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2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

10.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了解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关系;2. 掌握个人行为对于社会环境和社会安定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民扶贫意识,强化对社会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2. 带领学生了解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责任”的含义;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四、教学内容及具体步骤1. 课前预备(1)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短小精悍的语言,让学生领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阅读等方法获取对社会、对生命、对爱的体验,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学习内容:(1)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要从天下、兴亡、匹夫、责任四个方面让学生了解(2)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行为会对集体产生影响,也会受到集体的影响。
3. 活动安排:(1)上课前介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和课程的学习内容;(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然后汇报,并由教师进行解说和巩固;(3)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个人行为对于集体的影响。
引导学生在个人行为中尽可能地考虑集体的利益,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4)通过电影、新闻、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并结合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和分享;(5)布置作业:让学生就自己周围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形成一份社论。
五、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分:包括活跃程度、表达能力、配合度等方面;(2)小组讨论自我评估:让学生自己对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3)作业评分:对学生的调研、分析、建议的思路和语言进行评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关的名言或诗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关的名言或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出自中国传统经典《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原文是“无德、天下之大患也,无教、天下之大怨也,无征、天下之大殆也。
民无德,不可以武偃;无教,不可以立。
无征,不可以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意味深长,传达了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为民族的兴衰负责的思想。
这句话激励着每一个人,不管他的身份地位或者社会地位如何,都应该为社会、为国家,为整个人类命运负责,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不懈地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努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句名言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国有难,全国奔赴。
这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最好的展示。
现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在这个进步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他人的困难负责,为社会的和民族的发展负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负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民族的富强、社会的和谐,实现人类的幸福美好生活。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或诗句,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些经典的例子。
1. 孔子的《大学》中有“夫求是,得真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曹操曾有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 孙中山先生有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近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或诗句。
最著名的当属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中的“吾虽不学诗,愿有倾城之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激励着每一个人,无论他的身份地位或者社会地位如何,都应该为社会、为国家,为整个人类命运负责,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不懈地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努力。
希望这些名言或诗句的力量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也能为实现共同的梦想做出自己的贡献。
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
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而闻名于世,他的行为和格言成为后人的楷模和鞭策。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在国家兴衰中的责任和使命。
这句格言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台词,出现在他与刘备相见之后,向刘备表示自己追求天下安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和决定时。
从这句格言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兴衰负起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谓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理念。
首先,这句话表明了诸葛亮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他坚信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和决策,更离不开每一个普通百姓的付出与贡献。
正是因为诸葛亮深谙国家兴亡的道理,他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刘备和蜀国立下赫赫战功。
其次,这句话强调了个人的责任与担当。
诸葛亮认为,责任并非只是统治者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国家负起责任。
他反对鸵鸟心态,要求每个百姓都能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个人都能发扬担当精神,才能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人们时刻保持警醒。
诸葛亮的这句格言是在他面临曹军入侵、蜀国境况堪忧的时候说出来的。
他用这句话来告诫身边的人们要时刻警惕国家的兴亡,时刻保持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准备、及时应对,防止国家走向衰落。
诸葛亮的这句格言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和表态,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态度。
它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社会的兴衰负起一份责任。
无论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时刻保持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和学习的事迹与格言。
诸葛亮的这句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教导我们要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说的?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名言,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早是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其原始出处,出自《左传》、《列女传》。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语出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亡国”是指改朝换代,调个王帝,国号。
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称之天下将灭亡。
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夺利的人去谋划。
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驾驭国家的赶车人的马匹优劣(用人)有直接责任。
句子中的“率兽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率:带领。
带着野兽来吃人。
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匹夫”,按字义为服侍马匹的马夫,意指:用人是否恰当,是否驾驭千里马有必然的关系。
典故《春秋*左传*鲁昭公二十四年》:六月,壬申,王子朝之师,攻瑕及杏,皆溃。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 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
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
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缾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
” 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乃徵会於诸侯,期以后。
注释:1.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五一八年。
2. 王子朝,宋大夫。
3. 郑伯,郑定公。
4. 晋侯,晋顷公。
5. 子大叔相,相,辅也。
6. 范献子,范鞅,谥献(献,音贤)。
7. 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源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
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出个人应对国家兴亡承担责任,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百年来,成为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正始”是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年间,正处于魏晋易代之际,朝政黑暗腐败。
为逃避灾祸,魏晋士人只好消极避世,“清议”逐渐转为“清谈”,玄学开始兴盛,史称“正始之音”。
顾炎武认为,魏晋风流名士崇尚清谈,“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儒家主流价值观崩溃,从而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
