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患尿毒症透析12年
史铁生的故事

母爱是妈妈在校门口寻找我的焦急的目光。 母爱是妈妈在我回到家中时帮我拿下沉重 的书包。
母爱是……
推荐阅读
课后请阅读史铁生的《我的二十一岁》、《病 隙碎笔》。
预习检测
tān huàn shì
瘫痪 侍弄
xiǔ
整宿
qiáo cuì
憔悴
shàn
仿膳
wān
豌豆
jué诀别ຫໍສະໝຸດ màn烂漫fù
翻来覆去
xù dāo
絮絮叨叨
预习检测
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怀念? 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为什么在秋天怀念?
1.“秋天”对于作者来说有着特殊意义: 作者的腿是秋天瘫痪的; 因为作者的母亲是秋天去世的; 母亲最后的愿望是带“我”看秋天的菊花; 2. 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史铁生的故事
1969年,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史铁生 到陕北延安地区下乡插队。在劳作期间,他的脊髓受损 伤而引起腰腿疼痛。由于他对病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 以为只是坐骨神经痛或者腰肌劳损,所以并没有申请病 退回北京治疗,病情最终被耽误。后来病情更加严重, 他不得不在1972年告别陕北,真正病退回北京,但最终 双腿瘫痪。
初读感知
你应该带着怎样语气语调阅读全文?
请用简洁的语言讲一讲母亲与我的事情。
再读探究
最初双腿瘫痪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文中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令
你感动的细节描写思考。)
三读感悟
在母亲的影响下,后来的我变成了一个怎样 的人?
在此期间,他疼痛难忍,多次想放弃治疗,甚至想 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在母亲等多人的鼓励下,终于坚强 地活了下来。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 析维持生命。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 血逝世。
史铁生

个人生活
个人生活
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史铁生妻子是陈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后成为出版社编 辑,在2012年创作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表达对史铁生的怀念。
个人作品
电影剧本
出版图书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 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2018年10月19日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的 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著名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 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邓晓芒评
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 义——王又平评
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 于**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史铁生
中国作家、散文家
01 人物经历
03 个人作品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获奖记录
基本信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 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高考励志人物故事:笑看生死的史铁生

