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详案

合集下载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

《地震中父与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基本知识1.1 地震的定义1.2 地震的成因1.3 地震的分类1.4 地震的破坏力第二章:地震来临前的预警信号2.1 地震前的自然现象2.2 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2.3 地震预警信号的传播2.4 地震预警的实践应用第三章:地震中的自我保护与救援3.1 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3.2 地震中的自我保护技巧3.3 地震救援的基本原则3.4 地震救援的实际案例第四章:地震后的重建与恢复4.1 地震后重建的必要性4.2 地震后重建的挑战与难点4.3 地震后重建的策略与方法4.4 地震后重建的成功案例第五章:地震中的父与子5.1 地震中父与子的情感联系5.2 地震中父与子的相互支持5.3 地震中父与子的英勇事迹5.4 地震中父与子的心路历程第六章:地震应急避难所与救援物资6.1 地震应急避难所的设置与功能6.2 地震救援物资的种类与重要性6.3 地震救援物资的筹备与分配6.4 地震救援物资的实际应用案例第七章:地震心理创伤与心理援助7.1 地震对个体心理的影响7.2 地震心理创伤的类型与表现7.3 地震心理援助的方法与技巧7.4 地震心理援助的实际案例第八章:地震防范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8.1 地震防范的重要性8.2 地震防范的措施与方法8.3 地震预警系统的完善与发展第九章:地震中的志愿者与公益行动9.1 地震中志愿者的角色与责任9.2 地震中公益活动的重要性9.3 地震中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与管理9.4 地震中志愿者与公益行动的实际案例第十章:地震教育与意识的提升10.1 地震教育的重要性10.2 地震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0.3 地震意识的提升与传播10.4 地震教育与意识提升的实际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地震应急避难所与救援物资:理解地震应急避难所的设置与功能,以及地震救援物资的种类与重要性。

七、地震心理创伤与心理援助:探讨地震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地震心理创伤的类型与表现。

八、地震防范与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掌握地震防范的措施与方法,以及地震预警系统的完善与发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出示影音)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

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

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

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书:了不起)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划写)3、学生交流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_____,如此______(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附原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附原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附原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它讲述了洛杉矶地震后,一位父亲跑到儿子上学的学校变成的废墟上不停挖掘,在38小时后,父亲救出了儿子的感人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灵动着鲜活生命的季节。

然而,作为中国人,这个季节却让我们的心灵增添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忘不了汶川地震的骨肉绝别,忘不了玉树地震的生死离情。

今天,让我带着凝重的心情走近洛杉矶地震中的一对父子。

2、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惊心动魄、令人恐怖、残酷、惨不忍睹、损失惨重)这就是地震给我留下的心灵上的创伤,精神的摧残。

3、齐读课题,通过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是啊,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地震中这对父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打开书,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你的答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突如其来的、伤亡惨重的、惨不忍睹的大地震)你从哪儿看出来的?(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

请女生读这个句子你还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场严重的大地震?(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已变成一片废墟。

)昔日殿堂,今日废墟。

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

请男生读这个句子3、老师这里有一组洛杉矶地震过后拍下来的画面,请看(出示视频):高楼大厦转瞬间变成了残垣断壁,豪华的商业街顷刻间一地狼藉,满目苍夷。

大地震引发的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得如此破败不堪。

4、灾难过后的洛杉矶变成这样荒凉的样子(图),这样的地方我们叫做——废墟(幻)。

刚才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爆炸(幻),受灾的民众将在——漆黑(幻)中接受生死的考验,灾后的洛杉矶到处——破烂不堪(幻)请你来读读这些词语,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词语幻灯)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几个词语。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3篇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了不起表现在哪儿?
3.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读课文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并说说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4.全班交流,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Βιβλιοθήκ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等。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2、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主要内容)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个叫阿曼达的孩子被埋在了废墟底下,他的父亲凭着坚定的信念,徒手坚持挖掘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其他被埋的同学。
3、课文中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父子)
三、并列行进,研读“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请男生找出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女同学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边读边作上批注,还可以与别的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为什么不走?是什么支撑着你苦苦挖掘?父亲曾对儿子有过什么诺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6篇)四年级下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初读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

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

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

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

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1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联系实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孩子在危险情况下先人后己的美好品质。

教育学生做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感悟,让学生感受到父子情深,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在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具准备。

