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中考化学第一讲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知识网络构建:,:⎧⎨⎩⎧⎪⎪⎨⎪⎪⎩⎧⎧⎪⎨⎩⎪⎪⎧⎪⎨⎨⎪⎩⎪⎪⎪⎩⎧⎨⎩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水资源节约用水沉淀:明矾吸附沉降过滤:一贴、二低、三靠水的净化吸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异味、色素蒸馏净化程度较高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定义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水泡沫多为软水硬水、软水鉴别方法—加肥皂水泡沫少为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危害物理性质水的性质化学性质水的组成和性质电解水,,1:2⎧⎪⎪⎪⎪⎪⎪⎪⎪⎪⎪⎪⎪⎪⎨⎪⎪⎪⎪⎪⎪⎪⎧⎪⎪⎪⎪⎪⎨⎪⎧⎪⎨⎪⎪⎩⎪⎩⎩现象:产生气泡,正极少负极多体积比约为实验结论: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第一讲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其中海洋水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地球上总储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很少,可利用的淡水不到总储水量的1%。
水资源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社会危机。
知能解读:(二)节约用水节约水资源就是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
工业上水的重复利用、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喷灌和滴灌,生活中使用节水型器具,一水多用等可以大量节约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知能解读(三)水的净化及其方法水的净化:天然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状,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浑浊的水会变澄清,即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
1.净化方法及原理常见水的净化方法有:(1)静置:使不溶性大颗粒物质沉降。
(2)吸附:加入明矾,形成的胶状物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加入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有色杂质和臭味。
(3)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4)蒸馏:净化程度较高,除去溶于水的杂质,使硬水软化。
此外,水中还含有细菌、病毒,可使用消毒剂如通入氯气等杀菌消毒。
2.净化效果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其中单一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综合运用时,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的顺序操作,净化效果更好。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期末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期末复习资料考试题型:选择、填空、论述、简答(无计算题)1、水资源的定义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中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2、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降水、径流和蒸发3、河流径流的表示方法表示径流的特征值主要有流量t Q 、径流总量t W 、径流模数M 、径流深度t R 、径流系数α径流总量t W 指在一定的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单位为“3m ”。
径流深度t R 是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深,单位为“mm ”。
径流模数M 为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单位为“()23/km s m ∙”。
径流系数α为某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某一时段内降水量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计。
4、地下水形成原因、条件储存在地表以下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称之为地下水。
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空隙性,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具有储水与给水功能的含水层。
5、潜水含水层与承压含水层的分类两者划分依据为埋藏条件,其中:潜水含水层特征为:含水层上面不存在隔水层,直接与包气带相接。
承压含水层特征为:含水层上面存在隔水层,含水层中的水具备承压性。
6、理论频率曲线(概念)理论频率曲线是为了综合反映水文变量的地区规律性,克服经验频率曲线外延的主观性,水文频率计算引入了能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的频率曲线来配合经验频率曲线点距。
7、频率与周期性的关系(1)当为了防洪研究暴雨洪水问题时:PT 1= (2)当考虑保证灌溉、发电及给水等用水建筑物时:P T -=11 式中:T ——重现期,aP——概率,以小数计。
8、插补延展的原因与方法:原因: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收集到的资料数量比较有限,代表性差;或者资料系列中某些年代观测资料。
为了减少样本的抽样误差,提高统计参数精度。
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9、径流还原计算的定义径流还原计算是指消除人为影响,将资料系列回归到“天然状态”的一种方法。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第一章1.狭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水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2)年内际分布不均匀。
3)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不匹配。
4.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2)用水逐年增长,水的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
3)水污染加剧,江河湖库水质下降。
4)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
5)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章1.大循环:水分由海洋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小循环:陆地到陆地,又回到陆地,或海洋到海洋,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2.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3.决定区域水资源三要素:降水,径流,蒸发。
