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情趣实现情知统一
挖掘文本,创设情境--------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

挖掘文本,创设情境--------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发布时间:2021-03-23T09:20:02.67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19期作者:赵恩宠[导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赵恩宠诸暨市店口镇弘毅小学浙江诸暨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儿童阅读的内涵以及特点,充分地挖掘语文教材中文本对儿童的教育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儿童阅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逐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因此,笔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的具体方法:挖掘儿童情趣;反复诵读文本;创设阅读情境;运用故事表演;合理设置问题。
关键词:儿童阅读;意义感;阅读生活;建设方法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依旧采取死板、专制的教学模式,他们受考试制度的影响,盲目地追求学生取得更多的学科分数,过分地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儿童的主题体验与内心情感,没有把握系统的儿童阅读知识,阻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有效培养和提升。
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深刻地认识到儿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依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来选取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材文本,深度地挖掘文本中的儿童情趣,使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获得乐趣。
一、挖掘文本中的儿童情趣,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趣味性是吸引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因素,为了有效地激发儿童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文本中的儿童情趣,发挥儿童阅读的教学特色,引领学生阅读富有情趣的文学作品,尽可能地使他们产生一种兴奋和向往的内心情感,便于学生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自主地建构和阅读,有利于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和学习。
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挖掘教材中文本所蕴含的儿童情趣,这是建设有意义感儿童阅读生活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儿童情趣,才能逐步激发他们内心的童真,提升其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中实施“情知统一”思想的策略

[1]冷冉.教育操缦集袁大连院大连出版社袁1990. [2]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袁上海院上海教育出版社袁1993. [3]王立音.野情窑知教学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袁大连院大连理工大学 出版社袁2012. [4]姚本先袁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导论袁上海院东方出版中心袁 2002.
2015 年第 15 期
课堂教学中实施野情知统一冶思想的策略
赵迎春 渊大连庄河市太平岭中心小学 辽宁 大连 116400冤
教改教研
揖摘要铱冷冉的野情知教学冶思想认为教学应当是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的过程袁不仅强调了认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
作用袁而且重视了情感因素要动机尧兴趣尧情感尧意志尧性格等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遥 在课堂教学中袁 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学
147
习情境尧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尧激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给予成功的表现机会几个方面来做到野情冶与野知冶的统一遥
揖关键词铱情知统一 曰 情境 曰 氛围 曰 情感体验 曰 表现机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揖中图分类号铱G623.2
揖文献标识码铱B
揖文章编号铱2095-3089渊2015冤15-0147-01
一尧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要激发情趣袁让学生因境动情 适宜的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袁使之产生积极的学习 动机和情感遥 心理学研究表明袁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 影响周围其他人袁并常常使其他人引起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 感遥 而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生成的袁 适宜的学习情境会成为 滋生情感的土壤袁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遥 1.创设问题情境
2.创设心理情境 在课堂中袁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尧音乐尧视频尧语言等袁使学生 进入一种特定的心理情境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情感
