ R 2)∴I=21R R +U =Ω+Ω50106V =0.1A (2)同理:I ‘=31R R +U =Ω+Ω20106V =0.2A 小结:由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①、串联电路中:通过某个电阻的电流或串联电路的电流等于电源电压除以各分电阻之和,公试I=21R R +U ②、串联电路中:如果有一个电阻阻值变小,干路电流I 变大。
2、推导串联电路中电阻关系串联电路中等效电阻与各分电阻的关系如果电源电压U 相同,在图1和图2中电流表示数相同,可以认为R 为R1和R2串联后的等效电阻R ,称总电阻。
图1中,R1和R2串联,通过它们的电流相同为I ,设R1两端电压为U1,R2两端电压为U2,则有 :U 1= IR 1 U 2= IR 2 图2中, U= IR串联电路电压关系:U =U 1+U 2I R =I R 1+I R 2R =R1+R2结论: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表达式:R =R1+R2+----Rn说明:几个电阻串联,相当增加导体的长度,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大即:R ﹥R1,R ﹥R23、推导串联电路分压规律串联电路电流是一定的即:I =I 1=I 2 I =I 111R U =22R U ⇒21U U =21R R R U =11R U ⇒1U U =1R R结论:串联电路中,电阻两端电压之比等于 对应电阻之比 .或说:串联电路中电阻分得的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电阻越大,电压就越大)应用:只有一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测未知电阻。
九年级物理全册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案(新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教案(新版)this course will help you gain the ideas, owledge and skills you need to write fundraising copy that produces more impressive and profitable results.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备课班级九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课时教学设计课标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要求教材及学情分析课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指导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准备教学过程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串联电路的特点与欧姆定律的综合应用。
1、通过运用欧姆定律对串联电路中相关电学量的计算,了解串联电路的伏安特性。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科学思想。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欧姆定律的延续,是探究了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之后的进一步研究。
是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也为下一章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压、电流和电阻知识,知道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初步了解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性关系。
本节将从量方面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最关键的是实验方法。
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很熟悉。
第1课时课题: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1this course will help you gain the ideas, owledge and skills you need to write fundraising copy that produces more impressive and profitable results.学生要解决的问环节题或完成的任务引入新课复习欧姆定律的相关内容师: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公式是什么?生:回答复习巩固,引入新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2this course will help you gain the ideas, owledge and skills you need to write fundraising copy that produces more impressive and profitable results.利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1、欧姆定律在串联中的应用(1)复习电流与电压规律(2)推导电阻关系 I R I R U U I U 提问学生串联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及数学表达式根据已知规律,推导电阻的关系 R总=R1+R2+...+Rn 例1 如图所示,R1 =10Ω,电源电压为6V。
九年级物理全册 17.4 欧姆定律在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1.理解欧姆定律,并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及电流的规律,利用欧姆定律得到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1.根据实验现象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2.了解等效电阻的研究方法.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应用.【难点】欧姆定律在计算中的灵活运用.【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电路示教板、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准备】电源、定值电阻两个、小灯泡两个、开关、导线等.导入一:问题导入问题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回答1: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问题2:欧姆定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回答2:I=.