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在县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的现象,受自然、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地方政府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还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城乡结构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需要概述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日益成熟,已成为研究该领域的主流方法之一。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获取和处理大量的土地利用数据,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运用RS和GIS技术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趋势,还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1.2 研究意义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调整,县域土地利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深入研究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意义重大。
县域土地资源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可以为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县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深入分析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地方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一、引言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利工具。
城市用地规划是指将城市用地区划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并优化这些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可以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地理空间分析,提高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原则1.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运营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如道路、水电气、污水处理等。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可以通过分析用户需求和设施分布情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利用效率,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运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需求。
2.实现城市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可以通过环境评价等方法,科学地分析城市用地开发的影响,并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城市用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效率。
此外,GIS可以实时监测环境状况,及时调整空间布局,保障城市的环境质量。
3.提高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益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城市用地的主要用途。
优化空间布局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促进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和人口分布情况,指导城市的产业布局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实现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基于GIS的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方法1.采集城市用地数据为了进行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首先需要采集城市用地数据,如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率、建筑密度、交通网络、环保设施等各种地理空间数据,以作为研究的基础。
采集数据可以用传统的现场调查方法或现代的遥感技术,如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2.建立城市用地空间分析模型建立城市用地空间分析模型是GIS技术在城市用地优化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如何高效地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方面,遥感技术的应用正不断得到重视,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基于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有助于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
传统的土地调查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遥感技术能够通过卫星、航空等手段获取系统的、精确的数据,从而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的空间分布、类型以及土壤质量等重要信息。
例如,通过卫星图像可以获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植被的分布情况等。
这些数据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除了用于土地资源的调查,遥感技术还能够为土地资源的评价提供帮助。
通过分析卫星图像,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定量评估,如土地的质量、可利用性等。
同时,遥感技术还能够探测土壤的水分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进一步为土地资源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在土地资源评价中,遥感技术还可以辅助分析土地的潜在风险和隐患,如地质灾害、土地沙化等。
通过监测土地的异常变化,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修复。
三、遥感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全面、连续的数据,避免了传统土地调查中的随机性和片面性。
其次,遥感技术在观测范围上具有广泛性,能够监测大范围的土地资源,为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
此外,以遥感技术为基础的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还具有便捷、经济等特点。
然而,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也面临挑战。
首先,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遥感技术对于土地属性的精确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图像分辨率、光谱信息等。
此外,遥感技术也无法取代传统地面调查的角色,两者应相互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基于航空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

基于航空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指特定地区土地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其用途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
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遥感影像作为一种快速、全面、高精度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与分析中。
首先,基于航空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是指利用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对特定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识别和监测。
