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茶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茶馆》讲述的故事地点高度集中――裕泰茶馆,时间跨度很大,以维新变法失败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期三个时代为背景,描摹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汇聚了各色人物,可以将裕泰茶馆看做三个时代的缩影。

老舍先生最精妙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茶馆》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刻主题的挖掘,又有独特的人物布局方式,还有台词的成功。

深入解析《茶馆》对于了解中国话剧发展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埋葬三个时代”的深刻主题《茶馆》的创作时间是1956年,整部话剧通过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以及一系列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悲剧命运穿插、叙述来表现时代这一宏大的主题。

正如老舍先生说过的那样,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诚然,老舍先生所选取的裕泰茶馆看似只是老北京若干茶馆中的一个,“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足见茶馆的普遍性。

然而,裕泰茶馆又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歇脚儿的、喝茶的、商议事情的、相面的、做买卖的人都混迹于此,所以作者说“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看做文化交流的所在”。

老舍先生抓住茶馆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加以创作,遂有了这样一部深刻的话剧。

要想正确解读一部话剧,自然要对整部剧的主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茶馆》这样一部三幕话剧,每一幕都切换了时代背景,高度浓缩且集中。

如第一幕:时间为“1898年初秋,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第二幕:“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三幕剧在一开头便标明了该幕剧发生的具体时间,使读者对这一幕剧发生的历史背景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三个不同的时代,变革运动、军阀混战、内战动乱,一样的萧索,一样的悲凉,不同的时代下蕴涵着相同的民生疾苦。

国之将亡,民不聊生。

以茶馆为例说明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以茶馆为例说明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以《茶馆》为例,说明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1,老舍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特别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

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他描绘了一个充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

2,老舍用“官样”一词来概括北京文化的特征。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的情感的。

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对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二者交织在一起,就使老舍的小说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为复杂的审美特征。

3,老舍小说中的四种形象。

第一种,老派北京市民形象。

是老舍小说中塑造得最好的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张大哥等。

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老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第二种,新派北京市民形象。

如〈离婚〉中的张天真,〈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

他们都是那种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的堕落人物。

老舍在给新派市民画粗俗的漫画时,充满了鄙夷之情。

在这种比较肤浅的批评和嘲讽里面,也包含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

第三种,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

老舍早期作品中的理想市民,都是侠客兼实干家,如〈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赵景纯等。

老舍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是深刻的,但在展示理想人格时却是那样苍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思想的局限性。

第四种,城市贫民形象系列。

这个形象系列的代表人物是〈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的深刻的精神联系。

作者不仅赞扬下层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也为他们生活的艰难而叹息、不平,更为一部分下层人民之间的冷漠、歧视以至相互攻击、残害的历史现象感到痛心.。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老舍《茶馆》艺术特色赏析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了很多精品力作,可谓十分高产。

其中,我认为《茶馆》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长篇小说中,老舍从一个侧面来描写北平社会的生活画面和世态人情。

读过《茶馆》后,我受益匪浅。

老舍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最为著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其实,在他成名前,还有很多短篇佳作问世。

这篇《茶馆》的主题与内容与老舍以往所有的作品都不相同。

它主要反映北京城市的风土人情、习俗特点、历史变迁等。

通过大茶馆这样一个舞台,将老北京的世俗百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故事发生在北京裕泰大茶馆。

大茶馆里的掌柜王利发因为劳累过度病死,几个有威望的人物如秦仲义、常四爷等也陆续离开了这个大茶馆。

这个大茶馆就只剩下王利发的独子王掌柜。

王掌柜年纪轻轻,便当上了这个大茶馆的经理。

虽然茶馆中各类人物众多,但这位经理却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

人们读《茶馆》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书中人物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使你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书中主要人物众多:有王掌柜,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等。

王掌柜虽然年纪轻轻,但他办事果断干练,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秦仲义则更显示出老北京人的精明强干,是一个天生的生意人。

