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戏剧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老舍的戏剧创作与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关系

老舍的戏剧创作与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关系

老舍的戏剧创作与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关系老舍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戏剧家和作家,他的戏剧创作对于中国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老舍的戏剧创作与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与启示。

一、老舍对现代舞台剧本的创作影响老舍的戏剧创作风格独特,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深入传统社会底层,展现了广大市井小人物的生活状况。

他的剧本内容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洞察和深入思考,这对于现代舞台艺术的剧本创作有着很大的启示。

首先,老舍的剧本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和鲜明特点的角色。

这为现代舞台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现代舞台剧作家可以借鉴老舍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手法,使角色更加立体饱满,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其次,老舍的戏剧作品展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的剧本往往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具有鲜明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色。

这对现代舞台剧作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财富。

他们可以从老舍的作品中找到灵感,选择有时代背景和社会内涵的故事主题,以更好地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最后,老舍的剧本对于舞台艺术的语言和节奏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剧本语言朴实、真实,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同时他善于运用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在描写人物对话与心理冲突上具有独特的艺术处理。

这为现代舞台剧作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提升自己剧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二、现代舞台艺术对老舍的戏剧创作的影响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对老舍的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代舞台艺术着重于个性的展示和表达,更加注重舞台表演技巧和舞台美学的创新。

首先,现代舞台艺术的表演技巧为老舍的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舞台表演方面,现代舞台艺术注重演员的肢体表达与语言表演的整合,追求身体的舞蹈性。

这对于老舍的戏剧创作来说,提供了全新的表演方式和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的表达。

其次,现代舞台艺术强调舞台美学的创新和审美体验的提升,这对老舍的戏剧创作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

从《茶馆》看老舍的创作倾向与艺术特色自动化学院,金逸辰,学号1010190427摘要:话剧茶馆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它充分体现了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老舍作品的创作倾向。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点/大众化/民粹思想话剧茶馆是老舍与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

它是老舍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作品。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的题材又重新转向他所熟悉的旧社会。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裕泰茶馆。

旧社会的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的会面之所,因此茶馆就构成了一个小社会。

通过表现茶馆中众人的生活变迁,老舍活灵活现的演示了旧中国的社会情境,以达到其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意图。

茶馆共分为三幕,每一幕老舍都侧重表现一段历史时期,第一幕着重描写大清王朝行将崩毁前的社会场景。

第二幕描写了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情况。

第三幕则描写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治下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茶馆与茶客们的生活变迁与心理状态,老舍充分表现了,处于三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病态,更表现了人民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与思想精神。

在第一幕中,老舍先用两伙富人为了一只鸽子就差点群架,和贫苦的农民无奈卖女的情节做对比,表现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分化。

常四爷的感慨引来暗探的抓捕,表现当时的特务密布与言路不开。

还有太监买妻,体现了清末社会的封建腐朽。

但第一幕中,老舍也表现出人民心中希望尚存和人们心中的善念未泯。

体现在第一幕中秦二爷立志开工厂救中国,常四爷为农妇母女买吃食。

两人虽然对对方的观点都不认同,但都是心有善念,心有所志的人。

第二幕中,清王朝已经覆灭,都称社会得到了改良,茶馆也经过了王掌柜的改变,但是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新的权贵变本加厉的享受,买姨太太讲究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

这更差的环境反倒让刘麻子无所适从了。

而唐铁嘴因为这世道更乱,他能忽悠的人更多倒是过的更自在了。

还有宋恩字和吴祥子两人竟然想到要合买一个老婆,已然是罔顾了伦理。

第三幕结尾,两个民兵对学生不讲任何道理的直接捉拿比起第一幕中对常四爷的因言定罪更加恶劣。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

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

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曹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曹、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

比如苏叔阳、李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受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剧作的影响,表现出类似的文学见解、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大致相同的文学风格,自觉地向老舍先生学习。

简论戏剧《茶馆》的艺术特色

简论戏剧《茶馆》的艺术特色
个 时 代 ”的 主题 。
二 、 《 馆 》的戏 剧冲 突结构 特 点— —形 势 别具 一格 。 茶
用巧 妙 的衔 接 与 穿插 安 排 分散 的人 物 。这 一幕 每

