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答案(刘纯舫)
2017年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含答案 精品

专题一读懂传记——快速阅读,整体把握一、传记及其特点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它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
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
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
二、传记的种类1.自传。
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
2.小传。
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
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
3.评传。
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
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
4.画传。
以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
其他传记作品,如大传: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回忆录: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如《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精准分析散文结构

专题二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专题二精准分析散文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静夜品瓷程应峰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
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
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
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
比比皆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
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
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
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
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中、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1合情推理学案含解析新人教A版选修2_209212104

2.1.1 合情推理图乙的一连串直角三角形演化而成的,其中OA1=A1A2=A2A3=…=A7A8=1,如果把图乙中的直角三角形依此规律继续作下去,记OA1,OA2,…,OA n的长度构成数列{a n},问题1:试计算a1,a2,a3,a4的值.提示:由图知a1=OA1=1,a2=OA2=OA21+A1A22=12+12=2,a3=OA3=OA22+A2A23= 2 2+12=3,a4=OA4=OA23+A3A24= 3 2+12=4=2.问题2:由问题1中的结果,你能猜想出数列{a n}的通项公式a n吗?提示:能猜想出a n=n(n∈N*).问题3: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提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问题4:以上两个推理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都是由个别事实推出一般结论.1.归纳推理的定义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2.归纳推理的特征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的特点(1)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猜测的性质,结论是否正确,还需经过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因此,归纳推理不能作为数学证明的工具;(2)一般地,如果归纳的个别对象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结论也就越可靠.问题1: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在四面体中,各个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四面体中任意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大于第四个面的面积.问题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与高乘积的12.那么,在四面体中,如何表示四面体的体积?提示:四面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乘积的13.问题3:以上两个推理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根据三角形的特征,推出四面体的特征. 问题4:以上两个推理是归纳推理吗?提示:不是.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而以上两个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1.类比推理的定义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2.类比推理的特征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3.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称为合情推理.对类比推理的定义的理解(1)类比推理是两类对象特征之间的推理.(2)对象的各个性质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如果两个对象有些性质相似或相同,那么它们另一些性质也可能相似或相同.(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由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已经获得的知识出发,通过类比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23,且S n +1S n+2=a n (n ≥2),计算S 1,S 2,S 3,S 4,并猜想S n 的表达式.