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导入: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山崩地裂,桥梁坍塌,数条公路被震断,几万座房屋倒塌,成千上万人被埋在了废墟底下。
就在这片废墟下,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那就是——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这到底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板书:了不起师:请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或词语,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特别是要勾画出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和词语)生:学生浏览课文。
(教师巡视)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们班的同学很会学习,在勾出句子后,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种学习习惯很好,会让你受益终生的。
生:学生继续读书,批注。
师:有的孩子已经把手举起来了。
可以出声的读一读。
(学生仍然读书)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了不起?二、学生汇报:师:任务全部完成的小组请举手。
(调查学习情况)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边读边想边画,找到了很多能够体现这对父子了不起的句子,谁想先与大家共同分享你画出来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生:学生自由回答,并说感受,教师适时点拨。
(3——4名同学)师:同学们的眼光真是很敏锐,读着这些句子,我们被这对父子深深的感动,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品味他的言行带给我们的震撼。
(一)体会父亲的了不起1、感受时间的漫长,感受挖掘的艰难。
(幻灯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刚才交流时,大家觉得这句话最令人感动,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生:我从“36小时”中读出时间是多么漫长。
36小时是两个白天一个晚上,可是父亲没有放弃,这是多么坚定的决心啊!师:是啊!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生:我会很累,而且不能坚持挖。
师:然而父亲在这36小时里,只是做着一件事(示意学生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一、导入:配乐创设情境:有一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在这场地震中,高高的立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漂亮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昔日美丽的家园眨眼变成了一地瓦砾,地震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灾难过后的洛杉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如此荒凉,最终变成了一片废墟。
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的画面,哪个词还在你的脑海中闪现?生:一片废墟生:被砸断的立交桥生:地震后的大爆炸师:这些词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记,除此之外,文中呢,还有一些词是要求我们认识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生自由读)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两生读。
师:真棒,同学们把这些词读得很准。
咱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两遍。
词语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了,但是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我们也不能太轻松地对待它,在预习、读书的过程中哪怕碰到一丁点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放过。
二、初读课文:师:在这场地震中,一对父子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弦,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吧!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再来一遍。
师:在这对父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开始读书吧!生读书师:同学们可真棒,知道读完立刻坐好。
回顾一下刚才老师提到额问题:课文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好,最后那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之后,有一位父亲安顿好自己受伤的妻子后,去儿子的学校救儿子,在他挖掘的过程当中,不断有人来劝阻他,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找自己的儿子,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
师:嗯,叙述得特别完整,我们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记住几个要素,得有时间、(引导生)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刚才的同学说的特别全面,谁能比他概括得再简单些,再来说说,想想我们刚才提到的几个要素。
你来试一下。
生:有一次,有一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位父亲急匆匆地来就儿子,他不断地挖掘,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在日常生活中你并不在意它,但当遇到危险的时可能会创造奇迹。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对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子!师板书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生齐读:17地震中的父与子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想这是一场怎样的大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生自由读课文师:请看屏幕上的生字词,请同学来读。
生自由读、指名读等。
