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细菌大不同,全面解读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合集下载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的样本进行检测,了解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探究环境对菌群的影响,为环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不同环境中的样本:沙土、水、空气、人体皮肤•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青霉素葡萄糖琼脂平板、分解蛋白琼脂平板、利福平琼脂平板•器材:移液器、无菌牵引针、灭菌铁锤、无菌移液管、灭菌恒温培养箱、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不同环境中的样本,分别取样制备不同培养基的平板。

2.用无菌的牵引针或移液器取样并沿制作好的培养基平板中划线均匀分布。

空气样本需用暴露法取样,将板子直接置于空气中,进行杂菌检测(需注意无法控制检测范围)。

3.将已涂制样本的培养基平板倒置放入灭菌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

4.观察培养基平板的菌落形态、颜色,并进行初步分类鉴定,进行纯化。

5.取纯化后的菌株进行后续实验,如细菌菌株的致病性测试、真菌菌株的发酵等。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的样本进行检测,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菌株生长在各自培养基上的繁殖情况。

在沙土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细菌菌株和真菌菌株,包括链球菌、大肠杆菌、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这表明沙土中生物数量丰富,成分复杂。

在水样本中检测到了较多的芽孢杆菌、肠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菌株,同时也检出了一些真菌菌株,如曲霉、真菌等。

在空气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细菌菌株,主要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沙眼衣原体等。

空气中的细菌数量相比沙土和水要少得多,种类也相对单一。

在人体皮肤样本中,检测到了多种细菌菌株和真菌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马拉色葡萄球菌等。

这表明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菌落繁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差异很大。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采样方案和检测方法。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步骤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步骤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步骤
1.样品采集:使用无菌工具(如消毒棉签、无菌采样袋等),在待测环境中采集样品。

可以选择不同的环境,如室内表面、土壤、空气或水源等。

2.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分离和培养细菌和真菌。

处理过程可能包括样品的稀释、研磨或加入适当的缓冲液。

3.培养细菌和真菌:将处理后的样品分别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可以有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培养基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抗生素或选择性剂,以抑制非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4.孵育:将接种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细菌和真菌。

不同的微生物可能对温度和湿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

5.观察和鉴定:在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和颜色等。

也可以使用一些生化试剂或基因检测方法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6.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可以统计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等。

观察真菌的实验报告

观察真菌的实验报告

观察真菌的实验报告背景介绍真菌是一类生物界中独立的生物群体,它们形态各异,包括了霉菌、酵母菌、黑曲霉等。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中等。

真菌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分解有机物,还能产生一些有用的化合物。

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真菌的生长情况,探究真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1. 真菌菌种:选取了两种常见的真菌菌种进行观察2. 培养基:使用琼脂作为基础培养基3. 培养皿:用于培养真菌的容器4. 实验器材:显微镜、移液器、培养皿铺平器等方法:1. 准备培养基:将琼脂块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加热至融化。

将融化的琼脂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封闭培养皿。

2. 接种真菌:将刚刚凝固的琼脂培养基用移液器从培养皿中取出,滴在另一片培养基上,使得两个培养基合二为一,形成接种区域。

3. 形成接种块:用培养皿铺平器将接种区域周围的琼脂均匀压平,形成接种块。

4. 不同条件下培养:将制作好的培养皿放置在不同条件下,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方面的差异。

5. 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真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了观察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观察结果:1. 温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两个培养皿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较高温度(30C)下的真菌生长较为迅速,而较低温度(20C)下的真菌生长较缓慢。

2. 湿度对真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两个培养皿分别置于不同的湿度条件下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较高湿度下的真菌生长茂盛,生长速度明显快于较低湿度条件下的真菌。

3. 光照对真菌生长的影响:我们将两个培养皿分别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

结果显示,光照条件对真菌生长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两个培养皿中的真菌生长情况相似。

结论通过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温度对真菌生长有一定影响,较高温度下真菌的生长速度更快。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真菌的临床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标本采集、直接镜检、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免疫学试验等。

以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最重要。

1标本采集不同真菌感染应采用不同的临床标本。

浅部真菌感染可以采集毛发、皮屑、指(趾)甲、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感染的检查可取痰、尿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等。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采集标本后应及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查,一般不超过1~2h,以免标本变质污染。

标本须在用药前采集,对已用药者则需停药一段时间后再采集标本。

2检查方法2.1 直接检查法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

但是,除了少数真菌外,多数不能确定其种类。

由于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有时需反复检查或做其他方法检查以进一步确定。

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

2.1.1 不染色标本检查取皮屑、毛发、指(趾)甲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中央,滴加100~200g/L KOH溶液1~2滴,以盖玻片覆盖后在火焰上微微加热,使组织或角质溶解、透明后,先于低倍镜检查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再以高倍镜检查其特征,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