. 起A伏l袁l陶冶R学ig生h性t情s遥 Reserved. 导语是创设心理情境的突破口遥 比如在教学 叶七颗钻石曳 一课时袁可以这样设计导语院野当我们仰望璀璨的星空时袁会看 到在那正北方袁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袁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 噎在它的背后袁有一个关于爱的神奇故事噎冶这样富有感染力 的语言袁配以柔美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袁学生自然会用心灵去 感受袁遐思幽想顿起袁期待着一个美丽故事的娓娓道来遥 有了这 样的心理情境袁 自然会对学习课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遥 在 野知冶有所获的同时袁满足了情感袁受到了美的熏陶遥 3.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中袁有些知识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 情境来帮助理解遥 比如袁在叶秋天的雨曳一课中袁有这样一段话袁野梨香香的袁菠 萝甜甜的噎噎小朋友的脚袁常被那香味勾住遥 冶 对于野勾住冶一 词袁三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遥 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活情境院野同 学们袁假如你正路过这样的果园袁闻着这香甜的气味袁你最想做 什么钥 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院野大吃一顿浴 冶然后袁教师点醒野看 来袁你们的脚也被香味勾住了遥 冶此时袁对于野勾住冶一词袁学生已 心领神会遥 至此袁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袁还激发了学习兴 趣袁学生在幸福尧愉悦中既学到了野知冶袁又收获了野情冶遥 4.创设活动情境 活动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尧 实验中探索袁在 野做冶中验证假设尧获取真知袁在野做冶中形成能力尧磨练意志袁学生 不仅得到观察尧思维尧创造和动手能力的锻炼袁还会在教师的激 励尧鼓舞下形成自信袁获得满足袁生成持久的学科兴趣遥 二尧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要渗透情感袁让学生自主生情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堂上敢说尧想说尧爱说的轻松学 习氛围袁用赞美的语言尧鼓励的微笑尧期待的目光悄然地向学生 传递认同尧赞许尧鼓励的信号遥 纵使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时袁也要 维护他积极的心态袁让学生因学习而快乐袁因收获而愉悦袁让学 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袁畅所欲言遥 并要抓住时机悄然向学生 渗透情感袁使学生自主生成情感遥 如在叶七颗钻石曳一课的结尾时袁可以这样向学生渗透情感
挖掘文本,让语文课堂魅力十足

挖掘文本,让语文课堂魅力十足作者:顾效英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7期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顾效英宋朝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就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仔细挖掘文本的精华,不要忽视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每一个字,发现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背后的蕴意与意象。
而挖掘文本的主体主要是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架起一座桥梁。
因此,为了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我尝试了以下几点。
一、情感真挚,激荡学生心灵的共鸣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我们都要先对其进行阅读,而一般的课堂阅读环节一般都是老师在上边读,学生在下边听,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潜意识里都把它当做一件任务来完成,不受重视。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下认真备课,对即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反复阅读,读出感情,读的身临其境。
把心带到文章中去细细品味其精华与韵味。
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我们老师才可以用自己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表情与动作把学生带到文章中去,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激荡起学生内心对这节课的渴望。
如在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的教学中,我在备课的时候反复地将这篇文章读了两遍,第二遍的时候心中不免多了一些酸楚,为文中巴金先生的情真意切所感动,为文中巴金先生的细心鼓励所温暖。
随后我便带着这种感情在课堂上把这篇课文读了一遍,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学生默默地抽泣了,大家都说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爷爷,随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对这篇文章的感想,有的学生终于忍不住泣不成声,可能是因为自己平时不努力学习而心生愧疚,也可能是终于体会到了自己的爷爷对自己深沉的爱。
总之,这节课收获了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带着一颗真挚的心去教学生知识,用我们最真诚的感情去激荡起学生的内心的共鸣,不再是单单的了解字面上的东西,而是真正地深入文本。
我们带领着学生走进的是文本最深处的世界,我们所驾驭的是一颗颗火热的心。
深挖文本聊诗意 诗情画意教古诗

深挖文本聊诗意诗情画意教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提高常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注重把握古诗词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课上,我努力营造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古诗。
古诗词语言凝炼,言简意丰,我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蕴含在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
同时,我还根据诗意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内在思维,把文本落实到关键词上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让师生的心灵与文本一起跳动,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与诗人进行深入交谈,在交谈中达到情感的融合。
最后,我还引领学生“唱诗”。
音乐是神奇的,它可以穿越时空,将抽象的词语具象化,把学生带到古诗词的古风古韵中,让诗情画意尽随音乐的流淌渗入学生是心田。
一.诵读想象——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跳跃灵动,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须“高声朗诵,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
