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找准关键点巧破真假话问题
2017国考行测答题技巧:巧用“排除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2017国考行测答题技巧:巧用“排除法”解决真假话问题真话假话问题是中比较容易涉及的一类题目,这类题目常出现在朴素逻辑问题当中,作为朴素逻辑的一个重要考点,很多考生感觉到比较难,所以,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朴素逻辑中的真假话问题的跟大家做一些的探讨和交流。
所谓真假话问题,无非就是在题干的表述中,涉及到一些人,这些人各说了一些话,有的是真话有的是假话,然后给出一些条件,让考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题的办法,就是代入排除法。
代入排除法一般应用在题干关系复杂,涉及的元素较多,不好直接推出,而选项对应关系全面的情况下。
题干中所涉及的元素又有一种元素和两种元素之分,在使用时又可以分为直接排除和代入排除两种,现在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看一下如何去运用代入排除法。
直接排除是根据题干中的条件或根据题干推断出的条件来直接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题:在同一侧的房号为1、2、3、4的四间房里,分别住着来自韩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四位专家。
有一位记者前来采访他们:①韩国人说:“我的房号大于德国人,且我不会说外语,也无法和邻居交流”②法国人说:“我会说德语,但我无法和我的邻居交流”③英国人说:“我会说韩语,但我只能和一个邻居交流”④德国人说:“我会说我们这四个国家的语言”那么,按照房号从小到大排,房间里住的人的国籍依次是:( )A 英国德国韩国法国 B法国英国德国韩国C德国英国法国韩国 D 德国英国韩国法国【中公解析】答案:C。
中公解析:在这个题目中,出现了不同国家的人和房间这四类元素,我们先分析一下这四句话,由韩国人和德国人所说的话可以知道,德国人和韩国人不是邻居,由此可以排除A、B项,再由韩国人和英国人所说的话可以知道,韩国人和英国人不是邻居,由此排除D项,所以C项正确。
2017国考行测答题技巧:巧用“假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江西公务员考试职位表<<<点这里看2017国考行测答题技巧:巧用“假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很多考生都会觉得在公务员考试中,朴素逻辑是比较难,尤其是在遇到真假话问题的时候,很多考生都感觉无从下手,有的考生甚至连题目都不看就直接选择了放弃,而事实上,真话假话问题并不难,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题办法,就是假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所谓真假话问题,无非就是在题干的表述中,涉及到一些人,这些人各说了一些话,有的是真话有的是假话,然后给出一些条件,让考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假设法一般应用在题干中存在真假话问题并且没有对当关系或者题干中存在多种情况,不能直接进行推理的情况下。
在使用假设法解题时,一般是假设某个条件成立,然后根据假设进行进一步推导,如果结论与题干矛盾,则表示假设不成立。
重新假设,如果结论与题干不矛盾,则表示假设成立;此时得到的答案即正确答案。
我们结合题目来看一下如何运用假设法去解题。
一、找准突破口【例题】某珠宝店失窃,五个职员涉嫌被拘审。
假设这五个职员中,参与作案的人说的都是假话,无辜者说的都是真话。
这五个职员分别有以下供述:张说:“王是作案者,王说过他作的案。
”王说:“李是作案者。
”李说:“是赵作的案。
”赵说:“是孙作的案。
”孙没有说一句话。
依据以上的叙述,能推断出以下哪项结论?A.张作案,王没有作案,李作案,赵没作案,孙作案B.张没作案,王作案,李没作案,赵作案,孙没作案C.五个职员都参与作案D.五个职员都没有作案【中公解析】以张说的话为突破口,“王说过他作的案”,根据题干:参与作案的人说的都是假话,所以王不可能说过这样的话。
所以张说的假话,王没作案,推出张作案。
王没江西公务员考试职位表<<<点这里看作案,王就会说真话,推出李作案。
李说假话,推出赵没作案。
则赵说真话,推出孙作案。
所以此题选A。
二、直接假设【例题】某地住着甲、乙两个部落,甲部落总是讲真话,乙部落总是讲假话。
