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佛教说的因果关系

合集下载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因果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因果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三、因果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1-3-24 22:29:10繁體版壹·何谓因果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

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阐明‘缘起’法则,使明白易懂的一种道理。

一切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所生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明显,最易为人所知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

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

所以,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

因为,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

贰·外道的因果观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

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1.邪因邪果: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1.因中有果论: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

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

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

所谓因果

所谓因果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

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

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

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

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

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

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但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所以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探源因:是主因;缘:是助缘;机:通“积”意;果:是结果。

因无缘,则不果,机不投,因不果。

因果,因机缘果之简称,时机不到,因缘不生,因不受缘,有缘无份,如此使然。

“机”之源来:木应天地因缘感召,得天之气,积阳之温,化地之水,聚土之尘,累积木几,曲直向上,执著生“机",通天会地,修木高尚,至成机会。

关于因果关系

关于因果关系

关于因果关系
(1
系问题。

(2
谈不上因果关系问题。

行为是结果发生的条件之一时便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并非唯一条件时才肯定条件关系。

(1
,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结果的原因时,不能轻易否定其他行为同样也是该结果发生的原因。

(2)一个行为可能造成数个结果
,所以,在认定某种行为造成了某一结果时,
也不要轻易否认该行为同时造成了其他结果。

因果关系是行为人对其行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最终是否负刑事责任以及负何种刑事责
任还需要一定的主观罪过。

的人死亡的案例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在法考中,
因果关系的试题主要围绕着“介入因素出现后,因果关系是否还存在”这一考点来进行考察的。

介入因素包括三类情形:自然事件、他人行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为。

此时,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中断,不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介入因素作用力小,则先行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然存在。

至于作用力大还是小,则应当以行为时社会一般人的常识和情理来判断。

生同样的结果。

此时,应当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络的情况下,竞合在一起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
各个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一起造成了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独立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均具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

其他现象
二,因果联系的特点
本质特征
先行后续的关系
同时具备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 果 区 别 系 原 因





有人在办完某事以后说, 有人在办完某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 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 果.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 提示: ,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 提示:1,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有 预期的结果和未预期的结果, 预期的结果和未预期的结果,好的结果与坏的结 果之分. 果之分. 2,这里的所谓"毫无结果"其实是指未达到 ,这里的所谓"毫无结果" 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 预期的结果,而并非没有任何结果.如我们去办 一件事,无非是办成或者未办成两种结果. 一件事,无非是办成或者未办成两种结果.决不 能说未办成就不是一种结果. 能说未办成就不是一种结果. 3,毫无结果的说法,只是一定意义而言,决 ,毫无结果的说法,只是一定意义而言, 非否定了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的关系. 非否定了原因与结果相互依赖的关系.
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都 是不存在的. 是不存在的.从结果分 析原因同样可以探究事 物的发展过程. 物的发展过程.

因 果 联 系
因果辩 证关系 联系 严格区别 特点 显著特点 〈区别于其它 联系形式〉 联系形式〉 其它特点

先行后续的关系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普遍性,客观性 普遍性, 本质特征
含义,时间顺序,地位作用不同 含义,时间顺序,
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浅谈佛家因果关系

浅谈佛家因果关系

浅谈因果关系今天作一个简单的开示,谈一谈因果的问题,其中包括因果的本体、分别、支分细节以及对因果的疑问。

什么叫做因果呢?比如说一个人去偷盗,偷了东西以后,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个是因呢?我们经常讲的业,在这里和因是一回事。

偷盗人用手去抓一个东西放到自己的包里,这是不是叫做因呢?当一个人心里想:我要去偷这个东西,这个起心动念是因吗?上述身口意行为当中到底哪一个是因?一切有部和唯识宗对于因果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名言谛中比较究竟的是唯识宗所阐述的观点。

他们认为,每一个人自从无始以来到成佛之间,都有一个心的相续,此心相续有时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识,有时候没有,无论它有怎样不同的分别,总有一个恒时不灭的存在,叫阿赖耶识。

造了业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一个种子。

还有一个比喻是:下雪的时候,将墨水倒在雪里,雪就变成了墨水的颜色,雪化之后,在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颜色。

同样的,如果以烦恼去造业,当这个烦恼消失的时候,这个业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

业(或因)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如稻谷的种子,我们肉眼看不出它能发生稻芽,但是它确实蕴藏着这样的能力,同样,当阿赖耶识上播下一个业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因缘成熟后,它就会产生出“果”,这个果也叫报应。

所以因(或业)的本性就是阿赖耶识上这种特殊的能力。

当一个人杀生、偷盗的行为完成以后,在他的阿赖耶识上就会留下这个行为的种子。

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是不定的。

经书中常用粮食的比喻来说明报应的早晚。

粮食蔬菜品种繁多,它们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

有些成熟只需要一两个月,有些却需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种差异来自于种子本身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

同样的,经书里讲因的成熟有四种:一是今生报应。

比如年轻的时候造业,中老年时得报,有时甚至更快,当下就可以看到果报,这是什么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缘可以使果迅速出现,这个很快成熟的业,来自于它的对境和动机,在《百业经》中就汇集了很多这样的公案。

比如说,僧众和普通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对境,如果偷僧众的东西或毁谤僧众很严重的话,就有可能在当下或今生见到报应;如果对境是一般人,肯定是有果报,但不一定马上或在这一生显现,这种差别是由对境不同而产生的。

25种因果

25种因果

25种因果因果关系是指一种事物或事件引起另一种事物或事件发生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果关系,涵盖了不同领域的例子:1.因果关系:一个事件导致另一个事件发生。

-例:暴风雨导致洪水。

2.逻辑因果关系:一个事件的发生是由于逻辑上的原因。

-例: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他们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时间因果关系: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先后关系有关。