4.径流的形成:1)降水阶段。
2)蓄渗阶段。
3)坡地漫流阶段。
4)河槽集流阶段。
5. 岩石中的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6.地下水: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液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7. 更替周期;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8. 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
9.河流径流表示特征值:流量Q,径流总量W=QT,径流模数M=1000Q/F,径流深度Y=W/(1000F),径流系数a=Y/X。
第三章1.区域降水的计算:1)算术平均值法。
2)泰森多边形法。
3)等雨量线法。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水资源:狭义上的水资源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 大循环:水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之间的循环。
3. 小循环:陆地或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的循环。
4. 径流:流域上的降水,除去损失后,经由地面和和地下途径汇入河网,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5.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6. 径流总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
7. 径流深: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所得的水深8. 径流模数: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9. 干旱指数:某一地区年水面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10.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空隙中的水。
11.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一时的地下水流速。
12. 年径流量: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3. 设计年径流量:通过河流某指定断面对应于设计频率的年径流量。
14. 水质:水和其中所含物质组成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1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可供水量与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
16. 典型年法:对某一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只进行典型年份平衡分析计算的方法。
17. 径流系数:径流深与降水量的比值。
18. 可供水量: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下通过工程设施可提供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水量。
19. 供水保证率:多年供水过程中,供水得到保证的年份占总年份的百分数。
20.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二.填空题1.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是降水,径流 ,蒸发.2.我国河流的不给形式有: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积雪冰川融水补给。
3.蒸发主要有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
4.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5.河流水文现象的特征是周期性随机性与确定性区域性。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源地选择原则: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源的勘察;水源的选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 合考虑确定;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 工业大用户的重要性选定;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使用;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 泥沙运动: 河流泥沙是指在河流中运动的以及组成河床的泥沙, 所有在河流中运动及静止的 粗细泥沙,大小石砾都称为河流泥沙。根据泥沙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可将泥沙分为床沙,推 移质及悬移质三类。床沙是组成河床表面的静止泥沙。悬移质粒径较小,沉降速度比水流垂 向脉动速度小,在紊流扩散作用下可悬浮在水中,被水流挟带前进,远离河床,其运动速度 基本与水流速度一致,这类泥沙约占总挟沙量的 90%~95%。推移质泥沙粒径较大,其沉降 速度比水流的垂向脉动速度大得多,因此不能悬浮在水中,只能沿河床滑动,滚动及跳动前 进,其运动范围在创面附近(2~3)倍粒径的区域,这类泥沙占河流总挟沙量的 5%~10%。 对于推移质运动,在一定的水流作用下,静止的泥沙开始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叫做 “启动”这时的水流速度称为启动速度 当水流速度逐渐减小到泥沙的启动流速时, 泥沙才停止运动, 河床上运动着泥沙并不静止下 来,当流速继续减到某个数值时,泥沙才停止运动,这时水流平均流速称为泥沙的止动流速 单位体积河水挟带泥沙的质量称为含沙量,以 kg/m3 表示 河床演变一般表现为: 纵向变形:在纵的方向上(即在主流运行的方向上)由于输沙不平衡发生冲刷或淤积而引起 的河床沿纵深方向的变化称为纵向变形 横向变形:横向变形是河床在与主流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变化,表现为河岸的冲刷或淤积,使 河床平面位置发生摆动。 河流横向变化是由横向输沙不平衡引起的, 造成横向输沙不平衡的 主要原因的横向环流。 单向变形:单向变形是指在长时间内河床缓慢地朝一个方向冲刷或淤积,不出现冲淤交错 往复变形:往复变形是指河道周期性往复发展的演变现象 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 1, 顺直河段:取水点应选在主流靠近岸边,河床稳定,水深较大,流速较快的地段,通常 也就是河流较窄处,在取水口处的水深一般要求不小于 2.5~3.0m 2, 弯曲河段: 弯曲河道的凹岸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 岸陡水深, 泥沙不易淤积, 水质较好, 且主流靠近河岸,因此凹岸是较好的取水地段。但取水点应避开凹岸主流的顶冲点,一 般可设在顶冲点下游 15~20m 冰水分层的河段。因为凹岸容易受冲刷,所以需要一定的 护岸工程 3,游荡型河段:在游荡性河段设置取水构筑物,特别是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比较困难,应结 合河床,地形,地质特点,将取水口布置在主流线密集的河段上,必要时需改变取水构筑物 的型式或进行河道整治以保证取水河段的稳定性 为了取得较好的水质, 取水点的选择应注意: 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常常是河流污染的 主要原因, 因此供生活用水的取水构筑物应设在城市和工业企业的上游, 距离污水排放口上 游 150m 以上或下游 1000m 以上,并应建立卫生防护地带。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分类: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活动式取水构筑物; 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的基本形式: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定式取 水构筑物, 称为岸边式取水构筑物。 (适用于河岸较陡, 主流靠近河岸) 在河心设置进水孔, 从河心取水的构筑物,称为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