《 茶馆 》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 《 茶馆 》中
出场 的 人物 很 多 ,但他 们 之 间并 没 有 正 面 冲突 ,人 物 与 茶 馆 的 兴衰 也 没 有 直 接 关 系 。他 们 只 是 按 照 自己 的人 生 轨 迹
最高成就。
《茶馆 》老舍 戏 剧 的代 表作 ,老 舍调 动 了丰 富 的
生活资源 ,展 现出 了一 副北京社 会 的浮 世绘 ,通 过 “ 茶 馆 ”这样一 个小小 的角 落 ,描 绘 “ 戊戌 变法 ”后 、北洋
军 阀 的 时 期 ,抗 战 后 三 个 不 同 时 期 北 京 风 俗 的变 迁 ,通
【 关键词 】 《 茶馆 》 结构
语言 人 物形象


老舍及及其作品 《 茶馆 》简介
老 舍 r 8 9 I 6 ) 原 名 舒 庆 春 , 字 会 予 , 满 族 19 一 9 6 ,
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 ,巡警 的勒索 ,难 民的央告 , 等等 ,都表现 了帝国主义操纵 的军 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 乱 ,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 。这就是剧本所 要展示的人民 与 旧时代 之间 的特 殊 的矛盾冲突 。这种看似 “ 无事 的悲 剧” ,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 ,是时代 的悲剧 ,更能 激起人们对 旧时代 的强烈憎恨。 《 茶馆 》的戏 剧结 构是独特 的。作 品没 有一个完 整 的情节线 索 ,没 有贯穿 始终的 矛盾 冲突 ,而 是 以众 多人 物的活动 带动情节 的发展 。对老舍 戏剧 《 茶馆 》的艺 术 结构历来 有两种概 括 :一个是 “ 态卷轴式 ” ,另一 个 世 是 “ 人物 展览式 ”。无论 是哪种形 式 ,都共 同显示 了老 舍 戏剧 写实型 的基 本体式 。从 “ 态画卷式 ”的角度来 世 看 ,老舍透 过几幅 影响 社会 历史进程 的典型 生活场景 , 表 达 出对人 类社会 历史发展 的完整理 解 ,使得 一部戏剧 在 艺术结构 上呈现 出一种 巨大的张 力和 韧性 :从 “ 人物 展 览 式 ” 的角度 来 看 ,诗 化 则体 现 在剧 中的每 一 个形 象 ,既是那样 的真 实具体 ,又都具 有高度 的概括 力和 象

论述老舍《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论述老舍《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论述老舍《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老舍的《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也因为其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茶馆》的几个重要地位:1. 历史变迁的反映:《茶馆》通过一个北京的老茶馆及其老板和常客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从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深刻地描绘了时代背景和社会动态。

2. 人物塑造的深度:老舍在剧中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等。

他们各自的命运反映了旧时代个人奋斗的艰难与无奈。

这些人物成为了中国现代话剧中的经典形象,深入人心。

3. 文化符号的建立:《茶馆》不仅是文学作品,它还成为了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文化符号。

老舍先生自己也曾提到,“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重要窗口。

4. 话剧发展的贡献:《茶馆》自1957年首演以来,就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上不断重演,成为该剧院的保留剧目。

它的成功经验,包括民族气派的演绎、艺术上的精雕细琢,对后来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艺术上的认可:《茶馆》以其独到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成为中国现代话剧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曹禺甚至评价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6. 社会影响的范围: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影响了国内的话剧艺术发展,还多次出境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话剧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茶馆》因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邃的社会内涵、独特的文化视角以及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它不仅是老舍先生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