2017省考行测技巧:反对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2017省考行测技巧:反对法解决真假话问题是省考当中的,大家都知道大多数都可以用矛盾法解决,但是有些题目题干当中是不含有矛盾的,这个时候很多考生就有些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有些考生把本来不是矛盾关系的两句话强拉在一起,想当然的按照矛盾去解题,结果当然是不正确了。
其实,中公教育专家总结,真假话问题除了用矛盾法解决,还可以用另外一种重要的关系,反对关系去解题。
而且,考察反对关系的题目更有标志性,思路更明确,只要掌握了关键点,更容易快速的做出来得分。
反对关系是命题对当关系中的一种,分为上反对和下反对。
上反对关系是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除了AB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况,且A, B是不相交的,此时AB为上反对关系。
举个例子,班里的考生参加考试,考完之后及不及格的情况只有都及格,都不及格,有人及格有人不及格三种。
甲说所有人都及格,乙说所有人都不及格,除了这两个人说的话,还有有人及格有人不及格这种情况,而且甲乙说的情况不相交,因此符合上反对关系。
无论最后班里考完之后符合那种,甲乙的判断都会有错的,如果是有及格有不及格这种情况,两个人的判断都错。
因此上反对性质为必有一假。
下反对是对于同一事物描述,只分为AB两种情况,而且AB有交集。
还是刚才的例子,假如甲的判断是有人及格,乙的判断是有人不及格,那么这两个人的判断就有交集,而且涵盖了所有情况。
无论班里最后发生什么结果,甲乙一定会有人说的对。
所以下反对性质必有一真。
1.英国驻深圳某银行共126名职员国籍情况的信息如下:(1)所有职员都是英国国籍。
(2)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
(3)行长或助理是英国国籍。
上述断定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一定是真的?A.有些职员是中国国籍B.所有职员都不是英国国籍C.有些职员不是英国国籍D.所有职员是英国国籍。
2017国考行测答题技巧:真假话问题

2017国考行测答题技巧:真假话问题考生们知道怎样解答国家公务员行测真假话问题吗?本文“2017国考行测答题技巧:真假话问题”由公务员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大家喜欢!真假话问题是判断推理里面非常经典的一种题型。
从国家公务员考试到各地省考,从事业单位考试到村官、选调生考试,从金融银行考试到MBA入学考试,无处不见真假话的身影。
真假话题型涉及内容广泛,但离不开几句真真假假的判断,离不开真假之中存在的矛盾。
小编总结发现,解这类真假话问题,其实很简单,其中的秘密就在真假话的矛盾里。
例1.老师把双手伸进围棋匣子,然后双手握拳各执一子,让同学猜哪只手里有黑子。
假设老师说了四句话,其中三句是真的,一句是假的。
(1)右手肯定不是黑子(2)或者左手是黑子,或者右手是黑子(3)如果左手是黑子,则右手就不是黑子(4)左手、右手都是黑子则___是假话。
A (1) B(2) C(3) D(4)答案:D解析:这其实是一道比较简单的真假话问题,只要能够找到假话是哪句就好了。
那既然是真假话问题,我们可以先找一找有没有矛盾关系。
(3)与 (4)两句话是矛盾关系,两句里面必然是一真一假,题干又说只有一句假话,所以假话一定在(3)(4)里面。
(1)(2)两句为真话,可以得知右手不是黑子,所以假话一定是(4)。
这道真题的解题方法就是找到矛盾后,判断剩下命题真假,再来判断假话是谁说的。
有时候,题目也会比较难些,在找到互为矛盾关系的命题后,在推断其他命题真假时,还需要用假设法来找答案。
这也是矛盾关系在真假话题目里的应用。
例2.甲、乙、丙三人推销各自的产品。
这三样产品中,有一样是仿冒品,其余两样是真品。
甲说:“我的产品是真品,乙的产品是仿冒品”;乙说:我的产品是真品,丙的产品是仿冒品;丙说:乙的产品是真品,甲的产品是仿冒品。
已知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位两句话都是真的,有一位一句真话、一句假话,还有一位两句都是假话。
那么,推销仿冒品的是( )A.甲B.乙C.丙D.不能确定中答案:A解析:这道题比较综合,三个人说了六句话。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汇总

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三步法解真假话问题【字体:大中小】掌握必要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对于公务员考试中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帮助的。
