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说课稿说课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说课稿说课设计.docx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说课稿说课设计人教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说课稿说课设计19月亮上的足迹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快速阅读要点:集中注意力,默读。

不回视,不逐字阅读。

抓住关键点阅读。

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顺序:时间顺序高潮设计登月前准备阶段升空飞行阶段登月全过程返航阶段总结登月过程精读课文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 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一一飞向月球一一绕月飞行一一升空一一点火一一火箭升空一一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

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月亮上的足迹》选自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描绘月亮景象的技巧。

3. 感受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培养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加强记忆。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如对比、衬托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

7. 主题探讨:讨论课文中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月球、神秘、皎洁、静谧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对比、衬托、结尾。

4. 修辞手法:对比、衬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描述,画出你心中的月亮。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效果,加强师生互动。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关于月亮的诗歌、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月亮文化,培养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绘画题目。

人教七年级上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doc

人教七年级上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doc

人教七年级上《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限的遐想,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和不朽的诗篇,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同学们所举之例,都是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幻想,从前的人们,总幻想着像传说中的嫦娥一样,飞上神秘的月球,人类多年的梦想在1969年7月21日变成了现实,那一天,人类的使者终于登上了这个神秘的星球。

今天,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重温这一刻,一起来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文。

二、速读课文,感悟内容,研讨赏析1、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自读课文之后,先检查词语,再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明确: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登上了月球。

时间顺序。

3、让学生在书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之后通过填表来学习。

时间事件进展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4、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返回地球说明:登月准备: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飞船升空:展示火箭升空的图片。

登月成功:展示四幅图片;了解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以及为什么做。

返回地球:展示飞船返航的两幅图片。

5、通过学习,我们对人类登月的全过程,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呢?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全套教案+课件+图片+试题(人教版初一上)关于比较阅读法doc初中语文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全套教案+课件+图片+试题(人教版初一上)关于比较阅读法doc初中语文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全套教案+课件+图片+试题(人教版初一上)关于比较阅读法doc初中语文
阅读一篇文章时,与另一篇相关的文章相比较,从中发觉咨询题,进行辨析,从而获得深入的明白得,新奇的体会。

这是常用的一种精读方法。

比较,从方一直讲,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从作用来讲,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从内容来讲,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

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觉咨询题,提出咨询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

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能够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

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咨询怎么讲,提出咨询题,进行辨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月亮上的足迹》选自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写作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了解和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巩固记忆。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5. 主题探讨:小组讨论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精神。

6. 写作特色分析:讲解课文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月球、神秘、探索、足迹、遥望、梦想3. 重点句子解析: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 课文主题: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永不停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月亮的描述。

2. 答案:(1)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遥望月亮→实现登月→继续探索(2)例:月亮如同一枚洁白的玉盘,高悬在夜空中,照亮了黑暗的夜色,为大地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育他们要有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引发学生对《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3.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5. 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学生们的收获和成长。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文章内容、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

2.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如人类登月的视频,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计2课时。

2.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与案例分析。

3.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与总结。

八、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阅读能力、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

九、课后作业:1. 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人类登月的历史及科学家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意义的短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2).docx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2).docx

《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程标准(1)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2) 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 中招考点综观中考近五年的记叙文阅读试题,概括文章内容和赏析词句是两个必考点,赋分较 多,审题无障碍,作答时有难度,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内容和答题要求的语言风格作答。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个高频考点,但是关于材料的选择和组织的写作方法这个考点 还未出现。

猜想未来中考的出题方向依然会沿袭这儿年的出题思路,重视这三个屮考考点的 考查。

3、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 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4、 学情分析很久以前,人类曾幻想过登月,并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但人类从来没有真 正到过地球以外的星球。

今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七年 级的学生对这一篇科普文章非常好奇,有极大的学习热情。

一、 学习目标1、 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2、 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 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二、 评价任务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通过速读课文,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说出人类登月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 针对目标1,2、 针对目标2,3、 针对目标3, 设讣个一活动 设计两个活动 设计一个活动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目标一:通过朗读课文, 能说出作者, 自学指导一: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能写出重点字词。

内容:根据课下注释或者资料方法:独学、对学,交流,展示,老师点拨找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

时问:3分钟。

要求:完成自学检测一。

评价要点: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的有关内容,能写出重掌握重点词语:注意关键字和易错字。

识记多音字:注意采用归类法。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具体章节为《月亮上的足迹》。

文章通过描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的足迹,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表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追求。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探月的历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掌握,探索精神的培养。

难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将探索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

同时,展示月球探测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探索。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然后进行交流分享。

(2)解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名宇航员,描述在月球上的所见所感。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句式、词语等方面的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探索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月亮上的足迹》2. 生字词:按照课文顺序,列出重要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类探月的历史。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探索宇宙的看法。

2. 答案:(1)略。

(2)人类探月历史: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精品教育.doc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 第 6 页

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第 7 页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把它叫做“引力的静止点”?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点的“他们”所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吗?请具体说明。 5、第⑤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是四个短句,很有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请你换一种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这种心情,应该怎么说? 6、你知道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在什么时候吗?对我国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活动你有什么看法? (三)拓展阅读 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 第 8 页

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这是因为人体约有80﹪的液体,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发作。人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连人类的谋杀、毒害、抑郁和心脏病的发作也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并认为月亮产生的阳离子能诱发人的反常行为。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将更多地揭示出人类与月亮的深层次的奥妙。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益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月球 第 9 页

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获得稳定的电能。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可以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分,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计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1、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2、“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3、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4、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5、“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6、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 7、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第 10 页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答案19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过程 1、昂首挺立:仰着头挺着胸站立. 一叶孤舟:单独的一艘小船. 遥遥在望:在望: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1、略 2、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3、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略 5、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6、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7、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8、准确,科学,真实。这也是写实报道的特点。 10、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 第 11 页

11、略 12、略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2、(1)只能老远的看到,却无法与之接触,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遥远,要登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很形象得说明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意义重大。(3)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表明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想法由来已久。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二)课内阅读 1、时间顺序;依据是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发射后13时30分;19日晚上8点33分;19日晚上9点32分;7月20日上午7点32分;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21日上午11点39分;11点51分等。2、比喻;描写。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为月球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4、不完全一样: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员”;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们”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5、可以把四个短句都单独各起一段,这样更有气势,更能表达作者那种无比激动、自豪之情。6、2019年杨利伟; 第 12 页

开放性题,可以从增强国防、国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说即可。 (三)拓展阅读。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欢乐的样子。(2)形象地说明了月亮同人类生命的关系非常地密切。2、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4、减少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5、因为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 6、(1)太阳辐射形成的太阳能;(2)核电燃料氦-3。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3)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