课件、信封。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进入情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父子之爱。

(四)走出教材,品味人间真情。

这是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

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

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1、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这次地震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3、主要人物是谁?你更喜欢谁?4、再读课文,画出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5、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在读中感悟。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品读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父亲的仍不放弃。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

”说明有人阻挡过他。

都谁阻挡他了?生:好心人“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和理解相关词语。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心中的坚定信念,以及信念产生的奇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非同寻常的深沉父爱以及蕴藏其中的巨大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认为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积累活的语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子心中的坚定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以及力量。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1、揭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题目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吗?它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3、经过预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所讲的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是一场怎样的地震?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

从哪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4、情境学词。

出示洛衫矶地震废墟图,师描述地震过后的惨状。

地震过后,留下来的是什么?是废墟,还有瓦砾,还可能会发生大爆炸,还有不幸被瓦砾砸着的人和物。

5、看到这片“废墟”,你有什么感觉?人们会怎样面对这片大地震后的废墟呢?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1、自由读课文。

释疑。

2、指导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跟大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思路:“六要素”??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品读“了不起”的父亲(3-12自然段)1、引读:在整件事情的发展中,有两个人会给你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是??父与子。

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位父亲,看到这片大地震后留下的废墟,他的感受与表现跟别的父母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快速默读文段3-11自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
细巷中心小学孙石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课文中的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读中感悟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评价、体会)
一、导入明标
同学们,从刚才的演讲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去感受灾难中深深的父爱。

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出示学习目标:
1、能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能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能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自学质疑: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告诉我们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是啊,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势不可挡。

还可以从哪些
句子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昔日的欢声笑语,如今已变为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惨烈的变化。

孙老师这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的图片,同学们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高大坚固的的立交桥转眼间变成了断壁残垣,豪华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消防队长望着繁华的商业街变成了一地瓦砾,地震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这副模样,地震后的洛杉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

这样的地方就叫做“废墟”,在刚才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火光冲天的“爆炸”,还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瓦砾”。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4、谁能完整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导学案)
引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过渡: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
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了不起父亲儿子)
三、品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深沉的父爱。

1、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

然后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交流句子: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你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请同学们呢来读读父亲的这三句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问的是同一个意思,后两句话完全一样,老师的问题来了,虽然话有些重复,但父亲的心情一样吗?
学生谈感受。

第一次:恳切第二次:焦急第三次:发疯了
透过父亲这简单的三句话,我们读懂了父亲的心理。

老师和学生合作读:当有些好心人上来拉着父亲,劝说他时,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谁愿意来帮助我?”消防队长过来了,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他焦急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了,叫他马上离开,父亲一心要救儿子,听了这话,他快崩溃了,他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想问问这位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而且灾情如此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
学生自由说。

关键要说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既然你的心里有这么多的想法,你为什么不跟大家说清楚呢?
从这三句话中,我们读懂了父亲的焦急,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这句话的那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
从“挖”字可以看出没有任何工具,就靠一双手拼命的挖,请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老师范读,老师不明白,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可能只做挖这一个动作吧,他可能要﹒﹒﹒﹒﹒可作者就写了一个“挖”字,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却包含了很多很多,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坚持和劳累,让
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父亲这时候已经挖了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不着急,先小组内讨论讨论,再交流。

三、小组交流
作者为什么要罗列时间呢?
学生谈体会。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个句子。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是怎样的36小时啊,也许会发生﹏﹏可是父亲依然坚持了“8小时,12小时﹒﹒﹒﹒﹒”时间过去了,可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也许他会挖出遇难者的尸体,也许﹒﹒﹒﹒﹒是什么支撑着父亲坚持了36小时呢,是父亲的承诺,还是什么呢?
四、展示点拨
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艰辛和伤痛,长时间的精神折磨,但他不放弃,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五、训练拓展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后,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个画面,
这样一段深情。

出示图片。

(配乐)
解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在废墟中跪寻女儿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诉说什么事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

又是父亲,他背着在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的尸体回家。

这个小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了坍塌的天花板,守护住了小生命甜甜的梦,他临终前留下这样一条短信“﹒﹒﹒﹒﹒”
小练笔:
同学们,就让我们再次走近父亲的心,已经挖了36小时,可是儿子却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六、小结反思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同学们深情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这让老师想起一首小诗:
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将我们环绕,
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的的父爱。

下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了不起的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