通过对航空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译,可以获取地表信息,包括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数量、空间分布特征等。
通过对多期航空遥感影像数据的对比和分析,能够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航空遥感影像提供了丰富的地表信息,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的情况。
通过遥感图像分类和变化检测技术,可以识别不同土地类别,如农田、建设用地、林地等,并对其变化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航空遥感影像,可以观察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和趋势,并通过地物分类统计和变化检测,得出土地利用变化的量化指标和空间分布图。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基于航空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指通过对航空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解释和分析。
航空遥感影像提供了多期、多尺度的数据,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观察到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过程。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可以找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和机制。
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航空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具有一些显著优势。
首先,航空遥感影像具有全面性和高精度性,能够有效获取大范围、多尺度的土地利用信息。
其次,航空遥感影像具有时序性,能够提供多期影像数据以观察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
基于GIS的城市土地使用变化分析

基于GIS的城市土地使用变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使用也面临着愈加复杂的状况,对土地使用变化进行分析显得愈发重要和紧迫。
基于GIS的城市土地使用变化分析,能够很好地对土地利用进行了解和优化,为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GIS在土地使用变化分析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让城市土地的使用变化分析变得更加准确和便捷。
GIS具有数据的精度高、处理速度快等优势,可以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开展多维度、多角度地观测和分析土地使用变化。
例如,GIS可以通过空间分析算法,测量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提供土地利用变化图像和数据。
同时,GIS 还可以利用地图制作技术,进行不同时间段下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对比,评估土地变化趋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此外,GIS还能够具备地图可视化分析功能,使你能基于结果进行地图制作和投影。
二、基于GIS进行城市土地使用变化分析的必要性城市土地的使用变化带来了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城市扩张过程可能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土地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归属及其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开展基于GIS的城市土地使用变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GIS的土地使用变化分析可以从地图、宗地、设计和特定功能出发,全面观测和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更加准确的支持。
通过GIS分析得到的数据也能够导出图像和图表,可直观简单地呈现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问题,帮助专业人士在线上进行实时交流,提高项目管理精度和决策效率。
三、利用GIS实现城市土地使用变化分析的主要方法基于GIS的土地使用变化分析方法常常与空间分析算法融为一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采集:首先需要收集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包括土地分布、面积变化、用途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利用卫星影像、图纸资料、地籍档案、实地巡查等多种手段,获取尽可能多的土地利用信息。
2. 数据预处理:将采集的土地利用资料转换为GIS数据,进行数据清理、重构、转换、归一化等预处理,以利于数据可视化和存储。
结合ENVI和ArcGIS的遥感图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

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疆域宽广且人口众多的大国,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分配和利用始终是一个难题。
我国至今已进行了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最近一次完成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2007年展开,距今已过去十余年,二调的成果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土地规划需求,因而在2017年开展了由国家主导的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
三调以图斑为基本单位开展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本文件,到本地区判定土地类别,务必肯定土地类别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保证所有部分的土地全面覆盖,能够有效的在未来自然资源调查中起到支柱作用。
对于农用地这样存在多重管理并有着重复需求的土地类型进行利用近况、质量情况及属性标注的基础上,同时促进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特别专项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现有成果。
根据国家统一标准,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充分利用全国现有数据,整体完成国家土地利用基础数据,获取实时准确关于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可用性的数据,进一步完善国家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信息管理和成果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规划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统一确认,土地和空间利用控制,土地和空间生态恢复,空间管理能力现代化和国家土地空间规划体系建设。
伴随着第三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项目开展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设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因为它是整个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核心部分。
而且,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导致城市的发展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正处于一个急速扩张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却来却多的开发区正在如雨后春笋斑涌现,许多未利用土地正在被用于经济开发,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必然会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产生巨大变化。