当n =1时,S 1=a 1=-23;当n =2时,1S 2=-2-S 1=-43,所以S 2=-34;当n =3时,1S 3=-2-S 2=-54,所以S 3=-45;当n =4时,1S 4=-2-S 3=-65,所以S 4=-56.猜想:S n =-n +1n +2,n ∈N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是:实验、观察→概括、推广→猜测一般性结论.该过程包括两个步骤:(1)通过观察个别对象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1)(山东高考)观察下列等式:⎝ ⎛⎭⎪⎫sin π3-2+⎝⎛⎭⎪⎫sin 2π3-2=43×1×2;⎝ ⎛⎭⎪⎫sin π5-2+⎝ ⎛⎭⎪⎫sin 2π5-2+⎝ ⎛⎭⎪⎫sin 3π5-2+⎝ ⎛⎭⎪⎫sin 4π5-2=43×2×3; ⎝ ⎛⎭⎪⎫sin π7-2+⎝ ⎛⎭⎪⎫sin 2π7-2+⎝ ⎛⎭⎪⎫sin 3π7-2+…+⎝ ⎛⎭⎪⎫sin 6π7-2=43×3×4; ⎝ ⎛⎭⎪⎫sin π9-2+⎝ ⎛⎭⎪⎫sin 2π9-2+⎝ ⎛⎭⎪⎫sin 3π9-2+…+⎝ ⎛⎭⎪⎫sin 8π9-2=43×4×5; …… 照此规律,⎝ ⎛⎭⎪⎫sin π2n +1-2+⎝ ⎛⎭⎪⎫sin 2π2n +1-2+⎝ ⎛⎭⎪⎫sin 3π2n +1-2+…+⎝⎛⎭⎪⎫sin 2n π2n +1-2=________. (2)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1 2 3 4 5 67 8 9 10…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则第n (n ≥3)行从左向右数第3个数为________.解析:(1)通过观察已给出等式的特点,可知等式右边的43是个固定数,43后面第一个数是等式左边最后一个数括号内角度值分子中π的系数的一半,43后面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下一个自然数,所以,所求结果为43×n ×(n +1),即43n (n +1).(2)前(n -1)行共有正整数个,即n 2-n2个,因此第n 行从左向右数第3个数是全体正整数中第⎝ ⎛⎭⎪⎫n 2-n 2+3个,即为n 2-n +62.答案:(1) 43n (n +1) (2)n 2-n +62(1)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是( )A .26B .31C .32D .36(2)把1,3,6,10,15,21,…这些数叫做三角形数,这是因为个数等于这些数目的点可以分别排成一个正三角形(如下图),则第七个三角形数是________.(1)法一: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个数如下表:为首项,以5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第六个图案中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是6+5×(6-1)=31.法二:由图案的排列规律可知,除第一块无纹正六边形需6个有纹正六边形围绕(图案1)外,每增加一块无纹正六边形,只需增加5块菱形纹正六边形(每两块相邻的无纹正六边形之间有一块“公共”的菱形纹正六边形),故第六个图案中有菱形纹的正六边形的个数为6+5×(6-1)=31.故选B.(2)第七个三角形数为1+2+3+4+5+6+7=28. 答案:(1)B (2)28解决图形中归纳推理的方法解决与图形有关的归纳推理问题常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从图形的数量规律入手,找到数值变化与数量的关系.(2)从图形的结构变化规律入手,找到图形的结构每发生一次变化后,与上一次比较,数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第n 个图形由正n +2边形“扩展”而来(n =1,2,3,…),则第n 个图形中的顶点个数为( )A .(n +1)(n +2)B .(n +2)(n +3)C .n 2D .n解析:选B 第一个图形共有12=3×4个顶点,第二个图形共有20=4×5个顶点,第三个图形共有30=5×6个顶点,第四个图形共有42=6×7个顶点,故第n 个图形共有(n +2)(n +3)个顶点.设等差数列{a n }n 48412816-S 12成等差数列,类比以上结论有:设等比数列{b n }的前n 项积为T n ,则T 4,________,________,T 16T 12成等比数列.由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具有类比性,且等差数列与和差有关,等比数列与积商有关,因此当等差数列依次每4项之和仍成等差数列时,类比等比数列为依次每4项的积成等比数列.下面证明该结论的正确性:设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为q ,首项为b 1, 则T 4=b 41q 6,T 8=b 81q1+2+…+7=b 81q 28,T 12=b 121q 1+2+…+11=b 121q 66, T 16=b 161q1+2+…+15=b 161q 120, ∴T 8T 4=b 41q 22,T 12T 8=b 41q 38, T 16T 12=b 41q 54,即⎝ ⎛⎭⎪⎫T 8T 42=T 12T 8·T 4,⎝ ⎛⎭⎪⎫T 12T 82=T 8T 4·T 16T12,故T 4,T 8T 4,T 12T 8,T 16T 12成等比数列. 答案:T 8T 4 T 12T 8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是:观察、比较→联想、类推→猜测新的结论. 该过程包括两个步骤:(1)找出两类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对象的性质去猜测另一类对象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如右图,在△ABC 中,a =b ·cos C +c ·cos B ,其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写出对空间四面体性质的猜想.解:如右图所示,在四面体P ABC 中,S 1,S 2,S 3,S 分别表示△PAB ,△PBC ,△PCA ,△ABC 的面积,α,β,γ依次表示面PAB ,面PBC ,面PCA 与底面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猜想S =S 1·cos α+S 2·cos β+S 3·cos γ.5.从平面到空间的类比三角形与四面体有下列相似性质:(1)三角形是平面内由直线段围成的最简单的封闭图形;四面体是空间中由三角形围成的最简单的封闭图形.(2)三角形可以看作是由一条线段所在直线外一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连线所围成的图形;四面体可以看作是由三角形所在平面外一点与这个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连线所围成的图形.