⽔资源利⽤与保护复习⽔资源利⽤与保护复习资料整理取⽔⼯程1.管井:由井壁和含⽔层中进⽔部分均为管状结构⽽得名(⼀般只⽤钻井开凿井⼝,⽤井管保护井壁的垂直地⾯的直井);管井分类:完整井和⾮完整井(按过滤器是否贯穿整个含⽔层);管井使⽤条件:a.含⽔层埋藏⽐较深,⼤约15m;b.含⽔层厚度⽐较⼤(5m以上);c.多个含⽔层。
2.过滤器的作⽤:a.⽀撑保护井壁;b.集⽔;c.允许细颗粒进⼊井内。
过滤器分类及适⽤条件:a.钢筋⾻架过滤器,⼀般仅⽤于不稳定的裂隙岩、砂岩或砾岩含⽔层;b.圆孔、条孔过滤器,可⽤于砾⽯、卵⽯、砂岩、砾岩和裂隙含⽔层,⽽较多地⽤作其他过滤器的⽀撑⾻架;c. 缠丝过滤器,适⽤于粗砂、砾⽯和卵⽯含⽔层;d.包⽹过滤器,适⽤于粗砂、砾⽯和卵⽯等含⽔层。
过滤器基本要求:应有⾜够的强度和抗蚀性;具有良好的透⽔性且能保持⼈⼯填砾和含⽔层的渗透稳定性。
3.管井施⼯过程:钻凿井孔、井管安装、填砾⽯、管外封闭、洗井等。
4.洗井⽬的:消除井孔及周围含⽔层中的泥浆和井壁上的泥浆壁,同时还要冲洗出含⽔层中部分细⼩颗粒,使井周围含⽔层形成天然反滤层。
洗井⽅法:活塞洗井、压缩空⽓洗井、联合洗井等。
洗井标准:当洗井达到破坏泥浆壁、出⽔变清、井⽔含砂在1/50000-1/20000以下时(1/50000适⽤于粗砂地层,1/20000以下适⽤于中、细砂地层),就可以结束洗井⼯作。
5.管井验收时,施⼯单位应提交的资料:a.管井施⼯说明书;b.管井使⽤说明书;c.钻进中的岩样。
6.管井出⽔量减少的原因:管井原因:a.过滤器进⽔孔尺⼨选择不当、缠丝或滤⽹腐蚀破裂、井管接头不严或错位、井壁断裂等原因,使沙粒、砾⽯⼤量涌⼊井内,造成堵塞;b.过滤器表⾯及周围填砾、含⽔层被细⼩泥砂堵塞;c.过滤器及周围填砾、含⽔层被腐蚀胶结物和地下⽔中析出的盐类沉淀物填塞;d.因细菌繁殖造成阻塞。
⽔源原因:a.地下⽔位区域性下降,使管井出⽔量减少;b.含⽔层中地下⽔的流失。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地球上的水资源广义上是指包括_ 、_ _,即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咸水;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_ 。
目前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2.人类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和等,其储量还不到全球水体总量的1%。
二、单项先择题1.下列叙述中,符合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的是()A.夏秋多,北方多B.冬春多,东部多C.夏秋少,南部少D.冬春少,西部少2.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A.多年降水总量B.多年降水总量与蒸发量的差值C.河流径流总量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七大洲中,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A.亚洲大洋洲B.亚洲南美洲C.北美洲南美洲D.亚洲非洲4.中国的水资源和水力资源在世界所占的地位分别是()A.第一、第三B.第三、第一C.第一、第六D.第六、第一5.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规律是()A.夏秋多,冬春少B.夏秋少,冬春C.东南多,西北少D.东南少,西北多6.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是()A.跨流域调水B.防止水的污染C.兴建水库D.节约用水7.为了使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人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筑水库③节约用水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⑤开渠引水⑥海水淡化A.①②④⑤B.①②⑤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8.我国生活、生产中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A.河水、冰水B.地下水C.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D.地下水、淡化海水9.水资源的广泛性是指()A.水资源无处不在,广泛地存在于地球水圈之中B.水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C.海洋的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D.热带和温带沙漠地区没有水资源10.形成世界水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B.世界上炎热地区水资源丰富,寒冷区水资源短缺C.夏秋季节丰富,冬春季节短缺D.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11.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体现了水资源的哪一特征()A.补给的循环性B.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C.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D.水利水害双重性12.“水”严重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发展,解决西北地区水源紧缺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是()①跨流域调水②人工降雨③大力开采地下水④建集雨节灌水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关于水资源与工业生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工业生产需要的冷却用水占工业用水总量的30%左右②空调用水用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③产品用水作为产品原料或生产过程的介质④接近水源地是确定工业厂址的重要因素之一⑤取自河道的天然水可以直接用于工业生产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14.近些年来,有些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受到缺水的威胁,主要人为原因是()①人口膨胀,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②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③水资源受污染,破坏严重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5.