他深感明末心学空谈误国,明朝灭亡与社会各阶层未尽到道德伦理责任有关,因而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灭亡原因,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之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
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
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
在这里,“天下”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
在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基础上,顾炎武进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保国”和“保天下”息息相关,维护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以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
其次,“保国”和“保天下”的责任主体不同,“保国”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天下”是捍卫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风气,每位普通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顾炎武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论述,提炼出大家都能听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号召国人救亡图存。
自此,这一口号成为唤起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最强武器。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新解_成语典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新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新解赵雨婷现在,成语是现代知识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顾宪成说得好我们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绝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所以,我最喜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成语。
《春秋左传鲁昭公二十四年》:六月,壬申,王子朝之师,攻瑕及杏,皆溃。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损,为将及焉。
今王室实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挤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瓶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
”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乃徵会於诸侯,期以后。
出自清朝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人都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养成爱国的好品质。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爱国人士。
现在,我们国家正面临着环境重度污染的严重问题。
地球妈妈正在哭泣。
在我们小区里,有一个老爷爷,他完全可以找一份轻松的工作,如保安等。
尽管清洁工的工资有些低,有些辛苦,但他始终坚持要做一名清洁工。
每天早上,他都在6点准时去工作,他总会认真地对待工作,绝不放过一处有垃圾的地方,然后到9点才回家。
接着,他开始吃午饭,吃过午饭后,不管盛夏酷暑,他都坚持不懈地工作。
工作时,一旦有人乱扔垃圾,他总会毫无埋怨地走过去,把垃圾捡起来并扔进垃圾桶里。
接着,和蔼地对他们说:“我们国家现在环境污染很严重,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保护环境。
”人们听了,都连连点头,赞不绝口。
他直到把所有的地方都检查一遍,他才安心地回家。
到了家,已经六七点了。
就这样,他连续干了一年,两年,三年······得到了许多上级领导的称赞。
但有人却称他为“傻子”,我认为他是一位爱国的伟人,是全国人民的偶像,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不一定要当一位清洁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后体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后体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名言出自《汉书·刘向传》,意味着每个人都对世界的兴衰负有责任。
读完这句话,我深感其中的深意和重要性。
天下兴亡不仅仅是指一个国家的兴衰,更是指整个世界的兴衰。
每个个体都是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世界的兴亡负有责任,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庭,而忽视了整个社会的需要。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可能无法改变整个世界的命运,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无论是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都是我作为一名匹夫应尽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面对社会的不公平、不平等,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勇于发声,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还应该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整个地球的未来。
作为地球的居民,我们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家园,为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感的呼唤,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每个人都应该时刻牢记这句话,不断提醒自己,不断行动起来。
无论我们的力量有多小,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责任,共同努力,我们就能够为世界的兴衰做出贡献,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义务和责任去关注世界的发展。
无论我们的力量有多小,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世界的兴衰贡献一份力量,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整个世界的命运,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和事。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公平和正义。
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历及其含义

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历及其含义□张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针对这句名言的产生及其真实含义,在国内有多部专著及多篇研究论文涉及,本文试稍加概括。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众所周知,顾炎武最早提出这层意思,他在《日知录·正始》篇中明确提到:“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仅仅提出保国与保天下的责任应该由不同的人承担这层意思,概括成现行此八字者却是后人。
以前一直认为是梁启超加以概括而成,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的《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曾提到顾炎武此语:“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在此文中,梁启超虽然已有概括,但和顾炎武原话差别不大。
真正概括成现在通行的这八个字则是在《饮冰室文集》的《痛定罪言》中,梁启超明确说到:“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这八个字至此真正成形,其时间为1915年。
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却提出这八个字出自近代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痛史》第十回文天祥的誓师言词中确曾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但吴和梁年纪相仿,无法确证谁言之最早,所以此说证据不足。
张锡勤在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考》(《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一文中则认为,最早提出这八字者并不是梁启超,而是其好友麦孟华。
他认为麦孟华在1897年即提出:“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1900年又道:“顾炎武之言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今中国内忧鱼烂,外惧瓜分,此固天下兴亡之时,我四万万人皆当身任其事,固无一人能免其责者也。
”几乎在同时,麦孟华又明确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时间:2018-01-11 11:26:00 | 作者:学霸
何谓天下?国家即天下。
何谓匹夫?你我即匹夫。
你我是绿叶,国家则如参天古木;你我是青草,国家则如莽莽草原;你我是滴水,国家则如浩瀚大海。
我们生于国家,长于国家,又影响着国家,建设着国家。
因而,报效国家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爱国报国,有诸多体现,并非口中论武,纸上谈兵。
报效国家,提升自我是基础。
倘若邓稼先没有在自己的领域苦心学习和研究,就无法引爆中国人自己的两弹,推动祖国科技向前飞跃;倘若瓦特没有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去观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水壶盖,就永远无法发明蒸汽机,让他的祖国一跃成为无可匹敌的强国。
纵观古今,凡是运筹帷幄、书写历史的伟人,无一昏庸无能、投机取巧之辈。
因而,想要实现报国的宏远志向,还是得静下心来,专心学习,修炼自己。
没有足够的学识,报国之志便永远只是志,一切伟大的目标都将无缘。
自身无才学,谈何报国?
报效国家,忧患意识是前提。
回首封建历朝,昏帝庸君常常是害国灭国之灾的罪魁祸首。
自修宫室、整日饮酒作乐而不谙政事的夏桀,最终眼睁睁看着父辈江山被践踏在商汤的铁蹄之下;日渐颓废、最终沉溺于脂粉之色的玄宗,亦被叛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处窜逃,国力大衰。
归根究底,他们的懈怠放纵与忧患意识的缺乏密不可分。
虽然他们都是君王,但平民百姓也应心存忧国忧民之念。
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是最好的典范。
我们的国歌里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非真有几门炮已描准我们的土地,而是告诉中国人要警防这一刻的到来。
若人人居安思危,国家便不会涣散内心无忧患,谈何报国?
报效国家,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实现。
如果当年曹刿没有自告奋勇地为国出力,他也只能空怀一肚子战略而无处施展;如果当年昭君没有挺身而出,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她也只能默默地成为无数平凡女子中的一个。
你具有了才华,胸有大志,却没有作为,不等于一纸空谈,白费力气?也许你觉得,自己太渺小,做的事太微弱,其实,报国不分大小尊卑,只要是为国,即便是清洁工,扫好一条街道,老师,教好一班学生,也是为国贡献。
事再小,也远胜不做。
有志无行动,谈何报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唯有每个人都奋斗,奉献,祖国才可能越来越强盛。
所以,去学习,去关心,去贡献吧,祖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