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及其技术应用现状研究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及其技术应用现状研究青海省地理空间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青海西宁810001摘要:土地利用动态调查指对不同时段的土地使用信息进行对比研究,在其数量与规模上研究其动态变化性质和未来变化趋势。
遥感技术在信息收集上具备全方位、多时的、全天候的特征,在应用上则具备多源数据处理、多领域整合研究、多维动态监控及多用途的特征。
利用遥感技术能够获得较大范围的土地资源数据信息,在资源动态监控上也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应用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涵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通过对比不同时相(至少2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在空间、时间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是利用同一区域、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之间的光谱特征差异分析和识别土地利用状态或变化,其本质是量化时序遥感图像的时域效果,即通过量化多源、多时相遥感图像的空间域、时间域、光谱域等耦合特征,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位置及数量。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需要监测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分析和掌握各种土地利用种类的动态信息,包括空间分布、数量、质量等。
当前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主要通过定期监测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情况、耕地和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用地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客观、直接、及时的检查。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是核查每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的汇总成果,对违法或涉嫌违法的地区及其他特定目标进行快速监测,为违法用地查处及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佐证和依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监测内容国土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控即通过监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用地资料,以掌握其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品质、空间分布情况等的动态信息。
土地利用通过遥感技术动态监控,重点是对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变动情况,实施准确、直接、客观的定期监控,及时监测我国土地利用总规划情况和年度用地规划落实情况,并重点核实我国年度用地变动情况调查汇总数据,为我国的宏观决策提供更为真实、精确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违法及疑似违法用地的区域范围及其他特定目标等变化状况实施更快速的日常监控,为违法用地查办和突发事件管控提供依据。
土地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成果检查办法

土地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成果检查办法(试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二O一O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目的 (1)第二条适用范围 (1)第三条检查制度 (1)第四条检查的依据 (1)第五条检查程序 (2)第六条检查的要求和职责 (3)第七条提交检查的成果 (3)第八条检查内容 (5)第二章检查方法 (7)第九条检查方法 (7)第十条县市自查 (8)第十一条地州(市)复查 (9)第十二条自治区抽查 (11)第十三条巡查 (12)第十四条地方复核 (13)第三章质量评价 (13)第十五条评价 (13)第四章其它 (13)附录1 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检查确认表 (14)附录2 报告模板 (15)附录3 检查表格 (16)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保证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成果质量,杜绝地方上报的变更调查成果存在技术或人为因素造成数据失真,瞒报虚报情况,确保土地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制定本方法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成果的质量检查。
第三条检查制度对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成果实行自检、复查、抽查及地方复核制度。
检查工作分别由各级国土资源局负责,县级负责自检、地方复核,地州(市)级负责复查,自治区负责成果抽查。
另由自治区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负责对各地土地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各阶段成果实施巡查。
第四条检查的依据1、《土地调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8号2、《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5号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与编号》GB/T 13989-19926、《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7—20078、《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19979、《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试行)》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11、《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10年10月12、《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2010年10月第五条检查程序(一)县级自查各县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建设用地、规划、耕地保护、执法监察、地籍等相关科室及调查承担单位,对内外业调查成果进行全面自检,并形成自检报告,填写确认表,并签字盖章,做为调查成果上报。
国土变更调查技术方案

国土变更调查技术方案一、概述国土变更调查是指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以地籍调查为基础,以遥感影像和GIS技术为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适时、动态的监测和管理。
其主要目的是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类型、空间分布等基本情况,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标1.掌握全国或地区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类型、空间分布等基本情况;了解和掌握全国或地区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类型和空间分布等基本情况是进行国土变更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
以下是其为何具有重要性的几个原因:a.理解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数量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例如,建设用地的数量增加可能会带来城市化的压力,而耕地面积的减少可能会对粮食安全问题产生影响。
这些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对于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以及进行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b.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当前配置情况。