三一文库()〔高考励志人物故事:笑看生死的史铁生〕导语: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无法选择逃避,只有把它当成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才能发现它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魔力。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史铁生:笑看生死著名作家史铁生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病去世。
青年时期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坚强乐观,曾以《我与地坛》等作品,打动千千万万读者。
他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种乐观的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还得感谢卓别林。
”史铁生1972年不幸瘫痪,后来身患尿毒症,需要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命运对史铁生不能不用残酷来形容。
每周3次的透析,1000次针刺,让他的血管变成了蚯蚓状。
史铁生却用笔来超越生命的困境,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其诗性的语言和深邃的哲思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
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他在作品里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经历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史铁生的好友、著名作家陈建功说:“铁生是我最为敬重最为难得的好朋友。
1978年我读到他写的几篇小说,有《午餐半小时》、《没有太阳的角落》,当即被他的作品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所折服。
因为他的博大、深邃、勤奋,也因为他的平实、沉静、宽厚,还因为他的乐观、顽强??”【深度评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的文字有一种苍凉的况味,是那种从炼狱中发出的不屈呐喊,是穿越苦难在风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病痛中书写的对生命的了悟,质朴无华的文字,冷静睿智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各种不同境遇的体验和感受。
名声的作文素材。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病隙碎笔》读后感1我一向不喜欢看随笔的,但史铁生的随笔《病隙碎笔》却一下子吸引了我。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在重病时躺在轮椅上所写的。
他把他的文字命名为《病隙碎笔》是很有道理的。
1998年之后,史铁生的病情转为尿毒症,病情一直在恶化。
发展到后来,每隔三天就要透析一次。
靠血液透析的他只能在一天的某个空闲时刻才能动动笔,而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和病魔作斗争。
他的写作是不折不扣的病隙写作。
这样的空隙又是小得可怜的。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在病床上瘫痪二十多年的的人是怎样写作的。
在他的《我的地坛》和《务虚笔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唯物论者对于人生对于命运深刻的思考。
而就在他的《病隙碎笔》里我们依然看到的是一个坚强的智者对于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有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
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史铁生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他的文字里就看不到病的痛苦和阴影呢?是的,在他的文字里我们丝毫看不到痛苦和阴影,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生命、信仰、爱情、神性、写作和艺术的深刻坦直的思考。
在写作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他是一个重症病患者,他的思想已经完全游离于自己所创造的心魂世界里,“可以这样说,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
这种坚固的东西我认为就是对文字的热爱和信仰。
在他的《碎笔3》中有这样一句话:“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
”史铁生文中所谓的心魂就是超出或分裂于肉体的思想灵魂。
在病床上的他是一个患者,随时都可能死亡。
而在写作时的他却是一个人格思想完全健全、能够静观和俯视尘世一切的哲学家。
他认为一个人的缺陷残疾不完美是普通的,困境也并不是绝对的。
“残疾,其最危险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会承认了,渴望之后又走进残疾”。
史铁生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病痛折磨二十多年内从不气馁妥协,而是心平气和地完成了他的一部部作品。
基于此,他就是一个生命的强者,一个有着无限崇高思想的智者,一个可以蔑视一切灾难和痛苦的先行者!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心魂已经超出了他的肉体,他不再像常人一般萎缩在自己的病体中,他的头脑里是另一个世界,开阔而丰厚,精神自我在他的世界里变得如此的高大,他可以“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可以“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可以不被病体限制而天马行空。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史铁生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史铁生10岁在作文比赛中斩获第一,小学毕业后考入清华附中,80米跨栏总是赢得冠军,史铁生的优秀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身姿挺拔,长相俊逸,性格开朗,思想先进,自小便是一个让亲友邻居羡慕,让父母骄傲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18岁那年,向来是五好青年的史铁生顺应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由于史铁生患有先天性脊椎裂,他的母亲害怕史铁生干农活时影响到身体,本是不愿意儿子下乡的。
但是她明白史铁生的理想,还是忍着满腹的担心目送儿子离开。
母亲的担忧没有错,一次,史铁生在放牛时恰逢下大雨,淋雨后便得了一场大病。
这场病是史铁生后半生苦难的开始,从此,他的骄傲和意气风发成为了他再也回不去的回忆,每次想起,都愈加疼痛。
一年不间断的治疗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让史铁生的双腿以及后半生被宣判死刑,从此他再也站不起来,余生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正是踌躇满志的少年郎,却在他准备好一切即将起飞的时候被折断双翼,命运就是如此离奇。
巨大的落差让志得意满的史铁生不敢相信自己所面临的处境,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自暴自弃,曾经阳光开朗的少年彻底变成了一个喜怒无常的“疯子”。
他痛恨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这一切偏偏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砸窗户、摔东西、怒骂家人,史铁生恨不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跟他一样变得支离破碎。
在这个时候,除了史铁生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以外,他的家人也不好过,特别是他的母亲,恨不得代替儿子承担这一切的苦难。
每次史铁生暴怒,发脾气的时候,他的母亲都会默默地走出房间,替他关上门,等史铁生发泄完毕后,她才静静地走进来,蹲下对儿子小心翼翼地说道:“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母亲虽然故作镇定,试图平静下来微笑着对史铁生说话,但红肿的眼眶依旧出卖了她。
其实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爱花之人,曾经家里处处是绿植鲜花,生机勃勃。
但自从史铁生生病后,他的母亲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照顾花花草草了,所有的花草后来都死了。
因为史铁生情绪特别不稳定,常常捶打着双腿,嚷着自己是废人,要去死,他的母亲害怕稍不注意就让儿子走上不归路,于是只能尽可能不让儿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我与地坛》必备知识

《我与地坛》必备知识一、史铁生1.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于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
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代表作《我与地坛》《合欢树》《秋天的怀念》《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
2.获奖▪1983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奖)▪1984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星(获奖)▪1986 上海文学奖毒药(获奖)▪1988 作家评论奖答自己问(获奖)▪1997 上海市长篇小说奖务虚笔记(获奖)▪1998 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老屋小记(获奖)▪1998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老屋小记(获奖)▪2002 老舍散文奖病隙碎笔(获奖)2005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奖)3.风格①文字平实(平实的叙述、语言朴实、平实的语言)②感情真挚(蕴含真情)③具有哲理(哲理性强)④充满悲怆二、我与地坛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3.母亲的形象美送“我”——理解——(行为描写)忧“我”——坚忍——(心理描写)找“我”——焦急(关爱)——(侧面描写)4.写作技法①双线索:生命+精神②情景交融③细节感人三、作文中的史铁生我眼中的史铁生(构思新颖)20岁前的史铁生我不了解,我了解的是20岁后的史铁生。
我的偶像史铁生-关于偶像的作文600字相关作文