一起来书写“爆”字,练写两个。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大地震?生1:这是一场突如起来的大地震?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生2: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生3: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地震中的父与子发生了怎么的故事?生1:课文讲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坚持不懈的寻找自己的孩子,其它的孩子父母都放弃了,而这位父亲却没有放弃,在发现儿子阿曼达的时候,儿子让别的同学先出去,儿子也很了不起。
生2: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洛杉矶地震中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凭着爱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奇迹,最后他们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相拥在一起。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生齐读)师:请大家默读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说一说哪里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以便我们交流体会。
生:读句子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父亲挖的时间非常执着的再找儿子。
生:我感受到了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很辛苦。
师:感受的很深刻,把你的感情放到句子里再读这句话。
师: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为什么不这样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相机出示该句)生:课文那样写,突出了挖的时间非常长,而且挖得很艰难,不断有人阻止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受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领悟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看视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让我们坐上时间的隧道,来到1994年。
1994年1月17日,一个寻常的日子,美国洛杉矶的人们像往常一样生活着。
突然,大地开始震动,顷刻间,地动山摇;房屋塌陷;道路裂开;一栋栋大楼瞬间灰飞烟灭。
巨大的石块滚落下来,无情地飞向人群——(视频)生:观看视频师:这场地震造成11000多座房屋倒塌,9000余人受伤,62人死亡,有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灾难虽给人们带来了伤痛,但也考验着人们的意志,在这场地震中,发生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节课,让我们走近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看屏幕试着填一填。
出示课件:抽一生汇报,全班齐读。
2作者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孩子们,像刚才这样找关键词感受人物形象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板:了不起)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勾句子-汇报句子谈体会-引导读好父亲的三句问话-抓出“无论”体会读-再读三句话,总结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一)为什么说父与子了不起?请打开课文,找到2-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你仔细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1用波浪线画下来,2 用一两个词语在勾画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行动吧。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课件出示要求:1 用波浪线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 在句子旁用一两个词语写上自己的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赵志祥

第一课时师:孩子们,我们又见面了!高兴吗?生:高兴!师:谁还记得我们以前一起学习过哪一课?生:《鲸》。
师:对。
记得真清楚。
那一课我们学得开心吗?生:开心!师:今天,我们仍然会学得很开心。
不过,学习中有可能会让大家“伤心”哦!生:不会。
师:好吧。
咱们上课。
课前已经把课文读过两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部举手)很好!师:请大家看课题,这个星号是什么意思?生: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师:谁知道什么叫略读?生:就是说要简单的、简略的读。
师: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这篇课文需要大家自己读懂,老师只能简单地提示你们一下。
有信心读懂吗?生:有!师:很好!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请举手。
(多数同学举手)师:嗯,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了。
有的同学想举手还不敢举手,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生:是。
师:请潇洒一点,凡是认为自己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师:好!看来只有几个同学还没有信心。
没关系,我们再读读就能做到正确流利了。
大家还愿意读吗?生:愿意。
师:请看,题目叫——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总是提几个问题让大家读书思考,是不是?生:是。
师:那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赵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
讨论时要注意,一定要先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现在请各小组开始读书、讨论。
(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教者注】力求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合作学习。
师:刚才讨论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已经接近老师要提的问题了。
看来同学们还是很会提问题的,你们的思想即将和老师的思想产生共鸣了。
哦,对了,我有个习惯:谁能猜准我要提的问题,将会得到我的特别奖励,你提的问题沾了一点边都行。
想知道什么奖励吗?生:想!师:十月一之前,我会领着这些同学到书城买书,可以任意挑选你喜欢的一本,我买单!生:呀!(嗬!噫!)师:要不要再讨论讨论?生:要——!师:那开始吧!(学生再次认真读书,热烈讨论,教师参与。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小组合作,完成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次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请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板书课题。