例如,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区域的农业用地比例过大,而工业用地不足,这可能会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这种理解,我们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土地资源重新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c.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类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通过了解这些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d.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全国或地区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掌握,我们可以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例如,在制定城市规划时,政府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国土变更调查,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影响,并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总的来说,通过国土变更调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还可以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第一部分基本概况1、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号)与《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与规定,参考土地详查与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与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这就是对土地详查与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的调查。
1.2、目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就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基础。
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与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基础。
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
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变更调查现状及其问题与对策

土地变更调查现状及其问题与对策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广物博,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土地的利用情况,国土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对土地变更进行调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调查工作的工作量和难度都在不断增加。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土地变更的调查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探讨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将大大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文章从我国现行土地变更调查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行的土地变更调查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如何制定更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土地变迁;调查状况;问题与对策引言土地变更调查是在土地变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年度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的动态调整和变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确保国土部门日常使用和信息查询。
同时,通过对土地进行调查,可以有效地增强国家对土地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实现对国有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土地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缓解人地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现行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程序和环节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从而影响到调查工作的工作效率。
1.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流程及关键环节为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专业性、系统性和时效性,从2010年开始,国家国土普查工作实行"一张图",使用统一的遥感影像装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土地普查,重点对照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资料,每年进行一次普查。
1.1基本信息(1)遥感监测成果:国家国土资源部采用最新的卫星图像技术,对全国重点区域的土地进行了卫星遥感图像采集,并将这些数据与地籍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
同时,通过叠加图获取新的地图板块,并对其进行每年的遥感监测[1]。
(2)基本的数据库和数据:以历年土地变动情况为依据,通过对年度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获得年度耕地面积、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并制作相应的影像资料。
1.2实地考察一般情况下,变更调查都是以每年的最后一天作为时限的,在此期间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相关的类型进行调查,按照年度变更调查数据,来对土地的相关数据以及所有权来进行掌握。
遥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遥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3-07-12T02:44:24.782Z 来源:《科技潮》2023年13期作者:程世红[导读] 遥感影像技术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包括近地面、远距离高空及外层空间),利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面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和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面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探测及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
安徽省第一测绘院安徽合肥 230031摘要:土地变更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具有内容广泛、时效性强以及保真度高等特点。
遥感影像技术是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具有信息获取速度快、信息储备量大、覆盖面广等优点。
在土地变更调查中应用遥感影像技术,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监测成本,解决传统土地变更调查中存在的费用较高、误差较大、耗时耗力等问题。
因此,遥感影像技术对进一步提高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遥感影像;土地变更调查;监测;应用分析1遥感影像技术概述遥感影像技术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包括近地面、远距离高空及外层空间),利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面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和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面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探测及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
遥感影像技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涉及多个学科,如光学、雷达学、激光学、微波学、现代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以及地理学等。
遥感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
应用遥感影像技术,能够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2遥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优势第一,具有较好的技术适应性。