这时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才会在以后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事半功倍,才能对土地进行正确快速的利用,并对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着深厚的意义。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概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而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经济的手段,以实时监测和评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本文旨在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土地管理和规划的影响。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定义和重要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通过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它可以提供有关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空间模式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这些信息对于土地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者和环境保护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价值。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1.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与监测: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其分类,比如农田、城市、林地等。
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变化趋势。
2. 土地利用变化检测与监测: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不同时间点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借助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检测和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这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与评估:利用遥感技术提供的连续观测数据,我们可以对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种评估不仅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还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土地利用决策支持:通过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我们可以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支持。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措施。
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和规划中的意义:1.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可以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分析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
基于GIS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优化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基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政府部门的研究重点。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GIS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并通过优化研究探讨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1. 土地资源现状概述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原因,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空间利用和管理不合理,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破坏、土地利用效益不佳的状况越来越普遍。
2. GI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中的应用GIS技术将土地资源及相关数据按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和分析处理,从而快速准确地反映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建立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
(1)利用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土地资源的分类、统计和制图工作,包括各类土地的面积、分布、用途、耕地率分布等,提取出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进行可视化显示。
(2)利用遥感技术和其他数据源获取土地信息数据,包括土地类型、时间序列信息和其它气象气候信息等,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无地面点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为土地资源现状分析提供全面的支持。
(3)土地资源现状分析结果可以帮助政府监测土地利用变化,为城市规划、区域开发等提供数据支持,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土地资源优化研究1.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性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在不损害土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永续利用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土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资源优化研究方法(1)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结果的理解,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并制订相对应的优化策略,包括保护耕地、控制土地开发速度、合理利用工矿废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细致的了解土地利用信息 , 也为后续的一些土地
利用变化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 比如可在此基础上
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将来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
情况等 。
本文研究采用交集图层的属性数据库按合并类
型叠代求 解平 衡表 的计 算模 型 [ 5 ] 。具体 算 法 为 :
将现状图 AKi ×j与变更图 AKi ×+j1作空间交集运算 , 得到 的交集图层 Ci ×j所有弧线相交部分都产生结点 , 重 新构成多边形 。在交集图层的属性表中同时包含了
本文研究采用变化向量分析法对变化信息进行
提取 [ 4 ] 。变化向量分析模型是光谱直接比较法的
一种 。变化向量是描述从时相 1到时相 2某像元光 谱变化大小和方向的向量 。设某像元 i在时相 t1 , t2 图像上的灰级向量分别为 Gi = ( gi1 , gi2 , …, gik ) T 和 Hi = ( hi1 , hi2 , …, hik ) T , k 代表波段取值为 1, 2 , …. , m , 则该像元的光谱 (亮度 ) 变化向量定义 为:
(2)
从变化强度的定义 , 不难发现变化强度越大 , 表明
图像的差异越大 , 变化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 ,
检测变化和非变化像元可根据变化强度的大小 , 通
过设定阈值来实现 。即像元的变化强度超过某一阈
值 , 即可判定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像元 。利用此 方法提取出来的变化信息或多或少会包含伪变化信
ID 为 j的地类代码的记录 , 算出其图斑面积之和即
为 Aij的值 。因此 , 可按所有的用地类型构造土地 利用转移矩阵 (表 2) 。
序号
1 2 3 ……
AR EA
C#
1 2 3 ……
表 1 交集图层属性表
Tab11 The attributes of intersection layers
C_ ID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及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主要方
法 。只有从微观角度出发对土地利用不同类型的变
化进行定位化 , 定量化的空间信息分析 , 才能深入
和准确了解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 。
211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