-例:太阳升起,天亮了。

4.空间因果关系:事件的发生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有关。

-例:火灾发生在厨房,因为那里有明火。

5.社会因果关系: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关。

-例:经济不景气导致失业率上升。

6.生物因果关系:生物体内外因素导致生物学的变化。

-例: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折。

7.心理因果关系:心理状态对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例:压力过大可能导致焦虑症状。

8.经济因果关系:经济活动引起的结果。

-例: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9.技术因果关系: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影响。

-例: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10.自然因果关系:自然界的变化引起的结果。

-例:地震导致土地震动。

11.心身健康因果关系: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例: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12.人际因果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反应对双方产生影响。

-例:善待他人通常会获得更多的友谊。

13.文化因果关系: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社会的影响。

-例:文化尊重对老年人的影响。

14.教育因果关系:教育水平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例: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找到工作。

15.法律因果关系:法律规定和实践引起的结果。

-例:违法行为可能导致罚款或监禁。

16.疾病因果关系:病因引起的疾病发生。

-例: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17.科技因果关系:科技进步对社会产生的结果。

-例: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工作方式。

18.人口因果关系:人口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例:老龄化人口导致养老金支出增加。

19.环境因果关系: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浅析佛教因果论

浅析佛教因果论

浅析佛教因果论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自古以来很多的仁人志士对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佛学的理论对文学、艺术、修身等不同的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课题从佛教中的因果论和缘起论进行论述,讲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这些的因果关系中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事物的发展和联系。

关键词佛教因果论缘起论应用一、佛教因果论简介佛教的起源地是印度,在公元前由印度传入到中国。

经过历史的演变、民族、文化的熏陶等使得佛教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我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汉传佛教、藏地佛教、上座部佛教。

而因果关系是佛学理论中阐述最多的一个板块,因果论是佛学理论中的基础和核心,一般而言不懂得因果论就不能更好的理解佛学,更不能彻底的完成对佛家思想的感悟。

佛教因果论是讲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因果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

我们没看到的只是结果还没有表现出来。

因果论的精髓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佛学揭示的是因果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环境,也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光法师曾经说过:“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佛教中的各种菩萨也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他们只是比一般的普通人更加的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能更好的预测出事2物的发展态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崇拜菩萨的原因。

3业、因、缘、果、报即因果,意思是造作、活动。

人们的一切身心活动包括“三业”,“三业”即身、口、意。

代表的是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佛学中的“业”也不能看清、不能触摸、也不能掌握,但是我们的人生一切都是受到他的影响。

所谓的“业”也就是因,即原因、起因、业因,而因果论中的果即结果、报应、回报等。

因缘际会所以产生了结果报应。

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的行为、采用的方式、所做的方案都是在种因,所种的因不同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而种的因主要有善因和恶因,就是我们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也就是经常使用的因果论。

由因到果、由果到因,因果循环,轮回不止。

佛法是无神论: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

佛法是无神论: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

佛法是无神论:因果学说与现代文明社会佛教的因果学说,可以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第一,因果的本质,也即什么是因果;第二,因果学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三,释疑。

一、因果的本质大乘佛教的《稻秆经》与《缘起经》,很清楚地阐述了因果。

(一)因果的定义因果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因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曾经问佛:因果是什么?佛说了非常经典的两句话,作为因果的依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意思是说,因为有这个东西,就产生了另外一个东西,所以叫做有。

比如,有左就有右,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左右、上下、长短、高低等相互观待的抽象概念,都是如果没有此,就不会有彼的关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互为因果。

这是“此有故彼有”的意义。

另外,有了水稻的种子,就产生了稻芽;有了花的种子,就长出了花朵。

如果没有水稻的种子,就不会产生水稻的稻芽,这是常见的因果。

也是“此生故彼生”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不承认任何的造物主,也不崇拜任何的偶像。

正因为如此,一些东西方的学者与很多高僧大德认为,佛教不是宗教。

若从汉语的“宗教”这两个字的意思来看,说佛教不是宗教,显得有点牵强;但若以宗教信仰的英文单词religion的内涵作为考量,佛教就完全不是宗教了,因为religion的意思表示,要承认神,承认一切都以神为主,所作所为都围绕在神的周围,佛教明显不符合也不承认这几个要求。

当然,如果神的概念,就像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解释的一样,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一种神秘、无形的力量,那或许在某些观点上是一样的。

但就大众表面所诠释的神的概念而言,佛教不但不是宗教,而且还是无神论。

在“此生故彼生”的意思当中,还包括了因缘与果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朵花的本质,取决于它的因——种子。

撒玫瑰花的种子,会长出玫瑰花;撒茉莉花的种子,会长出茉莉花。

但玫瑰花与茉莉花长得好不好、颜色美不美等细节,也需要土壤、阳光、雨露、时间、空间等等的帮助,这些叫做缘。

因缘结合以后,才会长出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佛教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

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

一般来说,因果还可以指一系列因素(因)和一个现象(果)之间的关系,对某个结果产生影响的任何事件都是该结果的一个因素。

直接因素是直接影响结果的因素,也即无需任何介入因素(介入因素有时又称中介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因果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因果关联。

;有因必有果;直接简单明了的阐述了因果的本质。

;因缘果报;,也可以理解为;因--缘--果;,一粒种子埋进土里,如果没有水分养分和阳光照耀的;缘;,也未必能够开花结果。

这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其实也就是佛教所谓因果的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这是异时互存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以老师为主,那么老师就是因,学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
学生为主,那么学生就是因,老师就是果。

这是同时互存的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

总之通过正面和反面来说明,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因,当然更没有一个绝对的果。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