实地确认的环境十分复杂,部分区域十分险恶,单靠人工手段很难进行现场验证。
利用遥感影像技术,既能保证影像的解析度,又能达到审核的要求。
第二,实现准确和全面覆盖。
以5G技术、RS技术为核心的遥感影像系统,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监测模式,对各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快速、全面的采集。
土地变更调查技术培训—遥感监测

2013年遥感监测全部 图斑统计情况
个数
面积
差异情况
个数
面积
泸州市
纳溪区
11
185.9
192
1482.2
181
1296.3
泸州市
古蔺县
64
520
252
3763.0
188
3243.0
绵阳市
盐亭县
35
589.7
216
2031.3
181
1441.6
南充市
营山县
61
412.3
185
1958.8
124
1546.5
部遥感数据采集要求: 一类区采用分辨率优于(含)1米的多光谱或全色遥感数据; 二类区采用分辨率优于(含)2.5米的多光谱遥感数据;
三 类 区 采 用 分 辨 率 优 于 ( 含 ) 2.5 米 的 全 色 遥 感 数 据 或 分 辨率优于(含)5米的多光谱遥感数据; 四类区采用分辨率优于(含)5米的全色遥感数据;
成 监管 果 理理
下接
发 收成
基 础 资
经 纬 度 成
果 入 库
料果
PPaaggee 10
二、数据生产组织流程
3天
7天
5天
3天
2天
1天
2天
二、数据生产组织流程
进度安排 :
8月-9月
9月-12月底
次年1月-2月
次年3月-5月
次年5月-8月
启动阶段
批次任务生产
成果整理
项目总结
监理收尾
二、数据生产组织流程
遥感监测信息管理文件夹
“围填海造地”图斑
数据库“建设用地”外新增建设用地图斑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变更调查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工作,文章梳理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提出处理建议,规避不利因素,旨在提高变更调查工作质量,对今后变更调查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变更调查,问题,对策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annual land change investigationPan Hongwei(Service center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Southwest Guizhou Autonomous prefecture, Xingyi 562400,China)Abstract:The change investigation is the basic and supporting work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article sorts out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annual land change investigation, and puts forwardtargeted treatment suggest- 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workto avoid adverse factors, aim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hangein- vestigation, which has guiding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nge investigation in the future.Keywords:Change investig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0 引言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成,明确了自然资源系统职能职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便是其中需履行的职责之一,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作为衡量自然资源管理水平的常规工作,被纳入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高质量发展考核,如何在新时期下科学、完整、准确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水平是摆在年度变更调查工作面前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现状)编制单位:集恩图造信息工程编写者:王巧晖时间:2013.12.12一.项目概况 (3)二.准备工作 (3)(一)总体控制 (3)(二)资料及设备准备 (4)(三)制作漳平市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 (4)三. 调查容与方法 (4)(一)开展遥感监测图斑核实及建设用地变更调查。
(5)(二)开展耕地现状变化调查。
(7)(三)开展其他现状变化调查。
(8)(四)开展地类信息专项调查标注。
(9)四.有关问题说明 (9)(一)建设用地变更原则 (10)(二)建设用地认定原则 (10)(三)2012年度卫片执法变更原则 (10)(四)灾毁及荒废耕地变更原则 (10)五.基本农田情况调查 (10)六.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10)(一)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方法。
(11)(二)数据库质量检查及更新要求。
(11)(三)2013年度数据库变更有关问题说明。
(11)一.项目概况为准确掌握2013年度漳平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现势性,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及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国土部下发的卫星遥感影像,利用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在漳平市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作,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
为保证本项工作顺利开展,特编写本技术方案。
二.准备工作(一)总体控制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以经国家确认的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
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及2013年度界线调整形成的各级控制界线、控制面积和各地类面积,作为2013年度变更调查的基础及2013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单元,不得随意更改。
2013年度漳平市行政区域界线发生调整的,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将调整后的控制界线、控制面积、涉及界线调整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相关说明材料上报国土部进行备案。
(二)资料及设备准备漳平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集整理土地管理方面的相关资料,准备调查所需的有关设备。
资料主要包括: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2013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新增建设用地审批、设施农用地审批、临时用地审批、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土地查处、农业结构调整、灾毁耕地、生态退耕等方面的资料。
调查所需仪器设备主要包括:GPS接收机、全站仪、钢(皮)尺、计算机及软件系统,以及交通工具等。
(三)制作漳平市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参照漳平市2013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新增建设用地审批、设施农用地审批、临时用地审批、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基本农田划定与调整、土地查处等各类涉及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材料,在遥感监测成果和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等成果的基础上,制作漳平市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
三. 调查容与方法以2013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以实地现状认定地类为原则,参考遥感监测成果,利用漳平市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按照土地变更调查有关技术要求,对2013年度实际变化的每一块土地进行实地调查,在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上标绘图斑的位置、围、地类等信息,如实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依据国土部下发的遥感监测成果,实地调查每一块监测图斑以及其他各类土地变化的围界线,图斑围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图解法,或使用GPS或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并详细记录图斑的地类和权属等容;对于遥感影像难以发现变化的农用地、未利用地等其他地类图斑,主要依据日常土地变更结果和漳平市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基本农田划定与调整、土地查处等各类涉及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材料,逐地块调查变化地块的围和地类等。