问题3:欧姆定律公式中对单位的要求有哪些?回答3:U的单位是伏特(V),R的单位是欧姆(Ω),I的单位是安培(A).问题4:将一个100Ω电阻连到 kV的电路中,此电阻中通过的电流是多少?回答4:I==2A.[过渡语]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该如何使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导入二:研究方法导入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种“等效替代”的思想,在电学中同样存在.如果一个电阻的效果和几个电阻在同一电路中的效果相同,可以认为这个电阻是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这里的“等效”可以理解为在同一个电路中,电源电压相同,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相同.问题:比如我们需要一个10Ω的电阻,而我们手头上的电阻只有5Ω的或20Ω的,那该怎么办呢?[过渡语] 这种“等效替代”的方法在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之间的关系时有什么样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的知识.一、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思路一1.对于串联电路来说:电压规律:U=U1+U2;电流规律:I=I1=I2;欧姆定律:I=.欧姆定律I=适用于单个的用电器和由几个用电器组成的一段电路,所以对R1来说:I1=;对R2来说:I2=,将以上三式变形后得U1=I1R1,U2=I2R2,U=IR,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得:U=U1+U2,则IR=I1R1+I2R2.由于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即I=I1=I2,所以R=R1+R2.即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2.对于并联电路来说: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I=I1+I2;电压规律:U=U1=U2;欧姆定律:I=.对于R1来说:I1=;对R2来说:I2=.根据I=I1+I2,则,由于电压相等,所以.即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拓展延伸】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其总电阻一定比每一个导体的电阻大.由R总=R1+R2+…+R n可推出,n个阻值均为R的电阻串联,其总电阻为R总=nR.把几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其总电阻一定比每一个导体的电阻小.思路二串、并联电路电阻的关系(1)串联电路:师:在图甲和图乙中,如果电源电压相同,电流表示数相同,可以认为R是R1和R2串联后的等效电阻,也称总电阻.那么,总电阻与R1和R2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推导:在图甲中,因为R1和R2串联,因此通过它们的电流相同,设R1两端电压为U1,R2两端电压为U2,则有U=U1+U2,即U=IR1+IR2.图乙中有:U=IR.综合以上推导有:R=R1+R2,因此可以得到串联电路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R=R1+R2.推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2)并联电路:师:并联电路中同样也可以得到R与R1,R2的关系,请同学们尝试自己推导出来.学生推导:在图甲中,因为R1和R2并联,因此它们两端的电压相同,设R1两端电压为U1,R2两端电压为U2,则有U1=U2.电流规律:I=I1+I2,即I=.图乙中有:I=.综合以上推导有:,因此可以得到并联电路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即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推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拓展延伸】几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电阻变小,并且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设有N个电阻并联,电阻分别为R1,R2,R3,…,R N,总电阻为R,则有+…+.设这N个电阻当中,电阻最小的为R1,则+…+,得到,进而R<R1.所以总电阻小于最小那个电阻,即并联电路的总电阻R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二、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P83~84,例题1和例题2,不懂的地方互相之间讨论交流.串联电路中:U=U1+U2IR=IR1+IR2R=R1+R2并联电路中:I=I1+I21.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电源及各灯泡规格均相同.当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示数最大的是( )A.只有甲B.只有乙C.甲和丙D.甲和丁解析:由电路图可知,甲、丁两电路中,灯泡并联,总电阻为,电流表测干路电流,I=;乙图中,两灯泡串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I乙=;丙图中两灯泡并联,电流表测其中一条支路的电流,I丙=.甲、丁电路中电流表示数最大,乙电路中电流表示数最小.故选D.2.电阻R1和R2串联时的总电阻是20Ω,并联时的总电阻( )A.一定是5ΩB.一定是大于5Ω或等于5ΩC.一定是小于5Ω或等于5ΩD.一定是小于5Ω解析:根据串联电阻规律:串联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由于两电阻串联的总电阻等于20Ω,因此分电阻中较小电阻的最大值为10Ω,所以它们并联后的总电阻一定小于或等于5Ω.故选C.3.阻值分别为5Ω和10Ω的两个定值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是Ω,若通过5Ω电阻的电流为A,则通过10Ω电阻的电流为A,10Ω电阻两端的电压是V.解析:两个定值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R=R1+R2=5Ω+10Ω=15Ω;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所以通过10Ω电阻的电流也为A.10Ω电阻两端的电压是U2=IR2=A×10Ω=4V.【答案】15 0.4 44.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1=6Ω,R2=4Ω.