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的主要措施是()A.防止水的污染B.兴建水库C.跨流域调水D.节约用水16.“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地理含义是()A.说明水资源具有水害与水利的双重性B.说明水资源时多时少,少的时候能载舟,多的时候有覆舟的危险C.说明了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覆舟的水资源丰富,有开发利用的价值D.水能覆舟,所以人们把洪水称之为猛兽,故有洪水猛兽之说17.为了使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人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②修筑水库③节约用水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⑤开渠引水⑥海水淡化A.①②④⑤B.①②⑤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18.我国生活、生产中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A.河水、冰水B.地下水C.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D.地下水、淡化海水19.水资源的广泛性是指()A.水资源无处不在,广泛地存在于地球水圈之中B.水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C.海洋的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D.热带和温带沙漠地区没有水资源20.形成世界水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B.世界上炎热地区水资源丰富,寒冷区水资源短缺C.夏秋季节丰富,冬春季节短缺D.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21.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体现了水资源的哪一特征()A.补给的循环性B.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C.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D.水利水害双重性22.“水”严重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发展,解决西北地区水源紧缺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是()①跨流域调水②人工降雨③大力开采地下水④建集雨节灌水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3.关于水资源与工业生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工业生产需要的冷却用水占工业用水总量的30%左右②空调用水用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③产品用水作为产品原料或生产过程的介质④接近水源地是确定工业厂址的重要因素之一⑤取自河道的天然水可以直接用于工业生产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24.近些年来,有些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受到缺水的威胁,主要人为原因是()①人口膨胀,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②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③水资源受污染,破坏严重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知识点整理

1.1水资源的定义狭义: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2 水资源的特性1、资源的循环性2、储量的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利用的多样性5、利、害的两重性1.3 水资源的属性:1.自然属性,2可利用性3数量与质量的兼顾性4时变性2.1 小循环——是指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 又以降水形式落入海洋 ; 或者由大陆表面 ( 包括陆地水体表面、土面及植物叶面等 ) 蒸发的水气 , 仍以降水形式落回陆地表面。
这种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称为小循环大循环——则是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 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 , 形成降水落回地面 , 再通过径流 ( 地表的及地下的)返回海洋的过程这种发生在海陆之间的循环过程称为大循环 2.2更替周期是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2.3全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 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2.4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2.5我国水资源特点及解决途径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时空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合理3.水土流失严重4.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3.1水资源评价包括:(1)水资源数量评价(确定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2)水资源质量评价(3)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
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
3.2多年平均条件下,水资源量的收支项主要为降水、蒸发和径流。
平衡条件下,收支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是指不具透水和给水能力的岩层。
形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为:岩层要有能容纳重力水的空隙;具有储存和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16.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的分类以及三类地下水的定义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30.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行政、经济区域或流域)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关系分析
3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1)近期和远期相结合;(2)流域和区域相结合;(3)综合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3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1)系列法:按雨情、水情的历史系列资料进行逐年的供需平衡分析计算。(2)典型年法:仅根据雨情、水情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不同年份进行分析计算,而不必逐年计算表