通过类比推理,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推测空间四面体的性质,并填写下表:三角形和四面体分别是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三角形的边对应四面体的面,即平面的线类比到空间为面.三角形的中位线对应四面体的中截面(以任意三条棱的中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对应四面体的二面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对应四面体的内切球.具体见下表:1.解决此类问题,从几何元素的数目、位置关系、度量等方面入手,将平面几何的相关结论类比到立体几何中,相关类比点如下:(1)三角形类比到三棱锥:例: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研究三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积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相互垂直,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斜边长”类比为“直角三棱锥的侧面积、底面积”.答案:S2△ABC+S2△ACD+S2△ADB=S2△BCD(2)平行四边形类比到平行六面体:例:平面几何中,有结论:“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类比这一结论,将其拓展到空间,可得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平行四边形的边、对角线”类比为“平行六面体的棱、对角线”.答案:平行六面体四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十二条棱的平方和 (3)圆类比到球:例: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S (r )=πr 2,周长C (r )=2πr ,若将r 看作(0,+∞)上的变量,则(πr 2)′=2πr . ①①式可以用语言叙述为:圆的面积函数的导数等于圆的周长函数.对于半径为R 的球,若将R 看作(0,+∞)上的变量,请你写出类似于①的式子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式可以用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通过给出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类比球的体积公式和球的表面积公式,我们不难发现⎝ ⎛⎭⎪⎫43πR 3′=4πR 2,从而使问题解决.答案:⎝ ⎛⎭⎪⎫43πR 3′=4πR 2球的体积函数的导数等于球的表面积函数(4)平面解析几何类比到空间解析几何:例:类比平面内一点P (x 0,y 0)到直线Ax +By +C =0(A 2+B 2≠0)的距离公式,猜想空间中一点P (x 0,y 0,z 0)到平面Ax +By +Cz +D =0(A 2+B 2+C 2≠0)的距离公式为d =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类比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 =|Ax 0+By 0+C |A 2+B 2,易知答案应填|Ax 0+By 0+Cz 0+D |A 2+B 2+C 2.答案:|Ax 0+By 0+Cz 0+D |A 2+B 2+C 21.平面内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由此类比我们可以得到( ) A .空间中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B .空间中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 C .空间中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D .空间中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解析:选D 利用类比推理,平面中的直线和空间中的平面类比. 2.根据给出的等式猜测123 456×9+7等于( ) 1×9+2=11 12×9+3=111123×9+4=1 111 1 234×9+5=11 111 12 345×9+6=111 111A .1 111 110B .1 111 111C .1 111 112D .1 111 113解析:选B 由题中给出的等式猜测,应是各位数都是1的七位数,即1 111 111. 3.在平面上,若两个正三角形的边长比为1∶2,则它们的面积比为1∶4.类似地,在空间中,若两个正四面体的棱长比为1∶2,则它们的体积比为________.解析:V 1V 2=13S 1h 113S 2h 2=S 1S 2·h 1h 2=14×12=18.答案:1∶84.观察下列等式:13+23=32,13+23+33=62,13+23+33+43=102,…,根据上述规律,第五个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观察等式,发现等式左边各指数幂的指数均为3,底数之和等于右边指数幂的底数,右边指数幂的指数为2,故猜想第五个等式应为13+23+33+43+53+63=(1+2+3+4+5+6)2=212.答案:13+23+33+43+53+63=2125.已知结论:“在三边长都相等的△ABC 中,若D 是BC 的中点,G 是△ABC 外接圆的圆心,则AGGD=2.”若把该结论推广到空间,则有结论:“在六条棱长都相等的四面体ABCD 中,若M 是△BCD 的三边中线的交点,O 为四面体ABCD 外接球的球心,则AO OM=k (k 为定值)”,求k 的值.解:如右图,易知球心O 在线段AM 上,不妨设四面体ABCD 的边长为1,外接球的半径为R ,则BM =32×23=33, AM =12-⎝⎛⎭⎪⎫332=63, R =⎝ ⎛⎭⎪⎫63-R 2+⎝ ⎛⎭⎪⎫332,解得R =64.于是,k =AO OM=6463-64=3.一、选择题1.下列类比推理恰当的是( )A .把a (b +c )与log a (x +y )类比,则有log a (x +y )=log a x +log a yB .把a (b +c )与sin(x +y )类比,则有sin(x +y )=sin x +sin yC .把(ab )n 与(a +b )n 类比,则有(a +b )n =a n +b nD .把a (b +c )与a ·(b +c )类比,则有a ·(b +c )=a ·b +a ·c 答案:D2.已知{b n }为等比数列,b 5=2,则b 1b 2b 3…b 9=29.若{a n }为等差数列,a 5=2,则{a n }的类似结论为( )A .a 1a 2a 3…a 9=29B .a 1+a 2+…+a 9=29C .a 1a 2…a 9=2×9D .a 1+a 2+…+a 9=2×9解析:选D 等比数列中的积运算类比等差数列中的和运算,从而有a 1+a 2+...+a 9=2+2+ (29)=2×9. 3.