• 作者在“以主题选择人物、冲突”、“以人 物带动故事”的大前提下去写人物与人物之 间的冲突,甚至是人物与时代的冲突。 • 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便凑在一起反映了 时代的黑暗,共同地述说历史本身的命运和 变化。
• 作者不以贯串始终的戏剧冲突作为推行情节 的主干,而是以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 入,对于传统的戏剧结构是有所突破的。
语言特色
潜台词(语带双关、 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 其能吧! ”-表面客气、剑拔弩张、嘲讽 2.吴祥子:“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 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 ”-特 务的无耻;换汤不换药 3吴祥子:“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 意思吗?” –勒索、厚颜无耻、贪婪 4王利发:“我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您二位这 回事! ” – 委曲求全
(二)题材上的特色
• 1 采用生活化的题材表现重大主题 • 反映了三个时代的内忧外患,却没有写重 要人物,而是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去窥视整 个社会,以各色人物的生活变迁,反映社 会的变迁,时代的黑暗。 • 写的都是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悲剧和最琐 碎的日常生活。 • 如:王利发
• 2、“侧面透露”的写作手法
• 2) 有助于选取冲突,安排人物。 • 因为是社会横断面,剧情与上下之间可以没有联系。 人物也可以不受上下左右关系的牵连,这样作
者就可以根据他的创作意图或主题的要求,任 意择取他所需要的故事情节,安排他所需要的 人物。这也就是《茶馆》出场人物多和剧情头绪纷
繁的原因。(多、杂)
• 3) 《茶馆》在结构上的新尝试,还表现在大傻杨这个人物 的设置上,他在结构上起着把三个横断面串联为整体的作 用。 • 大傻杨的身份是双重的,他既是贯穿全剧的一个艺术形象 ,又是向观众介绍剧情和连接上下幕之间的人物. • 他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后一点上:《茶馆》由于前 后时间拉得长,人多事繁,观众不易弄清背景和头绪。大 傻杨就是帮助观众解决这个困难的。他在每一幕开幕前, 都以快板的形式将有关内容扼要地予以介绍。 • 因为他是以介绍者身份出现,所以说话比较自由和直接。 他既1)可以简述剧情,又2)可以介绍历史背景,还3) 可以穿插一些与剧情有关而又无法在剧本中表现的内容。 这样就使相对独立的三个幕次,有了承上启下的联系,被 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最新范文

试论老舍戏剧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本人通过认真阅读语言大师老舍的现代戏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学习了戏剧创作的语言特色,深有感触!老舍的戏剧打破陈规,没有统一的事件,形散神不散,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

剧本时代气氛足,生活气息浓,民族色彩浓,语言精炼。

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他们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

剧本语言,具有浓厚的北京口语的地方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二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北京口语,简洁凝练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

当代艺术大师曹禺①说:“老先生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幽默文学家”。

老舍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我们进行教学服务!一、老舍简介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1)“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2)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本人试从老舍戏剧的代表作《茶馆》(3)揭示其特有的艺术结构及语言特色。

二、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

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

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建国后,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龙须沟》《茶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有:(1)写北京,写北京的变化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重要内容老舍生在北京,熟悉北京,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自他从事写作生涯以来,写过不少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而解放了的北京日新月异,老舍自然要写出这些变化。

《方珍珠》《全家福》《茶馆》等这些剧作忠实而多方面的记录下北京社会的历史变迁和革命性变化,抒发了“我爱新北京”的真挚情怀,歌颂了党和人民政府。

(2)懂得辩证法,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真人老舍笔下的人物都不是那种脸谱式的,而是活生生的真人。

《龙须沟》里的刘巡长,《茶馆》里的秦仲义、松二爷等都不是戏里的主角,但老舍写出了他们的个性,写出了他们好与坏两方面的思想,赋予他们艺术生命,所以令人难忘,并且置信不疑。

再如老舍刻画了不少妇女形象,但都以不同的出身、经历、性格活跃在舞台上,互不雷同,不会为人们所混淆。

《女店员》里的齐母和《龙须沟》里的王大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受习惯势力影响很深的家庭妇女,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想法和做法却截然不同。

(3)写了不少民族风味的戏剧,成功塑造出人物的民族性格老舍早年研究过“国民性”的问题,对中国人民性格的优劣,有着十分清晰的了解。

如从《方珍珠》里的破风筝、白花蛇、方珍珠,《龙须沟》里的程疯子、赵老头、程娘子,《全家福》里的李珍桂,《茶馆》里的常四爷、王利发、康顺子,《神拳》里的高永义、冯铁匠、高大嫂、高秀才等人物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所特有的那种吃苦耐劳、忠厚善良、不畏暴*强、乐于助人、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品德。

(4)戏剧靠人物取胜而不是靠情节取胜在《龙须沟》《茶馆》等剧中,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串到底的事件和戏剧冲突,人物也不是一两个,而是十几个,几十个,特别是《茶馆》,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十多个,很难说谁是主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戏剧的艺术特色容摘要:老舍先生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巨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无疑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语言运用的别具风格,形成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他的戏剧结构设计的别具匠心,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这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创作意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笔者试从几个方面讨论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产生独特戏剧艺术特色的成因和对《茶馆》和《龙须沟》等作品的分析,从戏剧冲突、结构、人物和语言等方面阐述老舍戏剧独特的艺术特色.关键词:老舍、戏剧创作、艺术特色、戏剧冲突、朴素自然、结构、语言幽默、民族性、今京味护话剧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满族正红旗人。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作为中国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为中国现代话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话剧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中的经典。