常四爷原本是清朝遗老,因为与康熙皇帝政见不合,才流落到北京城里做了汉奸。

此人尖酸刻薄,贪财好利。

但他对茶馆中的工作人员又极为体贴。

松二爷是个京戏迷,见了漂亮姑娘就走不动路。

后来他真的爱上了花茶馆的小伙计王利发的妹妹王小姐。

小姐虽然对他有些看法,但对他也不错。

《茶馆》的主题思想是表现旧中国正在崩溃,新中国即将诞生,一场革命即将到来。

人们都在为革命作准备。

小说以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和直奉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

老舍曾说过:“文学作品有三种不朽,一是盛世不朽,二是乱世不朽,三是卑劣不朽。

”《茶馆》中的王掌柜,则是当时旧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大茶馆就像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论《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茶馆》的艺术特色
,具体内容不限。

《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非常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用独特的
叙述方式、细腻心境,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纯粹普遍的意象。

此外,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故事的舆论力量表达与情感节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令人钦佩的艺术审美性。

从故事架构上来看,作者对所设计的剧情工艺有着精湛的执行,将天平客栈这
个历史深厚的景点融入到不同人物的缠绵故事中,以及众多令人唏嘘的景象,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心有灵犀的良好氛围,使艺术效果达到想象之外。

此外,主题贯穿全文,渗入到细节之中,重点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无限探寻之情,也带给读者一种超乎寻常的回味。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使用了异国文学元素,具有较强的表现效能,使情节既
能深刻抒发作者个人心境,又能够呈现出当时中国贫困而沉重的蒙昧状态。

他又通过穿行式的叙述加深艺术的情感色调,用禅意营造出理想的生活状态,并用等级分明的思想深入叙述中弥散出淡淡的思韵,用最深刻的方式展示了蒙昧时代中人性等情感解构。

总之,《茶馆》作为一部卓越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其独特而宏大的艺术表达,
无疑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对对当代社会的文化、思想以及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魂魄,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可期。

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

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

1、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给人以希望,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

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

《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

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

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

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

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风格。

当唐铁嘴夸耀自己如何抽白面儿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实际上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浅谈《茶馆》艺术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爱国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出身于北京一个满族贫民家庭。

二十多岁开始写作,写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许多部小说,也写了不少部话剧。

他以善于描写北京市民与下层人民的生活而著称。

《茶馆》写于一九五七年。

剧本通过北京一家大茶馆的盛衰,截取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建国前夕三个断面,反映了旧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旧社会行将灭亡,新时代即将来临的历史趋势。

作者以他擅长的精湛的北京话,浓厚的北京味,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使这个话剧独具艺术特色与民族风格。

在《茶馆》中,老舍成功地实践了他一向为自己规定的三个方面的艺术追求: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熟悉笔下“人物的全部生活”;写作时眼睛要老盯住笔下的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了人”;人物的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

充满“京味”风格的《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

其艺术特色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接下来本人就重点从几方面出发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茶馆》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

手法独一无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剧只有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表现剧情干净简洁,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全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主要冲突和中心事件,只是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中心的三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段,不仅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更是表现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把旧中国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茶馆》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出场人物多达七十几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

全剧篇幅不长(三万多字),老舍却运用了个性化语言刻画出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庞太监、马五爷、唐铁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活的人物。

这种个性化语言不要求具有激化冲突、展开动作、推进情节的作用,只要求它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权威资料]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权威资料]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权威资料]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创作于1957年的《茶馆》标志着老舍解放后戏剧创作的最高峰,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特别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其价值更为人们所认识和称誉,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限于本人知识范围和认识水平,本文仅以大家公认的老舍先生的戏剧代表作《茶馆》为主,牵涉其他有限几个话剧,力争能窥一斑而识全豹,找出老舍戏剧创作的相通之处,感悟老舍话剧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以资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文学爱好者对老舍戏剧的深入研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老舍的戏剧,让老舍的戏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下面主要谈一下三方面的问题:1.独特的结构方式;2.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3.富有独创性的人物语言。

一、独特的结构方式《茶馆》结构特点是:不以戏剧的冲突为发展的线索,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集中和曲折,而是大胆地采用众多人物的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的剪彩,以各种矛盾的接触点和许多片面的生活画面,通过王利发及其茶馆联系起来,经过作者巧妙的编织,形成了类似蛛网般的组织。