观察式子: 1+122<32, 1+122+132<53, 1+122+132+142<74,…, 则可归纳出第n -1个式子为( ) A .1+122+132+…+1n 2<12n -1B .1+122+132+…+1n 2<12n +1C .1+122+132+…+1n 2<2n -1nD .1+122+132+…+1n 2<2n 2n +1解析:选C 观察可得第n -1个式子为:不等式的左边为⎩⎨⎧⎭⎬⎫1i 2的前n 项的和,右边为分式2n -1n. 4.古希腊人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形状来研究数.比如:他们研究过图①中的1,3,6,10,…,由于这些数能够表示成三角形,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地,称图②中的1,4,9,16,…这样的数为正方形数.下列数中既是三角形数又是正方形数的是( )A .289B .1 024C .1 225D .1 378解析:选C 记三角形数构成的数列为{a n },则a 1=1,a 2=3=1+2,a 3=6=1+2+3,a 4=10=1+2+3+4,可得通项公式为a n =1+2+3+…+n =n n +1 2. 同理可得正方形数构成的数列的通项公式为b n =n 2.将四个选项的数字分别代入上述两个通项公式,使得n 都为正整数的只有1 225.5.将正整数排成如下形式:12 3 45 6 7 8 910 11 12 13 14 15 16…则数字2 017出现在( )A .第44行第80列B .第45行第80列C .第44行第81列D .第45行第81列解析:选D 第n 行有2n -1个数字,前n 行的数字个数为1+3+5+…+(2n -1)=n 2. ∵442=1 936,452=2 025,且1 936<2 017<2 025,∴2 017在第45行.又∵2 025-2 017=8,且第45行有2×45-1=89个数字,∴2 017在第89-8=81列.二、填空题6.设函数f(x)=xx+2(x>0),观察:f1(x)=f(x)=xx+2,f2(x)=f(f1(x))=x3x+4,f3(x)=f(f2(x))=x7x+8,f4(x)=f(f3(x))=x15x+16,…根据以上事实,由归纳推理可得:当n∈N*且n≥2时,f n(x)=f(f n-1(x))=________. 解析:由已知可归纳如下:f1(x)=x21-1 x+21,f2(x)=x22-1 x+22,f3(x)=x23-1 x+23,f4(x)=x24-1 x+24,…,f n(x)=x2n-1 x+2n.答案:x2n-1 x+2n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元一次方程Ax+By=0(A,B不同时为0)表示过原点的直线.类似地,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三元一次方程Ax+By+Cz=0(A,B,C不同时为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方程的特点可知:平面几何中的直线类比到立体几何中应为平面,“过原点”类比仍为“过原点”,因此应得到: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三元一次方程Ax+By+Cz =0(A,B,C不同时为0)表示过原点的平面.答案:过原点的平面8.观察下列等式:23=3+5,33=7+9+11,43=13+15+17+19,53=21+23+25+27+29,…若类似上面各式方法将m 3分拆得到的等式右边最后一个数是109,则正整数m 等于________.解析:经观察,等式右边的数组成数列:3,5,7,9,11,…,所以由3+(n -1)×2=109,得n =54,再由等式右边的数的个数为2,3,4,…,且分别等于左边数的底数,可得2+3+4+…+m =54,即 m -1 m +2 2=54,解得m =10. 答案:10三、解答题9.如图所示为m 行m +1列的士兵方阵(m ∈N *,m ≥2).(1)写出一个数列,用它表示当m 分别是2,3,4,5,…时,方阵中士兵的人数;(2)若把(1)中的数列记为{a n },归纳该数列的通项公式;(3)求a 10,并说明a 10表示的实际意义;(4)已知a n =9 900,问:a n 是数列第几项?解:(1)当m =2时,表示一个2行3列的士兵方阵,共有6人,依次可以得到当m =3,4,5,…时的士兵人数分别为12,20,30,…,故所求数列为6,12,20,30,….(2)因为a 1=2×3,a 2=3×4,a 3=4×5,…,所以猜想a n =(n +1)(n +2),n ∈N *.(3)a 10=11×12=132.a 10表示11行12列的士兵方阵的人数为132.(4)令(n +1)(n +2)=9 900,所以n =98,即a n 是数列的第98项,此时方阵为99行100列.10.已知椭圆具有以下性质:已知M ,N 是椭圆C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若直线PM ,PN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 PM ,k PN ,那么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的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写出类似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解:类似的性质为:已知M ,N 是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 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若直线PM ,PN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 PM ,k PN ,那么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的位置无关的定值.证明如下:设点M ,P 的坐标为(m ,n ),(x ,y ), 则N 点的坐标为(-m ,-n ).∵点M (m ,n )在已知双曲线x 2a 2-y 2b 2=1上, ∴m 2a 2-n 2b 2=1,得n 2=b 2a 2m 2-b 2.同理y 2=b 2a 2x 2-b 2,∴y 2-n 2=b 2a 2(x 2-m 2).则k PM ·k PN =y -n x -m ·y +n x +m =y 2-n 2x 2-m 2=b 2a 2·x 2-m 2x 2-m 2=b 2a 2(定值).∴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的位置无关的定值.。
(含答案)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2单元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1.由于这位科学家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材料中的“科学家”是指()A.牛顿B.达尔文C.本茨D.诺贝尔2.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爱迪生在电器方面的发明充分证实了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实用价值。