(1)当开关S1闭合,S2,S3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A,电路总电阻是Ω,电源电压为V.(2)当开关S1,S2和S3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A,此时通过L的电流是A.解析:(1)当开关S1闭合,S2,S3断开时,R1与R2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R=R1+R2=6Ω+4Ω=10Ω;则电源电压:U总=I总R=A×10Ω=6V.(2)当开关S1,S2和S3都闭合时,R2短路,R1与L组成并联电路;I1==1A;通过L的电流为I L=I-I1=A-1A=A.【答案】串联电路中:R=R1+R2并联电路中: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A”的字样,当它与一个阻值为30Ω的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时,整个电路总电阻的变化X围为( )A.30~80ΩB.0~80ΩC.0~50ΩD.0~30Ω2.两个完全相同的电阻,它们串联后的总电阻是并联后总电阻的 ( )A.倍倍 D.3.两电阻的阻值分别为30Ω和90Ω,将它们串联后,其总电阻为;将它们并联后,其总电阻为.4.小华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研究过程如图(a)、(b)和(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电路的连接及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比较图中的(a)和(b)两图及相关条件可知:;(2)比较图中的(b)和(c)两图及相关条件可知:.【能力提升】5.现有一个电压为3V的电源和三个相同的电阻,连接在黑匣子内,其外部有4个接线柱与黑匣子中的电路相连接,用电压表分别测试任意两个接线柱间的电压,其读数分别为:U AB=3V,U AC=U AD=2V,U CB=U DB=1V,则黑匣子(虚线框)内电路连接正确的是( )6.有两只电阻R1,R2,它们串联后的总电阻为R串,并联后的总电阻为R并.若R串=nR并,则n值的大小可能为( )A.n=1B.n=2C.n=3D.n=47.一段粗细均匀的电阻丝电阻值为16Ω,将它围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如图所示,则A,B两点间的电阻为Ω.若在A,B两端接一电压6V的电源,则C,D间的电压为V.【拓展探究】8.小明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在一次修理电视机时,发现有一只阻值为30Ω的电阻需要更换,而现在只有10Ω,20Ω,40Ω,60Ω,120Ω几种规格的电阻若干,请你帮小明想两种解决办法.办法一:;办法二:.【答案与解析】1.A[解析: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A”,表示这个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变化X围是0~50Ω;与一个阻值为30Ω的电阻串联,整个电路总电阻的变化X围为30~80Ω.故选A.]2.C[解析:两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时,总电阻R1=2R;并联时,总电阻R2=,即R1=4R2.故选C.]Ω[解析:串联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因此两电阻串联时,总电阻:R串=R1+R2=30Ω+90Ω=120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倒数之和,两电阻并联时,R并=Ω.]4.(1)当电阻并联后,总电阻变小(2)两个电阻可以由一个电阻来等效替代[解析:(1)比较图(b)和图(a),给R1并联了电阻R2,电路中总电流变大,说明电阻并联后变小,从而得出结论;(2)图(c)和图(b)比较,电流表示数相同,说明R3与R1和R2并联后阻碍电流效果相同,从而得出结论.]5.C[解析:因为U AB=3V,所以AB应该连在电源两端.当三个电阻串联时,因为三个电阻相同,电源电压为3V,所以每个电阻分担的电压相同,大小都为1V.又因为U AC=2V,所以AC和AD之间应该连有2个电阻.又因为U CB=U BD=1V,所以CB和DB之间应该连有1个电阻,故C正确.故选C.]6.D[解析:串联电阻R串=R1+R2,由并联电路特点可知:,即R并=,已知R串=nRR1+R2=n,(R1+R2)2=nR1R2,则可得出n=4,故D正确.故选D.]并,所以7.3 2[解析:阻值为16Ω的电阻丝弯成一圆环,其四分之一电阻值为4Ω,四分之三的电阻为12Ω,两段电阻丝并联后的总阻值,根据R并=可得R并=3Ω;由题意可知,AB,ADCB并联,所以AB,ADCB两端的电压均为6V;由于AD,CD,CB串联,则CD间的电压等于×6V=2V.] 8.将一只10Ω和一只20Ω的电阻串联将一只40Ω和一只120Ω的电阻并联[解析:办法一:将一只10Ω电阻和一只20Ω的电阻串联,R串=10Ω+20Ω=30Ω;办法二:将一只40Ω电阻和一只120Ω的电阻并联,R并==30Ω;方法三:两只20Ω电阻并联,再和一只20Ω的电阻串联,R总=R并+20Ω=×20Ω+20Ω=30Ω.]教材没有展示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从表面看起来学生少学习一个知识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但实际上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少了一种思路和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高中课程的衔接埋下了不利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还应当补充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在引入电阻规律的时候,可以先用实验器材演示,让学生有生动的体验和直观的感受,然后再通过理论推导出实验结论.对于串、并联电路电阻规律的推导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要用到串并联电压、电流的综合知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有难度,计算也有难度.因此,并联电路的公式可以先不做硬性要求.不管用何种方法,只要能正确解题,步骤完整,思路清晰,能学会,就可以.1.如何理解“串联分压与并联分流”问题:分压原理:在串联电路中,根据各处电流相等以及欧姆定律可知:I1=I2,即,变形得,这就是分压原理,即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分流原理:在并联电路中,由于并联电路电压相等,即U1=U2,则I1R1=I2R2,变形得,这就是分流原理,即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2.连接在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能够起到多种作用.