作者生活的年代为十九世纪末到文化大革命,创作期由1924年开始到1966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动乱的时期,而老舍更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后进入新主义革命阶段的社会变革,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1946年到1949年在美国从事写作和演讲活动,所以老舍的作品是时代历练的结果,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结晶。

他虽然在话剧创作的时间上晚于田汉、禺、夏衍,而且开始创作的多为抗战宣传剧,其成就和影响远不如田、、夏三人,但他却后来居上,在社会体制大转型、意识形态一体化的20世纪50年代,创造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传世精品,开辟了中国话剧的新时代。

老舍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创作有着直接、集中、鲜明、突出的影响,它甚至形成了一个“茶馆派”。

比如叔阳、龙云和何冀平等人,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深受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剧作的影响,表现出类似的文学见解、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大致相同的文学风格,自觉地向老舍先生学习。

也就是说,与《茶馆》等老舍剧作一样,他们的创作也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人物群体的时候充分使用了现实主义描写手法,使得每个主体形象都十分鲜活,通过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生活上的变迁,进而反映社会的变迁,表现出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意识。

《茶馆》等老舍著名剧作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戏剧创作的深远影响,是以往任何作品所难十比拟的。

“如果说老舍抗战期间的剧作中所表现出的京味特色还没有被人们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现象引起足够关注的话,五十年代老舍的话剧则以数量多,社会反响大而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刮起了‘老舍风’。

老舍的京味话剧以它的高品位使京味话剧在发展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京味话剧也第一次有了公认的权威性的代表作家,京味话剧作为话剧的一种风格流派,从此令世人刮目相看。

”作为唯一的话剧“人民艺术家”,老舍对中国现代话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后来又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加上规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

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老舍戏剧创作的独特意识(一)动机明确他的写作动机是被一种明确而具体的社会功利目的鼓动起来的。

对此,老舍丝毫不掩遮,不回避:“我急于写出作品,并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剧本这个形式适合我的要求。

”这样的表现,把他的心急如焚的创作渴望和为了“劳动人民”看戏的创作动机,极其自然地熔铸在一起了。

这个连接点就是“期望收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简言之,就是“立竿见影”和“教育”。

由此确立了老舍的戏剧观乃至其艺术观的基本核,这也决定了老舍戏剧的大众性,取材生活化,冲突自然性等戏剧特点。

(二)心急如焚老舍在写于1959年的一篇文章中,坦诚地表述:“十年来,我主要的是写剧本与杂文,没有写小说。

为什么呢?首先是忙啊。

写一部长篇小说需要长的时间,我等不得,我急。

”1这几句话,十分真实地袒露出他的创作心态,“我等不得,我急”,成为他创作驱动力的高度概括。

在这样的驱动力的牵引之下,老舍从原本是轻车熟路的创作轨道上转移下来,果断地走上了另一条充满艰辛的创作路途。

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

显然,老舍的转向饱含着浓重的情感因素,然而由于这种情感因素来源于热爱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来源于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革命的赤诚之情,深厚之情,它又是植根于坚实的理性基础之上的。

所以这种转向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强烈的主动性,坚韧的持久性。

老舍建国以后始于1950止于1966年的戏剧创作活动,不容置疑地证实了这一点。

十六年间,他始终保持着“每七八个月生产一部”的写作速度,共计创作出二十三部戏剧作品。

这确凿的数字,为老舍的“我等不得,我急”的创作心态,作了极富说服力的诠释。

(三)满怀热情1.老舍:《十年笔墨》老舍认为:即使对创作题材缺乏了解,但是只要有“热诚”,仍然可以进行创作。

由此还可以再推进一步:素材的不足完全可以由“热诚”来弥补。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

刚从北平来到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

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而《龙须沟》所取得的成绩给了老舍以莫大鼓舞,使他更坚信上面的结论,甚至把它归结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

正是他的这种热情理论,促使他的创作毅力练就了坚韧的耐性,文学创作必须借助于饱满的情感状态才得以进行和完成,这是无需多说的常识。

所以,作家的“热诚”“热情”,不仅不可缺少,而且是难能可贵的。

(四)舞台意识前面说到小说和戏剧是文学艺术的两个独立分支,因此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老舍的创作着重点既然从小说转换到戏剧上,那么,他就不能不对剧本与小说各自独具的艺术特征,以及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进行探究和把握。