注意“震”字下边是“竖提、撇、捺”。
师:齐读课题。
先来看看这场大地震。
(课件出示洛杉矶震后的多幅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景象?生:昔日繁华的洛杉矶,一刹那间房屋倒塌,桥梁拦腰折断。
此刻的洛杉矶到处都是废墟、瓦砾、爆炸,一片混乱。
一个个幸福的家庭瞬间家破人亡。
师:(以相应的画面为背景,依次出示洛杉矶、废墟、瓦砾等于地震有关又含生字的词语,学生读一遍。
)请同学们看着画面说一说什么是废墟、什么是瓦砾?生:废墟就是房屋倒塌后很荒凉的地方。
生:瓦砾就是破碎的转瓦片。
师:请大家看着画面,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师:地震中,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再快速默读课文,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经过38小时的挖掘,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师: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还要注意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那样就更清楚明白了。
生:(……)师:内容比较清楚,语言也比较简练。
概括这类课文的内容,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其中的主要人物,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深入文本师:课文是怎么评价这对父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画出文中的句子。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评价这对父子,哪个词最合适?生:了不起。
(师板书:了不起)三、展示汇报(一)感悟父亲的了不起师:作者是怎么把父与子的了不起写出来的?再一起走进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板书:地震)看到这个词,你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到了四川地震后的悲惨场面。
生:地震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2、师:我们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了地震悲惨的场景。
来看几张四川大地震时的场面(课件出示地震图片),看到它们,什么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个词——(齐读)地震。
3、师:在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强烈地震。
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房倒屋塌,桥梁断裂,通信中断。
地震还夺走了62条鲜活的生命,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然而,就在这令人恐怖的废墟上,却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板书: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生读课文,师适时指导。
)2、师:检查生字生词指名读(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带拼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理解“废墟”师:废墟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生:略理解“破烂不堪”师: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谁能用破烂不堪说一个句子?生:略3.检查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同桌合作,互相检查。
4.师:指名接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教师随机板书:爸爸、阿曼达、了不起)3、师:谁能简单的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我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事情,最后的结果如何”。
生: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地震,一位父亲在孩子学校的废墟上,冒着危险,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最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师:你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过程概括出来,真不错。
三、精读感悟,品味悟情: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看有什么体会,并在你读懂的地方做上批注。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2、感受父亲的了不起(1)师:我们共同交流,谁先来读描写父亲的句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设计及执教:贵港市港北区根竹乡江口小学吴丽平一、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灾难片,老师随机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西北部发生了里氏6.6级的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
面临这样的大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
(播放结束)2. 然而就在这次灾难中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用他们深厚的父子之情,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今天我将和在座的那么多可爱又聪明的的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
(出示课题)师:请孩子们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生: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请孩子们打开语文书17课,快速默读课文,课文用了一句话高度赞扬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请你们找出来。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这是一对——孩子们齐夸吧(导读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播放课件生:齐读句子,(师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三.品读重点词句。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1、师:你从哪些句子的描写中读出这位父亲的言行是了不起的,请你们小组合作找一找,并谈谈你的感受,并读一读。