许多矛盾的接触点和各种生活的横断面,成为《茶馆》的结构支柱。

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扩大了舞台容量,开拓了形象的广度,在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能使戏剧接近于小说,而比小说更鲜明突出。

概言之,在《茶馆》中,尽管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但由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戏剧结构,在每一幕中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这样就把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十年的世道沧桑如实地反映出来,其中有些事情还起着“旧事重提”的作用,引起读者和观众的联想和对比,更加深了全剧的讽刺和控诉的力量。

作者表现了三个黑暗时代的被埋葬,形象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含蓄地点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形成了这场戏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二、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是老舍戏剧的又一大艺术特色。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论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老舍茶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到的艺术特色。

它通过几乎突破常规的展示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和创新,展示了现代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老舍茶馆所体现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老舍茶馆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重时空”的舞台空间,使得观众可以在同一个时空里面感受到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物,而这些体验通过剧中所呈现的场景、音效、角色的不同化来实现。

例如,场景的走廊和茶馆之间的空间构成了不同角色的交会之处,使得这些角色的故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了更为紧密的关联和联系。

而在音效上,老舍茶馆的水龙头的滴水声、钟声和锣鼓声等,都成为了整个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场景中,不同的音效和场景元素配合,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观众对于这个舞台空间的感受和理解。

这种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这部戏剧的经典之处。

二、对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和创新老舍茶馆在对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和创新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老舍茶馆中的天桥上的表演、北京乐器和铜钹等旋律的运用,展示出了京剧艺术精湛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视听效果。

同时,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老舍茶馆中的应用,也反映了现代戏剧对于京剧的延续和创新,体现了一种历史的传承和现代的创新。

另外,在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方面,老舍茶馆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和创新。

例如,在徐四爷的角色塑造中,他的“情”和“义”两重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忠诚”等价值观。

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使得这部戏剧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启迪更加深刻和具有感染力。

三、现代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老舍茶馆所呈现的现代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也是它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

剧中所呈现的人物,都是普通百姓,他们往往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命运受到历史和社会的极大影响,他们表现出的多重生存状态和现代生活的矛盾,使得观众对现代社会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正文 (4)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4)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5)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6)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7)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8)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

《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

《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话剧社会本质Abstract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 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 "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 "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前言《茶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观众的检验。

今天,这个剧本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话剧运动史上的突出地位已经没有人怀疑了,它像一株巨松挺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今天我想谈的是,老舍《茶馆》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茶馆》在结构上使用了“反描法”。

《茶馆》生动而精炼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这三个社会显然是作者经过慎重考虑而精心选择的。

清代社会,也有它繁荣昌盛的时期,作者却选择了戊戌政变后这段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作者又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幅血淋淋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卖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一句话就要坐牢……这些描写说明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

人们在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能不对这种社会的存在产生怀疑吗?常四爷不无惋惜地说出的“大清国完了”那句话,正是作者想说并想告诉观众的话。

对于军阀混战和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选择和描绘也都是出于作者这样一种艺术构思。

大清国完了,军阀统治也完了,那么国民党的统治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对于他要阐发的主体,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老舍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的政治变迁,这就是侧面透露发。

诚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不太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作者用形象化的历史图卷表达了这样一个意念:旧中国已经病入膏肓,腐败已极,不仅下层贫民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就连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主们也无法生活,中国是非进行彻底革命不可了。

作家不仅揭露批判了黑暗的旧时代,也在作品中透露出了光明的信息,虽然含蓄但也切实地指明了中国应走的道路”。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代表社会斗争诸方面的大人物,而是让人们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去窥视整个社会,通过茶馆所可能容纳的各色人物的生活变迁,带出整个社会的风云变幻,反映时代的本质。

出入“茶馆”的70多个人物,真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杂然纷呈。

既有西太后的宠奴太监,说媒拉线的人口贩子,吃洋教的恶霸,特务打手和兵痞流氓,也有茶馆掌柜,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失去“铁杆庄稼的旗人,破产的农民,失业的艺人……等等。