(1)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2)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时,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3)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要求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亮度由不亮到灯丝暗红、微弱发光以至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与电压.这里整个过程的多次测量都依赖于调节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电阻,使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电压相应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小灯泡的亮度.(4)在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实验中,用滑动变阻器来实现多次测量,以达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而减小误差的目的.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6V,电阻R1=4Ω,R2=6Ω,闭合开关S.求:(1)电路总电阻多大.word(2)电路中电流多大.(3)电阻R2两端的电压多大.解:已知R1=4Ω,R2=6Ω,U=6V.(1)电路总电阻:R=R 1+R2=4Ω+6Ω=10Ω.(2)电路中电流:I==A. (3)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IR2=A×6V.在如图所示电路中,R1=10Ω,R2=20Ω,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为A.(1)电阻R1两端的电压是多少?(2)通过R2的电流是多少?解:已知R1=10Ω,R2=20Ω,I=A.(1)电阻R1两端的电压:U=IR1=A×10Ω=3V. (2)因为R1与R2并联,所以它们两端电压相等,所以通过R2的电流是I2==A.【拓展延伸】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阻、电压的特点.1.串联电路:电流:I=I 1=I2;电阻:R=R1+R2;电压:U=U1+U2.2.并联电路:电流:I=I1+I2;电阻:;电压:U=U1=U2.11 / 11。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全册 第十七章 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教案

教学设计实施目标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阅读教材,梳理本节知识点,并标注在教材中。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串联电路的电阻教师组织活动1:让学生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出实验验证出两个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与各个电阻的关系?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总结:设计思路:我们先根据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出每一个电阻的阻值,再测量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电路图如下:活动2:学生进行实验:实验1:分别先后将2欧姆、3欧姆串联接入AB之间,测算出其阻值。
实验2:撤去这两个电阻,将5欧姆的接入AB电路中,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测算其电阻的阻值。
实验3:再将2欧姆、3欧姆、5欧姆的全部接入电路中,测算出电阻的阻值。
实验4:再将10欧姆的定值电阻接入AB电路中,观察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测算其电阻的阻值。
师生共同总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表达式为:R=R1+R2知识拓宽:让学生交流讨论,在串联电路中为什么总电阻要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在串联电路中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分配有什么关系?归纳总结:(1)几个电阻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故总电阻会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2)在串联电路中,具有分压作用,即R1:R2=U1:U2目标导学二:并联电路的电阻图4图5图6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检 测 目 标1.在并联电路中,随着并联的用电器个数的增加,其总电阻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2.把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镍镉合金线串联接入电路,电路如图4所示,则电路中( )A .粗导体的电阻大于细导体的电阻B .粗导体的电阻等于细导体的电阻C .粗导体两端电压大于细导体两端电压D .粗导体两端电压小于细导体两端电压3.某同学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利用图4甲所示电路,在a ,b 两点间分别接入定值电阻R 1、R 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了多组数据,并根据数据绘制了两个电阻的U-I 关系图像,如图5乙所示,若将R 1、R 2组成并联电路,当通过R 1的电流为1A 时,通过R 2的电流为 ( )A.0.5AB.1AC.2AD.0.25A板 书 设 计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1、串联电路中的电阻2、并联电路中的电阻3、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领学校检查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2.能进行两个电阻的串、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根据实验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的分析。
难点
串、并联电路计算中公式的选择。
教具准备
投影仪或多媒体(例题和训练题)。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前面我们运用欧姆定律公式计算了单个电阻、电压、电流,如果两个电阻串联或并联,怎样分析计算呢?