2.1.2 染色标本检查有些真菌如深部真菌需要染色后才能更清楚地观察,常用的染色方法如下。

(1)革兰染色法:多用于白假丝酵母菌、孢子丝菌和新近感染的组织胞浆菌等。

所有真菌均为革兰阳性。

(2)乳酸酚棉蓝染色法:取标本于载玻片上,滴加染液,加上盖玻片后于镜下观察,真菌被染成蓝色。

该法适用于各种真菌的直接检查,培养物涂片检查及小培养标本保存等。

(3)荧光染色法:用0.1%吖啶橙对标本涂片和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为黄绿色,新型隐球菌、鼻孢子菌为红色,组织胞浆菌为红黄色,曲霉菌为绿色。

2.2 分离培养法真菌培养是目前鉴定真菌的唯一方法。

真菌的观察实验报告

真菌的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2. 掌握观察真菌的方法;3. 认识常见的真菌种类。

二、实验原理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的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真菌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真菌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酵母菌、曲霉、青霉、毛霉等;2. 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针、无菌水、无菌棉签、酒精灯、酒精杯等。

四、实验步骤1. 酵母菌观察(1)取一小块酵母菌菌落,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体;(2)将菌体涂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4)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大小、细胞核等。

2. 曲霉观察(1)取一小块曲霉菌落,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体;(2)将菌体涂在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液;(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4)在显微镜下观察曲霉的形态、大小、孢子囊等。

3. 青霉观察(1)取一小块青霉菌落,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体;(2)将菌体涂在载玻片上,滴一滴0.1%美蓝液;(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4)在显微镜下观察青霉的形态、大小、分生孢子梗等。

4. 毛霉观察(1)取一小块毛霉菌落,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体;(2)将菌体涂在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液;(3)盖上盖玻片,轻轻压平;(4)在显微镜下观察毛霉的形态、大小、菌丝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明显,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小液泡。

2. 曲霉:曲霉为多细胞真菌,菌丝呈放射状排列,分生孢子梗顶端生有分生孢子。

3. 青霉:青霉为多细胞真菌,菌丝呈螺旋状排列,分生孢子梗顶端生有分生孢子。

4. 毛霉:毛霉为多细胞真菌,菌丝呈网状排列,菌丝顶端生有孢子囊。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酵母菌、曲霉、青霉、毛霉等真菌的形态结构,了解了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繁殖方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观察真菌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真菌奠定了基础。

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查质量控制流程

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查质量控制流程

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查质量控制流程1.设立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SOP)在实验室进行真菌检查前,首先需要制定标准操作程序。

SOP应该包括实验的目的、所需材料和试剂、操作步骤、质量控制要求、仪器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等详细信息。

制定SOP有助于确保实验的规范化和一致性。

2.确认标准菌株和对照菌株在真菌检查中,确定一些标准菌株和对照菌株对于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标准菌株通常用于检验实验室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而对照菌株则用于验证其中一实验的可靠性。

标准菌株和对照菌株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来确定。

3.样品采集和处理4.质量控制样品准备5.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和维护实验仪器和设备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实验室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并记录校准和维护的结果。

这样可以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准确性。

6.检测方法的验证实验室进行真菌检查时,应验证所使用的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方法的验证包括可重复性和恢复率等。

验证的结果应记录并与实验室要求进行比较。

7.质量控制数据分析质量控制实验的数据分析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步。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质控数据不符合预期的结果,应重新检查实验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8.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在真菌检查质量控制流程中,建立和维护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实验室SOP的建立和执行、质量控制记录的管理、人员培训和技能认证等。

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评估,以确保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真菌检查质量控制流程。

质量控制流程的目的是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提高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实验需求,制定适合的质量控制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

真菌实验报告

真菌实验报告

真菌实验报告真菌实验报告引言:真菌是一类生物体,它们通常以吸收有机物为生,具有细胞壁和丝状体的特点。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土壤、空气、水体等环境中。

本实验旨在研究真菌的生长条件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材料与方法:我们选择了两种常见的真菌,分别是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

实验中使用的培养基为琼脂培养基,其中添加了不同的营养物质。

我们将培养基分为三组,分别是对照组、低营养组和高营养组。

每组培养基均分装于培养皿中,并在每个培养皿中接种一定量的真菌孢子。

结果与讨论:在对照组中,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都能够生长良好。

黑曲霉的菌丝呈现出黑色,而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呈现出白色。

这表明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对于基本的营养物质并不敏感,可以在较为贫瘠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在低营养组中,黑曲霉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菌丝的长度较短,菌落的颜色也较浅。