9.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10.水资源评价包括哪些?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水资源评价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金额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27.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四项指标: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28.《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GB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29.蒸汽锅炉中的水处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成垢作用、起泡作用和腐蚀作用
5.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水源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突出
6.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农业用水2/3,工业用水1/4,生活用水8%
7.全球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水源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突出
8.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降水、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时间分布特征:年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
按照河流在平面上的河床形态和演变特征,可将河段分为四种类型:(1)顺直型河段(2)弯曲型河段(3)游荡型河段(4)汊道型河段
40.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2)取水点应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河段。(3)取水点应设在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条件。(4)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5)取水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6)取水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支流和咸潮等影响。(7)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
33.地表水源供水特征:(1)水量较充沛,分布较广泛,总溶解固体含量较低,硬度一般较小。(2)时空分布不均,受季节影响大。(3)保护能力差,容易受污染。(4)泥沙和悬浮物含量较高,常需净化处理后才能使用。(5)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一般比较复炸。
34.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河流的径流变化、泥沙运动、河床演变、冰冻情况、水质、河床地质与地形等
2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什么?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估计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一次性最大用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25.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开采后果评价
26.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三水”转化,统一考虑与评价的原则;利用储存量以丰补欠的调节平衡原则;考虑人类活动,化害为利的原则;不同目的和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区别对待的原则;技术、经济、环境综合考虑的原则
20.河流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河流水文计算的方法有哪些?
基本特征有周期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区域性。计算方法有成因分析法、地理综合法、数理统计法
21.收集河流水文资料时应满足什么要求:一致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断面以上流域的年径流量
23.径流还原计算的定义和方法:径流还原计算就是消除人为影响,将资料系列回归到“天然状态”的一种方法。有分项调查法和降水径流模式法
17.水资源分区的原则:区域地理环境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流域完整性;考虑行政与经济区划界线;与其他区域尽可能协调
18.水资源分区的方法: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分区;根据天然流域分区;根据行政区划分区
19.地表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的影响分析
35.根据泥沙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可将泥沙分为床沙、推移质及悬移质三类
36.启动流速:静止的泥沙开始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的水流速度
37.止动流速:当水流速减小到泥沙停止运动时的水流平均流速
38.河床演变是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河流中水流运动包括纵向水流运动和环流运动
39.河床演变一般表现为:(1)纵向变形(2)横向变形(3)单向变形(4)往复变形
11.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
12.表示径流的特征值有哪些?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
13.什么是地下水?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储存在地表以下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空隙性
14.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哪些?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
1.水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循环性;资源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
2.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地进行着,称为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3.更替周期;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4.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