(一)开展遥感监测图斑核实及建设用地变更调查。
利用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底图,对照实地现状,对国家下发的遥感监测图斑及属性信息进行逐一核实、调整和补充调查,调绘实地建设围和地类,确认遥感监测图斑变化情况,如实填写《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
1.对实地为建设用地的,按建设用地变更;对实地建设为设施农用地的,按设施农用地变更,收集整理完整的用地审批材料,并在更新数据包中标注批文文号;对于实地建设为临时用地的,应调查该地块的围和面积,按临时用地变更,收集整理临时用地批准文件等材料,并按照变更调查数据库变更要求,将临时用地变化信息录入更新数据包,并标注批文文号。
对于监测图斑为推填土类型,未变更为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临时用地的,地方应提供现场实地照片,其中属土地整治推平的还应提供土地整治项目的有关材料。
未变更(含部分未变更)为建设用地的遥感监测图斑,应在《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中填写未变更为建设用地的“原因类型”。
《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应同时提供纸质和电子形式,纸质表格须漳平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分类整理有关举证材料,制作扫描文件。
2.对于有建设的遥感监测图斑,必须在数据库中变更为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或临时用地,否则作为本年新增建设用地图斑,移交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处置;对于发生推填土的遥感监测图斑,未变更为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临时用地的,必须按要求提供实地照片和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的《遥感监测图斑信息核实记录表》,否则作为本年新增建设用地图斑,移交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处置;对于路基宽度大于6.5米或路面宽度大于6米的新增道路,应按公路用地进行变更,否则作为本年新增建设用地图斑,移交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处置。
3.对于因拍摄时段等原因,造成遥感影像未反映的新增建设用地变化地块,除已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不得纳入本年度变更畴。
在现状调查阶段严禁将遥感影像未反映有建设迹象的地块变更为建设用地。
对于影像拍摄时段后建设,且当年已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地块,待部综合监管平台套合标注后,在当年标注的“本年批而未用”(P)图斑围,按实际建设情况变更。
4.本年度批准实地未建设的地块,现状调查过程中暂不变更,待部综合监管平台套合标注后按要求上图。
5.对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批而未用”土地,2013年实地已建设,应按实际建设状况调查其位置和围。
(二)开展耕地现状变化调查。
根据年度土地整治项目等补充耕地围界线,逐地块实地核实耕地变化情况。
同时结合遥感影像,实地调查农民自主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增耕地,并依据2013年度土地整治项目区围对本年及往年增加耕地的管理信息分类进行标注。
1.地方对本年变更的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标注为“土地整治本年验收本年变更新增耕地”(ZZB)、“土地整治往年验收本年变更新增耕地”(ZZWB)和“土地整治在建未验收本年变更新增耕地”(ZZBJ)。
2.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补充的耕地,标注为“增减挂钩补充耕地”(ZJG);对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补充的耕地,标注为“工矿废弃地复垦补充耕地”(GKF)。
3.对农业结构调整新增耕地,标注“农业结构调整新增耕地”(TZ);对农民自主开发等原因新增的耕地,标注为“其他补充耕地”(QT)。
4.对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备案,2013年度验收的项目新增耕地的变更情况进行确认和标注。
其中往年已变更的耕地图斑,确定围界线,并在原有耕地图斑上标注为“土地整治本年验收往年变更新增耕地”(ZZW)(不得分割原有耕地图斑);暂不在本年上报变更的耕地,确定围界线,并标注为“土地整治本年验收以后年度变更新增耕地”(ZZY)(数据库地类不发生变化,仅在图斑属性中标注“ZZY”,不纳入本年度变更调查新增耕地流量,待以后年度变更为耕地时,标注为“土地整治往年验收本年变更新增耕地”(ZZWB))。
5.对土地整治项目中,因整理田坎、小型沟渠等小于上图面积难以按图斑表示的新增耕地,地方应加强对此类新增耕地的审查,对新增耕地真实的,核定面积后在项目区围的原有耕地图斑上标注“土地整理田坎等新增耕地”(ZZL),并进行新增耕地来源说明。
该类变化应以数据库中已有耕地图斑为基础标注,不得分割、合并原有耕地图斑。
可以通过变更调查数据库的田坎、扣除系数、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等变化反映新增耕地面积的,按照变更调查数据库变更要求标注ZZL属性和计算新增耕地面积;对于土地整治中,通过整治未在数据库中反映的田坎、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等增加耕地的,应在涉及的耕地图斑中标注ZZL属性。
(三)开展其他现状变化调查。
对于建设用地和耕地之外的现状变化,也应按照变更调查要求开展调查工作。
原则上不允许将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
对确因突发性自然灾害、重大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等原因,导致农用地表土层破坏,且短期无法通过简单治理恢复种植的,按照现状认定地类原则,实地调查其位置、围和地类,拍摄实地照片,提供灾毁、塌陷或重大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等相关证明文件的扫描件,填写《农用地变更为未利用地图斑核实记录表》,经严格审查后,方可将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
证明文件应由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开具,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部审查。
(四)开展地类信息专项调查标注。
1.新增耕地坡度:将利用DEM制作的坡度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确定新增耕地坡度分级。
对坡度大于2°的耕地,区分梯田和坡地,填写《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相应栏目。
2.可视为补充耕地的新增园地:本年度,将闲置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并经土地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共同认定能调整成耕地的,作为“可视为补充耕地的新增园地”。
3.可调整地类:对于因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变更为园地、林地、草地以及坑塘等农用地,且耕作层未破坏的,可认定为可调整地类。
包括:可调整果园、可调整茶园、可调整其他园地、可调整有林地、可调整其他林地、可调整人工牧草地、可调整坑塘水面。
4.往年“批而未用”土地建设情况:对2012年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批而未用”土地,2013年实地已建设,应将实际建设部分在数据库中标注为“往年批而未用当年实地建设”属性(PJ)。
四.有关问题说明(一)建设用地变更原则对实地为建设用地的土地,无论是否已经取得合法有效用地手续、是否已列入拆除计划、是否经竣工验收、是否为其他部门管理围,都必须按实地现状变更为建设用地。
对于“边报边用”的建设用地,2013年尚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无论是否为国家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项目,都应按照实地现状调查为建设用地。
(二)建设用地认定原则指实地已建设的土地。
实地建设以施工人员已进入、工棚已修建、塔吊等建筑设备已到位或地基开挖为标志。
(三)2012年度卫片执法变更原则对2012年度部卫片执法检查中,查处的建设用地结果,应纳入2013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对2012年度已经调查为建设用地的图斑,经依法查处并拆除的,按原地类调查和变更。
(四)灾毁及荒废耕地变更原则人为撂荒的耕地,以及受洪水等突发自然灾害影响但耕作层或表层未被破坏的耕地,维持原地类。
五.基本农田情况调查各地依据合法有效的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或依法占用、调整等)资料,调整数据库中基本农田图斑的位置和围,更新形成基本农田数据层,汇总形成基本农田面积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