这充分说明了()A.科学理论是技术革新的基础B.技术革新印证了科学理论的价值C.科学理论与技术革新存在辩证关系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3.弗洛伊德曾说:“人类的自我观念在科学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两次重大打击……第二次是生物学研究,把人类贬到‘我们都是动物界的子民’,打破了人类一向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固有观念。
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第二节 专题二 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含解析)

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Ⅰ如何掌握整体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题一、构建解答结构作用分析题的知识背景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1)明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2010年教职工住房公积金汇缴清册汇总

调向阳湖教育
2010年前退休
2010年前退休 2010年前退休
页(3)
065 066 068 069 070 071 072 073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1 082 083 084 086 087 088 089
佘中勤 盛宗富 万家贤 游训林 镇冬林 周纯安 周大才 朱仲州 刘青 韩细竹 洪书池 刘才胜 刘启宋 刘胜枝 刘运鹏 饶才树 饶坤生 王寿文 刘明寿 吴晓东 周敬松 朱绪新
页(100)
页(25)
页(26)
页(27)
页(28)
页(29)
页(30)
页(31)
页(32)
页(33)
页(34)
页(35)
页(36)
页(37)
页(38)
页(39)
页(40)
页(41)
页(42)
页(43)
页(44)
页(45)
页(46)
页(47)
页(48)
页(49)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李铺小学 李铺小学 李铺小学 李铺小学 李铺小学 李铺小学 李铺小学 李铺小学 李铺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中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
422301195607105876 4223011956020105877 422301195403175872 422301195810235879 422301610813587 422301196402155890 422301196106115878 422301195107045870 422301198208070542 422301196110055863 422301580108607 42230119531020607 422301195401256070 422301196105196063 422301195806126071 422301195907105878 422301195907046070 42230119530305607 422301195411285879 422301197403195553 422301195209105870 422301195609085872
逻辑学导论2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第二章习题解答一、请将下述命题符号化,如果是复合命题,请根据其中所含的主联结词,指出是何种复合命题:1.阳光和红霞是好朋友。
【解】:p。
这是一个简单命题,应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2.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
【解】:设p表示“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q表示“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
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3.说西红柿是蔬菜是假的。
【解】:设p表示“西红柿是蔬菜”,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
这是一个负命题。
4.大连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否则,冠军就是国安队。
【解】:设p表示“大连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q表示“国安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 q。
这是一个选言命题。
5.尽管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但仍然有不少人很自私。
【解】:设p表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q表示“有不少人很自私”,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
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6.如果我们再不降低生育率,那我们就会连坐下来的空间都没有了。
【解】:设p表示“我们再不降低生育率”,q表示“我们连坐下来的空间都没有了”,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
这是一个假言命题。
7.即使我们提高税收,财政赤字仍不会减少,除非我们削减政府开支。
【解】:设p表示“我们提高税收”,q表示“财政赤字会减少”,r表示“我们削减政府开支”,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r→⌝(p→q)。
这是一个假言命题。
8.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解】:设p表示“钱不是万能的”,q表示“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
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9.如果你是草,羊会站在你的身上,践踏你,啃食你,不管你是它的亲人还是朋友;如果你是参天大树,羊会仰望你,赞美你,无论你是残疾还是孩子。
【解】:设p1表示“你是草”,q1表示“羊会站在你的身上践踏你”,r1表示“羊会站在你的身上啃食你”,s1表示“你是它的亲人”,t1表示“你是它的朋友”,则上述命题的前半部分可表示为:p1→⌝(s1∨t1→⌝q1∨⌝r1)。
电工技术第2章习题答案

2.1.1 选择题(1)在图2-73所示电路中,发出功率的元件是A。
(A)仅是5V的电源(B)仅是2V的电源(C)仅是电流源(D)电压源和电流源都发出功率(E)条件不足图2-73题2.1.1(1)图图2-74题2.1.1(2)图(2)在图2-74所示电路中,当增大时,恒流源两端的电压U。