”把古诗读得字正腔圆还够,古诗和现代文不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只有把节奏读好了,才算把诗读通了。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如《泊船瓜舟》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融合,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怎样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呢?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言意兼得-最新文档资料

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言意兼得[文献标识码]A当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已基本走出了“得意忘言”“重意轻言”的误区,“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同时,大家也在避免陷入“轻意重言”“得言忘意”的尴尬。
可是,在文本解读中,对“意”的研究往往止步于课文语言陈述的表象中,忽略文本内在的用意;对“言”的研究往往止步于关注文本的外在言语形式,忽略文本内在言语表达的意图。
[案例描述]笔者教完《学与问》的第一课时后,嘉妮(化名)同学拿着第四自然段的阅读题向我提出了疑问:“沈括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的低得多’,但是温度怎么能用眼睛来看呢?怎么能说是观察呢?”我一时语塞,对呀,温度怎么能观察出来呢?我稍作镇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也要好好想一想。
这样,明天的课堂上我给你答复。
”嘉妮疑惑地看看我,又不能说什么,悻悻地走了。
整个下午,她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
当然,我也没闲着,查资料、和同事们交流研讨……第二天的课堂上,围绕这一问题,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1)用波浪线画出沈括观察思考的语句,交流一下,并讨论对“观察”一词的含义;(2)将哥白尼的“喜欢问”和沈括的“问”进行比对,找出两个“问”的异同;(3)去掉“仍然”一词再读段落,前后比对,看看有什么发现。
一节课下来,笔者感觉学生的收获很大,嘉妮更是神采飞扬。
[案例分析]1.用心“观察”,体会词语妙用用波浪线画出沈括观察思考的语句并进行交流,旨在让学生在探究中明晰“观察”一词的深层意思,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嘉妮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说明学生对“观察”意思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察或调查。
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
广义地说,观察包括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体验,甚至包括用心去体会。
沈括到了深山里的寺庙,不仅用肉眼去看,还体验到了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更用心去想,这样才明白了山上桃花开得晚的原因。
挖掘阅读教学情趣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
“ ” 更 有 生 趣 字
教 师要 善于通过各种 方式激 发 学生 的学习兴趣 ,或直接演示导 人 情 境 , 幽 默 风趣 妙 语 解 颐 , 巧 设 或 或 悬 念 扣 人 心 弦 , 之 , 把 学 生 注 意 总 要 力引入教学 中去 。 《 百草 同到 三味书屋》 从 是鲁迅 先 生的一 遍 回忆童 年生 活 的散 文 , 写于一 九二 六年 ,鲁迅 在这篇散 文 中 详 实 描 写 了 童 年 时 代 的 生 活 片 断。 表现 了儿童广阔的生活乐趣 , 含 蓄地讽刺批 判 了封建教 育制度 的枯 燥无味 , 对学生身心健 康的束缚 , 因 此 在 教 学 本 文 时 ,可 以浓 墨 重 彩 地 渲染百草 同 ,还可 以让学 生畅谈 自 己 生 活 中 的 乐 事 , 以此 拉 近 学 生 和 作 者的距离 , 让学生从 心里走进 “ 百 草园”感 同身受 。在教学这 部分 时 , , 牢牢抓住 “ 是短短 的泥墙 根一带 单 就 有无 穷 的 乐 趣 ” 写 部 分 , 里 有 详 这 动 物的“ 声音 ” 有植物 的形 状 , , 还有 神话 传 说 “ 女 蛇 的故 事 ” 还 有 “ 美 , 拍 雪 人” “ , 塑雪 罗汉 ” “ ,捕鸟雀 ”等一 系少年 儿童喜 欢 的活 动 , 个 “ ” 把 趣 字体现 的淋漓尽致 , 学生学 习热情 达 到 了空 间 的 高 涨 , 反 衬 后 面 “ 味 为 三 书屋”的枯燥从 形式到 内容 到心里 作 了铺 垫 , 到 了 意想 不 到 的效 果 。 收 二 、情” “ 字还 有 形 在教学 中 ,情 ”犹如一条登 堂 “
之 中。 生 : 是 蓝格 上 衣 , 像 ③ 抓 住 重 点 词 语 ,调 动 学 生 之 像 是 白灰 色的 裤 子 . 情 。教 学 中 , 注 意 抓 住 语 言 文 宁 。 要 你 留着 平 头 为使抽象 文字形象化 , 在教学 “ 打 棒 师: 究竟 穿的是什 么? 什 么样 是 狍 子 瓢 舀 鱼 ?野 鸡 飞 到 饭 锅 里 ” 一句 子 的 呢 ? 时 ,不 妨 这 样 设 计 :狍 子 跑 得 那 么 学生回答说不准。 快 , 捉 得 住 吗 ?用 瓢 就 能 舀 到 鱼 ? 能 师 :既 然 大 家这 么 熟 悉 昌胜 同 野鸡飞 到饭锅里简直不 可思议 。所 学 , 为什 么说 不 准他 的样 子 呢 ?这 是 以老师认 为写的不真 实 ,你们 同意 我 们 没 有 留心 观 察 的 原 因。下 面 , 我 老师的看法吗? 学生齐答 不同意。 那 把 昌胜 同 学 叫 起 来 , 大 家 看 一 看 , 让 么 老 师 接 着 问 :难 道 一 个 不 同 意 就 并 且说 一说 。 能说服老 师吗?大家在课 文在找一 昌胜进 来 了。“ 呀 !他 穿 的是 哎 找根据 , 于是学生通 过分析理 解 , 原 西服呢? ” 个学生忍不住 叫起 来 , 一 来作 者 是 用 来 突 出 草 塘物 产 丰 富
试论如何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美实施情感教育

试论如何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美实施情感教育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美,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呢? 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美;情感教育作者简介:徐邦桃,任教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会发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提出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教材本来就具有情感性,那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领悟字里行问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美,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一、广采博览,发掘文本蕴藏的情感美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教师就应将精力集中在“情感”上,“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课前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进入角色,深入剖析作品,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中受到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比如:教师如果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