待会我们评出最佳搭档,并赠送纪念卡。
孩子们,开始吧:课件出示:小组合作途径(找句子→谈感想→读句子→提疑问)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师:孩子,这句话为何能触动你的心弦?生:父亲那悲痛至绝望之情触动了我。
师:这声呼喊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深受触动。
失去儿子那将是撕心裂肺的痛呀,这里的语言描写是内心痛苦的释放点。
你能走进这位父亲的内心,和他一起悲痛地,绝望地大声呼喊他的儿子吗?生:个别读点名2位读即可(指导朗读)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是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这句承诺给了父亲希望和力量,他疾步走到那里,不顾一切的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赵志祥第一课时师:课前已经把课文读过两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部举手)很好!师:请大家看课题,这个星号是什么意思?生: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师:对。
谁知道什么叫略读?生:就是说要简单的、简略的读。
师:对。
这篇课文不需要精读细读,只是要简略读读,了解大概内容就行了。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总是提几个问题让大家读书思考。
今天,请大家当老师,请大家读书思考,你当老师要给大家提什么问题?注意,一定要先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平时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现在请各小组开始读书、讨论。
(学生读书后小声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师:刚才讨论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已经很像老师要提的问题了。
看来同学们还是很会提问题的。
谁先说说?生:课文第二十节说:“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
师:那你说为什么?生:……师:是啊,挖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见到自己的儿子了,应该高兴才对呀。
可他为什么还要声音颤抖呢?谁来帮他说?生:我想他是还有点担心。
师:是的。
生:我想他是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有这个原因。
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什么人能做到这样?累了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我想他是激动的。
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这位同学的心底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思想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
把这几个同学的回答合起来就是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问题提的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
谁再来?生:我想问大家的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师:你请坐。
这个问题书上写得清清楚楚,一读就知道。
打开书看看。
时间——生:1989 年。
师:地点?生:美国洛杉矶。
生:我想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谁能回答?生: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回答的简明扼要!“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生:能。
师:最后再给大家一次机会。
谁来说?谁认为自己的问题最有水平,请把手举得高一点。
生: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生:对!师:你能回答吗?生:能!师: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
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生:还可以吧!(笑声)师:我也觉得“还可以”。
(笑声)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加上就更好了。
能重新说说吗?生:能!1989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好!把“这件事”三字去掉。
真了不起,自己问自己回答,还回答的这样好!这就是会学习!师:到现在为止,同学们提的问题也很不错,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
现在我也想给大家提个问题。
课文当中有一段写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渡而精神失常了。
找到那一段没有?生:找到了。
师:读。
生:(读课文)师:(板书:精神失常)我要提的问题就在这儿。
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生:(纷纷举手)师:别忙。
请大家先浏览一下课文。
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事实;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例证。
待会儿说出你的理由。
开始吧。
师: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请举手。
只有六个。
其他人都是认为父亲的精神不失常的了。
这样吧,你们这几位认为“失常”的同学请坐到那边去,那几个同学请让让。
快点!你们几个人重新组成一个小组,从课文中找出从哪儿看出父亲精神失常的。
要动笔画。
懂吗?生:懂。
师:我们这些同学要认真读书、思考、讨论,那几位认为父亲精神失常,我们不同意,我们要考虑那些同学会从哪儿找到理由说父亲精神失常,我们也要找到理由和他们辩论,证明父亲的精神是正常的。
(热烈讨论3分钟。
中途,老师指导“失常”组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两眼直直地看、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小时”。
)师:下面,我们的辩论即将开始了。
认为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为正方……(认为正常的同学纷纷举手)请把手放下。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你们是觉得自己一方是对的,应该是正方,对吧?生:对!师:呵呵,辩论的正反双方与辩论观点的正确与否无关。
他们认为父亲的精神失常了,就是“是”,为正方;你们认为父亲的精神不失常,就是“否”,为反方。
反方就是反对对方的意见的一方。
懂了吗?生:懂了。