(A)不变(B)升高(C)降低(3)在图2-75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后,P点的电位。
(A)不变(B)升高(C)为零(4)在图2-76所示电路中,对负载电阻R而言,点画线框中的电路可用一个等效电源代替,该等效电源是。
(A)理想电压源(B)理想电流源(C)不能确定图2-75题2.1.1(3)图图2-76题2.1.1(4)图(5) 实验测的某有源二端线性网络的开路电压为10V,当外接3Ω的电阻时,其端电压为6V,则该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压的参数为(C)。
(a)6V,R0=3Ω(b)8V,R0=3Ω (c)10V,R0=2Ω(6) 实验测得某有源二端线性网络的开路电压为6V,短路电流为3A。
当外接电阻为4Ω时,流过该电阻的电流I为( A )。
(a)1A (b)2A (c)3A(7) 在图2-77所示电路中,已知1=4V,2=4V,当2单独作用时,电阻R中的电流为1,那么当1单独作用时,电压是(A)(A)1V (B)3V (C)-3V图2-77题2.1.1(7)图(8)一个具有几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其独立的方程为(B)a)(1)个 b)(1)个(9)一个具有几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要确定全部支路电流,最少要测量(B)a)(1)次 b)(1)次(10)一个具有n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要确定全部支路电压,最少要测量(A)a)(1)次 b)(1)次(11)电阻并联时,电阻值越大的电阻:(A)a)消耗功率越小; b)消耗功率越大。
(12)两个电阻并联时,电阻值,越小的电阻(B)a)该支路分得的电流愈小; b)该支路分得的电流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观点A、群众观点C、矛盾观点D、联系与发展观点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是()A、思想性B、连续性C、创造性D、主动性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实践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意识C、存在D、实践5、“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个原理()A、从认识到实践B、从实践到认识C、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D、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7、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8、“吃一堑,长一智”告诉我们,应该自理好()A、认识与实践的关系B、真理与谬误的关系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D、存在与意识的关系9、“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体现了()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绝对性是指()A、真理的无条件性B、真理的有条件性C、真理的有限性D、真理的多元性1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不确定性体现在()A、唯一性B、绝对性C、条件性D、客观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A、客观与主观的统一B、认识与实践的统一C、真理与价值的统一D、物质和意识的统一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实践求是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D、世界是物质的14、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体现了()A、真理和价值的统一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C、真理和谬误的统一D、坚持和发展的统一15、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B、科学精神和哲学精神C、哲学精神和人文精神D、真理精神和价值精神16、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A、用实践检验真理B、认识必然,争取自由C、改变人受物支配的状态D、实现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17、人类创造历史的基本活动是()A、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实践-理论-实践C、理论-实践-理论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18、价值评价的主体是()A、抽象的B、具体的C、随意的D、多元的19、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体现在()A、价值关系的形成以主体需要为主导因素B、价值关系是一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C、价值关系由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决定D、价值关系是多维的和复杂的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被动的反映论C、能动的实践论D、被动的实践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特点主要有()A、摹写性B、目的性C、规律性D、创造性E、随意性2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包括()A、认识和实践的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E、真理和价值的关系2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促进认识的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E、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24、理论认识的形式主要包括()A、感觉B、知觉C、概念D、判断E、推理2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A、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B、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C、认识过程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