这两种样式对于接受者来说,小说专供读者阅读;剧本自然也可供读者阅读,但是更主要的却是通过舞台演出供观众观赏。

由于老舍专心致力于剧本创作就是立足于让劳动人民看戏这个基点上,所以,写作剧本时,“舞台”仿佛是一座精神殿堂,一直耸立在他的创作意识之中。

(五)广纳意见老舍写剧本的起因,常常不是因为他个人的创作欲望,而是被友人劝说或者引导以后,萌生出写作动机。

老舍认为:“这个剧本的写成,的确具有精神,大家的意见都包括了进去。

”所以,老舍宣称:“我的作品叫作‘剧本’。

”“剧本”的称谓,显示了老舍是一位具有广泛的群众意识的剧作家。

不过,群众意识的强化却导致了老舍主体意识的淡化。

文学创作完全可以理解为是饱含作家个性特征的、独特的艺术创造行为。

“个性”和“独特”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具体外化。

所以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只宜增强,不宜减弱。

从这个角度来透析,“我的作品叫作‘剧本,”,可以看作是老舍主体意识淡化的一个鲜明的印记。

此外,老舍作品的创作往往是与当时中国社会紧密联系,并且受时局动荡所左右。

二、老舍戏剧独特艺术的体现话剧《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高,影响面也最广。

下面试图通过对《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论述老舍戏剧的艺术特点和魅力、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

(一)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戏剧是舞台表演艺术,剧本集中表现的是矛盾冲突,如果把一出戏比作一幢房子,那么戏剧冲突就是房子的脊梁,他是戏剧艺术的生命,作者正是通过舞台上的护矛盾冲突护,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传统的戏剧讲求开门见山式的揭示矛盾,紧凑发展矛盾并迅速推向高潮。

例如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届原》,都是写一天中发生的故事,依赖严密的组织结构达到短时间高度集中,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激烈戏剧冲突。

而老舍先生的作品却反其道而行,含蓄、敛、毫不扬,看不到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在话家常般的描述中,达到出神入画的戏剧效果。

1.自然流露的尖锐矛盾老舍曾自言: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而舞台上需要的是“打架”我能创造性格,而老忘了“打架”。

我这里所说的“打架”换个词就是“戏眼”。

戏无眼而不立,戏有眼则灵通。

这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戏剧冲突”.老舍的作品含蓄、朴素,描写重大历史事件惜墨如金,展现人物冲突不着痕迹。

这一点在《茶馆》第一慕中表现得相当精彩,也最能体现老舍戏剧的风格。

《茶馆》第一幕以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后的清末社会为背景,写年轻掌柜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中,宾客满座,三教九流一应俱全,流氓忙着调解打架,乡妇卖自己的女儿,常四爷说了句“大清国耍完”,被清政府的暗探抓了起来。

坐在角落的马五爷轻轻一声“二德子,你好威风啊”,就制止了地痞的撒野,原来他是“信洋教、说洋话、吃洋饭的”。

皮条客麻子在说媒拉纤,要农夫康六以十两银子把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四十岁的庞太监为妻。

最后,大幕在下棋茶客一句:“将,你完了!”中落下。

禺在他为《茶馆》演出本所写的序中说:“我记得读到《茶馆》第一慕时,我的心即评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好作品的心情,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庚:《茶馆漫谈》,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变法后整个中国的形象这四十分钟的戏,也可以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厚重的时代托到观众面前。

七十余人,上至宫太监,财大气粗实业家,下到普通百姓,城市贫民、地痞流氓、特务打手,各色人等在裕泰茶馆里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表现着各自的性格,却又处处透着时代的风云。

从马五爷一句话镇住二德子可看出外国教会势力在中国的强大。

马五爷对常四爷的不屑,生动地表现了他其实并不是为了主持公道,而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仰仗洋人所获得的威风.《茶馆》第一幕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全场最尖锐的一段矛盾冲突是“庞对阵”。

庞太监代表的是封建皇权,仲义代表新兴的资本家。

“谭嗣同问斩”是两人斗嘴的核心。

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斩后封建顽固派洋洋得意,民族资本家表面屈从而心不满。

一个是慈禧派的人,一个是维新派的人,两人斗嘴话中有话,绵里藏针,从侧面写出百日维新从开始到失败的整个过程及最后结局庞太监一句“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语带杀机,而仲义的“我早就知道”轻轻拨掉了对方递来的千斤重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