师:刚才正方同学找到了三个理由,一是两眼直直地看,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分钟。
先看第一个理由——两眼直直。
请正方同学回答。
生(是):别的父母喊了两声都走了,只有这位父亲还在那儿挖。
别人来劝他,他两眼直直地看着别人,一般的正常人,像我,都不会两眼直直地看人,(笑声)可他却直直地看,说明他失常了。
师:有道理。
反方?生(否):可能他的心里已经没有希望了,才直直看着别人,想请别人来帮助他。
师:我想帮助你一下,好吗?(生答好)与其说父亲心里没有希望,不如说父亲心里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渴望。
他多么希望别人来帮助他啊!正是由于他过于渴望,才——生(否):才有点两眼直直的。
师:有点像失常。
生(否):但不是失常。
师:谁来读读这段课文?要读出父亲的渴望之情。
(生读课文)师:请看第二个理由——只有一个念头。
请大家找到那一段课文,看看只有一个什么念头。
读。
生:(读课文)“然而……等着我!”师:请正方同学说说,为什么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精神失常?生(是——以下“是”为认为父亲精神失常,“否”为认为不失常。
):因为他见人就说“你愿意帮助我吗?”警察、救火队长也在给他说……师:注意,“只有一个念头”。
生(是):他心中除了这个念头,其他的一片空白。
师:这样就显得精神失常?生(是):是。
生(否):不对。
我们小组讨论了,认为他还问“有几个孩子活着?”如果他精神失常了,才不会问别人呢,先把我的孩子救出来再说。
生(否):如果他精神失常的话,他干嘛还救自己的儿子?(笑声)生(是):老师,我反驳李伟婷同学的观点。
因为课文后边还说了,他是按照孩子的说法把别的孩子救出来的。
生(否):我反对肖瀚同学的意见。
就算……就算……他没有失常,就算他是一个再有爱心的(人),也不可能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去关心其他的孩子。
师:好。
停一下,别争了。
我要听听这位同学的高见!生:我认为这位父亲不是精神失常,是半失常。
(笑声)师:请别笑。
说实在的,我同意他的观点。
生:因为……师:请你现在别说,待会儿咱俩讨论。
请看第三个理由:挖了38小时。
请你说说,为什么挖了38小时就是精神失常了?生(是):我以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来看。
(笑声)正常人的标准,挖几个小时,手就已经累了,而他挖了一天多,38小时,有点不可思议。
师:就是有点不正常是吧?生(是):是。
生(否):(纷纷举手):老师。
老师。
师:谁来反驳?请你。
生(否):(美国)世贸大厦倒塌,死了很多人,挖了几个月呢。
师:你说的有点道理,但没切中要害。
想一想,38个小时,不吃不喝呀。
看看书,实不相瞒,我在这个地方,就是“38小时”旁边写了两个字:失常。
我没写“精神”两个字,只写了“失常”。
生(否):课文后边说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正是因为他挖了38小时,才说明他了不起。
否则就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了。
师:你是说挖了38小时就了不起啊?生(否):是。
师:你说的已经接近关键处了。
但是,请想一想,挖了38小时就了不起吗?你到学校的塑胶操场上挖38小时看看?(笑声)生(是):我反驳她的意见。
他绝对有失常的感觉,否则的话……比如说,其他的父母也有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引起爆炸,那些本来没有死的孩子也有可能被炸死。
他应该更理念一些,去……师:注意,更理智一些。
生(是):对,更理智一些。
去找那些救护人员来挖,这样安全一些。
可是他只想到,我一定要救我孩子,我一定要救我的孩子。
就像发疯一样,不顾任何危险。
假设他真的使楼房发生爆炸的话,那他要也要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死。
师:你说的有道理,但从这里是否可以看出,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自己的孩子?生:可以。
师:这是不是一种爱的力量?师: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个因为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上与我们一般的人有点不太相似的父亲,你会说你的精神失常了?你只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对他的悲惨事情而感到同情。
任何人都不会对他说:你的精神失常了!只能是深深地敬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生(否):老师,我想给正方说一个故事。
师:请!生(否):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去买菜,突然她看到自己的很小的两岁多的小孩从高楼的阳台上摔下来,那位母亲呢,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接住了那个小孩!(后来)消防人员做了一个实验,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跑过去,那位母亲却接不到一个沙包。
我想,这位父亲也和那位母亲一样,为了找到自己的儿子,才能挖28个小时……哦,38小时。
我觉得这是一种父爱,和那个母爱是一样的。
师:你说的这个事,我前几天还和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一起谈论,确实很感人。
我还把这个故事剪了下来,慎重地收藏了起来。
不过,我要反问你了:你用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生(否):说明他心中有一个信念。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信念的话,他就会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力量。
师:一个什么信念?生(否):就是一定要救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等着他,不会死。
师:也就是说对自己孩子的生存充满了……生:希望。
师:充满了希望就会产生超出常人的力量。
生(否):是,产生超出常人的力量。
不然那位母亲就不能以超常的速度接住孩子。
师:抱歉!我要反驳你了。
你已经说了,会产生一种超——乎——常——人的力量,这就是失——常。
(笑声)生(否):老师……师:对不起,停下来吧!我觉得你也不用再辩了。
尽管你辩的时候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帮助了正方的同学。
生(否):老师,我还想说!我只发过一次言。
师:好,请你说吧。
生(否):人在紧急的情况下,肾上腺(quán)会分泌胰岛素……师:肾上腺(xiàn)。
生(否):哦,肾上腺。
比如,人在跑步的时候,跑着跑着,肾上腺就会产生激素,激素就会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到全身(笑声)……就会指挥全身有一种很大的力量……力量,拼命跑……就会产生一种信念……信念……就会……就会……师:会产生不一般的力量,对不对?生(否):对!师:你想不到的出奇的厉害。
生(否):对!师:请问,你现在有没有这种力量?生(否):没有。
师:全班同学有没有?生(否):没有。
师:因为这是一种超常的力量,对不对?生(否):对!师:那你请坐吧!(笑声)大家别再辩了。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辩论到明天也很难结束。
我有一个观点,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
如果不同意,咱们下课接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