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菌落的颜色和形态与对照组相似。

这表明黑曲霉对于营养的需求较高,而白色念珠菌对于营养的依赖性较低。

在高营养组中,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都非常旺盛。

黑曲霉的菌丝长而密集,菌落呈现出深黑色。

白色念珠菌的菌落呈现出浓密的白色。

这表明在富含营养物质的环境中,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都可以迅速繁殖,并形成较大的菌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对于基本的营养物质并不敏感,可以在贫瘠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

2. 黑曲霉对于营养的需求较高,而白色念珠菌对于营养的依赖性较低。

3. 在富含营养物质的环境中,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都可以迅速繁殖,并形成较大的菌落。

这些结论对于理解真菌的生态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真菌的营养需求和适应能力,为真菌的应用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真菌的生长条件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

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功能。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真菌,为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浅谈常见病原性真菌感染及实验室检查方法

浅谈常见病原性真菌感染及实验室检查方法

浅谈常见病原性真菌感染及实验室检查方法真菌是一类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和内含物(如典型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多数真菌对人体无害,甚至有利,如食用、发酵、酿酒及生产抗生素等,仅有少数真菌可引起人类感染性、中毒性及变态性疾病,特别是本来属于人体正常菌群的某些真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化、放疗药物时,导致真菌机会性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

真菌感染严重时,可累及全身组织器官,在ICU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患者、全静脉营养患者、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真菌是医院感染病例中的重要病原菌。

由于真菌感染具有治愈率低、治疗周期长、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

在真菌的分类方面,临床多根据真菌侵袭肌肤组织程度的不同而分为肌肤浅表感染性真菌和深部感染性真菌。

深部感染性真菌主要包括白假丝酵母菌又称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耶氏肺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毛霉目真菌、组织胞浆菌病及镰刀菌8个菌属,主要侵犯人体深部组织、粘膜及脏器,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甚至全身播散性感染。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当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时,可侵犯人体组织器官,引起多部位的念珠菌机会性感染,常见的有女性外阴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男性包皮炎、念珠菌性龟头炎、膀胱炎、肺炎、肠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及婴幼儿体质虚弱时易患的鹅口疮口角糜烂等,白色念珠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还可引起脑膜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肌肤浅表感染性真菌主要包括皮肤癣菌、暗色真菌、角层癣菌及孢子丝菌4个菌属。

皮肤癣菌有称之为皮肤丝状菌,主要侵犯人体和动物的皮肤、毛发及指(趾)甲,一般不侵犯皮下等深部组织及内脏,常可引起手癣、头癣、甲癣及足癣等多种皮肤癣病;暗色真菌常在患者外伤后感染,高发于四肢暴露部位,暗色真菌感染可引起丘疹、红斑等多种皮损,继发感染时,皮损结痂、反复发作,感染经久不愈,严重时可引起象皮肿,甚至致畸、致残或癌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流扩散,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角层癣菌主要寄居于人体毛发、皮肤的最表层,很少引起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或较轻微的炎症反应;孢子丝菌感染可导致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系统发生慢性感染,引起孢子丝菌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细菌大不同,全面解读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真菌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单细胞酵母样或者分枝丝状。

环境中有5000多种的真菌,但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不到200种,常见导致感染的仅20到25种。

真菌感染常由一种或几种真菌侵入组织造成,可导致浅部皮肤感染或严重的深部组织感染,血、肺部或全身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较常见,可导致指甲感染或者发痒红斑的皮肤感染,如众所周知的“脚癣”、皮肤发痒、皮肤癣,或酵母菌感染导致的口腔中的白斑(鹅口疮),或阴道发痒及分泌物增多。

根据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报道,大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真菌感染。

少见情况下,真菌可以从它们最初所在的位置蔓延到或侵入到深部组织,可侵犯机体的任意器官,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或全身性感染。

典型的真菌肺部感染通常是由于吸入微小的真菌孢子导致。

任何人群都有可能得严重的肺部或全身性真菌感染,但是大多数感染只表现为轻微到中度的流感样的症状。

但是免疫缺陷的患者,如HIV/AIDS、器官移植术后,和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肺部疾病等的患者发生严重肺部真菌感染、全身性感染或反复感染的危险性较高。

真菌检查试验可检测和鉴定真菌,以协助诊断感染并指导治疗。

经典的真菌检查试验包括标本涂片显微镜检查,有时用前处理或者染色来帮助检查真菌。

镜检可以为真菌感染的诊断提供充分的依据,若为浅部感染,就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试验了。

但对于持久的、深部的或全身性的等需要明确诊断的感染,还需要进行其它检测,如培养、敏感性试验、抗原和/或抗体试验。

真菌感染VS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常常需要与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相区分,如细菌感染。