我的偶像史铁生-关于偶像的作文600字相关作文
如果你问我,我的偶像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偶像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
史老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有一个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母亲,从小健康成长,20岁时下乡插队,可,不幸的事发生了:20岁出头的史铁生因事故双下肢瘫痪,成了一个站不起来、生活不能自理的废人,只能每天与轮椅相伴。
事故后的史铁生极其悲观,整日心情消极,暴怒无常,对生命抱怨,怨天尤人。
但这并不是他的错,因为对一个20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打击。
永远不能和正常人一样,永远要与轮椅相伴,生活要靠人伺候,双腿也不能走动,就像失去了自由一样。
史铁生曾经数次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母亲去世之后,史铁生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积极向上、勇于面对、享受生活,在主要工作——生病的同时进行着业余爱好:写作。
改变后的史铁生身残志坚,在患上尿毒症之后,每周要进行两次透析,一千次针刺和各种药物的轮番进攻,他都咬牙挺了过来。
两次透析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虽然我没有做过,但把人身上的血液都换一遍的感受可想而知;另外,那一千次的针刺更是让我感到心悸,一千次啊,还不把人给扎烂了!这些让我无法想象的痛苦史铁生全部忍受下来,并且以无比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与病痛作斗争的同时他依然坚持写作,创作了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多篇文学著作。
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人生:既然是不可逆的,那么为什么不能以此为乐呢?
史铁生的名字起得与其性格无比相配,他像铁一样的生命是那样坚韧,那样不屈,就像他母亲说的一样:好好儿地活下去,活出不凡,活出精彩。
他就是我的偶像。
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简介篇一:史铁生的资料史铁生的资料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初期有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的小说,如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
发表于1983年的,既是史铁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
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
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
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
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
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
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史铁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患尿毒症透析12年
*导读:让史铁生自嘲“以生病为职业,业余写点东西”的疾病,最严重的莫过于严重的肾脏病。
据悉,他需要依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
著名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这位自嘲“以生病为职业,业余时间写点东西”的作家,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奔向自由的天国。
回溯他的一生,除了那些感动过无数人的充满生命感悟的作品之外,其一生与疾病的抗争也让世人充满敬佩。
21岁,史铁生双腿瘫痪;
30岁,史铁生发现患上肾病;
47岁,史铁生突然昏厥确诊为尿毒症。
59岁,史铁生透析近12年,突发脑溢血去世。
让史铁生自嘲“以生病为职业,业余写点东西”的疾病,最严重的莫过于严重的肾脏病。
据悉,他需要依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因为多次针刺,他左手动脉和静脉已经点成粗大的扭曲的蚯蚓状。
尿毒症,至今尚未有彻底的治疗方式,当肾脏病发展到尿毒症阶段,只能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因此有人说每一次的透析,都有可能是生命的绝唱。
究竟肾脏病怎么演变成为尿毒症?尿毒症对于生命又有多么可怕?养生疾病库与您一同认
识!
9成病患不知自己得了“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一词最早出现在2001年K/QODI的《慢性肾脏病贫血治疗指南》,2002年K/QODI的《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正式确立了CKD的概念、分期及评估方法。
除了急性肾炎和急性尿路感染,绝大多数的肾病都可以归属慢性肾脏病的范围。
慢性肾脏病是我国成年人高发的一种疾病,患病人群大,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进行递增。
我国究竟有多少慢性肾脏病患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余学清教授介绍,曾有调查组在广州做过流行病学调查,涉及50多万人,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地区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是12%,发病率是非常高的。
而且,有肾脏病的这些病人,知道自己有问题的不到10%,广东地区仅为9.3%,90%以上的病人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中国尿毒症发病年龄比国外早15年
据资料显示,2009年美国人群CKD患病率11.5%,日本20岁以上人群CKD患病率为13%,虽然面对同样的慢性肾脏病,但是我国的发病年龄和病变进程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凡凡称:“在国外,50%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是因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导致的并发症,而在我国则更多的是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我国尿毒症患者中45%是由于各种各样的肾炎发展而至。
这样的特点也体现在我国尿毒症发病的年龄特点上。
国外尿毒症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而我国尿毒症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整整提早了15年。
”
尿毒症治疗需要花多少钱?
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后果是成为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依据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尿毒症仍为不可逆转的疾病,尿毒症患者只能依赖换肾或透析维持生命。
以换肾为例,目前具有“尸体供肾移植”和“活体供肾移植”两种,以尸体供肾移植的费用为例,手术期间住院费用约7—15万,而换肾成功后需要坚持使用抗排斥药物,这笔费用并不比手术住院费用便宜。
以透析为例,目前具有“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两种,以“血液透析”的费用为例,每周2—3次,每次需要400——600元,一年下来花费大约8—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