在 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
型可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变化 , 从而
1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广州市市辖区不同时期的数字正射
遥感影像进行图像处理 , 使其达到分析研究所需的 效果 ; 然后用变化向量分析模型提取变化信息 , 以 便从宏观角度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 、分布 及其景观特性 [ 3 ] ; 最后完成影像分类矢量化过程 , 用矢量化结果结合运用 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土地利 用变化模型 , 从微观角度对土地利用不同类型的变 化进行定量化 、定位化的分析 。
息 , 所以在变化信息提取的时候要人工干预 。变化 信息提取后可以从宏观角度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
的数量 、分布及其景观特性 , 如可以了解哪个区域 的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大 ,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 是否均匀等 。
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是深入了解土地利用变
化复杂性的重要手段 , 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第24070卷8年 第5月3 期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ACTA SC IENTIARUM NATURAL IUM UN IVERSITATIS SUNYATSEN I
Vo l147 No13 M ay 2008
基于遥感与 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研究3
张新长 , 熊湘琛
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监测及分析结果 ,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监测的效果 。本文所用的遥感 影像数据为 1: 2 000 彩红外数字正射影像图 , 该 图由航摄比例尺 1: 8 000航片制作 , 采用 1980年 西安作标系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 用 TIFF格式 存储 。空间分辨率高 , 精度达 012 m。同时本文对 遥感图像进行精确的几何校正和地理校正与配准 , 并对图像进行适当的增强处理 。在此基础上对数字 正射影像图做了匀光处理 , 使其影像纹理清晰 , 反 差适中 , 色调饱满 , 视觉效果自然 、美观 。
本文以 GIS、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 , 从 广州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在不同时间段上所表现出 来的特征和差异为例 , 首先提取广州市土地利用变 化信息 , 从总体上研究广州市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 情况 , 用基于遥感的动态监测方法 , 研究如何发现 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 , 准确 、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 的数量和特性 , 并且将变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空 间分析 , 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的现状数据 , 实现土地 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 。然后构造某种土地利 用动态变化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 化状况 , 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21 2870. 98 2358. 90 1034. 83
53. 22 473. 82
0 779. 95 106. 64 404. 46 1003. 38
22 480. 76 250. 70 82. 05
2. 44 237. 16 1442. 78
0 0 120. 39 479. 83
23 431. 50 288. 25 97. 79
关键词 : 土地利用 ; 遥感 ; GIS; 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 : F30112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52926579 (2008) 0320117206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要揭示变化的过程与机制 ,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概念上的表达 , 而且还是时间序 列上的演绎 ; 它强调通过对于复杂土地利用地学现 象的空间与时间上的综合表达和描述 , 来揭示土地 利用时空结构现象演变的规律 , 因此已引起了目前 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 1 ] 。遥感与 GIS 技术已成 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 , 它不仅具有动态地反映变化过程的信息及其处 理方法 , 并能及时对变化信息进行提取 、更新及分 析 , 在资源与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 而且对变化信息的动态管理及运用模型 进行分析与预测也日趋得到重视 [ 2 ] 。
Δti1
gi1 - hi1
ΔTi = Gi - Hi = Δti2 …
=
gi2 - hi2
…
(1)
Δtik
gik - hik
( i = 1, 2, 3, …, n)
ΔTi 包含了两幅图像中的所有变化信息 , 变化强度 由 ‖ΔG‖决定 :
‖ΔG‖ = [ ( g1 - h1 ) 2 +
( g2 - h2 ) 2 + … + ( gk - ] hk ) 2 1 /2
0 8. 05 1285. 25 1130. 91 179. 56 92. 79 2360. 28 107. 81
14 3. 71 75. 12 14. 46
0 5. 33 2. 78
0 0 0 0
15 13627. 72 2682. 55 5118. 07
54. 13 0
1613. 22 355. 16 217. 22 1311. 75 2847. 80
第 3 期
张新长等 : 基于遥感与 GIS技术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119
更新前
11 12 13 14 15 21 22 23 31 32
11 0 561. 59 121. 05 55. 84 890. 02 328. 19 67. 54 15. 11 495. 39 435. 97
表 2 广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
0 204. 65 321. 82
6. 25 0
307. 79 298. 96
/ hm2
31 30. 00 87. 45 275. 44 10. 29 120. 65 684. 91 268. 00 1. 91
0 345. 11
32 66. 63 102. 66 87. 02 0. 34 314. 64 1535. 18 28. 65 83. 04 481. 75
16 310170 hm2和 13 627172 hm2 , 分占耕地转为其 他 类 型 用 地 的 46192% 和 3912%。同 时 还 有 3 783124 hm2的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
由于城区 、风景区等区域地类判读标准的改 变 , 以及部分闲置土地的开垦复垦 , 3 365152 hm2 居民及工矿用地转变为农用地 , 占建设用地减少的 45178%。例如 : 白云区迁岗村一块 16167 hm2 用 作独立工矿地复种荔枝 、龙眼后而转变为园地 。
3 收稿日期 : 2007 - 10 - 15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0471106) 作者简介 : 张新长 (1957年生 ) , 男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E2mail: eeszxc@mail1 sysu1edu1cn
118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47卷
1 2 3 ……
Ak#
1 3 5 ……
Ak_ ID
11 13 12 ……
…
耕地 林地 园地 ……
Ak +1#
2 5 7 ……
Ak + 1_ ID
12 12 11 ……
…
园地 园地 耕地 ……
从表 2和 3可看出 , 广州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的总体变化趋势 , 尤其是耕地的变化趋势 。耕地作 为广州市的主要农用地类型之一 , 数量变化非常 大 。主要是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 农民从种植粮食 作物转为种植经济作物 、果树等 , 从而导致大量的 耕地转变为园地等其他农用地, 总面积达 34 762143 hm2 , 是耕地减少量的 89196% , 而其中 耕地转变为园地和其它农用地最多 , 分别为
0
项目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