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这许许多多小人物的生活,却从侧面透露出了50年间旧中国的政治消息,使我们看到一部由封建的老大帝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得出了旧中国必然灭亡,新中国必然诞生的结论。

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很有创造性。

老舍先生用现实中的许多人物与小事情,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悲剧。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众所周知,《茶馆》是一部结构特殊的戏剧,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揭示了社会的一角。

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清末时期的茶馆正是兴盛时期,上至太监、资本家、洋教徒、旗人,下至特务、地痞、市民、农民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在这里进进出出。

这些人在茶馆里各干各的事,各说各的话,互相之间又不断发生摩擦。

一个茶馆就描绘出一幅清末社会的风俗画,使人想到了《清明上河图》。

这幅著名的古典长卷风俗画,运用散点透视法表现清明节北宋京城人民的活动。

老舍吸取了中国古典画散点透视的技法,把它巧妙地运用到戏剧中,让众多的人物展现到舞台上,采用流动的横向调度来组合人们从事的各种不相干的活动,使之汇合起来,组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舞台风俗画,时代风貌一览无疑。

《茶馆》的第二、三幕的结构稍有变化,第二幕较多运用人物特写,第三幕则趋于旋涡式的冲突发展。

其实,这三幕戏并不是完全并列的,它们之间有一条连贯的线索,那就是王利发为了生存、为了茶馆的发展,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不断挣扎的过程。

例如:剧中他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

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

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是他的胆小怕事和自私。

从整体看,作者用茶馆兴衰的线索串起三个历史横断面,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整个变迁过程勾勒出来。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谈到《茶馆》的戏剧语言,自然会使人首先想到老舍先生戏剧语言的性格化,以及人物对话的动作性,这两个鲜明的特点。

毫无疑问,《茶馆》中那么众多的人物群象,而又一个个塑造得那么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是与上述两个特点的成功把握分不开的。

老舍《茶馆》的语言,首先如甘泉一般,是纯净清冽之液态。

这种文学语言,体现出一种极为圆润的流动美,是真正的生活的“原味儿”,是地地道道的大白话,句式是极为洒脱的。

老舍先生的戏剧语言,确实做到了“脱去了华丽的衣衫,而露出文学的裸体美来。

”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真是在那荒唐的年代,正经的人们活不下去,正经的事儿干不成,到头来弄得人们啼笑皆非,欲哭无泪。

难怪维新资本家秦仲义说:“有钱啊,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啊,秦某人七十多岁才明白这点大道理!”如是,剧的趣味性与深刻性就自然地表现出来了,我们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态度,也就自然地鲜明起来了。

从幽默中感受乐趣,在感情的徜徉之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充分表现了《茶馆》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老舍他的感情是北京人的,他的语言,更是“地道的老北京语言”。

老舍先生的戏剧语言,确实做到了“脱去了华丽的衣衫,而露出文学的裸体美来。

”剧中用了大量的语气助词,使你既享受到北京话的美趣,又不致产生方言入剧的生涩之感。

《茶馆》语言散发出浓淡宜人的幽默味。

如“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了!”这类利用汉语的发音和词句结构的特点造成幽默效果的语言。

幽默,极大地加强了这些语言在人物内心中、在戏剧情景中、在观众胸怀中的情感震荡。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为了认识《茶馆》在情节安排上的艺术性,我们必须理解每幕的荒诞情节。

这部剧每幕的精彩部分,都不同凡响地分别用一个荒诞故事把剧情推向高峰,这种表现方法是很吸引人的。

如,第一幕中,太监买妻本属荒唐之事,而被卖的康顺子气昏倒地时,太监却说:“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这是笑话,但这笑话却又入木三分地揭露出那个临死的太监也要有活人垫背的荒唐社会的丑与恶,令人可信可服。

第三幕说:“假如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

”并又增贴了一张“茶钱先付”的纸条。

从字面与表达的感情色彩看,三个黑暗时代的变迁及其愈演愈烈的情况,说明尽管一次一次地改朝换代,然而茶馆那张“莫谈国事”的纸条却“保留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