二、合作探究
[师]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应用非常广泛。
实际电路比较复杂,但可以简化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再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1.有关串联电路的计算
例题1 如图所示,电阻R1为10 Ω,电源两端电压为6 V。
开关S闭合后,求:(1)当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R2为50 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阻I;(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3为20 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I′。
[师](1)同学们先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试着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
解:(1)如图所示,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通过R 的电流和通过电阻R 1的电流相等,都等于I 。
电阻R 1两端的电压U 1=IR 1,R 两端的电压U 2=IR 2。
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U =U 1+U 2,有
U =IR 1+IR 2=I(R 1+R 2)。
可求得
I =U (R 1+R 2)= 6 V 10 Ω+50 Ω
=0.1 A 。
(2)同(1)的分析一样,可求得滑动变阻器R ,R 1串联时,电路中的电流
I ′=U (R 1+R 3)= 6 V 10 Ω+20 Ω
=0.2 A 。
[教师总结]由上面例题可以看出:(1)串联电路中通过某个电阻的电流或串联电路的电流,等于电源两端电压除以各分电阻之和的商。
(2)当串联电路中的一个电阻改变时,电路中的电流及另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都会随之改变。
课堂训练题1(投影仪或多媒体) 有2个电阻串联接在6 V 的电源上,R 1=10 Ω,R 2=20 Ω,求:(1)电路中的总电阻R ;(2)通过电路中的电流I 。
解:(1)电路中的总电阻R =R 1+R 2=10 Ω+20 Ω=30 Ω。
(2)通过电路中的电流I =U R =6 V 30 Ω
=0.2 A 。
2.有关并联电路的计算
例题2 如图所示,电阻R 1为10 Ω,电源两端电压为12 V 。
开关S 闭合后,求:(1)当滑动变阻器R 接入电路的电阻R 2为40 Ω时,通过电阻R 1的电流I 1和电路的总电流I ;
(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 3为20 Ω时,通过电阻R 1的电流I ′1和电路的总电流I ′。
[师](1)同学们先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
(2)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试着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
解:(1)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电阻R 1和R 2两端的电压均等于电源两端电压 U =12 V 。
由欧姆定律得I 1=U R 1=12 V 10 Ω
=1.2 A , 通过变阻器R 的电流I 2=U R 2=12 V 40 Ω
=0.3 A , 所以总电流I =I 1+I 2=1.2 A +0.3 A =1.5 A 。
(2)同理可求得
I ′1=U
R 1=12 V 10 Ω
=1.2 A , 通过变阻器R 的电流I ′2=U R 3=12 V 20 Ω
=0.6 A , 所以总电流I ′=I′1+I′2=1.2 A +0.6 A =1.8 A 。
[教师总结]由上面例题可以看出:(1)当并联电路的一个支路的电
阻改变时,这个支路的电流会改变,干路电流也会变化,但另一个支路的电流和电压都不变。
(2)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采用并联形式连接到电源上,就是利用了并联电路的这一特点。
课堂训练题2(投影仪或多媒体) 有2个电阻并联接在6 V 的电源上,R 1=10 Ω,R 2=20 Ω,求:(1)R 1中的电流I 1;(2)干路中的电流I 。
解:(1)R1中的电流I1=U
R1=
6 V
10 Ω
=0.6 A。
(2)R2中的电流I2=U
R2=
6 V
20 Ω
=0.3 A,
干路中的电流I=I1+I2=0.6 A+0.3 A=0.9 A。
三、课堂小结
1.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结合欧姆定律,综合计算。
2.欧姆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结合欧姆定律,综合计算。
四、安排作业
教材P85 1~3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