的不断飞跃D、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E、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6、真理的相对性体现在()A、无条件性B、无限性C、有条件性D、有限性E、发展性27、价值的特性主要有()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性D、历史性E、多维性28、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A、价值评价以客体为认识对象B、价值评价以主体为认识对象C、价值评价的结果与主体有直接联系D、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知识性认识E、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29、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成功的实践必须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B、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C、价值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促进E、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不可兼得3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A、对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认识不同B、对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不同C、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认识不同D、对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认识不同E、对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认识不同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1、简述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
3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4、简述价值的特点35、简述认识和实践统一的主要内容四、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36、人类的认识过程是无限的。
37、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38、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9、相对真理是基本正确但有错误成分的真理。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0、阅读下列有关必然和自由的一组材料:材料1斯宾诺莎认为一切事件都发生在因果系列之中,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受到事物的本性的必然性的决定。
当人们说一件东西是偶然的,那只不过是由于我们的知识有缺陷。
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一切也是严格地被决定的,既然如此,人何以能够自由和幸福呢?他对自由的理解是:仅仅由自身本性所决定,则不自由。
他说:我把永恒理解为存在自身……这样的存在也可以被设想为永恒真理。
按照这种理解,人自觉地按自然的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
自由和必然并不矛盾,认识并自觉顺应必然是自由。
斯宾诺莎根据他的哲学,提出并论证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著名命题。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休谟拿“信念”的一个定义支持他的理论,他认为信念就是“与当前的印象有关系或者相联合的鲜明的观念”。
如果甲和乙在过去的经验一向经常相连,由于联合,甲的印象就产生乙的这种鲜明观念,构成对乙的信念。
这说明为什么我们相信甲和乙有关联:甲的知觉表象和乙的观念就是关联著,因此我们便认为甲和乙关联著,虽然这个意见实在是没有根据的。
“各对象间并没有发现得到的一体关联;我们所以能够从一个对象的出现推论另一个对象会被经验到,除根据作用在想象力上的习惯而外,也没根据其他任何原理。
”在我们看来的各对象间的必然关联,其实只是那些对象的诸观念之间的关联,休谟多次反复了这个主张;心是由习惯决定的,“予我以必然性观念的,正是这种印象,也即是这种决定。
”使我们产生“因为甲,结果乙”这个信念的各事例的反复,并没赋予该对象什么新东西,但是在心中造成观念的联合;因而“必然性不是存在于对象中而是存在于心中的东西。
”——摘自深圳新闻网 材料3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
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
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能力。
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
因此,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自《反杜林论》 请回答:(1)材料1,分析斯宾诺莎是如何看待必然和自由的。
他的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何在?(2)依据材料3中恩格斯的观点,分析休谟的观点。
41、阅读下列有关真理具体性的材料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
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A2、C3、B4、D5、D6、C7、D8、B9、D10、A 11、C12、B13、A14、D 15、A16、B17、A18、B19、C20、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AD22、ABC23、ABCD 24、CDE25、ABCDE26、CDE27、ABCDE28、ABCD29、ABDE30、ABCDE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1、答:(1)主体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动;(4)主体既能动地变革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自身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