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二、创设情境,营造赏析文本情感美的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氛围,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以情促知,情知融合——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探讨

以情促知,情知融合——高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探讨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各学科的实际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关注学生日常的心理状态与情感诉求,从而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
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对高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三观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投入更多情感,以情感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情感共鸣生发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此,本文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有效运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教学工作中的情感教育,并要求教师将情感教育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训练技能,还是学会表达情感活动的过程。
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和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呈现情感共鸣,会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效果。
但是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会忽略作品中的情感,觉得那些都是作者自己的事情。
这种情况急需改变,语文就是用简单的文字表达情感的学科,教师要感受作品情感,以情动人,让学生也能被感染到。
一、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情感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更加看重心灵感应,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的一种手段。
情感教学的模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文学的魅力。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拥有情感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情感教育的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逐渐培养创新能力、共情能力,从而显著提升语文学习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日后在生活和就业中也能够更具竞争性和适应性,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此外,情感教学模式意在加深师生互动和沟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情感教育的过程当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反馈,情感变化,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
同时也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生活状态,主动关心、体贴学生。
因此,在这种模式之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更加深入,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并加以引导,最终帮助学生完成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羁 2015耳第1期 姆阅读写作辩
挖掘文本情趣实现情知统一
陈素珍 (福建省平和县小溪中心小学 363700)
摘要: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阅读课堂 活动策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涵 时.应立足于文本内涵,注重调动学生阅读 兴趣,品味文本语言美,实现情知统一。 关键词:阅读情趣对话研读 阅读思维 在阅读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文本 内涵.善于从文本中挖掘教育资源.创设各种 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文本研读.调动 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掌握 语言表达技巧.实现情知和谐统一 一、立足文本内涵。激发阅读情趣 教师要先深入阅读文本.了解并掌握文 本的内涵.再根据教材的活动目标.有针对性 地创设阅读活动情境.采取多种有趣的教学 形式,引发学生乐于求知、体验、感悟,掌握文 本内涵和语言表达技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 情趣 例如,教学《丝绸之路》时,学生初读了课 文.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播放——“丝绸之 路”.屏幕上显示了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的 巨型石雕.画面逼近了石雕.伴随着画面的娓 娓叙述.学生沉浸在画面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 观赏了那栩栩如生的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 的西域商人.聆听了配有驼铃声的音乐.学生 的思绪徘徊于在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 景象之中……教师适时提出:“请结合课文中 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眼中的丝绸之路.它有哪 些巨大的贡献 ” 生1:“公元前中国就跟欧亚国家有了交 往,我们现在吃的葡萄、菠菜等都是从这条路 带到中国的。” 生2:“对.现在看到的狮子、犀牛、良马等 动物也是从这条路而采 ” 生3:“当时中国输出的是先进的技术.而 其他国家从这条路输入中国的是动植物 ” 生4:“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非常有 远见.当时中国的丝织品为主要商品.所以这 条路就叫丝绸之路 ” 又如,教学《尊严》时,学生充分理解了课 文.教师引导学生演绎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 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 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学生的演 绎活灵活现.高潮不断.通过学生的演绎.文 本静态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学生对文本中 的一些空白处加以补充.使文本内涵更加丰 富多彩.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体验与感悟更深 刻.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激活知 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学