某些感染病例,真菌和细菌都存在。

需要一些试验来进行鉴别诊断:
革兰染色 - 用显微镜检测标本中的细菌和/或真菌的一种快速试验
细菌培养 - 用于排除细菌感染或确定是否合并有细菌感染
抗酸杆菌涂片和培养–怀疑分枝杆菌感染如结核病
血培养–怀疑为菌血症
真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旺盛,如公共游泳池和体育馆的储物柜,有汗的鞋子、紧身衣服和皮肤皱褶里。

可以通过穿拖鞋或凉鞋以减少直接暴露,勤换袜子,烘干鞋子,保持身体易潮湿的部位干燥清洁等来减少皮肤真菌感染的机会。

测试样本如何采集?
根据所怀疑的感染部位来采集标本。

对于浅部感染,可采取皮肤刮屑、剪下或削下的指甲或头发,用无菌拭子采取阴道分泌物,或者尿标本。

对于深部组织、器官或全身性感染,可采取静脉血液标本、来自肺部的痰标本、和/或活检组织标本。

若怀疑脑膜炎,可采取脑脊液标本。

有何用途?
真菌检查试验用于检测和诊断真菌感染、协助指导治疗、有时也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对多数浅部皮肤感染和酵母菌感染,根据临床检查和标本显微镜检查即可诊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通常不要求把微生物鉴定到种。

医生根据实习指南和他的经验进行局部或者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真菌培养可用于鉴定侵入深部组织的、感染肺部的、或系统性感染的持久真菌感染中的真菌。

许多真菌生长缓慢。

特殊营养琼脂能特异性的抑制细菌生长,但必
须能支持真菌生长几周。

对培养分离到的真菌进行敏感性试验有助于确定治疗采用何种抗真菌药物更有效。

血液真菌抗原和抗体试验可用于判断患者是否曾患或正患某种真菌感染,较真菌培养更快速,但仅用于特殊真菌的检查,所以医生必须知道试验针对何种真菌。

许多人可因既往暴露于真菌而有真菌抗体,因此单次抗体试验并不能说明当前存在真菌感染。

若急性期和康复期需要做抗体试验来看抗体水平(滴度)是否改变,其结果的评估需要数周时间。

何时检测?
医生怀疑患者有真菌感染时可进行真菌检查试验。

在采用药物治疗后,医生为评估疗效也可进行检测。

对某些患者,需要周期性的检查以监测是否有真菌感染复发。

真菌感染的许多症状和体征与细菌或病毒感染相似,故病原菌不明确时可进行真菌检查试验。

对浅部感染,当皮肤、指甲或粘膜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进行真菌检查试验:
●皮肤有发痒、红色、脱屑的区域
●指甲变厚、脆弱易碎、和/或变形
●口腔中有白色斑点(鹅口疮)
●阴道发痒、分泌物增多(酵母菌感染)
深部及全身性真菌感染因感染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症状,如:
●肺部感染会产生流感样症状如咳嗽、发热、肌肉疼痛、头痛、皮疹;
●血液感染(菌血症)可能引起寒战、发热、恶心、心跳加速;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脑膜炎)可引起严重的持久的头痛、颈部僵硬、对光敏感。

试验结果的含义
1.浅部感染
许多浅部真菌感染通过查体就能够诊断。

除了通常的症状之外,许多皮肤感染有特有的症状(如感染指甲外观)和感染部位比较典型(如运动员足在脚趾之间)。

但临床评估不能确切告诉医生是何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2.深部及全身性感染
持久的深部感染或全身性感染,需要更确切的诊断时,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来鉴定是何种真菌引起的感染及如何治疗最佳。

若在真菌压片或Calcofluor white染色中查见真菌成分,则说明标本中存在真菌,但该真菌可能是引起患者症状的致病菌,也可能是皮肤上无害的定植菌。

真菌培养中有多种微生生长物,可能说明存在多种致病菌,也可能是致病菌和正常菌群混合在一起。

若培养仅有正常菌群生长,那么感染可能为条件致病真菌(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引起,标本中此种病原菌可能被遗漏;此情况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引起。

若抗原试验阳性,那么此种真菌很可能是引起患者感染的病原菌。

单份血清样本抗体试验阳性只能说明暴露于某种特殊真菌,并不能说明该暴露是何时发生的。

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采取的两份血清样本,抗体水平的升高,可提示活动的或新近的真菌感染。

一些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感染时,抗体水平常低于预期值。

若标本中未查到真菌,可能为患者没有真菌感染,也可能为此份标本或此次试验未查到病原菌。

编辑:Rose 审校:梁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