下面针对逻辑判断中的真假话问题,提供一些技巧指导,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真假话的解法可以分为三步,一是找矛盾,二是绕开矛盾判断其他句子的真假,三是根据我们已经判断出真假的句子解题。
【例题1】甲、乙、丙和丁是同班同学。
甲说:“我班同学都是团员。
”乙说:“丁不是团员。
”丙说:“我班有人不是团员。
”丁说:“乙也不是团员。
”已知四人当中有一人说假话,那么由此可知:A.说假话的是甲,乙不是团员B.说假话的是丁,乙不是团员C.说假话的是乙,丙不是团员D.说假话的是甲,丙不是团员【解析】选择A.第一步找矛盾,我们发现甲说的话和丙说的话是一对矛盾关系,由此可知,甲和丙两个人说的话肯定是一真一假,说假话的不是甲就是丙;第二步绕,那么乙和丁说的一定是真话,所以乙和丁都不是团员,;第三步解开,由此可得出甲说的是假话,该题选择A.【例题2】甲、乙、丙、丁四人去商店,每人买了一台计算机,并对计算机的质量作如下的预测:甲:我看,我们四人买的电脑都是合格产品。
乙:靠不住,现在假冒伪劣产品很多。
我看,我们四人买的电脑肯定有不合格产品。
丙:丁买的电脑肯定合格。
丁:要是我买的电脑合格,那么你们买的电脑不会有不合格的。
他们找人对每台电脑作了测试,结果表明他们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的预测是错误的。
以下所列与四人的预测符合的是:A.甲、乙、丙、丁的计算机都合格B.乙的电脑合格,其他人的电脑都不合格。
C.丁的电脑合格,其他人的电脑都不合格。
D.甲的电脑合格,其他人的电脑都不合格。
【解析】选择A.第一步找矛盾,我们发现甲和乙说的话是一对矛盾关系,由此可知,甲和乙两个人说的话肯定是一真一假,说假话的不是甲就是乙;第二步绕,那么丙和丁说的一定是真话,所以丁的电脑合格;第三步解开,大家买的电脑都合格,该题选择A.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代入排除法速解技巧运用掌握必要的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对于提高公务员考试做题速度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帮助的。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之真假话问题巧解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之真假话问题巧解做题时候有一种真假话问题,题干给出若干个人,每个人都说了两句话,并且每个人的只有一句成立,然后让我们判断真假,如:三人在一起猜测晚会节目的顺序。
甲说:「一班第一个出场,二班第三个出场。
」乙说:「三班第一个出场,四班第四个出场。
」丙说:「四班第二个出场,一班第三个出场。
」结果公布后,发现他们的预测都只对了一半。
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在三个人的六句话中找到一句比较特殊的话,这一句话跟某一个人的两句话都有一定的联系,在这道题目中这句特殊的话是丙所说的第二句话,即“一班第三个出场”,这句话与甲的两句话都有关系。
当我们找到这句话之后重点是可以断定这句话一定是假的,因为如果这句话是真的,甲的两句话都是假的,所以这句话不可能是真的也就是它一定是假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确定:四班第二个出场、三班第一个出场、二班第三个出场、一班第四个出场。
对于这种题目只要我们能够快速找到这句比较特殊的话,那么相对来说做题速度会快很多。
【例题精练】某次生物实践课上,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给出五种鲜花的图片,并依次编号为①~⑤号,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其中任意两种花名。
小春说:③号是茉莉花,②号是月季花。
小华说:④号是水仙花,②号是玉兰花。
小秋说:①号是水仙花,⑤号是杜鹃花。
小实说:④号是杜鹃花,③号是玉兰花。
小夏说:②号是茉莉花,⑤号是月季花。
结果是他们每人只对了一半,根据以上条件下列正确的是:A.①号是水仙花,②号是茉莉花B.②号是玉兰花,③号是杜鹃花C.③号是茉莉花,④号是杜鹃花D.④号是月季花,⑤号是杜鹃花【参考解析】C。
首先我们去找到那句比较特殊的话,应该是小夏的第一句话“②号是茉莉花”这句话跟小春的两句话都有关系这句话一定为假,接下来可以断定⑤为月季花,④号是杜鹃花,③号是茉莉花,②号是玉兰花,①号是水仙花。
故答案为C。
找准关键点巧破真假话问题