生通过阅读活动.把研读文本的需求当做一
种强烈的欲望,自主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有
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运用对话研读。品昧词句内涵
学生深入文本品味文本内涵时.教师要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互动对话交流.再辅以幽 默风趣的语言进行引导.研读品味文中的重 点词句.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在多边的对话 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感悟文 本深刻内涵.掌握文本语言运用表达技巧.激 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潜能 例如,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提出:“大 家默读‘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这一段. 想想这段写了什么.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1 1“这一段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 的.没有谁去管它们的事 ” 生2:“愿意怎样就怎样,多自由啊!在 ‘我’的眼里.为什么觉得它们是自由的呢?” 生3:“我明白了.因为她自己是自由的, 所以觉得一切都是自由的 ” 生4:“从课文中的‘明晃晃的,红的红,绿 的绿.新鲜漂亮’说明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 从课文中‘追蜻蜓“捉蚂蚱“摘花’说明这里 有她喜欢的昆虫.有她喜欢的鸟和花.从中也 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快乐啊!” 生5:“这里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有生命 的,榆树会呼叫,拍一下手,仿佛大树都会发 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 答.花像睡醒了似的,鸟像在天上闲逛似的, 像童话世界似的.这正是一个孩子喜欢的环 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快乐呢?” 学生积极交流、畅所欲言.深入文本内 涵.自身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互共鸣.升华 了阅读体验.形成了独特的阅读见解。 又如,教学《太阳》时,教师引导学生分角 色演绎“太阳”.进行有趣的角色对话。 “太阳”1:“我听说古代天上有1O个太阳. 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请一个 箭法好的人射掉了9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地 面上才不会那么热了 箭都能射得到.太阳距 离地面就不会远吧7” “太阳”2:“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 里远……这么远.箭是不可能射得到的 ” 在角色对话情境中.学生把常识性课文 那种枯燥乏味的语句变得生动、具体.拉近学 生和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强烈 欲望 三、利用语言情趣。铸就阅读思维 小学教材文本语言充满生活美、情感美、 语言美 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语言的情趣点, 引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把自身的情感与 文本融为一体.发挥阅读想象力.促进学生之 间的阅读情感和思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感
受到文本文字所描绘生动的美丽画面.感悟文
章的隽永意境.有效地激活学生阅读想象能
力、情感体验、理解感悟能力,丰富而细致地解
读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形象、言语情感和言
语意味
例如,教学《牧场之国》时,学生明确了阅
读要求.学生进行了自读自悟,教师提出:“从
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个牧场是动物们的自由
王国呢7”
生1: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
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句话说明碧绿的
草原上就是牛的天下 ”
生2: 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
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说明猪群生活在这里十
分快乐。”
生3:“此时.猪或许会说些什么话呢?”
生4 1“猪肯定会高兴地说‘这里的美景真
让我陶醉呀 ”’
生5:“猪会对蔚蓝的天空大声呐喊‘蓝
天、白云是我的伙伴.大地草原就是我最美丽、
舒适的家 ”’
生6 1“猪会说‘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是那
么快乐、幸福,大家都能和睦相处,这里是幸福
的大家园 ”’
在品味文本语言情趣的过程中.学生感受
了文本语言的优美.锤炼了阅读思维.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阅读见解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让学生
用笔画下描写非常好的优美词句.再认真地
品味.并结合自己的想象.交流文中语言优
美特点
生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
一
块无瑕的翡翠 ’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
眼帘的漓江水似乎就是一块纯粹的碧玉.作者
表达了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生2: 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描写桂林山时,作者运
用的语言恰如其分.形象地刻画了山的美 ”
学生体验了文本语言描述的生动性.品味
了文本语言美和作者的心境.发展了阅读思维
能力.提升了学生阅读的情趣。
f责编张亚欣)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