个人收集整理-ZQ在公务员考试地行测试卷中,最能考查思维地是逻辑题目,而在逻辑题目里面,最难破解地是朴素逻辑题,而真假话问题,恰恰是朴素逻辑里面地一颗璀璨地明珠.很多考生在考场上遇到真假话问题基本上是放弃地状态,不在于题目难与不难,而在于大家不想在那么紧张地环境下去思考这样“难缠”地题目,那么真假话问题有没有简单地解决办法呢,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寻找突破口地办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例】某公司举行假面舞会.张先生与张女士头戴不同颜色地面具相遇.“我是一位先生.”戴红色面具地那位说.“我是一位女士.”戴黄色面具地那位说.说完后,两人都笑了.因为他们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在说谎.据此,可以推断出下列哪项判断为真?.张先生说真话,他戴红色面具.张先生说假话,他戴黄色面具.张女士说真话,她戴红色面具.张女士说假话,她戴黄色面具这个题目大家乍一看会思维混乱,没有想看下去地冲动了,其实如果大家静一下心,这道题目还是非常简单地.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一男一女两个人相遇,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判断,要么两个人说地都是真话,要么两个人说地都是假话,又根据题目告诉我们地,至少有一个人说谎,因此两个人都是谎话,那么这里解题地核心就在于题目告诉我们地信息:有一男有一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例】甲、乙、丙三人推销各自地产品.这三样产品中,有一样是仿冒品,其余两样是真品.甲说:“我地产品是真品,乙地产品是仿冒品”;乙说:“我地产品是真品,丙地产品是仿冒品”;丙说:“乙地产品是真品,甲地产品是仿冒品”.已知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位两句话都是真地,有一位一句是真话、一句是假话,还有一位两句都是假话.那么,推销仿冒品地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甲.乙.丙.不能确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甲和丙说地话是完全颠倒地,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从这一点推理乙这句话是半对半错.再看乙地这句话,如果乙地这句话前半句对后半句错,那么乙和丙地产品都是真地,假地只能是甲地,如果乙地这句话前半句错后半句对,那么乙和丙地产品都是假地,这不可能.因为假地产品只有一件,因此我们知道假地产品只能是甲.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遇到真假话问题地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找出那个最关键地信息,寻找到可以解题地突破口,题目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 1。
2017省考行测真假话题目要消除两个“困惑”

2017省考行测真假话题目要消除两个“困惑”真假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考试行测必然性推理中经常考查的题目,对于这部分题目来讲会觉得存在一些困惑,专家认为困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拿到真假话题目后一时无法入手。
不知道从哪个人的那句话开始突破。
第二,可以找到突破口,但是突破的过程中无法确定答案。
对于这两类困惑,我们接下来分两种情况,分别解决,其实第一种困惑属于比较基础类的知识缺失。
最为基础的求解方法就是通过“找矛盾”和“找反对”这两种最为简单的方法去求解。
在这里,这两种最为简单的方法就不去过多的赘述了。
请直接看接下来的例题:【例题1】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互相矛盾。
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A甲 B乙 C丙 D丁这道题目,就是典型的真假话问题,而且可以说是真假话真题最为基础,最为简单的题型,通过“找矛盾”就可以快速解决。
【答案】A【中公解析】甲说“非甲”。
乙说“丁”。
丙说“乙”。
丁说“非丁”。
很明显,乙和丁的话是一对矛盾关系,其中必然一真一假,所以矛盾外的甲和丙说的都是甲话,甲说“非甲”是假话,证明实际上是甲捐的款。
以上是最为基础的真假话题型。
但是真正遇到比较高深复杂的题型,更多同学还是会陷入第二种困惑,或许可以找到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但是对于解题还不能够得到答案,所以今天要说的最多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第二种困惑,解决复杂真假话问题。
与之前所说的“找矛盾”和“找反对”相类似,重要的同样是三个字,叫做——“找推出”“找推出”可以说,找到题干中各句话相互存在的推出关系,帮助我们解决题目。
那么常见的推出关系都有哪些呢?大致可以把推出关系分为两类:第一种是逻辑推理中的常见推出关系,比如假言命题中的P→Q,P→P或Q,P且Q→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全汇总>>>上海公务员历年真题2017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测:找准关键点巧破真假话问题
通过最新上海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测试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数理能力、常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上海中公教育整理了上海
市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行测一整套试卷当中,最能考查思维的是逻辑题目,而在逻辑题目里面,最
难破解的是朴素逻辑题,而真假话问题,恰恰是朴素逻辑里面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将这颗“明珠”擦亮,为大家照亮行测高分之路。
很多考生在考场上遇到真假话问题基本上是放弃的状态,不在于题目难与不难,而在于大家不想在那么紧张的环境下去思考这样“难缠”的题目,那么真假话
问题有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呢,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寻找突破
口的办法。
【例1】某公司举行假面舞会。
张先生与张女士头戴不同颜色的面具相遇。
“我是一位先生。
”戴红色面具的那位说。
“我是一位女士。
”戴黄色面具的那位说。
说完后,两人都笑了。
因为他们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在说谎。
据此,可以推断出下列哪项判断为真?
A.张先生说真话,他戴红色面具
B.张先生说假话,他戴黄色面具
C.张女士说真话,她戴红色面具
D.张女士说假话,她戴黄色面具
这个题目大家乍一看会思维混乱,没有想看下去的冲动了,其实如果大家静一
下心,这道题目还是非常简单的。
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一男一女两个人相遇,根
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判断,要么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要么两个人说的都是
假话,又根据题目告诉我们的,至少有一个人说谎,因此两个人都是谎话,那
么这里解题的核心就在于题目告诉我们的信息:有一男有一女。
最全汇总>>>上海公务员历年真题【例2】甲、乙、丙三人推销各自的产品。
这三样产品中,有一样是仿冒品,
其余两样是真品。
甲说:“我的产品是真品,乙的产品是仿冒品”;乙说:“我的产品是真品,丙的产品是仿冒品”;丙说:“乙的产品是真品,甲的产品是仿冒品”。
已知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位两句话都是真的,有一位一句是真话、一句是假话,还有一位两句都是假话。
那么,推销仿冒品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不能确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甲和丙说的话是完全颠倒的,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从这
一点推理乙这句话是半对半错。
再看乙的这句话,如果乙的这句话前半句对后
半句错,那么乙和丙的产品都是真的,假的只能是甲的,如果乙的这句话前半
句错后半句对,那么乙和丙的产品都是假的,这不可能。
因为假的产品只有一件,因此我们知道假的产品只能是甲。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遇到真假话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找出那
个最关键的信息,寻找到可以解题的突破口,题目自然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